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基本理论
第一节 论学习五支拳法
五支拳法非常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以拳娘套路为基本功的组合训练.在三步之内的实战练习,端正动作规格,做到肢体归于端正,然后全身各处协调出力,手脚,呼吸互相叫应.对基本功要长期有效的训练,没有捷径可辟.拳法的训练,初看起来,动作简单,而实际上是有其至精至微的内涵.它不但要求动静来往,各部位运气发力,而且与全身的进退高度协调一致.如果上部出手时,不能做到筋节和顺,脉络贯通,灵活运用,而紧张乱用僵力,则必然会造成气力停滞涨住,不能与下部腰胯脚互相叫应.如果上部涨滞,下部必定空虚,就会造成平衡失调,就不能收腹丹田,夹胁守门户,手脚不能接应,就会像车子无轮而不能转动.这样一身破绽,空门必然暴露无遗,就容易受敌攻击.自身尚不能保护防卫,如何攻击他人呢?拳法是易学难精必须苦心勤练,要有恒心.是论年不论月,非以日计,要学得手脚协调互相叫应,筋节和顺,脉络贯通,神气流畅,全身有沉推之势.推叫身力,配合呼吸发劲,会有一种势威如虎,非人可比的雄浑气势.
第二节 如何学习五支拳法
学习拳法,要求头身中正,马步门户稳固.具体要求:头正,颈直,沉肩,卸膊,含胸,直背,收腹,起腿,断腰,收胯,敛臀.
第一. 要求头颈提正
头为一身之主,一身要端正,斯文一体,平衡捧定.具体要求头顶前额上顶,颈部肌肉紧张,下颏内收,正对前方,牙关放宽,眼观手尾,气随手出,眼神藏守,四面观瞻,耳能闻风,八方谛听,下颏要直坠内收,顶力向上聚于头顶,头有顶戴石磨之意.
第二. 要求胸部挺而含,两肩沉落
胸部要挺而含,口内舌尖抵在上颚处,咽喉,丹田只气提起,这样口, 咽喉和小腹丹田连成一条畅通气道,有利于呼吸和发力,不致使气有停滞抑郁在胸.
两肩要向内展开沉落,两肩胛和腋窝要夹紧挺起,背后两肩胛骨向脊椎骨夹紧内收,掩护住背后,两肩要有挑千斤重担之意.
用力时要能来能去,出入自然.脑后大椎骨要沉落,脊椎骨要由上而下直力插落,尾闾骨收束敛合,形成一条直线相牵连.身腰前面的膀胱要提,气力聚于丹田,胸部挺起而微含.全身不能倾斜摇动.腹肌与背肌裹紧,连成一个整体.练得久了,能悟出道理,即能提裆束气,前起后落,互相敛束叫应.
第三. 两脚要成丁八马.
两脚的步型有上中下三盘马势,步法为丁八马.在拳法的基本功训练中,要求以丁八马的中盘马势为主.
两脚的脚趾和脚后跟部位都要贴紧地面, 脚趾紧扣地面,两膝部活动要灵活,一住脚要有硬气吐雄之势,当起则起,该落则落,两脚内侧肌肉之力要收提而起,向后卷至腹股沟,外侧肌肉要直放落至脚底,与地面贴紧;两臀部向尾闾骨收束夹紧,又要向脚掌心涌泉穴及脚后跟落力,形成内腿收起,外腿放落的合力,五支即称之为:擎空吸力,这时就会自然而然感到有气力自脚底提起冲向腿,胯与腰肩推束,汇聚与头顶,联成一个整体.此为周身起力之根本.
在出马进前之时,前脚要与后脚腿头(胯部)叫应.脚一着地,胯股二侧肌肉要收束叫应.全身发力齐动,手动而脚进,脚进而手动,如手动而脚不进则无力,脚进而手不动则无势,无力不能伤人,无势反被人伤,所以手脚相应不可有所差失.
前脚一着地,两脚掌趾及掌心便要活动,用力贴地,相应的两手便有回弹的动力,这就会产生收提和沉伏的劲力.
第四. 两手要用朝阳凤尾之势
两臂各分三节,肩关节称为上节,肘关节称为中节,腕关节称为下节.肩关节以下至肘关节以上称为内节,肘关节以下至腕关节以上称为外节.腕关节以下至五指尖称为小节.
