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吧 关注:1,906贴子:9,949
  • 3回复贴,共1

《五支拳谱》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章基本理论
第一节 论学习五支拳法
五支拳法非常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以拳娘套路为基本功的组合训练.在三步之内的实战练习,端正动作规格,做到肢体归于端正,然后全身各处协调出力,手脚,呼吸互相叫应.对基本功要长期有效的训练,没有捷径可辟.拳法的训练,初看起来,动作简单,而实际上是有其至精至微的内涵.它不但要求动静来往,各部位运气发力,而且与全身的进退高度协调一致.如果上部出手时,不能做到筋节和顺,脉络贯通,灵活运用,而紧张乱用僵力,则必然会造成气力停滞涨住,不能与下部腰胯脚互相叫应.如果上部涨滞,下部必定空虚,就会造成平衡失调,就不能收腹丹田,夹胁守门户,手脚不能接应,就会像车子无轮而不能转动.这样一身破绽,空门必然暴露无遗,就容易受敌攻击.自身尚不能保护防卫,如何攻击他人呢?拳法是易学难精必须苦心勤练,要有恒心.是论年不论月,非以日计,要学得手脚协调互相叫应,筋节和顺,脉络贯通,神气流畅,全身有沉推之势.推叫身力,配合呼吸发劲,会有一种势威如虎,非人可比的雄浑气势.
第二节 如何学习五支拳法
学习拳法,要求头身中正,马步门户稳固.具体要求:头正,颈直,沉肩,卸膊,含胸,直背,收腹,起腿,断腰,收胯,敛臀.
第一. 要求头颈提正
头为一身之主,一身要端正,斯文一体,平衡捧定.具体要求头顶前额上顶,颈部肌肉紧张,下颏内收,正对前方,牙关放宽,眼观手尾,气随手出,眼神藏守,四面观瞻,耳能闻风,八方谛听,下颏要直坠内收,顶力向上聚于头顶,头有顶戴石磨之意.
第二. 要求胸部挺而含,两肩沉落
胸部要挺而含,口内舌尖抵在上颚处,咽喉,丹田只气提起,这样口, 咽喉和小腹丹田连成一条畅通气道,有利于呼吸和发力,不致使气有停滞抑郁在胸.
两肩要向内展开沉落,两肩胛和腋窝要夹紧挺起,背后两肩胛骨向脊椎骨夹紧内收,掩护住背后,两肩要有挑千斤重担之意.
用力时要能来能去,出入自然.脑后大椎骨要沉落,脊椎骨要由上而下直力插落,尾闾骨收束敛合,形成一条直线相牵连.身腰前面的膀胱要提,气力聚于丹田,胸部挺起而微含.全身不能倾斜摇动.腹肌与背肌裹紧,连成一个整体.练得久了,能悟出道理,即能提裆束气,前起后落,互相敛束叫应.
第三. 两脚要成丁八马.
两脚的步型有上中下三盘马势,步法为丁八马.在拳法的基本功训练中,要求以丁八马的中盘马势为主.
两脚的脚趾和脚后跟部位都要贴紧地面, 脚趾紧扣地面,两膝部活动要灵活,一住脚要有硬气吐雄之势,当起则起,该落则落,两脚内侧肌肉之力要收提而起,向后卷至腹股沟,外侧肌肉要直放落至脚底,与地面贴紧;两臀部向尾闾骨收束夹紧,又要向脚掌心涌泉穴及脚后跟落力,形成内腿收起,外腿放落的合力,五支即称之为:擎空吸力,这时就会自然而然感到有气力自脚底提起冲向腿,胯与腰肩推束,汇聚与头顶,联成一个整体.此为周身起力之根本.
在出马进前之时,前脚要与后脚腿头(胯部)叫应.脚一着地,胯股二侧肌肉要收束叫应.全身发力齐动,手动而脚进,脚进而手动,如手动而脚不进则无力,脚进而手不动则无势,无力不能伤人,无势反被人伤,所以手脚相应不可有所差失.
前脚一着地,两脚掌趾及掌心便要活动,用力贴地,相应的两手便有回弹的动力,这就会产生收提和沉伏的劲力.
第四. 两手要用朝阳凤尾之势
两臂各分三节,肩关节称为上节,肘关节称为中节,腕关节称为下节.肩关节以下至肘关节以上称为内节,肘关节以下至腕关节以上称为外节.腕关节以下至五指尖称为小节.
上节要求沉肩,中节要求吞吐,小节要求灵活.内节要求练得硬如铁,外节要求练得软如绵,变化灵活.小节要求练得像糖和胶一样,一粘即着,五个手指在着势时要铁爪一般坚硬.
刚刚学习走步,应该两肩和腹胯侧面平正,不能贪前失后,出手时手节的节中随身与胯同方向,不要缩入弯出,手节对膝,膝头相随,手节接承全身各处之力,与脚掌心和手掌心互相叫应贯连.
