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奴吧吧 关注:60贴子:639

DS-【资料贴】毒药理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接着之前的那个帖子,现在去挖坟不太好,所以之后我理论在这里更新。


1楼2014-06-12 22:49回复
    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个吧里还剩下几个人。但是我还活着这个吧就不会死。


    2楼2014-06-12 22:50
    回复
      我决定一天更一章,不知道我有生之年能不能更完


      3楼2014-06-12 22:53
      收起回复
        之前那个帖子更到安全剂量了 现在接着更


        4楼2014-06-12 22:58
        回复
          1)毒物的排泄器官:血流量丰富:快速高浓度(体重的5%,血流的20-25%。)
          肾小管浓缩功能:提高浓度(滤过和重吸收
          2)毒物的代谢器官:酶在肾不同节段中有很大差异
          P450—MFO酶促反应,MFO以皮质最高。
          前列腺素内源性过氧化物合成酶,髓质最高。
          肾的损伤部位既代表了化学物蓄积的部位,也代表了活化化学物的酶的定位。
          3)毒物的贮存器官——较多金属蓄积。
          肾Cd占体内总量的36%。
          肾Hg占体内总量的8.5%。
          甲基汞肾内全身的1.6%。
          4)金属硫蛋白(Mt)
          金属硫蛋白是富含半胱氨酸(61中有20),能与7分子金属结合(1:7)的低分子量蛋白(6700d),其在肝、肾和其它组织合成,能被金属诱导;转运到肾脏,经肾小管吸收蓄积于肾皮质,可能有解毒、蓄积和保护作用。
          汞硫蛋白因其分子量低,易经肾小球滤过,在近曲小管内被重吸收,尔后在溶酶体中降解为游离汞离子,从而发挥毒作用。


          6楼2014-06-12 23:01
          回复
            肾性毒物作用的选择性
            1) 肾小球损伤
            改变带电状态(庆大霉素)
            免疫复合物免疫沉淀物形成
            2) 肾近曲小管损伤
            肾损伤最常见部位
            选择性蓄积有关
            细胞色素P-450和胱氨酸结合β-溶酶(氯仿,卤烷S-结合物)
            3) 髓绊,远曲小管及集合管损伤
            浓缩和酸化能力受损


            7楼2014-06-12 23:02
            回复
              肾疾病1) 免疫介导肾小球疾病(金,汞)
              抗-GBM介导(肾小球基地膜有IgG沉着)
              膜状肾小球肾炎(肾小球基地膜上存在颗粒状IgG
              2) 直接肾小球损伤(不常见)
              3) 急性肾小管损伤
              急性肾衰竭
              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病(铅,镉)
              4) 急性间质性肾炎(免疫反应)
              5) 慢性间质性肾炎
              肾损害作用机理
              细胞死亡:坏死、凋亡。
              直接与大分子结合(汞和巯基结合)
              活性中间代谢产物:与大分子共价结合→细胞损伤。
              细胞容积和离子内稳态:与细胞膜作用,增加离子通透性抑制能量产生(ATP耗竭→离子失稳态)。
              细胞骨架和细胞极性:→膜完整性破坏。
              钙的内稳态:第二信使,活化酶
              主要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毒物
              ⒈重金属:金、银、汞、铅、铋、镉、砷、铊、铀…
              ⒉卤代烃:三氯乙烯、CCL4、氯仿、溴甲烷…
              ⒊酚类:苯酚、甲酚、间苯二酚…
              ⒋农药:有机汞、有机砷、有机氯…
              ⒌其它:黄磷、甲醛、甲苯…


              8楼2014-06-12 23:02
              回复
                主要引起急性肾小管堵塞的毒物
                1.可引起血管内溶血从而导致血红蛋白尿的毒物:
                砷化氢、苯、苯酚、苯肼
                苯的氨基或销基化合物
                煤焦油衍生物
                2.可引起横纹肌损伤,从而导致肌红蛋白尿的毒物:
                CO
                乙醇


                9楼2014-06-12 23:03
                回复
                  毒性测定
                  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机体损伤的能力
                  一、毒性试验目的: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剂量-反应(效应)研究、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确定损害的可逆性
                  1、表现和性质:在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中,观察受试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对有害作用的观察应该是对每个实验动物进行全面的逐项的观察和记录。发现有害作用是进行剂量-反应(效应)研究的前提。
                  2、剂量-反应(效应)研究:是毒性评价的基础。通过对不同有害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研究,可以得到该受试物的多种毒性参数。
                  3、确定靶器官:确定受试物有害作用的靶器官,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以阐明受试物毒作用的特点,并为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和毒性防治提供线索。
                  4、确定损害的可逆性:一旦确认有害作用存在,就应研究停止接触后该损害是否可逆和消失。如果受损的器官组织能够修复并恢复正常功能,则可能接受较高危险性的接触水平。
                  毒性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蓄积试验、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特殊毒性试验


