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炼丹师吧 关注:11,395贴子:137,042

《清和》by来自远方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案
在大明王朝最辉煌也是最彪悍的年代,对一个穿越者来说,活着,更
好的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这是一个小人物在明初的奋斗史。
内容标签:豪门世家 强取豪夺 天之骄子 穿越时空
搜索关键字:主角:孟清和 ┃ 配角:沈瑄,杨铎 ┃ 其它:明初


1楼2014-05-02 14:56回复
    4标签


    7楼2014-05-02 15:07
    回复
      第五章 承诺
      北平府在元朝时属大都路,洪武元年改置,次年属北平行省。府辖七县五州,宛平大兴两县附于府城,孟家屯归于宛平县下。
      宛平县衙位于城西,院墙稍显破旧,带着一种灰突突的色彩,仪门紧闭,留有侧门进出。
      若非有衙门外的鸣冤鼓和门前的皂隶,实在很难将这座建筑同县衙联系起来。除了占地规模之外,连一般的富户住宅都比不上,同后世的XX政府办公楼更是没法比。
        换成孟清和,或许还会感叹上一两句,但于孟重九等土著来说,这样的县衙才是正常。自太祖起,明朝官场便有不修衙的规矩,除非房子塌了大门倒了,否则绝不动门面上的一砖一瓦。
        想要高端大气上档次?
      哪个县令敢在任内把县衙修成这样,就等着把牢底坐穿吧。这还是运气好的,遇上洪武帝心情不好,不被剥皮填草也得砍头流放。
        洪武帝最恶官员贪污,严禁政府公务员追求奢华,一旦有哪个想不开的犯到他手里,不管大错小错,一律从严从重处罚。
        能用大竹板的绝不用小竹板,能无期的绝不改判有期,能砍头的绝不流放。
      民有大诰罪减一等,在官员身上可不适用。
        所谓的区别对待,职业歧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若是明初的官员有幸到后世体会一把,大概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同样都是做官的,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县衙大堂为节爱堂,主要处理刑事案件,堂东为幕厅,堂西为库房。  


      9楼2014-05-02 18:29
      回复
         大堂后为见日堂,见日堂后分东西两侧厢房,是县令,县丞,主簿和典史等办公的主要场所,也就是县长和县委办公室所在,一般的民事纠纷都这里解决。若有人认为二堂不够上档次,非要上大堂,办法不是没有,冲到街上去杀个把人,梦想立刻就会实现。   孟重九报明来意,一名书吏将他引入了主簿办公的厢房。   宛平县主簿姓南,监生出身。洪武年间,宛平县令仍是七品,至永乐才升至六品。主簿仍为九品,着绿色盘领官袍,戴黑色幞头,束乌角腰带。   孟重九口称南主簿,躬身行礼,南主簿忙起身上前将他搀扶起来。   “耆老何故至此?”   “不瞒主簿,今日老朽实有事相求。”   “哦?”南主簿将孟重九让到凳上,“可是为族中之事?”   “正是。”   孟清和从军一事已是闹得满城风雨,毕竟古代人缺少娱乐,在这北方之地,又是燕王的眼皮子底下,身为读书人,想要风花雪月一下也要担着几分小心,八卦流言就成了不错的消遣。不只南主簿知道了这件事,连知县和两位县丞都有耳闻。军匠县丞和粮马县丞都是半个武人出身,对读书人要从军这件事颇感兴趣,还特地询问了县中书吏,书吏也只是听了些风言风语,倒是一名出自孟家同里的巡检口中给出了不少“内部”消息。   待孟重九详细说明个中缘由,南主簿沉吟片刻,道:“若如耆老所言,孟十二郎实为大孝之人,想必大令亦会成全。”   “多谢主簿。”   “十二郎为童生,此事还需禀告大令。”南主簿站起身,道,“请耆老随我来。”  