头既是一身之主,就必须和它以下的各部位互相进行有机联系.头要与膀胱,丹田,胸前同一方向,不可偏侧.前脚膝头之力向股骨颈推起,与后脚股骨颈及整个骨盆叫应,身腰之力向下串落,同时间内,头顶,肩胛,大椎,尾椎,丹田,胸前全身一齐推叫.和顺接应.
在出步之时,后脚跟对臀中,身中前后两侧的下部劲力要提起.头顶和脑后,肩中,大椎,胸前各处之力要沉落,身势要动中带静,浮中带沉.动中要有注视之气势,住势不可露出身体的破绽,从硬刚练至软柔,软又学至硬,硬又贵乎学至化.
学习拳法,是至精至微必须仔细推寻研究,应该认真研究其中的基本原理,虚心相与,久之必有好处.应该认真仔细地研究它之所以能用势出力,力能连续活泼,象源泉沸涌,用之不竭.是实力活力真力的体现,是攻防兼有的架势.
第二章 基本技术
第一节 基本手型肘型
1. 拳:
四指并拢,向手心卷握,拇指内屈,紧扣于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骨上.
要点:拳要握紧,拳面要平,拳背与前臂成一平面,力点在拳面上.
掌:
四指自然伸直,微合,拇指屈曲紧扣于虎口处.无名指末端到掌根之间,为提斗处,此处为拳法攻击第一着力点.
要点:拇指扣紧,掌上挑,腕下沉,力达提斗处.
2. 爪:
拇指,食指,中指尽力分开并向内弯曲,三指关节朝前,小指无名指屈曲向掌心卷握.或反之拇指,食指屈曲向掌心卷握,中指,无名指,小指尽力分开并向内弯曲,三指关节朝前.
要点:有二种用法:一以小指无名指屈曲为着力点,勾住对方的空处为第一着力点,二以四指关节尖为着力点攻击对方空处,为蠓蚣手.
3. 肘法:
上顶肘:预备式为凤尾手势.右前臂里收内旋,右掌抓握成平拳,拳心朝里,屈臂成肘, 吸气周身起力着力于肘尖为力点向前上方顶起,肘尖略低于肩,左前臂以掌根提斗处为力点,掌指朝前下方,掌心朝右前方,补扶于右肘尖下方.
下压肘:预备式为双躺手势.左前臂里收内旋,左掌抓握成平拳,拳心朝里,屈臂成肘, 吸气周身起力着力于肘尖为力点向前下方扣压下,肘尖击于左膝上部,右前臂以掌根提斗处为力点,掌指朝前下方,掌心朝左上方,补扶于右肘尖下方.
第二节 基本步型
1.丁八马:
两脚前后开立,右脚在前,脚尖朝左,微向前展,左脚在后, 前脚尖与后脚跟及身架中线在一条直线上. 收缩肛门涌泉穴上提起丹田之力,两脚内侧肌肉之力要收提而起,向后卷至腹股沟,外侧肌肉要直放落至脚底,与地面贴紧;两臀部向尾闾骨收束夹紧,又要向脚掌心涌泉穴及脚后跟落力,形成内腿收起,外腿放落的合力, 两膝不能超过两脚尖,前挭后抗,松胯双断腰.
要点:右小腿与地面垂直,大小腿之间约成135度角,左小腿与地面接近垂直, 大小腿之间约成160度角,左臀部与左脚跟垂直相对,前脚上屈下直,后脚上直下屈,要求大腿内侧肌肉要紧张收提,而大腿外侧肌肉有意识的下沉,右脚(前)载身重量十分之三,坐脚(后)身重量十分之七,即为前三后七. 倒马反之.重点之处为两脚指尖紧扣地面,两膝后各两条大筋脉要拉直.方为标准马步.
2.虚步:
左腿微屈膝,身体重心落于左腿上, 左小腿与地面接近垂直, 大小腿之间约成160度角,左臀部与左脚跟垂直相对,右脚向前上半步,微屈膝,以脚尖虚点地面.
要点:重心要稳稳地落在左腿上,右脚可以上提起.其余同上.
第三节 基本步法
1.倒七字步法: 两脚齐肩宽,两腿直立微屈膝,右脚向右前方上一步,重心在左脚,慢慢移至右脚,再左脚向前一步, 重心在右脚,慢慢移至左脚, 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脚尖微外展15度,成丁八马, 经过套路在三步进步之内的实战练习后,收前步右步一步于左步后着地,再退左步一步,又成丁八马,双手掌也收在两腰间胯上,右步收在左步平,双手臂放下于双腿两侧,双腿站直,收势.