上节要求沉肩,中节要求吞吐,小节要求灵活.内节要求练得硬如铁,外节要求练得软如绵,变化灵活.小节要求练得像糖和胶一样,一粘即着,五个手指在着势时要铁爪一般坚硬.
刚刚学习走步,应该两肩和腹胯侧面平正,不能贪前失后,出手时手节的节中随身与胯同方向,不要缩入弯出,手节对膝,膝头相随,手节接承全身各处之力,与脚掌心和手掌心互相叫应贯连.
头既是一身之主,就必须和它以下的各部位互相进行有机联系.头要与膀胱,丹田,胸前同一方向,不可偏侧.前脚膝头之力向股骨颈推起,与后脚股骨颈及整个骨盆叫应,身腰之力向下串落,同时间内,头顶,肩胛,大椎,尾椎,丹田,胸前全身一齐推叫.和顺接应.
在出步之时,后脚跟对臀中,身中前后两侧的下部劲力要提起.头顶和脑后,肩中,大椎,胸前各处之力要沉落,身势要动中带静,浮中带沉.动中要有注视之气势,住势不可露出身体的破绽,从硬刚练至软柔,软又学至硬,硬又贵乎学至化.
学习拳法,是至精至微必须仔细推寻研究,应该认真研究其中的基本原理,虚心相与,久之必有好处.应该认真仔细地研究它之所以能用势出力,力能连续活泼,象源泉沸涌,用之不竭.是实力活力真力的体现,是攻防兼有的架势.
第二章 基本技术
第一节 基本手型肘型
1. 拳:
四指并拢,向手心卷握,拇指内屈,紧扣于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骨上.
要点:拳要握紧,拳面要平,拳背与前臂成一平面,力点在拳面上.
掌:
四指自然伸直,微合,拇指屈曲紧扣于虎口处.无名指末端到掌根之间,为提斗处,此处为拳法攻击第一着力点.
要点:拇指扣紧,掌上挑,腕下沉,力达提斗处.
2. 爪:
拇指,食指,中指尽力分开并向内弯曲,三指关节朝前,小指无名指屈曲向掌心卷握.或反之拇指,食指屈曲向掌心卷握,中指,无名指,小指尽力分开并向内弯曲,三指关节朝前.
要点:有二种用法:一以小指无名指屈曲为着力点,勾住对方的空处为第一着力点,二以四指关节尖为着力点攻击对方空处,为蠓蚣手.
3. 肘法:
上顶肘:预备式为凤尾手势.右前臂里收内旋,右掌抓握成平拳,拳心朝里,屈臂成肘, 吸气周身起力着力于肘尖为力点向前上方顶起,肘尖略低于肩,左前臂以掌根提斗处为力点,掌指朝前下方,掌心朝右前方,补扶于右肘尖下方.
下压肘:预备式为双躺手势.左前臂里收内旋,左掌抓握成平拳,拳心朝里,屈臂成肘, 吸气周身起力着力于肘尖为力点向前下方扣压下,肘尖击于左膝上部,右前臂以掌根提斗处为力点,掌指朝前下方,掌心朝左上方,补扶于右肘尖下方.
第二节 基本步型
1.丁八马:
两脚前后开立,右脚在前,脚尖朝左,微向前展,左脚在后, 前脚尖与后脚跟及身架中线在一条直线上. 收缩肛门涌泉穴上提起丹田之力,两脚内侧肌肉之力要收提而起,向后卷至腹股沟,外侧肌肉要直放落至脚底,与地面贴紧;两臀部向尾闾骨收束夹紧,又要向脚掌心涌泉穴及脚后跟落力,形成内腿收起,外腿放落的合力, 两膝不能超过两脚尖,前挭后抗,松胯双断腰.
要点:右小腿与地面垂直,大小腿之间约成135度角,左小腿与地面接近垂直, 大小腿之间约成160度角,左臀部与左脚跟垂直相对,前脚上屈下直,后脚上直下屈,要求大腿内侧肌肉要紧张收提,而大腿外侧肌肉有意识的下沉,右脚(前)载身重量十分之三,坐脚(后)身重量十分之七,即为前三后七. 倒马反之.重点之处为两脚指尖紧扣地面,两膝后各两条大筋脉要拉直.方为标准马步.
2.虚步:
左腿微屈膝,身体重心落于左腿上, 左小腿与地面接近垂直, 大小腿之间约成160度角,左臀部与左脚跟垂直相对,右脚向前上半步,微屈膝,以脚尖虚点地面.
