三国演绎谁主沉浮吧 关注:123贴子:1,770
  • 0回复贴,共1

【月戏】荀攸月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建安十八年初夏,从叔荀彧薨已半年余,时董昭来访,所为无非邀与劝进。
董昭临府久矣,我自听多言少,于其所问多一笑而过,未有详答,待其言罢,则命送客,此会可算不欢。客送远,面上淡然谦和之态不复,阖眸,默然无言。良久,容色未变,侍檀香于案前鼎,复忆十七年董昭劝进时令君所言:
“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往事在目,笑意甚淡。
【“小叔……应知此言若出,后果为何。”
“那又如何?”面前之人一派温润,不见忧虑。言笑晏晏,雍容自若。
“小叔明知汉室……”
所言未尽,为人所止。
“公达,彧比谁都清楚汉室如何。但彧是汉室的王佐,是汉室的尚书令。”他顿了顿,淡淡一笑,目光中的自嘲之意转瞬即逝,剩下的便是任谁都无法动摇的坚定,“彧是汉臣,自始至终都是,彧要走这条路,公达不必再多言。”
“说到底,还是何颙的那四个字。”闻言也是淡笑,微摇了摇头,常年深无可测的眸中忽地多了几分凌厉,“当年刺董,攸一番设计让他赔上了命,小叔如今应明了了。”
他颔首,又摇头,末了只道:“彧知道。公达义举,彧至今难忘。”
闻言,缄默了片刻。一时间相顾无言。
“公达和彧不一样。”他忽然开口,语气缓和,“董卓无道,甚於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肴、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
朗朗诵声,闻之垂首。
几乎一字不差。轻笑,言:“小叔此言何意?”其实已是不言自明,却还要画蛇添足地问一句。
“丞相常称赞公达大智若愚,彧是领教到了,只可惜,彧这辈子做不到大智了。”他说到最后,声音轻了几分,略带了些怅然,“公达,你其实什么都明白了,彧多说也无益。”
正欲开口,他却丝毫不给机会,笑道:“公达,彧累了。”
合袖一礼,抬眸看了看,淡笑道:“也罢,攸告退,小叔珍重。”
临走时分明看见了他面上的郁郁之色,不过我自然没有折回来。
所言已尽,早入殊途。】
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反复喃喃此言,大概那时他让我拒受三公,也是这一番说辞。
执笔,容色温润如初,未思量即书:“自古三代,胙臣以土,受命中兴,封秩辅佐,皆所以褒功赏德,为国籓卫……”
文若,他曹孟德也是汉臣啊。
目断天南,回首寿春。
建安十七年冬,从叔荀彧忧薨于寿春。
运笔稍顿,奏疏上添了一块浓墨,提笔,注视着纸面。
不管那墨迹,继续落笔疾书。
“…且圣上览亡秦无辅之祸,惩曩日震荡之艰,讬建忠贤,废坠是为,愿明公恭承帝命,无或拒违。”
置笔于一侧,忽而觉得有些疲惫,将奏疏晾了片刻,唤来侍从。
“你把这个送去给董祭酒。”
次日朝会,与群臣随“百官之首”拜服在殿堂之中。曹操高站帝座之侧,鲜见地合袖长拜,辞色却未曾稍降。他朗声诵读自己所表以谢皇恩,听起来,倒像是在对文武宣读自己的诏令。淡淡一笑,尽是嘲讽之意,却也说不出是嘲讽他还是自嘲。
小叔,若你尚在,该会如何?
不,也不会了,你不死,他也不会心安吧。
一旁似有人在提醒我,威严的声音亦从上面传来,仿佛是在敦促。调整了神情,直起身子合袖,抬眸看了眼近在咫尺的人,淡笑道:“恭贺魏公。”
“公达,魏国既立,你于此功不可没,孤要任你为魏国尚书令。”
功不可没。
这四个字在头脑里回响,敛眸,恭敬道:“攸才疏学浅,恐负魏公重望。”也说不清是出于礼节的假意推辞,还是出于真心,出于自愧的真心推脱,
“如此说来,那孤尊公达为谋主,岂不是有眼无珠?”他朗声一笑,“公达不必自谦,往后孤还要仰仗你坐镇调度。”
“攸久从魏公征伐,初经变动,恐难比汉之萧何,为魏公解忧。”淡笑,刻意不用近人为例。
他怎么会希望在这个时候,有人提起荀令君。
“公达善谋,孤自有用人之明。”
闻言,俯身长拜:“攸受命。”
小叔,攸如今已是魏臣。
——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8-21 21:0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