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阔海吧 关注:150贴子:31,238

回复:【问答整理】关于《民主是什么--从六本书出发谈民主》的问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8、 “财产所有民主”按米德的意思,应该是重新分配大家的财产,使任何一个人的个人财产都不会爱多,也不会太少,这样每个公民主要从个人的财产上获得收入,劳动收入占的比例比较低,贫富差距就会比较小。
这种想法和公有制有点相似,但公有化是将财产的所有权公有,而“财产所有民主”是私有,但是试图将少数人集中的财产分散为多数人都有一点。有点像打土豪、分田地的感觉。感觉这种想法不太现实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5-17 12:49
回复
    【第二贴】
    原帖地址:【鱼游阔海】民主是什么——从六本书出发谈民主之二 http://tieba.baidu.com/p/3025108621
    问题:
    1、“天然平等”包括哪些方面~?
    2、求详解“白板论”和“经院哲学”~
    3、关于“社会平等”的失败~如果是人本身有的(从经验来看)为自己谋私、懒惰、或者是类似于“沾便宜”这种心理而导致的整体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从而失败~首先,我不太清楚这么看来是否是片面或不正确的~其次,如果有这方面原因的存在,是由于人生而基因就带有的所以无法改变呢,还是由于整 体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儿童成长期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有可能逐步改变呢~?
    4、为什么说“文革”是卢梭式正宗“民主”的大实践~?用“文革”来举例子会不会极端了点~?
    5、为什么宗教改革的一系列的影响会让资本主义的出现成为可能~?
    6、改书的定义中“人民民主”是“平等主义民主”~这和中国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民主”至少从民主上看是是不同的,那么中国国家性质中的“人民民主”为什么名称没有改变~?是我理解错误还是怎么回事~?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5-17 12:52
    回复
      人间非常认真好学,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值得赞扬!
      我的回答不一定对,不一定全面,仅供参考,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看法!


      18楼2014-05-19 19:45
      收起回复
        【第二贴的答复】
        1、“天然平等”可以说就是天赋人权或自然权利,是西方自然法理论的概念,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不限由法律或信仰赋予的权利。这种权利是理论上存在的权利。
        按照美国《独立宣言》的表述,就是“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有从他们‘造物主’那边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天然平等”主要就包括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的天然平等,即人人生来就由“造物主”赋予了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内的自然权利。当然,这是一个价值判断,是在反映一种理想,而不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19楼2014-05-19 19:50
        回复
          2、“白板论”按照书里的解释,是指18世纪的“感觉主义”哲学家对天然平等的一种辩护。这种论点受洛克的影响,不承认人的遗传性,认为“所有人在出生时都是白板一块,白纸一张,准备同等地记录各种感觉印象”,然后根据意识机制产出知识和情感。“由此导出所有人都秉有一种平等的能力以达到平等地有理性”。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教育的差异才造成才能的差异,结合第三个问题,就是认为整体社会环境可以影响并逐步改变人性。
          白板论属于经验主义,经院哲学属于理性主义。说“经院哲学”,先说笛卡尔的一个观点。笛卡尔认为“在我们心灵里秉存有一些天赋的真理。是上帝将其存放在那儿,好像上帝在他的作品上留下印记。这些天赋的真理在我们心里构成了理性。
          作为所有原初真理的可靠沉积,作为所有善恶标准不犯错的断决权威,理性‘在每个人心中都是同一而完整的”。笛卡尔在这里借助的理论就来自经院哲学,信奉所有人天性中理性的平等。
          经院哲学关于种和类的唯实论认为:“只有在偶然性中才有多有少,而在同种个体们的本性之间,没有任何差别”。经院哲学还有一句格言:“事物的本质或本理是不可分的。就是说,要么什么也没有,要么都完满俱足”。
          经院哲学本体论的实在论认为:“人在本质上平等于人。即使在事实上有些人落后,那是因为他们不想,或不知道利用他们的手段。如果说人们之间显出某种差别,那么这种差别并非来自他们生命形式所源的创造性思想,而是来自个体性产生和发展的外在环境”。
          也就是说,经院哲学认为人天生是有理性的,是上帝将其存放在人的心灵里,人的天性中理性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的差别来自外在环境。经院哲学和白板论都认为人天然平等,但前者认为人天生有理性,后者认为人天生是白纸一张。


