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吧 关注:2,430贴子:6,203

书里一些和爱情无关的随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一部分和爱情无关的片段以及自己的随感。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4-08-07 16:27回复
    这一段文字道出了轻和重的真意。有的时候那些压得我们喘不过气的责任和负担,反而是它们让我们成为一个真实的人,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4-08-07 16:31
    收起回复
      人只能活一次,我们无法去比较。没有彩排,一切都是直播。就像包法利夫人一样,她自己都无法知道被情欲牵着鼻子走是对还是错。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4-08-07 16:34
      收起回复
        同情心很重。那些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痛苦,因为我们的想象它会被无限放大。我们也无法想象自己是否能够承受住同样的痛苦。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4-08-07 16:36
        收起回复
          人的伟大在于扛起了自己的命运。我脑海中浮现的是确是导演李安,读过他的传记,他曾经在家当了六年家庭煮夫,却还是没有放弃电影梦。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4-08-07 16:39
          收起回复
            作家笔下的人物来自于让人浮想联翩的句子。一点也没错。读《乱世佳人》的时候,斯佳丽果敢,顽强,狡猾的形象的确来自于她的言语以及对她行为的描写。换句话说,是读者自己想象出了书中的人物。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4-08-07 16:46
            回复
              灵魂就是肉体这个囚笼里的小鸟吧。它会害怕会思索会惊奇,总有一天会挣脱。也正是在肉体的陪衬下灵魂才显得意义非凡。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4-08-07 16:48
              收起回复
                母性意味着伟大的牺牲。应该没有人会反驳这句话吧。生活中多少女人为了子女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以及自我。而子女似乎成为了一种过错。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4-08-07 16:52
                收起回复
                  有人说过,青春和美貌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特蕾莎母亲的粗俗看起来只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有点阿Q精神的感觉。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4-08-07 16:55
                  收起回复
                    那些书,成了她抵挡围绕着她粗俗世界的唯一武器。在这个精神匮乏的时代,很多文艺青年多多少少都能在特蕾莎身上看到自己吧。我,也是其中之一。周围的长辈女人都是相夫教子的传统女人,没有了自我和梦想。日后我不愿,也不会成为和她们那样。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4-08-07 16:59
                    收起回复
                      唯有偶然的巧合,人们才会解读其中的意义。特蕾莎和托马斯相遇是由于六次偶然,正是这样,托马斯才会觉得一些似乎是注定的。就像我,那一天我只是偶然觉得很无聊,偶然觉得在虚拟世界和他很聊的很投机,偶然想找个人陪,然后相遇。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4-08-07 17:03
                      收起回复
                        对偶然巧合的视而不见是对生命美丽的剥夺。生命之美随处可见,只是在于你我是否有那份心去发现。我们不能责怪小说,正是因为它们,才能在乏味的现实世界找到美感。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4-08-07 17:06
                        回复
                          特蕾莎的梦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她们只是托马斯身下的情欲体而已,她们没有灵魂,她们还因为自己没有灵魂而欢呼,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4-08-07 17:09
                          收起回复
                            萨比娜的画道出了真相,问题在于你怎么去看待,怎么去选择。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4-08-07 17:34
                            回复
                              卡列宁习惯于这样的循环往复,这样带给它安全感,但是作为人的我们,却会对这样的循环往复感到厌倦,我们更倾向于永不停歇的向前。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4-08-07 17: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