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吧 关注:45,217贴子:639,189

回复:【科普】古代婚礼的过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定亲后,男方将上述礼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礼多为金团、油包及闺女自做的绣品。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送“回贴”认可,俗称“文定”。故旧时夫妻吵嘴,妻子常说我是有“红绿书纸”的,以此抑制丈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08-13 23:32
回复
    3,继“文定”后择吉迎娶,由择日店拣“好日”的日子。亲友送礼,婚礼多是现金,或喜幛、喜轴,并书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礼多为绣花或绸缎被面、被头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早生贵子”意。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4-08-13 23:32
    回复
      4,旧时有媒人首次进门不能喝茶的习俗,谓“媒不饮茶”,说喝了茶要冲淡婚事。又称媒人为“媒百橱”,媒成能吃上“百餐”,要酬以“谢媒酒”,但婚后如夫妻不和或婆媳不睦,媒人有调解责任。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4-08-13 23:33
      回复
        2,“看嫁资”男方去女方搬嫁资(嫁妆),女方置嫁资于厅堂,让人观看。嫁资搬到男方,亦陈列于厅堂供人观看,亦叫看嫁资。
        “压箱钱” 器物披挂红色彩线,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数枚银元。
        “掏箱”由阿婆取女方钥匙包,取钥开箱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4-08-13 23:34
        回复
          3,“安床”,由一位全福妇女(六亲俱全,儿孙满堂的妇女),取24双筷子系扎红线,安放新郎席子下。
          “伴郎”婚前一至三天夜里,由一个父母双全的小儇(男孩)伴新郎同睡,睡于床的里边。男孩即为伴郎。
          “包生儿子”上要给这个小儇吃包子、花生、鸡蛋,寓“包生儿子”意。
          “好日”那天早晨离开时,要给红包,俗称“挈出尿瓶”。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4-08-13 23:36
          回复
            4,享先好日先一二天,男家向贳器店贳得花轿和婚礼器物,挂灯结彩,以上等筵席款待贺客,称“细便饭”。好日五更时辰,男家以全副猪羊或五牲福礼及果品,在厅堂供祭“天地君亲师”,俗称“享先”。早餐兴吃“享先汤果”。闺女出嫁均坐花轿。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4-08-13 23:36
            回复
              5.迎亲日,花轿出门,以净茶、四色糕点供“轿神”。放铳、放炮仗,大红灯笼开路,沿途吹吹打打。新郎不到岳父家迎亲,以喜娘(送娘)为使者,持名贴前往。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4-08-13 23:37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4-08-13 23:37
                回复
                  6.开面;女家喜娘用五色棉纱线为新娘家绞去脸上汗毛,俗称“开面”
                  花轿临门,女家放炮仗迎轿,旋即虚掩大门“拦轿门”,待塞入红包后始开。
                  花轿停放须轿门朝外,女家有人燃着红烛、持着镜子,向轿内照一下,谓驱逐匿藏轿内的冤鬼,称“搜轿”。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4-08-13 23:37
                  回复
                    7.家中午为正席酒,俗称“开面酒”,亦叫“起嫁酒”。上轿新娘上轿前,经男方喜娘三次催妆,佯作不愿出嫁,懒于梳妆(当然也有封建婚姻确实不愿者),而后坐娘腿上,娘为女儿喂上轿饭,寓意不要忘记哺育之恩。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4-08-13 23:38
                    回复
                      8,“哭上轿”。女儿上轿,母亲哭送,哭词多为祝颂、叮嘱话,有:“囡啊囡,侬抬得去呵,烘烘响啊!侬独自去呵,领一潮来啊!”“侬敬重公婆敬重福,敬重丈夫有饭吃”等,新娘动了感情含泪惜别。
                      其二,“抱上轿”。新娘由兄长抱上轿,进轿坐定后,臀部不可随便移动,寓平安稳当意。
                      其三,“倒火熜灰”。新娘座下放一只焚着炭火、香料的火熜,花轿的后轿杠上搁系一条席子,俗称“轿内火熜,轿后席子”。起轿时,女家放炮仗,并用茶叶、米粒撒轿顶。新娘兄弟随轿行,谓之“送轿”。城区抬花轿要绕至千岁坊或三法卿(地名)等处,以讨“千岁”、“三发”彩头。兄弟送至中途即回,且要包点火熜灰回来,并从火种中点燃香或香烟,返家置于火缸,俗称“倒火熜灰”,亦称“接火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4-08-13 23:38
                      回复
                        亲,加油……


                        来自手机贴吧31楼2014-08-13 23:38
                        回复
                          9. 拜堂花轿进门,男家奏乐放炮仗迎轿。停轿后卸轿门,由一名五六岁盛妆幼女(俗称“出轿小娘”)迎新娘出轿,用手微拉新娘衣袖三下,始出轿。新娘出轿门先跨过一只朱红漆的木制“马鞍子”,步红毡,由喜娘相扶站在喜堂右侧位置。是时,新郎闻轿进门,即佯躲别处,由捧花烛小儇请(找)回,站左侧。喜堂布置与各地相同,拜堂仪式则稍异,有主香公公,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担任。主香者和新郎、新娘皆遵赞礼声动作。赞礼者喊:行庙见礼,奏乐!(乐起)主祝者诣香案前跪,皆跪!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赞礼者接着赞唱:升,平身,复位!跪,皆脆!接唱:升,拜!升,拜!升,拜!又唱:跪,皆脆,读祝章!由一个十三四岁小儇跪在右侧拜佛凳上读毕(事先念熟,不可读错)。赞礼者又唱:升,拜!升,拜!升,拜!整个过程总称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最后赞礼者唱:礼毕,退班,送入洞房!其间,新郎、新娘在拜堂时,有抢前头跪习俗,谓谁跪在前面,以后就可管住后者,致闹出边拜边踢垫子,新郎拂袖而起拒拜的笑话。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4-08-13 23:39
                          回复
                            亲,加油……


                            来自手机贴吧33楼2014-08-13 23:39
                            回复
                              10,入洞房后,按男左女右坐床沿,称“坐床”,由一名福寿双全妇人用秤杆微叩一下新娘头部,而后挑去“盖头篷”,意示“称心如意”,谓“请方巾”。新郎稍坐即出,新娘换妆,客人吃“换妆汤果”。而后,新郎、新娘行“拜见礼”,论亲疏、辈份依序跪拜见面,称“见大小”。拜时起乐,堂上摆大座两把,受拜者夫妇同坐,如一个已故,则亦按男左女右就坐,另一把空着。拜毕赐红包给新娘,俗称“见面钱”。公婆可不掏红包,谓“媳妇自家人”。新娘与同辈见面则作揖,若小辈拜见时,新娘亦给“见面钱”。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4-08-13 23: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