          20楼2014-05-19 19:53
          回复
            3、关于历史上“社会平等”尝试的失败,我觉得有人本身的问题及这些问题导致的结果这方面的原因存在。
            这些情况,是由于人生而基因就带有所有无法改变,还是可以通过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逐步改变?我比较倾向于认为有些人性的特点有遗传性因素,难以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比如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不管环境怎么改变,只要遗传基因不变,这个本能就不会改变。


            21楼2014-05-19 19:54
            回复
              4、用“文革”来举例子是有些极端。为什么说“文革”是卢梭式正宗“民主”的大实践,因为卢梭式正宗“民主”强调人民主权,认为公意不可转让,因而反对代议制,鼓励人民直接参与政治。
              而文革时期,人民在直接参与政治的规模上比较广,比如当时有大鸣、大放等所谓的“四大自由”。对文革的了解不太多,这里不太好详细解释。


              22楼2014-05-19 19:55
              回复
                5、因为一方面,宗教改革带来了新教伦理的普及,按照鲁吉埃的说法,“宗教改革和新教的出现,根本地促成了西方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新教不承认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只尊奉《圣经》的权威。人人皆可从《圣经》得出自己的理解,结果造成新教内部教派林立,互相谁也不服谁,最终是大家都吁求思想自由和言论初版自由”。
                另一方面,“宗教改革取消了西方古代‘精神性与世俗性相区分’的古老原则,标志了西方从一种‘质量型文明’转入一种‘数量型文明’”,使政治利益从属于经济利益,加快了经济的发展。
                不过根据萨托利在《民主新论》下卷的说法,新教徒并不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是为信仰自由和舆论自由而斗争,他们是为他们的信仰自由而斗争,而且和他们的敌人一样不宽容。宗教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促进了社会的非政治化过程,“把人类生活的重心转移到不受国家控制的自愿结合上来”。
                有一种看法是宗教改革者们继承了古代犹太人的报偿观念,“把实业的发财和成功,看成是自己灵魂获得拯救的标志”,长此以往,对实业的重视,对物质财富的热爱和追求,助长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来临。


                23楼2014-05-19 19:57
                回复
                  【第三贴】
                  原帖地址:【鱼游阔海】民主是什么——从六本书出发谈民主之三 http://tieba.baidu.com/p/3030053820
                  问题:
                  1、为什么说仅靠“科学”判断无法得到“平衡”,既然“科学”判断属于经验判断,那么应该是更贴近生活实际和专业知识的,为什么不及“价值判断”呢~?
                  2、“多元民主就是民族国家规模上实行的民主统治”求详解~
                  3、为什么对于多元民主,独立的团体是必须的~?只说了独立团体对选举或政策的影响,但没有体现必要性吧~
                  4、对于挑战中的第三个:国际化~求理由~


                  25楼2014-05-19 20:10
                  回复
                    【第三贴的答复】
                    1、这里不是说科学判断不及价值判断,而是说针对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判断。科学判断的科学一般是指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国家事务的决策,往往涉及到正义、公平等道德问题,不同的人群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认识,针对这些问题还需要道德判断。
                    其次,因为决策的目的常常存在冲突,而资源又有限,所以总是需要权衡,对不同目的进行平衡。比如高碳产业一般会破坏环境,影响到下一代人的生活,但是经济要发展,这些产业又不能都废除,这就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进行平衡。这种判断,超出了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的范围。
                    另外,实行决策的手段往往有多种,哪种手段更好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争论,这也不是纯粹的科学判断能够提供确切答案的。