2.八字步法: 两脚齐肩宽,两腿直立微屈膝,右脚向右前方上一步,重心在左脚,慢慢移至右脚,再左脚向前一步, 重心在右脚,慢慢移至左脚, 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脚尖微外展15度,成丁八马, 经过套路在前后两个三步进步分:左上45度角倒马(前收右步脚跟垂直于左步指尖前,再左上45度进左马), 右上45度角正马(前收左步脚跟垂直于右步指尖前, 再右上45度进右马), 左上45度角倒马(前收右步脚跟垂直于左步指尖前, 再左上45度进左马),左步平转半步转身重复后三步的实战练习后,再转身成丁八马步,收前步右步一步于左步后着地,再退左步一步,又成丁八马,双手掌也收在两腰间胯上,右步收在左步平,双手臂放下于双腿两侧,双腿站直,收势.
3.四方步法.
两脚齐肩宽,两腿直立微屈膝,右脚向右前方上一步,重心在左脚,慢慢移至右脚,再左脚向前一步, 重心在右脚,慢慢移至左脚, 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脚尖微外展15度,成丁八马, 经过套路在左右前后四个跳马进步分:左上45度跳步大坐跳正马,前收右步再右平跳步大坐跳正马, 前收右步右上45度前方跳步大坐跳正马, 前收右步后下原地跳步大坐跳正马,再转身成丁八马步,收前步右步一步于左步后着地,再退左步一步,又成丁八马,双手掌也收在两腰间胯上,右步收在左步平,双手臂放下于双腿两侧,双腿站直,收势.


IP属地:浙江1楼2014-07-24 13:09回复
    第三章 套路
    第一节 拳术
    礼拳-请手:
    1.预备势:
    两脚齐肩宽,两腿直立微屈膝,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两手自然分开贴于大腿外侧,再双掌立于两腰间胯上, 掌心向下,沉肩含胸.目视右前方,好有一种玉树临风的气势.
    要点:头要端正,下颏内收,两眼朝右前方平视,提裆,收腹,挺胸,沉肩,直腰,敛臀(吊膀胱,起丹田,落大椎,插腰力,夹尾椎)
    2.起势前敬礼:
    右脚向右前方上一步,重心在左脚,慢慢移至右脚,再左脚向前一步, 重心在右脚,慢慢移至左脚, 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并以虚步脚尖点地,成丁八马,重心前脚占三分,后脚占七分.同时两臂屈肘, 从胯上向上左右两手合抱停于胸前,眼下,左手握拳,右手成掌并掌指朝上,掌心朝前, 左手握拳,以左拳峰紧贴于右手掌心,拳心朝下,两眼向前平视,双手合抱向前捧劲平推,以示敬意.
    3.转身后敬礼:
    双手下掳立在腰间左右两胯之上, 掌心向下,右脚变虚步为实步,同时转身左脚变为虚步,成倒丁八马,重心右脚占七分,左脚占三分.同时两臂屈肘,左右两手从胯上再向上合抱停于胸前,眼下,左手握拳,右手成掌并掌指朝上,掌心朝前, 左手握拳,以拳峰紧贴于左手掌心,拳心朝下,两眼向前平视,双手合抱速度不宜太快,要向前捧劲运力平推,以示敬意.
    4,再转身收势:
    双手下掳立在腰间左右两胯之上, 掌心向下,左脚变虚步为实步,同时转身右变为虚步,成丁八马,重心右脚占三分,左脚占七分.同时两臂屈肘,左右两手从胯上再向上合抱停于胸前,眼下,左手握拳,右手成掌并掌指朝上,掌心朝前, 左手握拳,以拳峰紧贴于左手掌心,拳心朝下,两眼向前平视,然后左手下放贴于腰间胯上,右手单肢朝阳手, 掌心向外,双肩搁正, 沉肩含胸.目视右前方,退右步一步在左脚后变实,再退左步一步变实,双手变掌腕部内侧沿着两大腿外侧周身放松向下捶力下移收势或直接进行套路动作表演.
    要点:
    演练时要一气呵成,两手高与胸齐,拳掌距胸约30厘米,两臂与胸成五角型,两眼平视。


    IP属地:浙江2楼2014-07-24 13:11
    回复
      第一路 拳娘(也称中台)
      套路说明:
      拳娘为五支拳法入门第一套路,有了(母)才能有(子),有了根基的桩马门户的稳固,才能使枝叶的手法腿法繁茂.通过对最基本的桩马功法,身法,步法,腿法,手法和呼吸调息法的系统性训练,使练习者端正动作规范,理解力与劲力的产生和运用.通过演练,体现出五支拳法的风格特点,从而为学习五支拳法奠定坚实基础.运用的步法为倒七字步法.
      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起势 3.进马 4.鸭雄头
      5.双躺 6.捧弓 7.扇肩 8.捆手
      9.打马头 10.逅起 11.双躺 12.扇肩
      13.捧月手 14.进马 15.鸭雄头 16. 双躺
      17.捧弓 18.扇肩 19.捆手 20.打马头 21.逅起 22.双躺 23.扇肩 24.捧月手 25.凤尾手 26. 收势
      动作说明:
      1.预备势:
      人侧立,面对左前方,两脚齐肩宽,两腿直立微屈膝,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两手自然分开贴于大腿外侧,再双掌立于两腰间胯上, 掌心向下,沉肩含胸.目视右前方,好有一种玉树临风的气势.
