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吧 关注:45,218贴子:639,189

回复:【盘点】古代之“十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0、承影
承影剑是一把精致优雅之剑,铸造于周朝,与含光剑、宵练剑并称殷天子三剑。相传出炉时,“蛟分承影,雁落忘归”,故名承影。后有由春秋时卫国藏剑名家孔周收藏。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0楼2014-08-30 12:41
回复
    8、鱼肠剑
    鱼肠剑,也称鱼藏剑,据传是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所制,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锡;若耶溪之铜,经雨洒雷击,得天地精华制成。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记载
    使专诸置鱼肠剑炙鱼中进之。”意谓极小之匕首,可藏置于鱼腹中。一说谓剑之文理屈襞蟠曲若鱼肠。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2楼2014-08-30 12:42
    回复
      7、6、干将莫邪
      干将,春秋时吴国人,中国古代传说中造剑的名匠,曾为吴王造剑。后与其妻莫邪奉命为楚王铸成宝剑两把,一曰干将,一曰莫邪(也作镆铘)。干将将雌剑献与楚王,雄剑传给其子,被楚王所杀。其子眉间尺长成,终于为父报仇。
      根据大约成书于东汉末年的《吴越春秋》记载,干将“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以铸铁剑。三月不成。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制成的两柄剑分别被称为“干将”、“莫邪”。剑身均有花纹。干将剑“作龟文”,莫邪剑“作漫理”(水波纹)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4楼2014-08-30 12:43
      收起回复
        5、 七星龙渊
        这把剑传说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
        欧冶子和干将为铸此剑,凿开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成北斗七星"。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飘渺而深邃仿佛有世巨龙盘卧,是名"龙渊"。
        此剑铸造的技艺固然精湛,但它的闻名还在于无法知道其事实姓名的普通渔翁:鱼丈人。 (全名“七星龙渊剑”,故又作“七星剑”,)(因避讳唐高祖李渊,后改作“龙泉剑”)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5楼2014-08-30 12:44
        回复
          4、泰阿
          泰阿(太阿),十大名剑之一,泰阿剑是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
          泰阿又作太阿,后为始皇佩剑传至二世胡亥赵高乱政。太阿倒持及比喻这个时期政权不在皇帝手中
          有成语“泰阿倒持”,意为“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所以,泰阿剑又被命名为太阿剑。
          后太阿边比喻社稷神器。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6楼2014-08-30 12:44
          回复
            3、赤霄
            赤霄,汉高祖所得,铁,铭曰赤霄大篆书,三尺,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于南山及贵常服之斩蛇。 高祖刘邦佩剑,起义时有铸剑师打造的青铜剑。剑身仿秦剑。秀有花纹。“斩白蛇、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都指这把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宝剑。颇具历史价值。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7楼2014-08-30 12:45
            回复
              2、湛卢
              据《越绝书》记载,公元前496年, 越王允常恳求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欧冶子为己铸剑。欧冶子奉命之后,带着妻子朱氏和女儿莫邪,从闽侯出发,沿闽江溯流而上,来到了山高林密海拔1230米的湛卢山,这里发现了铸剑所需的神铁(铁母)和圣水(冰冷的泉水)。欧冶子在这里住下后,辟地设炉,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炼成。
              “越王允常命欧冶子铸剑。”欧冶子带妻子朱氏、女儿莫邪和女婿干将,到闽、浙一带名山大川遍寻适宜铸剑之处。当他们见到松溪的湛卢山清幽树茂,薪炭易得,矿藏丰富,山泉清冽,适宜淬剑,就结舍于此铸剑。3年辛苦,终于铸就了锋芒盖世的湛卢之剑。时世上五大名剑是: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又作纯钩),湛卢名列第一。此剑可让头发及锋而逝,铁近刃如泥,举世无可匹者。后代诗人题诗曰:“十年云卧湛卢下。斗间瞻气有双龙,人间何处问欧冶?欧冶一去几春秋,湛卢之剑亦悠悠。”《庄子·说剑》里面讲的一样,剑分庶人之剑、诸侯之剑和天子之剑。从它的出现历史看,这是一把诸侯之剑的命运。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8楼2014-08-30 12:45
