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吧 关注:175,449贴子:1,364,059

回复:这里可以让你对古玉从一无所知到无所不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西周时期,器物纹饰雕琢逐渐流行一种斜刀工艺,后世又称“一面坡”,琢磨时玉人的手势运用非常关键,大致先用细砣雕琢内侧线纹,再用带有梯形斜坡的轧砣琢磨外侧线纹,或者直接将利用砣具之侧面斜琢,这样器物纹饰切口就形成一边陡直,一边斜坡的状态,抛光完成后,玉器器表、切沟直壁、切沟斜壁的不同反光和阴影,玉材的莹润及闪耀最大程度的体现的同时,又可呈现出一种特别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此为治玉工艺明显进步的特征。


IP属地:江苏80楼2014-06-18 18:35
回复

    张家坡出土西周人物玉器细部,各部分反光闪亮大为不同。


    IP属地:江苏81楼2014-06-18 18:36
    回复

      张家坡出土西周玉覆面,为后世金缕玉衣的雏形。


      IP属地:江苏82楼2014-06-18 18:36
      回复

        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西周玉鹿


        IP属地:江苏83楼2014-06-18 18:36
        回复

          山东藤州前掌大墓地出土商代玉鹿
          还是回到之前说过的话,玉具备晶莹光泽、温润秀雅、坚硬韧性等不寻常的色泽与质感的特性,所以早在新石器时代,玉就获得了超越其自然属性的内涵,成为先民诸多情感想象与精神思维的负载体,甚至还有沟通人神的礼器和可以去恶镇邪的作用的瑞器,《越绝书》云:“夫玉亦神物也”,之后又成为人们身份和德行的象征,而其种种特性几乎都源于玉器珍贵而光洁温润的特性,以及加工琢治的困难。
          这些玉器分散在中国各地的博物馆,若是有机会亲临其间,细细欣赏,当会真正领略中国玉石之美吧?!


          IP属地:江苏84楼2014-06-18 18:37
          收起回复
            好贴 学习了 谢谢 !


            IP属地:江苏85楼2014-06-18 19:36
            收起回复
              此帖不顶,更待何时?!


              来自iPhone客户端86楼2014-06-18 19:47
              收起回复


                87楼2014-06-18 20:28
                收起回复
                  辛苦,!!!!


                  IP属地:浙江88楼2014-06-18 20:46
                  收起回复
                    好贴


                    IP属地:江苏89楼2014-06-18 20:54
                    收起回复
                      谢楼主好帖!学习了!


                      90楼2014-06-18 21:20
                      收起回复


                        91楼2014-06-18 21:22
                        收起回复
                          学习


                          92楼2014-06-18 21:34
                          收起回复
                            学习


                            来自iPhone客户端93楼2014-06-18 21:52
                            收起回复
                              好贴。
                              对制玉工具、工痕有研究的学者、鉴赏家有杨伯达、尤仁德、吴棠海、徐琳、杨建芳、陈启贤刘云辉、张敬国、孙秉君等等,他们的著作和论文都值得一看。对于开料、钻孔技术的研究成果基本没什么异议,这些东西从出土的钻孔工具以及出土玉器所留下的痕迹上能看的出来。砣具和砣机没有出土器,现在也只是通过60年代前的水凳、民国制玉照片资料、清代的玉作图说、天工开物的插图来进行逆推。唐朝是一个界限,好像唐朝开始有凳子,使玉工使用水凳式的工具成为可能,唐到清都是这个方式。唐以前的砣机形式根据那个时期的坐姿、坐具推断不可能是水凳这个样子的。
                              劳动创造美,同时劳动也启迪智慧。制玉工具的产生和发展跟文明程度、生活习惯、制玉经验的积累、制玉需求有关。工具材质从石质、骨质、竹质、陶质到青铜再到铁质是文明进步的结果;跽坐式砣机到水凳是生活习惯的改变;砣片的、砣机的产生是工作经验积累的结果;制作玉碗有专门的砣叫碗砣,它的形状并没脱离常规砣具型制,给鼻烟壶掏堂的砣就不一样了,目标变了工具也得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渎山大玉海、大禹治水山子是不可能用水凳来完成的,他要根据需求改进工具。
                              任你千般工具万种变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制玉之基本原理。


                              IP属地:河北94楼2014-06-18 22: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