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吧 关注:214贴子:6,792

【原创】足利议戎之闲议塞上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楚方城镇楼
各个自降身份,自贬其族的桐嬷嬷粉还有贱唐人公司电视仙,抄粉,及小狮子等们都来糗糗


1楼2014-07-01 18:34回复
    我先议议匈奴,必须的……因为匈奴是我北疆第一个崛起的强大民族
    按《史记》的说法,匈奴人的先祖是夏朝遗民。“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王国维先生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等等,皆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呵呵,让我们看看匈奴的民风如何?
    匈奴人的民风是居于北蛮,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白话些就是一群连文字都没有的大老粗养着十多群畜生,不会种田,只能以射猎为业勉强能养家糊口
    匈奴的用兵,也大多印证着其民风特征
    匈奴的用兵特点是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说的通俗了就是利


    2楼2014-07-01 18:39
    回复
      小结
      匈奴自冒顿崛起,到刘氏五部
      其间虽然两汉前期数度侵犯中原,但胜少败多
      从我的总结就能看出来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飞将军,长平侯,国之上将也!!!


      5楼2014-07-01 20:33
      回复
        我再议议鲜卑,得绕过就绕过,因为和谐……
        按《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和《后汉书》的说法,鲜卑是东胡余部,“魏书曰:鲜卑亦东胡之馀也,别保鲜卑山,因号焉。其言语习俗与乌丸同。”
        在北匈奴被汉朝二窦败亡之后,鲜卑乃大为扩张,也算是为其祖出了口气吧!其地东接辽水,西当西城
        再看看鲜卑的民风如何?
        鲜卑的民风是常以季春大会,作乐水上,嫁女娶妇,髡头饮宴,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说白了就是一群没有文字又剃头的渔猎之人,其风俗就和某些重口味粉侍奉的娘娘的满洲一样
        鲜卑的用兵特点是支离破碎,说的通俗就是分
        《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等皆不言鲜卑兵法,但从十六国以鲜卑族多,南北朝先统一北方由鲜卑拓跋氏,后统一北方由鲜卑宇文氏这些特点来看,鲜卑的用兵特点就是分支出击,这足以让人灭鲜卑一部,又有其他鲜卑部落继立,给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感觉


        6楼2014-07-01 20:41
        回复
          好了,让我们看看鲜卑是怎么成为可怕的塞北一霸吧
          上面提到,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北匈奴败亡在窦宪之手,又为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民族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成扇形南迁西徙,进至匈奴故地,后来到桓灵之世,东部鲜卑出了个叫檀石槐的人物被推为部落大人,这人可不得了,他在高柳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设立大帐,建起鲜卑王庭,并基本统一了众多的鲜卑部落,与其结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大联盟
          《后汉书鲜卑传》中记载了当时鲜卑联盟的强大,“东西部大人皆归焉。因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檀石槐自分其地为三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余、濊貊二十余邑为东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各置鲜卑大人领之,苍茫大漠,万里草原,全部成为鲜卑放牧之地,檀石槐的声势威震塞外,虽说史书常有夸大之词,但此时塞外的两大少民力量即南匈奴和乌桓恐怕也只有避其锋芒而已了
          漠南也成了鲜卑人的天下,南迁还有另外一个好机会
          当时是汉桓帝永寿二年,檀石槐亲率鲜卑骑兵三四千骑寇云中郡,正式与东汉王朝较量,战争接二连三的展开,《后汉书鲜卑传》中详尽的记录了鲜卑人的入侵,“二年,复入雁门,杀数百人,大抄掠而去。六年夏,千余骑寇辽东属国。九年夏,遂分骑数万人入缘边九郡,并杀掠吏人。于是复遣张奂击之,鲜卑乃出塞去。朝廷积患之而不能制,遂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欲与和亲。檀石槐不肯受,而寇抄滋甚。”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鲜卑屡侵汉边,檀石槐陶醉在他的铁骑之下,不满足于做他的鲜卑部总酋长,要与南面的汉朝一较高下,颇有昔年匈奴冒顿单于的气势,但冒顿可是接受了和亲,可此时东汉朝廷动用了和亲的政策也打动不了檀石槐的雄心,幽并凉三洲边郡无不被鲜卑寇抄,杀略不可胜数,汉灵帝下令反击,熹平六年,“遂遣夏育出高柳,田晏出云中,匈奴中郎将臧旻率南单于出雁门,各将万骑,三道出塞二千余里。”檀石槐与汉朝干上了,东侵辽西,西寇酒泉。缘边莫不被毒,就连北匈奴主力西去之后,不肯离开故地的许多匈奴部落仍旧生活在大漠南北,在东部鲜卑强盛的那些日子里,他们为了更好的生存,也无耻的打起了鲜卑的旗号,于是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
          鲜卑与匈奴的联合,造就了鲜卑部落更加支离破碎,人口与日繁多
          檀石槐死后,子和连即位,和连才力不及其父,却更加贪心,众叛亲离,后出攻北地,被人射死,和连的儿子年幼,让和连的侄子魁头占了便宜,后来和连的儿子大了和表哥魁头争国,魁头又死,弟步度根立,又为小种鲜卑首领轲比能所杀,此后轲比能的部众变得控弦十余万骑如此强大,他每次掠得财物,均与众平分,故得众死力,余部大人皆敬惮之,鲜卑复统一,然犹未能及得上以前檀石槐时期的强大,后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杀死轲比能,立其弟为首领,鲜卑又乱
          此后鲜卑分为三大支,支中亦有很多部
          东鲜卑
          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
          西鲜卑
          史书上的看法认为,鲜卑、乌桓与匈奴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赫连勃勃成立夏国
          在阴山以北,鲜卑与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
          还有秃发部,他和后来建立北魏的拓跋部是同源
          北鲜卑
          有建立北魏的拓跋部,及之后要提到的柔然
          (以上诸部皆是鲜卑著名部族)