                  10楼2014-06-12 23:04
                  回复
                    这些都是理论知识,我先说啊 这些只是知识,不许拿去做坏事


                    11楼2014-06-12 23:04
                    回复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概述及染毒方法
                      一、概念和试验目的
                      **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在短期内所引起的毒性效应,甚至引起死亡。
                      “一次”的含义:凡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是指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而经呼吸道(2h)吸入与经皮肤接触(4h),“一次”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所以“一次”含有时间因素。
                      “多次”:当外源化学物毒性很低,一次最大染毒给予实验动物后还不能达到充分分解该毒物急性毒性作用的目的,或在24小时内分次染毒,即为“多次”。
                      中毒效应出现的时间:“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较短时间内(数分钟、几天、十几天 )
                      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毒物的急性毒性症状在短期内出现,国内外多数毒理学安全性评
                      价程序中对急性毒性的观察时间有规定,一般为7天~14天,如有必要可延长至14天以上。
                      中毒效应的强度:剧烈、快速,一般行为,外观、大体形态
                      但在实际工作中,应十分注意观察与记录一些轻度和不明显的表现,分析它的生物学意义,这对于了解新化学物的毒性作用特征,获取尽可能多的毒性信息非常重要。


                      12楼2014-06-12 23:05
                      回复
                        接下来就是LD50
                        之前毒性对比帖子里出现过。认真看


                        13楼2014-06-12 23:07
                        回复
                          常用参数:
                          1、半数致死剂量(Lethal Dose 50, 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 Lethal Concentration 50,
                          LC50):化学物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2、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MTD或HTC):指化学物在动物实验中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最大浓度。也可称为最大非致死剂量(MNLD)。
                          3、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指化学物引起实验动物仅有个别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4、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化学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急性毒作用带(acute effect zone, Zac):指化学物的毒性上限与毒性下限的比值,也就
                          是引起实验动物的死亡剂量与最低毒作用剂量之间的剂量范围的宽窄。通常以LD50(LC50)代表毒性上限,以急性阈剂量(阈浓度)代表毒性下限
                          局限性:LD50只能反映致50%动物死亡的剂量,不能推导出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等指标,也不能反映除死亡外其他效应的发生与毒物剂量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单一的指标。对于评价慢性接触的危险性以及安全接触剂量的推断没有帮助。
                          LD50的计算方法:霍恩法、改进寇氏法、序贯法、Bliss法。
                          急性毒性实验目的:致死剂量(LD50)
                          中毒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关系,危险性
                          为长期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依据
                          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14楼2014-06-12 23:07
                          回复
                            急性毒性试验
                            (一) 实验动物选择
                            物种选择:以选择哺乳动物为主
                            选择实验动物的原则:1、尽量选择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近似的动物
                            2、易于饲养管理,试验操作方便
                            3、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且价格较低的动物
                            4、为了有利于预测化合物对人的危害,要求选择两种以上的实验动物,最好一种为啮齿类(大鼠或小鼠),一种为非啮齿类(狗),分别求出其急性毒性参数。
                            实验动物的种属和品系 实验动物的年龄和体重 实验动物的性别
                            实验动物的遗传特性 实验动物的试验环境设施 实验动物分组与数量
                            实验动物的预检 实验动物的给药前禁食处理 实验动物喂养环境
                            1、室温22±3℃,20±3℃(家兔)
                            2、相对湿度30%~73%,无对流风
                            3、每笼动物数以不干扰动物个体活动及不影响试验观察为度,必要时需单笼饲养
                            4、饲养室采用人工昼夜为好,早6点至晚6点进行12小时光照,其余12小时黑暗
                            5、一般食用常规试验室饲料,自由饮水


                            15楼2014-06-12 23:12
                            回复
                              受试物和样品
                              1、受试物的接受、分样、保管、称量、配制以及严格的质量保证是急性毒性试验成功与否的主要环节
                              2、受试物的化学结构、纯度、杂质成分
                              3、受试物配制的常用剂型为水溶液、混悬液、油溶液


                              16楼2014-06-12 23: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