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好文供吧友探讨学习。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凡是肌理细腻、色泽丰富、质地坚硬的石头,都可以称之为玉,这样的玉在公元前16000年的文化遗址中就有发现,然而,按照现代矿物学和宝石学的概念,只有莫氏硬度为6-6.5度透闪石、阳起石以及莫氏硬度达到6.75-7度的钠辉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玉。
莫氏硬度为1812年德国矿物人莫斯提出的表示矿物硬度标准
这两种真玉因为硬度不同,又分别称为“软玉”和“硬玉”,中国新时期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各种玉器,都仅仅只是“软玉”,而“硬玉”也就是俗称的翡翠被当做玉,是明清以后的事,所以假如有人向你推销玉器,说这是秦汉或唐宋的翡翠,那么就请你向此人慢慢伸出手掌后握拳,然后再慢慢伸出中指!
“软玉”和“硬玉”是现代矿物学上的翻译名称,这样的分类定名其实很不妥当,容易给人造成顾名思义的假想认识,实际上,无论哪种“软玉”,都要硬过铜铁许多,普通的金属工具根本无法在所谓的软玉上凿刻,目前中国最早的软玉,发现于内蒙库赤峰兴隆洼遗址,距今大约8000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在进入青铜时代几千年前,古人已经开始治玉了,先民在铜铁工具远未出现之前如何治玉暂且按下不表,说古玉,无非是料、工、形、纹四项,故而先从料说起。
章鸿钊《石雅》有云:“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这里的德指的是玉的质量,符则是颜色的意思,也就是说古人对于玉的评定,首先看重质量而后关注颜色。制作玉器的原料可以开矿挖掘,也可以在河谷内采集。开矿所得的文献上称为“山料”;在河谷内采集的称为“籽料”,而无论“山料”还是“籽料”,在未被加工之前,往往包裹着与普通石头外表相似的外皮,古人将未曾剖琢的玉料称为“璞”,能透过外皮而了解玉材内部的玉质,是为“识玉”,传说历史上最善于识玉者莫过于卞和,《韩非子》记:“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最后卞和以断两只脚和哭出血来的代价换得玉人理其璞而得“和氏之璧”,可见识玉之难。
莫氏硬度为1812年德国矿物人莫斯提出的表示矿物硬度标准
这两种真玉因为硬度不同,又分别称为“软玉”和“硬玉”,中国新时期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各种玉器,都仅仅只是“软玉”,而“硬玉”也就是俗称的翡翠被当做玉,是明清以后的事,所以假如有人向你推销玉器,说这是秦汉或唐宋的翡翠,那么就请你向此人慢慢伸出手掌后握拳,然后再慢慢伸出中指!
“软玉”和“硬玉”是现代矿物学上的翻译名称,这样的分类定名其实很不妥当,容易给人造成顾名思义的假想认识,实际上,无论哪种“软玉”,都要硬过铜铁许多,普通的金属工具根本无法在所谓的软玉上凿刻,目前中国最早的软玉,发现于内蒙库赤峰兴隆洼遗址,距今大约8000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在进入青铜时代几千年前,古人已经开始治玉了,先民在铜铁工具远未出现之前如何治玉暂且按下不表,说古玉,无非是料、工、形、纹四项,故而先从料说起。
章鸿钊《石雅》有云:“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这里的德指的是玉的质量,符则是颜色的意思,也就是说古人对于玉的评定,首先看重质量而后关注颜色。制作玉器的原料可以开矿挖掘,也可以在河谷内采集。开矿所得的文献上称为“山料”;在河谷内采集的称为“籽料”,而无论“山料”还是“籽料”,在未被加工之前,往往包裹着与普通石头外表相似的外皮,古人将未曾剖琢的玉料称为“璞”,能透过外皮而了解玉材内部的玉质,是为“识玉”,传说历史上最善于识玉者莫过于卞和,《韩非子》记:“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最后卞和以断两只脚和哭出血来的代价换得玉人理其璞而得“和氏之璧”,可见识玉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