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语吧 关注:3,335贴子:363,895
  • 8回复贴,共1

元末以来江淮地区的移民(汇总)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个问题我想了好久,自认为已经十分接近历史了。
我参考了曹树基教授在《中国移民史》中的研究成果,但我的结论更可靠,为什么呢?
第一,我的样本比他多。他所得到的合肥巢湖庐江无为几个县加起来的样本才50多个,而我所得到的光是老合肥县的样本就60多个。他所得到的怀宁、桐城的样本加起来才36个,而我得到的桐城枞阳的样本就不下60个。他几乎没看过江都的氏族资料,而我找到的有40多个。
第二,我从姓氏的角度探讨了不同地区的渊源。我比较了不同县的主要姓氏,证明淮东与苏宋嘉有一定相似度,淮西与徽语有一定相似度,这都是符合移民史的。
第三,我看了很多县的县志。县志里的历代科举人物资料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该县历史上望族的变迁,继而知道当时有什么姓氏。这个资料证明了,北宋时期扬州的沈姓就是一个望族。而南宋后期,兴化的顾姓、如皋的钱姓、盐城的陆姓也有起色。


1楼2014-06-27 22:43回复
    先说说淮西部分。
    瓦屑坝是目前最为流行的寻根地了,但是媒体目前的解读是有偏差的。
    1、瓦屑坝移民只是渗透性移民,并没有占据当时淮西人口的一半以上,个别县,如怀岳片的宿松,移民的比重比较高,但移民来源十分多元,按现在的方言分,可以分成徽语区和赣语鹰弋片。
    2、在桐城、枞阳、舒城、庐江这几个县,外来移民以婺源人最多。其中庐江县、舒城县的土著所占比重是比较高的,后面会提到。
    3、合肥地区还有许多句容人、宣州人和军人(庐州卫)的移民。


    4楼2014-06-27 22:51
    收起回复
      第一、合肥地区
      从64个族谱看,当时移民差不多有四大部分:鄱阳一带(个别进贤),所谓的瓦屑坝,占一部分,婺源歙县祁门加起来占一小部分,泾县宣城青阳占一小部分,句容人有一部分(肥东为主),军人占一部分(有寿县凤阳、南方和华北籍贯的)。还有一小部分是土著,肥东的包姓、崔姓陆姓等属于此列。
      =============
      第二、六安市辖区
      北部靠近寿县的几个镇有一定数量的山东移民,如聂氏。
      中南部也比较流行“瓦屑坝”这个说法,来自婺源、鄱阳的移民比较多。越往南流传度越高。
      霍山地区和六安南部差不多。霍山的储姓是从岳西迁过去的。程姓有一部分是宋代移民
      =========
      第三、舒城县
      舒城县在元末受到的破坏是淮西最轻的。
      清代《书许翁事》云:“翁姓许氏....舒城人。十世祖荣,元至正间江淮起兵,州郡骚然。荣散家财,起义兵,保障乡里,民之全活者数万人...”
      舒城在明初也就6万人,元末的存活着还有“数万人”,可见土著能占一半以上。
      但是土著中很多也是南宋时期从别的地方迁来的。
      如詹氏,南宋绍兴年间詹世勋、詹世绩兄弟从婺源县迁来,后来成为地方的团练领袖。
      =============
      第四、庐江县、巢湖
      庐江县在洪武年间只有2万多人,但移民也不多。本地的何姓至今都是大姓。移民主要来自婺源等县。
      庐江县姓汪、方、程的比例低于舒城、霍山和桐城。
      巢湖南部大体上和庐江一样。


      5楼2014-06-27 23:06
      收起回复
        第六、桐城、枞阳
        桐城的几大家族中,龙姓(龙汝言)是从吉安来的,不过来自吉安的好像也就一两例。张英的家族来自鄱阳县。 其他的,程、戴、汪、方、洪等大部分来自徽语区和徽语周边几个县。
        枞阳的几大姓,钱姓是从浙江经皖南辗转而来的,左姓来自泾县,章姓可能来自闽北的浦城。其他的方、汪、项、程等基本也都来自徽语区或者鄱阳乐平等徽语边缘地区。
        桐枞地区的土著大概占40%,部分也是宋元时期从江南来的,也有一部分是从北方来的(南宋)
        第六、怀岳片
        其实曹树基的安庆样本主要就是宿松县的。
        宿松县,来自瓦屑坝的比重高于桐城,还有一小部分来自九江和星子,一小部分来自婺源。
        岳西的储姓是一大姓,好像来自镇江一带。
        怀宁、太湖的查姓,来自浮梁县。怀宁还有个檀姓是比较多的,来自东至或贵池。
        无论怀宁还是岳西,姓汪程方的都比较多,这点和安庆府东部比较一致。
        整个安庆府,来自南昌的移民都很少,所以姓熊、万、罗、涂的不多。