      要点:头要端正,下颏内收,两眼朝右前方平视,提裆,收腹,挺胸,沉肩,直腰,敛臀(吊膀胱,起丹田,落大椎,插腰力,夹尾椎)
      2.起势(共7个动作):
      1)右脚向右前方上一步(脚步的大小视场地而定),重心在左脚,慢慢移至右脚,再左脚向前一步, 重心在右脚,慢慢移至左脚, 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脚尖微外展15度,成丁八马,重心前脚占三分,后脚占七分.前脚尖与后脚跟及身架中线在一条直线上,双掌立于两腰间胯上,沉肩含胸.目视左前方.
      2)双腿下坐成丁八马的下盘马势,(要求请上阅),收缩肛门,脚掌心涌泉穴上提起丹田之力,两脚内侧肌肉之力要收提而起,向后卷至腹股沟,外侧肌肉要直放落至脚底,与地面贴紧;两臀部向尾闾骨收束夹紧,又要向脚掌心涌泉穴及脚后跟落力,形成内腿收起,外腿放落的合力, 坐成丁八马的中盘马势.
      3)双掌立于腰胯上, 掌心向下, 周身放松双肩扇动(左右扇动,非上下扇动)运用全身之内力作用于双掌的提斗处,掌跟腕部内侧沿着两大腿外侧周身放松向下捶力下移到双膝上部,起力作用于双掌的提斗处用力向外搁.
      4)再起力再双掌贴于两腰间胯上, 掌心向外,沉肩含胸.目视右前方.
      5)再起力双掌指相对作用于右膝马头,着力于提斗,掌心向下.
      6)再起力双掌立于两腰间胯上, 掌心向下, 周身放松双肩扇动(左右扇动,非上下扇动)运用全身之内力作用于双掌的提斗处.
      7)双掌从两腰间胯上向前方推托,高与胸平,掌心朝上,指尖朝外,两肘下沉内夹,两肘尖距离身体一拳许,两肘间距离两拳许,如捧物状,目视前方,全身放松.五支称为捧月手势. 又称双印前大后小,提斗顶力.马步要求:两小腿相立垂直于地面,两膝不能超过两脚尖,前挭后抗,松胯双断腰. 重心前脚占三分,后脚占七分.
      要点:起力要配合吸气,使气沉丹田,发力时呼气,发出沉劲.完成动作时放松,含劲于身.蓄力于提斗.
      3.进马:
      身架保持不变,起右步往前迈一步,后步往前跟一步,
      4.鸭雄头(慢):
      吸气全身起力,两肘不动,两臂微内旋,两腕用力下沉,使两掌心朝前,指尖朝上,高与肩平,吸气起力于丹田,两掌手指下压,与掌面成直角,大拇指内扣,沉肩, 含劲于掌心。内敛双臂掌间。
      要点:从捧月手势到鸭雄头,手臂下沉幅度不宜太大,约2-3厘米。两肩要沉,两肘要坠要夹。
      5.双躺(慢):
      步型不变,身架不变,周身起力两臂着力掌跟提斗,运全身之力双掌躺出,呼气,含胸拔背,掌心朝前,目视前方。动作到位后放松呼气含劲于身,蓄力与双掌根提斗处.
      要点:两手躺出要力达双掌跟提斗处,要结合呼气,由慢到快躺出,特别注意发出的寸劲。
      6.捧弓(慢):
      步型不变,身架不变,母指内扣, 吸气全身起力提斗顶力,双臂掌间与眼高并成圆拱型,两掌心斜朝前中,两肘要坠下意识护下胁,目视前方。动作到位后放松呼气含劲于身,蓄力与双掌根提斗处.
      要点:两手高与眼齐,双掌距胸约30厘米,两臂掌与胸成五角型,两眼平视。
      7.扇肩(摇身骏甲):
      步型不变,身架不变,双肩扇动(左右扇动,非上下扇动)同时先左掌往前顶力,右掌往后收力,再右掌往前顶力,左掌往后收力, 又再左掌往前顶力,右掌往后收力.