              回复
                1、轩辕剑
                黄金色的千年古剑,传说是天界诸神赐于轩辕黄帝击败蚩尤的旷世神剑;由众神采首山之铜为黄帝所铸,后传与夏禹。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为传说中的神剑。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9楼2014-08-30 12:46
                回复
                  接下来,中国古代十大名厨,吃货请注意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0楼2014-08-30 12:46
                  收起回复
                    10、王小余
                      清乾隆时是袁枚家的掌勺大厨师,是一位烹饪专家,身怀技艺,有高明丰富的理论经验。他烧的菜肴香味散发“闻其臭香,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他对于烹饪技艺颇有研究,曾发表过一系列高见,这些技术上的真知灼见,对袁枚影响很大,《随园食单》有很多篇幅得力于王小余的见解。袁枚喜欢王小余,对王的要求亦很严。王死后,袁枚为了纪念这位优秀厨师,专门写了一篇《厨者王小余传》。王小余是我国古代唯一死后有传的名厨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1楼2014-10-02 20:31
                    回复
                      9、箫美人
                      “妙手纤纤和粉匀,搓酥糁拌擅其珍;自从香到江南日,市上名传萧美人。”
                      这是清代诗人吴煊写的诗句,诗中提到的萧美人,即清乾隆年间杭州一位名叫萧娘的女点心师。当年的美食品评家袁枚对她十分推崇,曾在他写的《随园食单》中盛赞她“善制点心,凡馒头、糕饺之类,小巧可爱,洁白如雪”。并于一年重阳节时,特地到她家订购点心3000件8个品种,赠给好友,若干文人雅士题诗盛赞她的佳作点心。
                      据传,萧娘年轻时是一位美女,在不少诗词中就有赞她“昔年丰姿,面如夹岸芙蓉,目似澄澈秋水。”说她少年出炉时,美到了令人嫉妒的程度,即便是徐娘半老时,“芳名犹重”。
                      她的手艺高超,“出自婵娟气巧楼,遂将食品擅千秋。”其点心之味美,使人“流舷馋煞老饕牙”。即使年过50,技艺精湛仍不减当年,其“贵比金”。像这人美艺高的女点心师,古往今来,实在少见。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2楼2014-10-02 20:32
                      回复
                        8、董小宛
                          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点,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传江南。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即她所创制。董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会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她的发明,虎皮肉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3楼2014-10-02 20:32
                        回复
                          7、宋五嫂
                            南宋民间女厨师。高宗赵构乘舟游西湖,曾尝其鱼羹,赞不绝口,于是名声大振,奉为脍鱼之“师祖”。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4楼2014-10-02 20:33
                          回复
                            5、梵正
                              为五代时尼姑,著名女厨师,以创制“网川小祥”风景拼盘而驰名天下,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涛歌。观之,则心旷神怡,食之,则神清气爽。可谓我国制作工艺菜的鼻祖。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5楼2014-10-02 20:33
                            收起回复
                              4、膳祖
                                唐朝一代女名厨,唐朝丞相段文昌的家厨。段文昌对饮食很讲究,曾自编《食经》五十章。因他曾被封过邹平郡公,当世人称此书为《邹平郡公食宪章》。段文昌府中厨房题额叫“炼珍堂”,出差在外,住在馆驿,段文昌便把供食的厨房叫“行珍馆”。主持“炼珍堂”和“行珍馆”日常工作的就是膳祖,她对原料修治,滋味调配,火候文武,无不得心应手,具有独特本领。在段府四十年间,这位女厨师长从100名女婢中只选中了9名传艺。段文昌的儿子段成式编《酉阳杂俎》,里面的吃食就是出自他们家那位女厨师所做的饮食。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6楼2014-10-02 20: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