        6楼2014-06-27 23:17
        收起回复
          第八、滁州、和州
          和县的移民不多,本地的土著比较多,含山县好像有不少瓦屑坝移民。
          滁州在明初人口也稀少,后来陆续有移民迁入,好像是苏浙徽一带。但是太平天国以后新移民又纷至沓来,老移民被稀释了。


          8楼2014-06-27 23:31
          回复
            下面到淮东(含泰如)了。
            “苏州阊门”无疑是淮东最流行的寻根地,不过它和瓦屑坝一样,被误解得太厉害。
            1、苏州阊门移民最集中的地方可能是里下河低洼地带。姓氏上是比较支持的,民间流传度也支持,连遗传学证据都支持(据说泰州的O1是江北第一多)。如皋的百家姓反而没有泰州更“吴”。最“吴”的还是兴化(顾姓太多)
            2、很多北吴大姓,顾钱沈陆金施,实际上在南宋时期已经大量迁入。明代只是进一步渗透而已 。这点《中国移民史》讨论过。 另有《南宋时期淮扬地区的移民》一文也介绍过。


            9楼2014-06-27 23:38
            回复
              1、高邮、天长、六合
              六合有不少军人后裔,还有一些移民是从徽州来的(程姓等),少部分来自苏南。
              扬州、高邮、天长都差不多,外来移民主要是“苏州阊门人”。
              其中天长的移民很多是从高邮和扬州过去的。天长姓陶、崇的比较多。
              高邮有部分来自苏南,但土著也不少。
              顾陆沈钱没有一个进入扬州或者高邮前十名,加起来也就4%多一点,远低于苏州府12%的水平。说明苏州阊门移民只是渗透性移民而已。
              =========
              2、扬州
              扬州的农村基本上和高邮差不多。外来移民主要来自苏州和镇江等,其他的徽州浙江泗州泰州的移民都有,比较零散。
              宋元土著有卞(北方)、高(北方)、朱(镇江)、严(镇江)等。
              扬州在明清比较繁华,徽州商人比较多。但是,很不幸,扬州十日和太平天国带来了两次大灾难。
              扬州十日只是把城市居民都灭掉了。农村还是那群人。现在扬州的家谱,大部分是清代以前的氏族,只有一小部分是清代迁入的。
              太平天国以前扬州的盐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了。道光盐政改革后,徽州盐商大部分破产了,杭州和镇江的商人来经理淮盐。太平天国是雪上加霜,城市人口非死即逃,逃到上海、通泰的都有一些。
              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川盐得到开发,汉口的淮盐不那么畅销了;加上1855年黄河改道北去,淮东海岸也越来越不适合煮盐。
              光绪年间扬州有一定恢复,但是好景并不长。民国时期彻底衰落。


              10楼2014-06-27 23:50
              回复
                3、泰州、兴化、泰兴、如皋、如东
                兴化姓顾的非常多,好像是第五大姓。但是这是有原因的。南宋末年,苏州的顾姓就迁过去了。宋末兴化就有顾姓还是陆姓考中科举的,我记不清了,兴化县志有记载。
                泰州的吴越色彩比如皋更浓一些。因为泰州接受了大量移民,而如皋没有。
                理论上,如皋与常熟一江之隔,顾陆沈金钱应该更多,实际却不是。
                如皋在明初只有4万多人,泰州有12万,说明泰州确实接受了大量移民而如皋没有。因为元代的时候两地的人口差距没有这么悬殊,都是2-3万户的样子。而元末如皋位置偏避,受到的破坏不应比泰州严重。
                泰州某网站提供了几十个氏族的来源,泰兴也有人总结过。
                从这两份资料看,苏浙移民还是占外来移民的多数,但也有一部分来自其他地区。
                宋元土著也占一定比重,泰兴有一部分是南宋时期的北方移民。
                元明之际,如皋的吴越移民不及泰州多,但是毗邻苏州,宋元受到的渗透大于泰州。
                所以如皋的顾、沈、钱、陆这几个姓还是有6%的比例,差不多是苏州的一半,但低于泰州、海安、和兴化。
                盐城、如东的沿海有一部分移民还是盐丁,也是以吴越移民为主。
                据说如东掘港还有部分人是太平天国时期从扬州逃过去的。


                11楼2014-06-28 00:01
                回复
                  其他的没什么好说的了。
                  凤阳、盱眙有朱元璋迁过去的苏州移民,但是灾害太多,本地人逃亡严重,而北方来的移民又补充进来。
                  盱眙因为靠近淮安,太平天国以后有有一部分移民来自淮安,北面的泗洪也是半淮不北的地方,所以还保留了江淮官话。
                  寿县、霍邱不少居民是来自山东。寿县姓汪方程的也有一些,应该是南方移民。
                  霍邱在太平天国和捻军之乱以后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光山、潢川的移民。


                  12楼2014-06-28 00: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