      要点:保持双臂浑圆一体, 全身蓄劲,着力于掌根提斗处,全身摇动,把身上的水甩干。这是一种练习抖劲和爆发力的功法。在出手时,象狗托水一样摇动腰部。这种功法看似简单,练起来却很难,主要是很难象狗脱水一样自由摇动。在训练时,腰的灵活性和柔韧性非常重要。双手收于肋间,掌指向前,掌心相对,配合吸气。腰动腰部,双掌向前快速插直,掌心相对,掌指朝前,配合哈气。其间要注意,动腰不动肩,腰跨摇动,肩膀尽量不动。力量来于腰跨,传递到手指,肩膀起媒介作用,左右晃动太大,反而消去了部分腰劲,无法发出最大的力,而且发劲没有隐蔽性,对方只要看你的肩就知道你要发劲了。双掌前插时要注意先放松,插直的一瞬间用力绷紧。双插前身是正的,插直时身还是正的,其间腰向前,在向后摇。是一种发劲方式,其作用是推身借力,力从地发,通过转y腰蹬腿(踏足挺膝也叫弹脚)将劲力传递全身各个部位。劲力刚猛尤如电力一般。
      要把骏胛和骏肚有所区分,骏胛是用肩,骏肚是用腰腹,是要贯通一气。摇身骏胛是吞吐浮沉的深化表现,从横竖方向运动,转为全方位运动。劲力从直线运动,变为螺旋运动。这种劲力,在拳法中处处可见,只是表现程度的大小之别而已。力发于腰南拳的发劲要通过腿、腰、背、肩以及全身的协调一致,贯穿顺达。“力,其根在脚,发于腿,宰于腰,形于手”。如一个弓步冲拳,一般由半马步过渡,通过蹬足、扣膝、挣跨、转腰、顺肩的过程,使力顺达于梢(手),出拳带钻劲。发劲的技巧讲究先蓄后发。先收后放。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使劲力表现得既有速度(爆发劲)又有深度(发劲的作用时间长)。脱肩团胛 拳法的身法讲究脱肩团胛。脱肩,是指两肩有意识地向下沉坠。团胛,是使肩胛骨向前微合,形成团状。脱肩下沉,有助于臂、肘的劲力。团胛前合,是背部收紧,有助于发劲前的涵蓄。
      8.捆手(快):
      步型不变,右手左外旋,吸气周身起力着力右掌根提斗处,右掌臂变成单手捆手, 掌心向外,掌指朝上,左手左内旋,收在左腰胯上,掌心向外,掌指朝下,身架搁直,手型象梨刀,俗称梨臂力手,黄牛角,放松双胯,俗称双短腰.右手指尖和双肩及伸架中线在一条直线上.动作到位后放松呼气放松含劲于身,蓄力与双掌根提斗处.
      9. 打马头(快):
      步型不变,吸气周身起力着力左掌根提斗处和右掌根提斗处,合劲击至右马上腿, 身架搁正,掌心向下,掌指朝外, 动作到位后放松呼气含劲于身,蓄力与双掌根提斗处.
      10.逅起(快):
      步型不变,身架不变,吸气周身起力着力双掌大拇指上扣,双掌上收,着力于双掌掌根提斗处,含劲于身,蓄力与双掌根提斗处.
      11.双躺(快):
      步型不变,身架不变,吸气周身起力着力于双掌掌根提斗处,合劲双击至正前方, 掌心向外,掌指朝上, 动作到位后放松呼气含劲于身,蓄力于双掌根提斗处.
      12.扇肩:
      步型不变,身架不变,双肩扇动(左右扇动,非上下扇动)同时先左掌往前顶力,右掌往后收力,再右掌往前顶力,左掌往后收力, 又再左掌往前顶力,右掌往后收力.
      要点(同前):保持双臂浑圆一体, 全身蓄劲,着力于掌根提斗处.
      13.捧月手:
      步型不变,身架不变,周身放松,双掌臂收成捧月手势.(详阅起势)
      14.进马,15.鸭雄头,16.双躺,17.捧弓,18.扇肩,19.捆手,20.打马头
      21.逅起,22.双躺,23.扇肩,24.捧月手(14-24请重复3-13动作)
      25.凤尾手:
      步型不变,身架不变,吸气周身起力着力于右掌根提斗处,以右手掌根左旋下按,掌心向下前, 掌指朝上,同时也着力左掌根提斗处,以左手掌根提斗处上前顶力,掌心向上前,掌指朝上,右手指尖放在坐左掌掌根处,距离3-5厘米高与眉间齐,双手指尖间身架中线在一条直线上.动作到位后放松呼气放松含劲于身,蓄力于双掌根提斗处.提斗顶力.
      要点:左手上顶右手下按,双掌距胸约30厘米,两臂掌与胸成五角型,两眼平视。
      26.收势:
      1)后进马:
      步型不变,以上述手势先左步进一步到右步后再进右步往先进一步, 身架不变.
      2)出双手:
      步型不变,身架不变,吸气周身起力着力双掌根提斗处,双手以凤尾手势向前平推,双手掌心向前, 高与眉间齐,双手指尖间身架中线在一条直线上.动作到位后放松呼气放松含劲于身,蓄力与双掌根提斗处.提斗顶力.
      要点:双臂直手,两眼平视。
      3)捆手:
      步型不变,右手微右旋内收再左外旋,吸气周身起力着力右掌根提斗处,右掌臂变成单手捆手, 掌心向外,掌指朝上,左手微右旋外顶左内旋,收在左腰胯上,掌心向外,掌指朝下,身架搁直,手型象梨刀,俗称梨臂力手,黄牛角,放松双胯,俗称双短腰.右手指尖和双肩及伸架中线在一条直线上.动作到位后放松呼气放松含劲于身,蓄力与双掌根提斗处.
