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阔海吧 关注:150贴子:31,238

回复:【问答整理】关于《民主是什么--从六本书出发谈民主》的问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4、萨托利说:“经验主义的信条是,如果一项计划在实践中没有成功,必定是理论有毛病;理性主义的信条则是,在理论上为真,在实践中必然也为真,所以事情若是出了差错,那一定是实践而不是理论出了差错”。
“经验主义倾向于试验,理性主义倾向于定义;前者热衷于从经验中学习,一再地进行试验,后者则是不加试验地勇往直前”。
“理性主义者则倾向于把现实改造成‘理性’的反映”,应该是指理性主义者倾向于从理性出发,先建立一套秩序井然的逻辑关系,再用这套逻辑关系去改造现实,把现实改造成为“理性”的反映。
经验主义者一般是从现实出发,通过试验,试错和纠错,来改造现实的。


34楼2014-05-19 20:29
回复
    5、冥想式至善论过渡到“行动的至善论”,冥想式至善论是指在冥想的王国中渴望和设计一个与现世相反的理想世界,也就是在脑海中或理论中设计一个理想世界,一般不会真的用这套理论去实践,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
    “行动的至善论”,就是从冥想进入行动,把在冥想的王国中渴望和设计出的理想世界的理论,应用到现实中去了,真的用这套理论去实践了。
    夜神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属于这种情况。如果只是在脑海中或理论中渴望和设计一个“只有我认为是正经、心地善良的人的世界”,可以说是冥想式至善论。
    夜神月通过死亡笔记,“接着,受罪是理所当然的坏人会因心脏麻痹而死的背后,我会将没有道德的人、给人添麻烦的人,以疾病或意外等方法逐少消灭”,从冥想过渡到了行动。


    35楼2014-05-19 20:33
    回复
      6、我们现在仍然用“乌托邦”表示不可能的事物。“如果我们放弃了这种词,不可能性却依然如故”这句话是假设我们放弃了“乌托邦”这种词,不是说我们实际上放弃了。
      有些人认为一切皆有可能,他们可能会认为不再需要表示不可能之事的词了,从而想放弃这种词。但实际上并不是一切皆有可能,不可能性依然如故,所以我们还是需要表示不可能的事物的词的。


      36楼2014-05-19 20:34
      回复
        7、自治是指“我们自己治理自己”。萨托利认为“可能的自治强度与所要求的自治的持续性成反比”,也就是说,自治持续的时间越长,自治就越不接近“我们自己治理自己”的意思,
        完全的字面意思的“我们自己治理自己”,也就是最大强度的自治,只能持续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就好比“我们可以跑几个小时,但不能跑几年”。
        萨托利说“马克思在勾画他的理想民主时,把1871年巴黎公社的革命插曲作为蓝本”,但“巴黎无产阶级的高度自治的实验(在被围困的紧急条件下)只持续了极短的时间”。
        萨托利由此认为在马克思那里,“强度的瞬间闪烁竟被认为可以连续不断地发生”,而无视“持续性导致常规”的经验事实。
        最后一段话萨托利说的话的意思是,论辩和实验都是需要的,过去我们的祖先过多依靠论辩而过少依靠实验,夸大了“不可能之事”,而今天有些人走向了另一极端,认为一切事情都要用实验证明,仅靠论辩证明不了存在“不可能之事”。
        萨托利认为论辩不能代替实验,但实验也不能代替论辩,“不可能之事”的存在不一定需要通过实验去发现。因为历史上的一些乌托邦实践走向了理想的反面,带来过灾难,新的这种实验也可能带来灾难,所以最好不要去尝试了。
        “无时间性的谬误”和后面那些话有什么联系?萨托利认为那是“无时间性的谬误”,“他用自治代替政府的政治设计,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不能实现,就来也决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他认为那是“不可能之事”。
        他认为“不可能之事”的存在不一定需要通过实验去发现,可以通过论辩来发现。“无时间性的谬误”和后面那些话的联系就是都和萨托利说的“不可能之事”有关。