          7楼2014-07-01 20:44
          回复
            小结
            鲜卑初起不过东胡残余,且经灭国之祸,但后来匈奴势衰,鲜卑大起,东胡死灰复燃,十六国有五,南北朝有四,北齐虽是汉人所立也鲜卑化,隋唐两朝,母系也鲜卑,所以唐号称华夷阀阅,鲜卑的混血儿这么强大,其中缘故用二句话来讲就是残余不可怕,可怕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8楼2014-07-01 20:50
            回复
              我再议议柔然,不才实在皮厚找板砖……
              我所议的塞北六大民族中,柔然最不好写,因为历来史官著书之法,多以汉人之南朝为主,而以鲜卑或鲜卑化汉人之北朝为宾,此隔绝在北朝以北的宾外之宾,遂不免疏忽,故此六大民族之史料记载,以柔然最为简略,这里作一个简略之议
              柔然之名,在《魏书》与《北史》中均作蠕蠕,此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鄙视柔然之称,意贬其无知如虫,故名蠕蠕,在南朝《宋》,《齐》,《梁》诸史书为芮芮,而《隋书》则作茹茹,其实皆一音多转,又作蝚蠕、檀檀
              柔然之种族,据北朝史书则为东胡之苗裔,亦鲜卑别种
              可是据南朝史书则为匈奴别种,魏晋世,匈奴分为数百千部,各有名号,芮芮其一部,两说合并后柔然应为鲜卑匈奴混合种之一支族
              再看看柔然的民风如何?
              居漠北,随水草迁徒,完全游牧生活,其人装束辫发,衣锦。小袖袍,小口袴,深雍靴,文化低落,说白了就是一群衣裳光鲜却不怎么认字的大老粗们
              柔然的用兵,也大多印证着其民风特征
              上面说六族以柔然最为诡,柔然的用兵也诡,犹如柔然之名,柔然之名和蛇有关,蛇食时先用诡而后吞噬,让人琢磨不透


              9楼2014-07-02 10:03
              回复
                小结
                柔然自车鹿会建国至邓叔子之亡,前后约为二百二十年,也不断了,只是柔然被突厥打的太惨了
                柔然是其始起也当代王拓跋猗卢时,其败亡也当北齐北周之际,恰与鲜卑拓跋氏的政权相始终
                柔然的悲剧换来了之后突厥千年的纵横


                11楼2014-07-02 10:11
                回复
                  小议
                  突厥很有意思,自土门可汗历柔然衰落以后一场车轮吃掉柔然至佗钵始强;再传至启民一世称臣隋室,后来唐初正式分裂,东,西突厥十几名可汗多个是被打死的,典型的要名不要命哈
                  突厥可汗和其兄弟多有叛有杀有诛,终消耗不起而落得寡妇降唐,虽有突厥骑兵之利,而终只土耳其凭吊,虽可火烧中原称霸西域,但唐太宗六世实亡两突厥
                  先有匈奴斩,后有突厥诛,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哈


                  14楼2014-07-02 10:21
                  回复
                    我再议议蒙古,大哉乾元……
                    蒙古人就是唐朝的蒙兀室韦,蒙兀室韦又作“失韦”,或 “失围”,中唐以后,文献上又把室韦称作“达怛”,他们是居住在黑龙江一带的游牧民族,后来他们繁殖,并向西南转徒
                    蒙古的民风是住蒙古包,逐水草而居,男女衣装几无分别,喜长袍,男子剃发梳辫,妇戴姑姑冠,其地寒苦,缺少水源,因此人以多沐浴为不祥,大都食肉,饮食用手抓取而不洗手,常将手上油腻拭于衣襟之上,衣襟油腻愈多愈示其富,忌洗衣,以放牧为主,人人能骑射,重视幼子也重视长子,说白了就是男子辫发,妇戴高冠,很少沐浴,油污其衣,人人能骑射的一群人
                    蒙古的军事特点是执着冒进+人海,说的通俗点那就是多,蒙古以骑兵胜,本族之间常战,有所谓“搏人之战”,所谓的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如此,蒙古骑兵方得西征,打到中欧,南下,灭宋金夏,戎狄始入主天朝全土,盛名于世界,但不节制,那就是舍得,舍得冒进+人海战,这并不说明蒙古长期人丁繁盛,而是蒙古不惜民力,以举部都成兵营的代价为其施以人海奠定了军政基础