        10楼2014-05-02 18:29
        回复
           出了县衙,孟重九解开牛车上的绳子,悠然的整了整衣袖,十二郎,甭管怎么样,叔公这个人情你可是欠下了。   出城时,孟重九又遇上了一队骑士,守城门的兵丁看过腰牌立刻放行。骑士们离开后才敢低声道两句:“燕王护卫……前头有一波,看了腰牌,打头的是个百户,怕是去北边……”   坐在牛车上,孟重九捻了捻花白的胡子,甩了一下鞭子,老牛开始慢悠悠的往孟家屯的方向走去、   孟清和尚不知自己的大名即将在县城传开,也不知县衙中的大令正打算给他冠上个“孝友”的称号。   此时的孟十二郎正立在桌案后,悬腕提笔,对着铺开的白纸发愁。   当真是疏忽了,前身好歹也是个童生,能写一手漂亮的台阁体,乌黑方正,光沼整齐。   换了芯子,写出来的却是一手狂草,漂亮还算漂亮,却和楷体一点边不沾。   不科举不意味着一辈子不写字。从军后他总要给家中写信吧?据他所知,孟王氏和他两个嫂子可都是识字的。这在文盲率相当高的明初算是十分稀奇,也足够让孟清和头疼。   更重要的是,他不打算当一辈子大头兵,台阁体是明朝的官方文字,要力争上游,写字就是必须跨过去的一道坎。


          12楼2014-05-02 18:31
          回复
            大明选拔武举人都要先通过文化课考试,文化课不及格,哪怕力拔山兮气盖世也照样榜上无名。猛士尚且如此,何况他这先天条件不足,明显脑力多于体力的。   孟清和愁啊,习惯了狂放肆意,倏忽间要中规中矩,简直是要命。   早知如此,他装什么酷帅狂狷,练什么狂草?   “十二叔?”   正烦恼着,房门被推开了一条缝,两个小姑娘趴在门口,小心翼翼的看着孟清和。   房梁上的老猫突然来了精神,朝着两个小姑娘喵喵叫了起来,大有欺负弱小之意。   孟清和放下笔,朝着两个小姑娘招招手,前身当真是读书读傻了,同两个兄长都不太亲近,更不用说两个侄女。   “三姐,五姐,到十二叔这来。”   孟清和斜睨房梁,眯眼,呲牙,“下来。”   声音不高,隐含着威胁。   老猫很不情愿,却还是从房梁上跳了下来,在空白的纸上踩出几个梅花印,蹲坐着舔爪洗脸。   两个小姑娘终于推门走了进来,孟清和这才看到,孟三姐捧着一个大碗,碗里是几个高粱面的饼子。   “十二叔,娘烙的饼子,给你送来。”   孟三姐虚岁七岁,孟五姐六岁,一夕之间遭逢家变,性子都变得沉静许多。   孟清和接过碗,拿起一个饼子掰开,“你们吃了吗?”   孟三姐摇头,却又马上点头,孟五姐开口道:“娘给留了粥。”   嘴里说着,双眼却看着孟清和手中的饼子,被孟三姐拉了一下,“十二叔,我们回灶下吃,娘给留了饭。”   孟清和嘴里有些发苦,家里是什么情形他知道,口粮都是紧着他来。起初他没在意,偶然见着了孟王氏和两个嫂子喝的粥里能照出人影,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13楼2014-05-02 18:31
            回复
               家人,原本只是流于表面上的两个字,深深的刻进了他的心里。   “三姐,五姐,十二叔吃不了这么多。”孟清和将掰开的饼子递给两个小姑娘,“和十二叔一起吃。”   “可是娘说……”   “不听十二叔的话了?”   “听!”孟五姐接过饼子,又掰开,将大的一半递还给孟清和,“十二叔也吃。”   “乖。”   看着像两只小仓鼠一样捧着高粱饼子啃的小丫头,吃两口,抬头,确定孟清和也在吃,还会笑弯了眼睛。孟清和似乎明白公司里那些小姑娘口中的“萌”是什么感觉,一种怪蜀黍情节油然而生。   头顶正冒着红心,不巧对上孟五姐童稚的大眼,一道闪电凌空劈下,咬牙,转头,砰砰捶着胸口,喷出一口老血,牲口!禽兽!   “十二叔?”   “没事。”   孟清和又拿起一个饼子,掰成三块,这样两个小姑娘才肯继续吃。   “三姐,五姐,十二叔一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孟清和蹲在地上,叼着饼子,单手爬梳过头发,另一条胳膊搭在膝盖上,视线和两个小姑娘平齐,“等你们长大,十二叔给你们十里红妆,要是侄女婿敢对你们不好,十二叔爆……不是,揍他们满脸开花!”   两个小姑娘似懂非懂,所谓的十里红妆,于现在的她们远不如一个高粱饼子有吸引力。   门内,叔侄三人分着饼子,门外,孟王氏转过身,抽—出袖筒中的手绢揩过眼角,深吸一口气,迈步离开,没有发出一点声响。