                    26楼2014-05-19 20:11
                    回复
                      3、达尔在书里除了说独立团体对选举或政策的影响,还说到独立社团对公民教育的作用,“独立社团还是提供公民教育和启蒙的一个源泉,公民不仅从它那里获得信息,还获得各种讨论、协商以及培养政治技能的良机。
                      主要原因是独立的团体对选举或政策有那些影响,达尔说这是形势所需。为什么说是必须的?我觉得达尔的意思是这个必要性建立在需要选举的基础上。他前面论证了选举对多元民主的必要性,再说独立社团对选举是必要的,进而推出独立的团体对于多元民主来说是必须的。
                      他的原话是“要阻止政治社团的产生,同时又不损害有效参与统治这一基本的公民权利,这怎么可能做到?”我想,如果能找到其他对选举来说必要的方式,能做到不损害有效参与统治,独立社团就不一定是必须的了。


                      28楼2014-05-19 20:16
                      回复
                        4、国际化的挑战,需要结合三、现实的民主的第九节“不同规模的民主”来看。里面的倒数第二部分讲“国际组织可以实现民主吗?”
                        国际民主的一个设想是成立某种形式的国际政府。达尔对此持悲观态度,主要原因是“公民要想在外交事务的许多关键决策上施加有效的控制,依然是困难重重,而要在国际组织中做到这一点,则难上加难”。
                        为什么?达尔以欧盟为例,虽然像人民选举和议会这样的结构名义上到位了,可是“它的一些关键的决定主要还是由政治和官僚精英的讨价还价产生”,“讨价还价、等级结构和市场操纵着最后的结果;而除了对最终结果的认可以外,民主过程几乎不起作用”。
                        为什么民主过程几乎不起作用?因为国际组织如果要民主化,就必须解决国家同样面临的问题,为公民提供参与、影响的机会,比如需要由选举产生的代表。
                        如果由不同国家的公民来选举代表,那么名额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应当怎么分配?如果按人口分配,那么小国就会在票数上被大国压倒;如果偏向小国,那么大国的公民可能会感到投票权不平等。
                        发展一种政治文化,可能是一个办法,但是政治文化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


                        29楼2014-05-19 20:19
                        回复
                          【第三贴】
                          原帖地址:【鱼游阔海】民主是什么——从六本书出发谈民主之四 http://tieba.baidu.com/p/3047933305
                          问题:
                          1、他对民主的定义中,“推动力”和“抗拒力”指什么~?
                          2、那个“自罗伯斯庇尔以降”是什么东西~……
                          3、求解“自我异化”~
                          4、“理性主义者倾向于把现实改造成‘理性’的反应”求详解~
                          5、冥想式至善论过渡到“行动的至善论”指什么~?(马克思社会主义什么的不是没打到么~- -
                          6、既然我们放弃了乌托邦的本意,但不可能性依旧如故~那么为什么要放弃乌托邦的本意~?我们现在用什么表示不可能的事物~?
                          7、求解释“无时间性的谬误”~以及这个与马克思的关系和与后面直到该段结束的联系~
                          另:至善论者让我想到夜神月了~


                          30楼2014-05-19 20:24
                          回复
                            【第四贴的答复】
                            1、这句话中的“推动力”,是指民主的理想,也就是认为民主应该是什么的理想,对民主所起的推动力量。“抗拒力”,是指民主的现实,也就是民主在现实中是什么的现实,对民主所起的抗拒力量。
                            萨托利说理想不能完全实现,是说理想不能原原本本或在完全令人满意的程度上实现,理想(从事实上说)没有,(从原则上说)也不可能完全而充分地实现。
                            “理想注定只能作为理想存在”,但是“从效用的角度看,要求行动者把他的理想视为仿佛有实现的含义,但从观察者的角度看,理想的作用是向事实挑战”。民主就是在理想的推动力,和现实的抗拒力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形成的。


                            31楼2014-05-19 20:25
                            回复
                              3、“异化”作为哲学和社会学名词,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可以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书里那句话里的“自我异化”,应该是指在群众社会中,传统的行会等社会团体消失,个人变成一盘散沙和单子式的个人。世界变化快,人员流动大,人们长大了,可能会对童年熟悉的世界感到陌生,从而感到伤感、孤独、空虚、没有依靠,进而产生焦虑感。
                              这里的“自我异化”,可能就是指群众社会中的人们因为那些原因,被自己产生的孤独、焦虑等情绪统治的一种状态。


                              33楼2014-05-19 2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