要点:重心要稳稳地落在左腿上,右脚可以上提起.其余同上.
第三节 基本步法
1.倒七字步法: 两脚齐肩宽,两腿直立微屈膝,右脚向右前方上一步,重心在左脚,慢慢移至右脚,再左脚向前一步, 重心在右脚,慢慢移至左脚, 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脚尖微外展15度,成丁八马, 经过套路在三步进步之内的实战练习后,收前步右步一步于左步后着地,再退左步一步,又成丁八马,双手掌也收在两腰间胯上,右步收在左步平,双手臂放下于双腿两侧,双腿站直,收势.
2.八字步法: 两脚齐肩宽,两腿直立微屈膝,右脚向右前方上一步,重心在左脚,慢慢移至右脚,再左脚向前一步, 重心在右脚,慢慢移至左脚, 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脚尖微外展15度,成丁八马, 经过套路在前后两个三步进步分:左上45度角倒马(前收右步脚跟垂直于左步指尖前,再左上45度进左马), 右上45度角正马(前收左步脚跟垂直于右步指尖前, 再右上45度进右马), 左上45度角倒马(前收右步脚跟垂直于左步指尖前, 再左上45度进左马),左步平转半步转身重复后三步的实战练习后,再转身成丁八马步,收前步右步一步于左步后着地,再退左步一步,又成丁八马,双手掌也收在两腰间胯上,右步收在左步平,双手臂放下于双腿两侧,双腿站直,收势.
3.四方步法.
两脚齐肩宽,两腿直立微屈膝,右脚向右前方上一步,重心在左脚,慢慢移至右脚,再左脚向前一步, 重心在右脚,慢慢移至左脚, 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脚尖微外展15度,成丁八马, 经过套路在左右前后四个跳马进步分:左上45度跳步大坐跳正马,前收右步再右平跳步大坐跳正马, 前收右步右上45度前方跳步大坐跳正马, 前收右步后下原地跳步大坐跳正马,再转身成丁八马步,收前步右步一步于左步后着地,再退左步一步,又成丁八马,双手掌也收在两腰间胯上,右步收在左步平,双手臂放下于双腿两侧,双腿站直,收势.
第一节 论学习五支拳法
五支拳法非常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以拳娘套路为基本功的组合训练.在三步之内的实战练习,端正动作规格,做到肢体归于端正,然后全身各处协调出力,手脚,呼吸互相叫应.对基本功要长期有效的训练,没有捷径可辟.拳法的训练,初看起来,动作简单,而实际上是有其至精至微的内涵.它不但要求动静来往,各部位运气发力,而且与全身的进退高度协调一致.如果上部出手时,不能做到筋节和顺,脉络贯通,灵活运用,而紧张乱用僵力,则必然会造成气力停滞涨住,不能与下部腰胯脚互相叫应.如果上部涨滞,下部必定空虚,就会造成平衡失调,就不能收腹丹田,夹胁守门户,手脚不能接应,就会像车子无轮而不能转动.这样一身破绽,空门必然暴露无遗,就容易受敌攻击.自身尚不能保护防卫,如何攻击他人呢?拳法是易学难精必须苦心勤练,要有恒心.是论年不论月,非以日计,要学得手脚协调互相叫应,筋节和顺,脉络贯通,神气流畅,全身有沉推之势.推叫身力,配合呼吸发劲,会有一种势威如虎,非人可比的雄浑气势.
第二节 如何学习五支拳法
学习拳法,要求头身中正,马步门户稳固.具体要求:头正,颈直,沉肩,卸膊,含胸,直背,收腹,起腿,断腰,收胯,敛臀.
第一. 要求头颈提正
头为一身之主,一身要端正,斯文一体,平衡捧定.具体要求头顶前额上顶,颈部肌肉紧张,下颏内收,正对前方,牙关放宽,眼观手尾,气随手出,眼神藏守,四面观瞻,耳能闻风,八方谛听,下颏要直坠内收,顶力向上聚于头顶,头有顶戴石磨之意.
第二. 要求胸部挺而含,两肩沉落
胸部要挺而含,口内舌尖抵在上颚处,咽喉,丹田只气提起,这样口, 咽喉和小腹丹田连成一条畅通气道,有利于呼吸和发力,不致使气有停滞抑郁在胸.
