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志》记载:“城垣位于县境中部,北倚府君山,南邻州河。墙体为夯土筑城,始建年代不详。明洪武四年(1371),土城墙进行砖石贴面。方圆9里13步,连女儿墙高3丈5尺,城垣北圆南方。城门3座,东门称‘威远’,西门称‘朝都’(后改为拱极),南门称‘平津’。门洞上均建有城楼。正门以外,各筑瓮城保护。东瓮城门口向南,城门上有石额,名‘迎旭’,为明嘉靖年立;南瓮城门上有石额,名‘阳谷’,为明崇祯年立;西瓮城门口向南;北城无门,城上建有北极楼。城墙上有敌楼两座,角楼4座。环城有护城河,自东门至南门深6尺、阔5丈,南门至西门深一丈、阔7丈,西门至东北角深3丈、阔8丈,东北角至东门大半为莲花池,深1丈、阔10丈。”
“明代,州城区域以城墙为限,面积1500亩左右,以鼓楼为轴心布开十字街形,北部多为国家机关、儒学所在地,西部为古建筑集中区,东部和南部为商业集中区。以4条主街分为东北隅、东南隅、西北隅、西南隅4个村庄。”
---------------------------------
蓟州城“北倚府君山,南邻州河。”,至少这个特点是无法否认的
“明代,州城区域以城墙为限,面积1500亩左右,以鼓楼为轴心布开十字街形,北部多为国家机关、儒学所在地,西部为古建筑集中区,东部和南部为商业集中区。以4条主街分为东北隅、东南隅、西北隅、西南隅4个村庄。”
---------------------------------
蓟州城“北倚府君山,南邻州河。”,至少这个特点是无法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