        37楼2014-05-19 20:39
        回复
          (第四贴的问题第二弹)
          1、“重申原则的纯净性”指什么~?
          2、脱离了中介结构后产生的“假装人民之名而行使的绝对权力”从何而来~?
          3、关于“过载和不可统治状态”有什么实例吗~?
          4、为什么说“选举式民主不需要选民有知识和能力”~?既然代表是由选民选择出的,如果选民不具备知识和能力,都随便选择,那么照样产生不了具备知识和能力的代表~
          5、如果说以“数量原则”选举是择劣,那么在选民知识和素质水平极度不平衡的现在,如何更靠近择优~?……如果是考试,但考试是个各方面十分不全面的东西,我觉得并不可用~
          6、自愿结社无限扩大,为什么必然影响上层建筑~?
          7、求详细表述“以一种意识形态的千禧年说来论证其正当性,并以总体的垄断性教义灌输为基础的封闭政体~”
          8、“决策成本”具体指哪些~?
          9、决策人数是100虽然成本最高,但我不认为外部风险是0,因为决策人数多了,分歧也会更大~即使按照“多数原则”,不服从决策的人必定是有的~如果反对激烈,那么外部风险也是很大的~(虽然后面的观点觉得很合理,但这一句话感觉问题很大~
          10、“民主原教旨主义”是什么~?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4-05-19 22:24
          回复
            【第四贴的问题第二弹】
            原帖地址:【鱼游阔海】民主是什么——从六本书出发谈民主之四 http://tieba.baidu.com/p/3047933305
            问题:
            1、“重申原则的纯洁性”里的原则,是指民主的字面含义,即词源学意义上的民主体现的,权力正当性的原则,也就是正当的权力要以自下而上的授予,表达人民意志,以某种得以表达的基本共识为基础的原则。
            最纯粹地体现这一原则的方式,就是人民直接参与政治,行使权力。因为代议制是人民选举代表,代表行使作出决策的权力,在一些人看来,人民没有直接行使权力,就不纯粹了。他们想要纯粹,就把代议制这个中介原则视为实现理想道路上的障碍了。


            39楼2014-05-24 18:05
            回复
              2、脱离了中介结构后产生的“假装人民之名而行使的绝对权力”从何而来?因为那条原则本身并没有指出限制权力,“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无限的,不受限制的权力。
              也许有人会说,独裁者的绝对权力不好,人民的绝对权力好,但是怎样让“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卢梭说:“大多数人统治而少数人被统治,这与自然秩序相矛盾”,大多数人直接行使权力,应该怎么操作?有实现的可能性吗?
              如果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性,那么就很可能会产生“假装人民之名而行使的绝对权力”了,也就是出现事实上的独裁者,以人民的名义行使不受限制的权力。
              但是这种情况下并不是人民在直接行使权力,而是独裁者在以人民的民意行使绝对权力,所以不受限制的权力需要被阻止,“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需要逐渐修改为“一起权力不属于任何人”的原则,也就是“任何人不应拥有全部权力”的原则。
              萨托利认为这不是弱化理想,而是优化理想,虽然这会改变理想的字面意义,但并不是改变它的精神实质。


              40楼2014-05-24 18:06
              回复
                3、关于“过载和不可统治状态”,是指统治者失去的权力并没有被被统治者获得,其中各方都有所失,统治者权力较少,被统治者权力也不较多。
                萨托利说:“至今为止西方民主制度的总趋势一直是向着散乱的丧权、虚弱和麻木的方向发展。因为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增长中的权力一直是各式各样一刀切式的‘否决权’,阻止行动权”。
                萨托利认为,“阻止行动的权力与采取行动的权力毫无相同之处……统治是由决策构成的,不是由不决策构成的”,不决策会妨碍统治,但它不等于统治。
                萨托利在注释里提到了几本书,书里估计有实例,包括克罗泽等的《民主的危机:就民主制度之可统治性给三边委员会的报告》,龙巴多的《工业民主的危机》,罗斯编的《对统治的挑战:对超载政治的研究》,罗斯和彼得斯的《政府会破产吗?》,布里坦的“民主制度的经济冲突”,布坎南和瓦格纳的《赤字中的民主:凯恩斯爵士的遗产》。这几本书没看过,实例一下子举不出来。


