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吧 关注:1,828,142贴子:18,980,590

回复:【直播】宁愿死在路上,也不愿意死在床上!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祈祷地球不再有地震,世界平安!


IP属地:山东246楼2014-08-15 03:39
回复


    IP属地:山东247楼2014-08-15 03:39
    回复
      祈祷地球不再有地震,世界平安!


      IP属地:山东通过百度相册上传248楼2014-08-15 03:40
      收起回复

        截至到现在没有余震发生!!!


        IP属地:山东250楼2014-08-15 09:37
        回复

          除了放牧和每年春季的采挖冬虫夏草,当地居民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多数居民没有任何劳动技能,也没有就业机会,致使家庭收入渠道单一、收入偏低。当地也有零星几家手工业作坊,受边远高寒等因素所限,规模很小。


          IP属地:山东251楼2014-08-15 11:15
          回复

            物资追求重要还是精神追求重要?还是既要物资也要精神?这个问题让很多人困惑,从人类生活规律来说,如果选择追求物资,精神追求肯定要滞后,很难有人做到精神和物资双丰收,就拿当地居民来说,他们所在的民族都有自己共同的信仰,闲暇之余,大家一起自愿制作佛器,他们追求的是精神信仰,物资欲望不强烈,当然,这样的结论不够准确,总体来说,越是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信仰就越虔诚。


            IP属地:山东252楼2014-08-15 13:27
            收起回复

              游牧居民最大的特征就是居住比较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几乎与现代文明隔绝,孩子的父母只能靠传统的牧业为生,整天依靠放牧为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很少,文盲率较高。父辈们的封闭思维也影响了孩子们上学的积极性。从2004年起,我就一直拍摄他们的生活,关于不重视教育的原因很多,比如说,有部分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教育,花费很大的人力和财力把子女送到学校,结果,孩子们的成绩很差,绝大部分初中毕业就不再读书了,在县城上过初中的孩子们,眼界自然比文盲父辈们开阔了许多,起码会说汉语,导致他们宁愿在街头游荡,也不愿意回到牧区放牧,这样一来,也让部分家长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


              IP属地:山东256楼2014-08-15 16:50
              回复

                骑行路上,每天都很疲劳,倒头便睡,恨不得睡上三天三夜不睁眼。在路上,时常反思自己的过去,反思现实社会现象,有太多的不明。例如,生病的人不怎么追求名利,他们羡慕身体健康的人。身体健康的人一般都渴求名利,等真的拥有名利之后,身体健康的人们开始失眠,进而不快乐,你说,这是什么怪圈?


                IP属地:山东257楼2014-08-15 18:25
                收起回复

                  曾有学者建议,鼓励当地人加入到外出打工的大潮中,面对不懂汉语,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现状,他们注定无法走到外界去寻找新的生活。受牧区居民婚姻观念比较原始,现代婚育观念淡薄,形成了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同时也导致单亲,孤儿等问题较突出,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十几个子女一起艰难生活的家庭很多,孩子们不知道亲生父亲是谁,母亲也不知道孩子的父亲究竟是谁。如果想要比较全面的书面解释这样的现状,我想,需要很长很长的篇幅,就像当地人说的,没有电,看不了电视,用不了电灯,天黑了你还能干什么?


                  IP属地:山东258楼2014-08-15 21:40
                  回复

                    十年后,她会变吗?http://www.owecn.com/helpedu/


                    IP属地:山东259楼2014-08-16 00:04
                    收起回复

                      考虑到当地贫困状况,感恩中国网站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关注该地区的同胞,进行了包括助学和物资等多项捐助,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通过助学和物资等捐助形式帮扶当地贫困学生和贫困家庭,他们中的很多人通过书信、电话等和孩子保持联系,有的还利用寒暑假把孩子们带到大城市去。爱心人士希望多方位交流,可以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好好学习文化知识,有了好的文化铺垫,也可以让孩子在成年后理性选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虽然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全力进行多项资助,但因当地贫困面深,思想观念落后等客观原因,至今只能扭转当地小部分居民对教育和思想观念,有了一些良性改变,这些改变到底有多大?我们也不知道,也无法深入统计,中途辍学的孩子依旧很多。不过,随着国家近几年加大对教育及其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变化很大,道路逐步通了,电也逐步通了,居民们可以看上电视了,青壮年们也开始追求和大城市一样的物资生活,有的甚至开始慢慢忘却了自己的信仰......


                      IP属地:山东262楼2014-08-16 10:12
                      收起回复

                        对现代社会的人来说,什么地方最适合生活?大多数人的答案应该是城市,哪怕是非常小的县城,在生活上都比农村方便许多倍。最起码县城有水泥路走,有自来水用,还有更多的挣钱机会。哪怕是没有文化,没有技能的人,城市依旧是他们向往的地方,就算是靠体力挣钱,也比耕种田地活得精彩。


                        IP属地:山东263楼2014-08-16 16:45
                        回复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的火车站基本都焕然一新。虽然出行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但驾车出行和乘坐飞机仍是某些固定人群的出行方式,而乘坐火车出行,才是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首选。随着铁路系统的日渐完善,从2012年开始,特别在人口大迁移的春运时期,一票难求的尴尬局面缓解了很多。但考虑到出行成本,高铁和动车等新型的火车种类依旧不被大多数外出务工者认同,主要原因是价格偏高。


                          IP属地:山东264楼2014-08-16 19:32
                          收起回复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自然界的固有模式,时代发展了,模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村民慢慢明白,有路才有出路,无路死路一条的道理。留守在家的居民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配合国家出钱出力修建出山之路,山高沟深,实现村村通路绝非易事。


                            IP属地:山东266楼2014-08-17 00:26
                            回复

                              企业不适合在边远地区落地,当地居民也习惯了,他们依旧在农闲之余靠体力或者本地资源挣点儿小钱养家糊口。有人来购买山上的片石,当地居民就带上简单的工具上山,出力的同时也可以获得一些收入,一个愿意出钱,一个愿意出力,双方一拍即合。关于环境破坏问题,当地人认为不存在,山是石头生的,要这么多石头干啥?山高皇帝远,民不告官不纠!


                              IP属地:山东271楼2014-08-17 16: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