                    17楼2014-07-03 10:16
                    回复
                      所谓蒙古诸部,并不全是蒙古人,其中很多都是唐代突厥人和黠戛人的后裔,其语言宗教和血缘也不一致
                      蒙古本部孛儿只斤部落酋长合不勒于辽衰金兴之际趁机脱离辽朝自立,拓土开疆,威势日盛,附近各族于是在金天会五年推举他为蒙古部长,遂称“合不勒汗”
                      开国之时,蒙古合不勒汗虽然还无力穷兵,但为战已不惜代价,与金廷构隙,和名将完颜宗弼对持,换来金朝册封蒙兀国王的册命,这就是不惜精神


                      18楼2014-07-03 10:47
                      回复
                        小议
                        这样看来,所谓大元,只能算是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跑到中原来过了把瘾
                        所以从戎狄入主中原九十年的统治经过看来,虽然以人海成风雨之势建国,但四等法治之下,给华夏带来的并非幸福,而是一场戏剧性的灾难,其主要原因是这一个部落完全建立在纵欲之上
                        男丁披甲,女子用于生育与纵欲,人尽其用,不能打的只有死,能打的就打到死。于国家经济,蒙古以己鸡血而掠敌,抢到东西即可节省巨额赏赐,另外欧亚大陆地理上的易攻优势,也利于蒙古在滥征战时没有太多的顾虑(后来的征安南就相反了),还有蒙古可汗意识上的己部必勇上等等因数
                        所以,蒙元亡时本土已成无人区……


                        24楼2014-07-03 17:51
                        回复
                          最后得议议满洲,梅开二度,最后称雄
                          我对于满洲,恩怨纠结,一方面承认其朝代最符合殃法下的奴性思维,一方面又不赞成其残杀,针对重口味的桐嬷嬷与其粉等货掐架用的,有言重之处
                          至于“满族”,清朝的时候还没有这一称谓,通常称旗人,在旗,满洲,不在旗就是“民”,后来逐渐统称“满族”,满族就是“满洲族”的简称
                          说到满洲的源流,有个神话,《满洲实录》记载:
                          天降三仙女,长名恩古伦,次名正古伦。三名佛库伦,在长白山布勒瑚里湖沐浴。她们浴毕上岸,有神鹊衔一枚朱果,落在佛库伦的衣上,色甚鲜妍,佛库伦爱之,不忍释手,遂衔口中,甫著衣,其果入腹中,即感而成孕,告二姊曰:“吾觉腹重,不能同升,奈何?”二姊曰:“吾等曾服丹药,谅无死理,此乃天意,俟尔身轻上升未晚”遂别去。佛库伦后生一男,姓爱新觉罗,名布库哩雍顺
                          布库哩雍顺就是满洲的始祖,其实原版乃殷商始祖契母简狄与其二妹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就这样之传说,满洲也好意思抄袭老文章,可笑!
                          满洲的风俗为男子辨发,前剃后留,剩余后脑发梳辫垂于脑后,西方人谓之猪尾巴,妇女辫发盘髻,冬住地窨子,夏居住马架子,以渔猎为生,说白了就是打渔打猎一伙猪尾巴辫子人
                          满洲的军事特色是合兵击之,众志成城,是为军之师,战之法。谁打谁倒霉,故大明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蒙古利兵铁骑不足以为胜,相对满洲更以人为本,所谓女真不满万,满万天下无敌,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全能全才确实可以因地制宜,无论面对什么敌人,都用出此法。其顽固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满洲以八旗而名,原觉得满洲该以攻明朝为主,可是观其史书可书之绩,除了伐蒙和下朝之外,皆在辽东辽西与京畿一带……


                          25楼2014-07-03 17:52
                          回复
                            小议
                            不闻满洲甲坚刀利城高池深,只闻满洲诸王贝勒众志成城,为什么?
                            这就是军之师的结果,有和而强,失和则衰
                            满洲与蒙古,一个光凭暴力统治,一个王霸并用统治,蒙古灭金,女真人之惨烈悲壮,然族残志坚,后于明中期重新崛起,其金不坏,堪称真受,最终满清铮铮雄起于最后,扛起了谢幕之旗,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故人心思汉


                            27楼2014-07-03 17:55
                            回复
                              小结
                              孤王之《足利议戎》文因为时间的问题,有很多写的不好,加之后来看了很多史书和学术著作,所以还是想了想,不求有功,但求无失,所以半年之后持己之见,博众学之多,特作《纵横谈》,谢谢大家捧场!谢谢!!!


                              29楼2014-07-04 00: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