                41楼2014-05-24 18:07
                回复
                  4、因为选举式民主主要是选别人来做决策,这和自己直接做决策,对自己的要求不同。选别人来做决策,知道哪个人有知识有能力,再去选那个人,一般就行了。自己直接做决策,需要直接解决问题,就需要知识和能力了。
                  信息和知识(能力)是不同的概念。知道哪个人有知识有能力,不随便选,是信息不是知识。知识要以信息为前提,但并不是掌握了信息就有了知识,“知识起码是指对信息的理解和智力控制,而这是信息本身所无法提供的”。
                  知识同信息有区别,但是同能力有联系。“在信息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人既可以是有能力的,也可以是无能力的,这取决于他是否正确地认识到什么手段适合于什么目标,并由此认识到什么样的决定或行动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42楼2014-05-24 18:07
                  回复
                    5、在选民知识和素质水平极度不平衡的现在,如何更靠近择优?选民选举代表,主要依赖的是信息而不是知识。更靠近择优,就需要了解充分的信息。人们的大量信息是从媒体获得的,这就需要媒体负起责任。
                    另外,选民的素质也很重要,选举不仅应该选举能代表自己利益的人,还应该选举优秀的人。也就是说,选举应服膺于某种代表功能,也应服从于某种择优功能。
                    考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普遍采用考试方式。很多职业资格认证也需要考试,就连汽车驾驶也需要考驾照。医师、律师、注册会计师、工程师等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怎么认定他们具有从业资格?通过考试。
                    从政也有类似道理,所以现代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公开竞争考试制度择优录用事务官。考试是选贤任能的重要方式。为什么会认为考试各方面不全面?我想,这主要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比如科举考试到了后来,因为内容八股等原因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另外,考试也比较难以考到实际经验。


                    43楼2014-05-24 18:11
                    回复
                      7、千禧年的概念源于基督教教义,“最早的涵义可延伸至犹太人对来世的期待”。萨托利在说斯大林模式的那种情况(斯大林模式并不是随着斯大林而结束的),他说的“意识形态的千禧年”,可以结合在斯大林模式下的前苏联的意识形态来思考。


                      45楼2014-05-24 18:12
                      回复
                        8、“决策成本”是决策团体内部进行决策的人,在决策过程中发生的,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成本,具体包括在决策过程中,为了作出决策,而在获取知识、优化决策等方面花费的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成本。
                        MBA智库百科的“决策成本”词条认为“决策成本不同于一般传统的成本计算,它更多的是根据预测发生的费用来估算”,“根据决策的不同要求,决策成本的计算有很大的差异,其表现形式也是千差万别的”,“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凡用于某项特定决策所采用的成本,都可以广义地称之为决策成本”。


                        46楼2014-05-24 18:13
                        回复
                          9、决策人数是100虽然成本最高,但因为分歧、反对等原因,风险确实不是0,但是外部风险是0。
                          外部风险是风险中的一类,是指“从外部接受决策的人遭遇的风险”,“是决策团体外部接受决策的集体的风险”。“如果作出决策和适用于该决策的是同一个团体或集体,就不涉及外部风险”,决策团体中的受损者,因为参与了决策,所以承担的风险不算外部风险。
                          也就是说,外部风险“仅仅是外部的和与损害有关的风险”,如果所有100人为自己作决策,那么决策团体外部接受决策的人就没有了,外部风险也就没有了。


                          47楼2014-05-24 18:13
                          回复
                            10、“民主原教旨主义”可以结合第一个问题“重申原则的纯净性”来看。这种“主义”认为民主就是民主的字面含义:统治归于人民或人民主权,即由全体人民(而不是他们选出的代表)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
                            他们以直接参与式民主反对控制和代议制,主张人民直接参与政治,行使权力,反对人民选举代表,代表作出决策的代议制。


                            48楼2014-05-24 18: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