两肩要向内展开沉落,两肩胛和腋窝要夹紧挺起,背后两肩胛骨向脊椎骨夹紧内收,掩护住背后,两肩要有挑千斤重担之意.
用力时要能来能去,出入自然.脑后大椎骨要沉落,脊椎骨要由上而下直力插落,尾闾骨收束敛合,形成一条直线相牵连.身腰前面的膀胱要提,气力聚于丹田,胸部挺起而微含.全身不能倾斜摇动.腹肌与背肌裹紧,连成一个整体.练得久了,能悟出道理,即能提裆束气,前起后落,互相敛束叫应.
第三. 两脚要成丁八马.
两脚的步型有上中下三盘马势,步法为丁八马.在拳法的基本功训练中,要求以丁八马的中盘马势为主.
两脚的脚趾和脚后跟部位都要贴紧地面, 脚趾紧扣地面,两膝部活动要灵活,一住脚要有硬气吐雄之势,当起则起,该落则落,两脚内侧肌肉之力要收提而起,向后卷至腹股沟,外侧肌肉要直放落至脚底,与地面贴紧;两臀部向尾闾骨收束夹紧,又要向脚掌心涌泉穴及脚后跟落力,形成内腿收起,外腿放落的合力,五支即称之为:擎空吸力,这时就会自然而然感到有气力自脚底提起冲向腿,胯与腰肩推束,汇聚与头顶,联成一个整体.此为周身起力之根本.
在出马进前之时,前脚要与后脚腿头(胯部)叫应.脚一着地,胯股二侧肌肉要收束叫应.全身发力齐动,手动而脚进,脚进而手动,如手动而脚不进则无力,脚进而手不动则无势,无力不能伤人,无势反被人伤,所以手脚相应不可有所差失.
前脚一着地,两脚掌趾及掌心便要活动,用力贴地,相应的两手便有回弹的动力,这就会产生收提和沉伏的劲力.
第四. 两手要用朝阳凤尾之势
两臂各分三节,肩关节称为上节,肘关节称为中节,腕关节称为下节.肩关节以下至肘关节以上称为内节,肘关节以下至腕关节以上称为外节.腕关节以下至五指尖称为小节.
上节要求沉肩,中节要求吞吐,小节要求灵活.内节要求练得硬如铁,外节要求练得软如绵,变化灵活.小节要求练得像糖和胶一样,一粘即着,五个手指在着势时要铁爪一般坚硬.
刚刚学习走步,应该两肩和腹胯侧面平正,不能贪前失后,出手时手节的节中随身与胯同方向,不要缩入弯出,手节对膝,膝头相随,手节接承全身各处之力,与脚掌心和手掌心互相叫应贯连.
头既是一身之主,就必须和它以下的各部位互相进行有机联系.头要与膀胱,丹田,胸前同一方向,不可偏侧.前脚膝头之力向股骨颈推起,与后脚股骨颈及整个骨盆叫应,身腰之力向下串落,同时间内,头顶,肩胛,大椎,尾椎,丹田,胸前全身一齐推叫.和顺接应.
在出步之时,后脚跟对臀中,身中前后两侧的下部劲力要提起.头顶和脑后,肩中,大椎,胸前各处之力要沉落,身势要动中带静,浮中带沉.动中要有注视之气势,住势不可露出身体的破绽,从硬刚练至软柔,软又学至硬,硬又贵乎学至化.
学习拳法,是至精至微必须仔细推寻研究,应该认真研究其中的基本原理,虚心相与,久之必有好处.应该认真仔细地研究它之所以能用势出力,力能连续活泼,象源泉沸涌,用之不竭.是实力活力真力的体现,是攻防兼有的架势.
第二章 基本技术
第一节 基本手型肘型
1. 拳:
四指并拢,向手心卷握,拇指内屈,紧扣于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骨上.
要点:拳要握紧,拳面要平,拳背与前臂成一平面,力点在拳面上.
掌:
四指自然伸直,微合,拇指屈曲紧扣于虎口处.无名指末端到掌根之间,为提斗处,此处为拳法攻击第一着力点.
要点:拇指扣紧,掌上挑,腕下沉,力达提斗处.
2. 爪:
拇指,食指,中指尽力分开并向内弯曲,三指关节朝前,小指无名指屈曲向掌心卷握.或反之拇指,食指屈曲向掌心卷握,中指,无名指,小指尽力分开并向内弯曲,三指关节朝前.
