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贴。
对制玉工具、工痕有研究的学者、鉴赏家有杨伯达、尤仁德、吴棠海、徐琳、杨建芳、陈启贤刘云辉、张敬国、孙秉君等等,他们的著作和论文都值得一看。对于开料、钻孔技术的研究成果基本没什么异议,这些东西从出土的钻孔工具以及出土玉器所留下的痕迹上能看的出来。砣具和砣机没有出土器,现在也只是通过60年代前的水凳、民国制玉照片资料、清代的玉作图说、天工开物的插图来进行逆推。唐朝是一个界限,好像唐朝开始有凳子,使玉工使用水凳式的工具成为可能,唐到清都是这个方式。唐以前的砣机形式根据那个时期的坐姿、坐具推断不可能是水凳这个样子的。
劳动创造美,同时劳动也启迪智慧。制玉工具的产生和发展跟文明程度、生活习惯、制玉经验的积累、制玉需求有关。工具材质从石质、骨质、竹质、陶质到青铜再到铁质是文明进步的结果;跽坐式砣机到水凳是生活习惯的改变;砣片的、砣机的产生是工作经验积累的结果;制作玉碗有专门的砣叫碗砣,它的形状并没脱离常规砣具型制,给鼻烟壶掏堂的砣就不一样了,目标变了工具也得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渎山大玉海、大禹治水山子是不可能用水凳来完成的,他要根据需求改进工具。
任你千般工具万种变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制玉之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