      4)双躺(快):
      步型不变,吸气周身起力着力两臂着力掌跟提斗,运全身之力双掌躺出,呼气,含胸拔背,掌心朝前,目视前方。动作到位后放松呼气含劲于身,蓄力与双掌根提斗处.
      要点:两手躺出要力达双掌跟提斗处,要结合呼气,由慢到快躺出,特别注意发出的寸劲。
      5)关公揽须:
      步型不变,吸气周身起力左手着力左掌手指尖往后拉, 掌心向前,掌指朝上,右手着力右掌掌跟提斗处往前顶力, 掌心向前,掌指朝上, 身架搁直,换气,再吸气周身起力左手着力左掌掌跟提斗处往后顶绞(在上), 掌心向右,掌指朝上,右手着力右掌掌跟提斗处往内收绞(在下), 掌心向左,掌指朝上, 到在胸前20厘米处,左右手在胸前正中垂直平面上作顺时针圆弧换劲动作,身架搁正.
      6)单肢朝阳手:
      步型不变,身架不变,承上述动作气力不停顿着力右掌根提斗处,右掌臂往前顶力, 掌心向左,掌指朝上,左手掌下收在左腰胯上,掌心向外,掌指朝下, 身架搁正,动作到位后放松呼气含劲于身,蓄力与双掌根提斗处.
      7)前虚步:
      步型不变,身架不变,手势不变,右微收点地马步为虚步. 含劲于身,蓄力与双掌根提斗处.
      8) 收势:
      收右步一步于左步后着地,再退左步一步,又成丁八马,右手掌也收在右腰胯上,掌心向外,掌指朝下, 周身放松双肩扇动着力于双掌的提斗处,掌跟腕部内侧沿着两大腿外侧周身放松向下捶力下移到双膝上部,请拳敬礼,右步收在左步平,双手臂放下于双腿两侧,双腿站直,
      拳娘另一种演练方法:拳娘变力,动作,呼吸,起力,着力等要求相同,出力速度放慢.


      IP属地:浙江3楼2014-07-24 13:12
      回复
        第二路 硬肢
        运用的步法为倒七字步法.
        1.预备势 2.起势 3.进马 4. 双躺
        5.右挂 6.捆手 7.推平捧月手 8.画弧挂腰
        9.双躺 10.折回捧月手 11.进马 12. 双躺
        13.右挂 14.捆手 15.推平捧月手 16.画弧挂腰
        17.双躺 18.折回捧月手 19.凤尾手 20. 收势
        1.预备势:
        人侧力,面对左前方,两脚齐肩宽,两腿直立微屈膝,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两手自然分开贴于大腿外侧,再左掌立于左腰间胯上, 掌心向下,右手立掌朝前前臂肘关节立于右腰胯上,沉肩含胸.目视右前方,好有一种玉树临风的气势.
        要点:头要端正,下颏内收,两眼朝右前方平视,提裆,收腹,挺胸,沉肩,直腰,敛臀(吊膀胱,起丹田,落大椎,插腰力,夹尾椎)
        2.起势(共7个动作):
        1)右脚向右前方上一步(脚步的大小视场地而定),重心在左脚,慢慢移至右脚,再左脚向前一步, 重心在右脚,慢慢移至左脚, 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脚尖微外展15度,成丁八马,重心前脚占三分,后脚占七分.前脚尖与后脚跟及身架中线在一条直线上,双掌立于两腰间胯上,沉肩含胸.目视左前方.
        2)双腿下坐成丁八马的下盘马势,(要求请上阅),收缩肛门,脚掌心涌泉穴上提起丹田之力,两脚内侧肌肉之力要收提而起,向后卷至腹股沟,外侧肌肉要直放落至脚底,与地面贴紧;两臀部向尾闾骨收束夹紧,又要向脚掌心涌泉穴及脚后跟落力,形成内腿收起,外腿放落的合力, 坐成丁八马的中盘马势.
        3)双掌立于腰胯上, 掌心向下, 周身放松运用全身之内力作用于双掌的提斗处,掌跟腕部内侧沿着两大腿外侧周身放松向下捶力下移到双膝上部,起力作用于双掌的提斗处用力向外搁.
        4)起力双掌指相对作用于两腿间,着力于提斗,掌心向下. 沉肩含胸.目视右前方. 周身起力双掌从两腰间胯上向前方推托,高与胸平,掌心朝上,指尖朝外,两肘下沉内夹,两肘尖距离身体一拳许,两肘间距离两拳许,如捧物状,目视前方,全身放松.为捧月手势.
        5)再起力双掌指相对作用于两腿间,着力于提斗,掌心向下. 沉肩含胸.目视右前方. 周身起力双掌从两腰间胯上向前方推托,高与胸平,掌心朝上,指尖朝外,两肘下沉内夹,两肘尖距离身体一拳许,两肘间距离两拳许,如捧物状,目视前方,全身放松.为捧月手势.