要点:有二种用法:一以小指无名指屈曲为着力点,勾住对方的空处为第一着力点,二以四指关节尖为着力点攻击对方空处,为蠓蚣手.
3. 肘法:
上顶肘:预备式为凤尾手势.右前臂里收内旋,右掌抓握成平拳,拳心朝里,屈臂成肘, 吸气周身起力着力于肘尖为力点向前上方顶起,肘尖略低于肩,左前臂以掌根提斗处为力点,掌指朝前下方,掌心朝右前方,补扶于右肘尖下方.
下压肘:预备式为双躺手势.左前臂里收内旋,左掌抓握成平拳,拳心朝里,屈臂成肘, 吸气周身起力着力于肘尖为力点向前下方扣压下,肘尖击于左膝上部,右前臂以掌根提斗处为力点,掌指朝前下方,掌心朝左上方,补扶于右肘尖下方.
第二节 基本步型
1.丁八马:
两脚前后开立,右脚在前,脚尖朝左,微向前展,左脚在后, 前脚尖与后脚跟及身架中线在一条直线上. 收缩肛门涌泉穴上提起丹田之力,两脚内侧肌肉之力要收提而起,向后卷至腹股沟,外侧肌肉要直放落至脚底,与地面贴紧;两臀部向尾闾骨收束夹紧,又要向脚掌心涌泉穴及脚后跟落力,形成内腿收起,外腿放落的合力, 两膝不能超过两脚尖,前挭后抗,松胯双断腰.
要点:右小腿与地面垂直,大小腿之间约成135度角,左小腿与地面接近垂直, 大小腿之间约成160度角,左臀部与左脚跟垂直相对,前脚上屈下直,后脚上直下屈,要求大腿内侧肌肉要紧张收提,而大腿外侧肌肉有意识的下沉,右脚(前)载身重量十分之三,坐脚(后)身重量十分之七,即为前三后七. 倒马反之.重点之处为两脚指尖紧扣地面,两膝后各两条大筋脉要拉直.方为标准马步.
2.虚步:
左腿微屈膝,身体重心落于左腿上, 左小腿与地面接近垂直, 大小腿之间约成160度角,左臀部与左脚跟垂直相对,右脚向前上半步,微屈膝,以脚尖虚点地面.
要点:重心要稳稳地落在左腿上,右脚可以上提起.其余同上.
第三节 基本步法
1.倒七字步法: 两脚齐肩宽,两腿直立微屈膝,右脚向右前方上一步,重心在左脚,慢慢移至右脚,再左脚向前一步, 重心在右脚,慢慢移至左脚, 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脚尖微外展15度,成丁八马, 经过套路在三步进步之内的实战练习后,收前步右步一步于左步后着地,再退左步一步,又成丁八马,双手掌也收在两腰间胯上,右步收在左步平,双手臂放下于双腿两侧,双腿站直,收势.
2.八字步法: 两脚齐肩宽,两腿直立微屈膝,右脚向右前方上一步,重心在左脚,慢慢移至右脚,再左脚向前一步, 重心在右脚,慢慢移至左脚, 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脚尖微外展15度,成丁八马, 经过套路在前后两个三步进步分:左上45度角倒马(前收右步脚跟垂直于左步指尖前,再左上45度进左马), 右上45度角正马(前收左步脚跟垂直于右步指尖前, 再右上45度进右马), 左上45度角倒马(前收右步脚跟垂直于左步指尖前, 再左上45度进左马),左步平转半步转身重复后三步的实战练习后,再转身成丁八马步,收前步右步一步于左步后着地,再退左步一步,又成丁八马,双手掌也收在两腰间胯上,右步收在左步平,双手臂放下于双腿两侧,双腿站直,收势.
3.四方步法.
两脚齐肩宽,两腿直立微屈膝,右脚向右前方上一步,重心在左脚,慢慢移至右脚,再左脚向前一步, 重心在右脚,慢慢移至左脚, 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脚尖微外展15度,成丁八马, 经过套路在左右前后四个跳马进步分:左上45度跳步大坐跳正马,前收右步再右平跳步大坐跳正马, 前收右步右上45度前方跳步大坐跳正马, 前收右步后下原地跳步大坐跳正马,再转身成丁八马步,收前步右步一步于左步后着地,再退左步一步,又成丁八马,双手掌也收在两腰间胯上,右步收在左步平,双手臂放下于双腿两侧,双腿站直,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