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幽云汉人和内地汉人处境的不同,彼此之间多少也存在矛盾。例如天祚帝保大二年(1122年),李处温等人于南京拥立耶律淳为帝,由东京道汉人和渤海人组成的“怨军”(即后来常胜军的前身)在其中的态度就是个疑点。《辽史》、《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和《契丹国志》中只有寥寥几字称李处温“外假怨军声援” ,“挟怨军立燕王” ,“挟怨军郭药师等谋立淳” 、“挟怨军谋立燕王” ,文字基本大同小异,却没有任何较为细致的记载,对于在辽、宋、金三方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怨军此刻的动向,文献中哪怕记事详细如《三朝北盟会编》者,也和《辽史》此句完全相同,而无只言片语能够略窥其详。而《宋史》和《金史》的《郭药师传》则对此事只字未提。
这是否说明当时的怨军其实并无支持李处温等幽云汉臣的实际动作,只是在“静观其变”,等待事后投向成功者;而上述史书在记载此事时,则因考虑到怨军为当时辽朝在燕京地区屈指可数的几支主力部队之一,宋人和金人便“想当然”地将其加入到拥立者里面,并相互参考,从而以讹传讹了呢?在这个问题上,《辽史纪事本末》中所引《北辽记》认为,谋立耶律淳之事系萧干、耶律大石都参与其中 ,却惟独没有提到怨军,恐怕其原因正在于此。而来自辽东沈州、身为内地汉人的张琳,也在此时声称:“王虽帝胄,初无上命;摄政则可,即真则不可” ,并“扼腕于燕王之立” ,他的反对拥立,除开对天祚帝的忠诚之外,恐怕也不能排除其不愿看到辽朝政治中心从此转移至燕京、大权落入李处温等幽云汉人之手的原因。
这是否说明当时的怨军其实并无支持李处温等幽云汉臣的实际动作,只是在“静观其变”,等待事后投向成功者;而上述史书在记载此事时,则因考虑到怨军为当时辽朝在燕京地区屈指可数的几支主力部队之一,宋人和金人便“想当然”地将其加入到拥立者里面,并相互参考,从而以讹传讹了呢?在这个问题上,《辽史纪事本末》中所引《北辽记》认为,谋立耶律淳之事系萧干、耶律大石都参与其中 ,却惟独没有提到怨军,恐怕其原因正在于此。而来自辽东沈州、身为内地汉人的张琳,也在此时声称:“王虽帝胄,初无上命;摄政则可,即真则不可” ,并“扼腕于燕王之立” ,他的反对拥立,除开对天祚帝的忠诚之外,恐怕也不能排除其不愿看到辽朝政治中心从此转移至燕京、大权落入李处温等幽云汉人之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