              14楼2014-05-02 18:32
              回复
                8标签


                18楼2014-05-02 18:39
                收起回复
                  10标签


                  21楼2014-05-10 13:30
                  回复
                    12标签


                    25楼2014-05-12 13:56
                    回复
                        孟清和勉强站直身体,挥挥手,他知道自己的情况,这样下去的确不是办法。一口气吃不成胖子,他畅想过一夜醒来八块腹肌,理智却告诉他,这种畅想完全不切实际,纯属白日做梦。
                        离开校场,喝过水,又休息了一会,孟清和总算恢复了些许体力。
                        出操后仍需当值,给守城门的步卒出示了腰牌,几人返回了城北十里处的瞭望墩台。
                        爬上山顶,看到眼前的变化,郁闷了半天的孟清和总算能稍感安慰。
                        来时不到一米的土墙已全部推平,土坑也被填平,其上重建一座土堡,外型参考了戚继光修建在长城上的空心敌台,内部精简为两层,中间横起长木,外墙用碎石加固,四面开窗,东南两侧留门洞出入。土堡顶部堆放柴草和狼粪,用于向卫城点火示警。
                        材料所限,其坚固程度肯定达不到戚氏标准,加上没有互为犄角的墩台,防御能力也要打个折扣。但此处位于山顶,只要能防住北元骑兵的弓箭,能顶住刀砍,已经足够了。北元骑兵总不可能用攻城器械来对付这个半豆腐渣工程吧?
                        火炮火铳?不好意思,北元现在有点穷,明军又太过彪悍,火铳不论,笨重的火炮,实在不利于抢劫这一风紧便需扯呼的伟大事业。
                        直接放火?也要他们能爬上山顶才行。
                        综上,孟清和对这座半豆腐渣工程还是比较满意的。对手下人的动手能力更是满意,尤其是从杂造局借来的工匠,凭借他的口头描述,一张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图纸,就能造出这样的工程,实在堪称奇迹。
                        看着这座不伦不类,尚未完全建成的墩台式土堡,凡是参与修建的兵卒都感到一阵兴奋,一种名为“安全感”的东西油然而生。
                        “还要感谢杂造局的好兄弟啊。”
                        拍了拍比之前坚固许多的外墙,孟清和十分感叹。
                        杂造局设立在卫城之内,主要负责制造和修理兵器,里面聚集了大量一专多能的人才,除了完成本职工作,还时常接点外活,赚点外快改善一下生活,只要不过分,基本没多大问题。毕竟大家都是要生活的。
                        不等孟清和感叹完,前兵部武库司郎中突然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带着冰碴的。
                        “小旗建造此堡,可曾详细报知上官?”
                        “已报过马总旗,总旗言不需一一上报。”
                        “小旗可曾明言建堡?”
                        孟清和摇头,只说改善墩台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万一事不成怎么办?落在旁人眼中,怕会当他是夸夸其谈的书生,好不容易证明自己是实打实的战功,他不想再惹麻烦。百户所门前的血,就是横在他脖子上的一把刀。
                        前郎中大人顿时脸色一变,“禀小旗,此事不妥,万万的不妥。”
                        修墙挖坑是惯例,根本不需禀报。可造个外形新颖,更具实用价值的土堡出来……倒不会追究孟清和在军事重地违章乱建的问题,却会涉及到另一件事——功劳。
                        战场杀敌是功,巩固边防同样是功。
                        若百户先得知此事,马总旗怕是会相当气不顺,甚至会怀疑孟清和是否真将他放在眼里。
                        新官上任最忌讳的就是这类事。不只孟清和,连他手下的人也得不着好。
                        意识到自己的疏忽,孟清和嘴里发苦,“是清和之过。”
                        前郎中大人苦笑,“小旗不必自责,且小旗的顾虑也有道理。人力总有不殆,事难万全。此时尚且不晚,或可以补救,马总旗……”
                        没等前郎中大人传授给孟清和亡羊补牢的办法,沈副千户已经派人来请。
                        “孟小旗,请吧。”
                        看着开口说话的边兵,孟清和很想说一句,兄弟,不喜欢笑就不要笑了,皮笑肉不笑什么的,会让他有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错觉。
                        西城千户所内,郑千户和沈副千户坐于正堂,都是一身青色武官公服,盘领右衽,小杂花纹,黑纱幞头,乌角腰带。
                        郑千户身形愧伟,虎威骁悍,沈副千户则如冷竹君子,端坐泰然。
                        相形之下,气势丝毫不弱。
                        茶盏中的热气慢慢散去,两人正认真看着一张简陋的图纸。经历司的刘经历坐在一侧,心中略有忐忑,屡次想开口,话到嘴边却吞了回去。杂造局的几名匠户立在堂下,不敢抬头,额上颈后均已是汗水潸潸。