        要点: 捧月手势. 又称双印前大后小,提斗顶力.马步要求:两小腿相立垂直于地面,两膝不能超过两脚尖,前挭后抗,松胯双断腰. 重心前脚占三分,后脚占七分.起力要配合吸气,使气沉丹田,发力时呼气,发出沉劲.完成动作时放松,含劲于身.蓄力于提斗.
        其余动作可参照第一路完成,每个动作开始都要周身起力,明白着力点的作用之处,完成动作后放松,含劲于身.蓄力于提斗.
        第三路 千字
        运用的步法为八字步法.
        1.预备势 2.起势 3.左进马 4. 捆手
        5.捧月手 6.右进马 7. 捆手 8. 捧月手
        9.中进马 10. 捆手 11.捧月手 12.双沉
        13.后收半马 14.下马超双拳 15直双拳 16.扣折跳马转身
        17.收半马天官(雷公发火) 18. 地闸 (破肚莲花) 跺右脚 19.燕子扑水 20.跳马站立
        21.下压肘 22.左马左斩手 23. 左马右插手 24. 右马右斩手
        25.右单手朝阳 26.左进马 27. 捆手 28.捧月手
        29.右进马 30. 捆手 31. 捧月手 32.中进马
        33.捆手 34.捧月手 35.双沉 36.后收半马
        37.下马超双拳 38.直双拳 39.扣折跳马转身 40.收半马天官 (雷公发火)
        41.地闸 (破肚莲花) 跺右脚 42.燕子扑水 43.跳马站立 44.下压肘
        45.左马左斩手 46. 左马右插手47. 右马右斩手 48.右单手朝阳
        49.凤尾手 51. 收势
        第四路 青龙过江
        运用的步法为倒七字步法.
        1.预备势 2.起势 3.进马 4. 捆手
        5.背肩 6.扣折 7.左单躺 8. 下马超
        9.右侧滚 10.左单躺 11.右侧单躺 12.双躺
        13.前收步 14.双手归胯 15.进左马 16.双躺
        17.凤尾右斩手 18.收左马虚步 19.凤尾左斩手 20.出左马左捆手
        21.捆手 22.背肩 23.扣折 24.左单躺
        25. 下马超 26.右侧滚 27.左单躺 28.右侧单躺
        29.双躺 30.前收步 31.双手归胯 32.进左马
        33.双躺 34.凤尾右斩手 35.收左马虚步 35.凤尾左斩手
        36.出左马左捆手 37.捆手 38.云手进左马 39.云手进右马
        40.凤尾手 41. 收势
        第五路 载心
        运用的步法为八字步法.
        1.预备势 2.起势
        3.左进马 4. 左单躺 5.左马右单拳 6.右手逅起请手 7.右进马 8. 右单躺 9.右马左单拳 10.左手逅起请手 11.左进马 12.左单躺 13.左马右单拳 14.右手逅起请手 15.左马进半马转身
        16.左进马 17. 左单躺 18.左马右单拳 19.右手逅起请手
        20.右进马 21. 右单躺22.右马左单拳 23.左手逅起请手 24.左进马 25.左单躺 26.左马右单拳 27.右手逅起请手
        28.左马进半马转身
        29.凤尾手 30. 收势
        第六路 双肘
        运用的步法为八字步法.
        1.预备势 2.起势
        3.左进马 4. 双躺 5.内收 6.扇肩外吐上下手
        7.右进马 8. 双躺 9.内收 10.扇肩外吐上下手
        11.左进马 12. 双躺 13.内收 14.扇肩外吐上下手
        15.左马进半马转身
        17.左进马 16. 双躺 17.内收 18.扇肩外吐上下手
        19.右进马 20. 双躺 21.内收 22.扇肩外吐上下手
        23.左进马 24. 双躺 25.内收 26. 扇肩外吐上下手
        27.左马进半马转身
        28.凤尾手 29. 收势
        第七路 滚拳
        运用的步法为倒七字步法.
        1.预备势 2.起势 3.进马 4. 右前顶肘
        5.右直拳 6.左直拳 7.右手下收弧上顶 8.上下手
        9.进马 10.右前顶肘11.右直拳 12.左直拳
        13.右手下收弧上顶 14.上下手 15.凤尾手 16. 收势
        第八路 鹤叶
        运用的步法为八字步法.
        1.预备势 2.起势(第7个改为上下手)
        3.左进马 4.上下出手换手 5.右进马
        7.上下出手换手 8.左进马 9. 上下出手换手
        10.右退马 11.云手 12.左单躺
        13.左退马 14.云手 15.右单躺
        16.右退马 17.云手 18.左单躺
        19.右进马 20.云手 21.左斩手顶力
        22.左进马 23.云手 15.右斩手顶力
        16.右进马 19.云手 20.左斩手顶力
        20.右退马 21.云手 22.左手右马斩手
        23.左退马 24.云手 25.右手左马斩手
        26.右退马 27.云手 28.左手右马斩手
        30.云手 31.凤尾手 32. 收势
        第九路 开四门
        运用的步法为四方步法.
        1.预备势 2.起势
        3.右单朝阳手 4.正前角跳步大坐跳马 5. 下压肘
        6.左马左斩手 7.左马右插手 8. 右马右斩手
        9.右单手朝阳手 10.左角跳步大坐跳马 11. 下压肘
        12.左马左斩手 13.左马右插手 14. 右马右斩手
        15.右单手朝阳手 16.右角跳步大坐跳马 17. 下压肘
        18.左马左斩手 19.左马右插手 20. 右马右斩手
        21.右单手朝阳手 22.后角跳步大坐跳马 23. 下压肘
        24.左马左斩手 25. 左马右插手 26. 右马右斩手
        27.右单手朝阳手 28.凤尾手 29. 收势
        第十路 抓肢
        运用的步法为倒七字步法.
        1.预备势 2.起势 3.进马 4. 双躺
        5.双手内抓 6.右挂 6.捆手 7.推平捧月手 8.画弧挂腰 9.双躺 10.折回捧月手 11.进马
        12.双躺 13.双手内抓 14.右挂 15.捆手
        16.推平捧月手 17.画弧挂腰 18.双躺 19.折回捧月手 20.凤尾手 21. 收势
        第十一路 双飞
        运用的步法为倒七字步法.
        1.预备势 2.起势 3.进马 4. 双躺
        5.后弓步左斩手 6.双躺 7.折回捧月手 8. 进马
        9. 双躺 10.后弓步左斩手 11.双躺 12.折回捧月手 13.凤尾手 14. 收势
        第十二路 五虎落山
        运用的步法为十字步法.
        1.立正四平马起势
        2.双掌拉腰下压转翻爪下
        3.双拱腰擂搬手大回转
        4.左争拳兼左右炮拳
        5.右犁马蹲马右争拳(四周同律)
        6.双掌压前马转上大鹏撒翼猫儿打滚 7.左进马伸腰出双掌
        8.右进马转长手刀麒麟赶龙 9.回首双掌左伸腿转双压下
        10.转身扭胯上提双拳 11.后转身左朝阳格手
        12.退右步右朝阳格手 13.重复6-10
        14.一步登天转青龙摆尾 15.猫儿洗面转白蛇脱壳 16.猫儿洗面收势还原
        五虎下山
        1. 起马立步 2. 梅花开门 3. 金龙吐珠 4. 罗汉投手
        5.上天一枝香 6. 落地伏虎 7. 左金刀劈竹 8. 右神拳
        9. 出剑拉弓 10. 双峰合抱(回身双峰合抱)
        11. 黑虎偷心 12. 左右神拳 13.上步连环拳
        14. 黑虎偷心 15. 左右神拳 16.上步连环拳
        17. 黑虎偷心 18. 左右神拳 19. 上步靠肘
        20. 桃园三结义 21. 左右神拳 22. 阴阳返月
        23. 金豹扫地 24. 流星赶月
        25. 铁茶盘 26. 回身将军出剑
        27. 金豹扫地 28. 退步跨虎
        29. 马车落地 30. 插玉花瓶 31. 云开雨散
        32. 铁茶盘 33. 阴阳返月 34. 童子扫地
        35. 鹞子翻身 36. 燕子掠水 37. 原地腾空
        38. 左降青龙 39. 右降青龙 40. 大鹏展翅
        41. 就地翻身滚腿42. 流星赶月 43. 狮子张口 44. 转身投手
        45. 出剑拉弓 46.鸿雁拍肩 47. 十字叉手
        48. 梅花开门 49. 金龙吐珠 50. 关公捋须 51. 归依吾佛
        总论:
        拳法所传承的精华:提斗身势马进排肩,称之为三股半力藏身(若分左右也可称六股半力藏身),通过拳法套路的日积月累不断的演练,完成第一股力即第一着力点的作用之处,所以需要运用手臂,身体,腰,胯,大腿等整个肢体及关节相互协调配合,上以手势动作掩护,下以小动作隐蔽偷进敌身,以利于作势用招的步法统称。须要在有意无意之间不露声色地进行完成偷步套马。此为拳法第二股力即第二着力点的要处所在,步稳势猛,是通过劲来体现的,劲力的质量又与肢体的协调、呼吸、意识配合相关联的,紧身蓄势,整个身体处于含而不露的状态,为进攻发放作准备,然后由腿胯发力,腰脊摧促两臂肩门抖弹的脆劲克敌制胜,可产生迅雷不及掩耳之威势。为第三股力即第三着力点,其余半股为提斗发劲后的蓄劲,如此通过身势良好的协调能力,马进的精确的踩踏,排肩准确的劲力及丰富的攻防意识,对肢体要有十分丰富剖析和透彻理解及充分的悟性,从而完成竞技的一种拳法,所以称之为:五支拳法。故古拳谱所说:此逊实击虚,从此会悟也.


        IP属地:浙江4楼2014-07-24 13: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