                      29楼2014-05-12 13:59
                      回复
                        14标签


                        30楼2014-05-12 14:00
                        回复
                          第十五章 初露锋芒二
                            开平卫西城千户所内,郑千户大马金刀端坐正堂,沈千户黑眸微沉,心思莫测,孟清和单膝跪于堂下,力持镇定,这种时候,冷静比什么都重要。
                            冷静,淡定,淡定,冷静。
                            孟清和不停暗示自己,可心中还是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一个沈瑄就足够孟十二郎喝一壶,再加上一个坐如磐石,势如孟虎的郑千户,简直如金钟罩顶,压力委实太大。
                            大堂内光线不佳,郑千户身后还挂着一幅孟虎下山图,孟清和不由产生一种错觉,上头两位换身飞鱼服,这里就不是开平卫西城千户所,而是锦衣卫北镇抚司。
                            默默擦把冷汗,自己吓自己,脑补着实要不得,这里哪来的锦衣卫。
                            洪武二十年已裁撤锦衣卫,刑具烧了,诏狱关了,缉捕权,审判权和刑讯权都被剥夺了,余下的只有皇帝仪仗队这唯一一个功能了。虽说不再顶着锦衣卫的大名,可作为亲军二十六卫之一,皇帝总不能把自己的仪仗队给废了吧?
                            所以,锦衣卫废除归废除,人还在。
                            等到最黑暗的这几年过去,燕王登基,属于厂卫的大好时光才会到来。
                            上座两位一直没出声,孟清和不想傻傻的继续跪着,事到临头,七想八想一大堆,他反倒没那么害怕了。
                            不就是建造了一座半豆腐渣工程吗?一没玩忽职守,二没借机敛财,三没冒领战功,顶多提高了被顶头上司穿小鞋的概率,他有什么好怕的?
                            就算这是个杀人如切西瓜的时代,总也要讲究个前因后果,师出有名。何况他是大明边军小旗,不是对面的北元鞑子。
                            “标下见过郑千户,沈副千户!”
                            “起来。”
                            声音很陌生,孟清和不用抬头,就知道说话的是郑千户。
                            军队之中,上下有别,正副要分,规矩铁板钉钉,
                            注意到这点,孟清和却没感到多高兴,就算能平安过了这关,马总旗那里他该怎么交代?
                            一个处理不好,这双小鞋,怕是不穿也得穿了。
                            待孟清和站起身,一旁的刘经历朝他使了个眼色,朝着堂下的几个匠户努努嘴,动作极快,且干净利落,丝毫不下于军伍之人。
                            孟清和不动声色,心下了然,事情怕就是出在这几个匠户身上。到底怎么回事,他现在心里也没底,只能事后再问。总之,先把眼前这关过去再说。
                            想到这里,孟清和背挺得更直,脑子飞快的转了起来。
                            “孟小旗。”
                            “标下在。”
                            “这个,”郑千户展开他同沈瑄之前看的那张纸,正是孟清和交给匠户们参照的图纸,“是出自你手?”
                            “回千户,确出自标下之手。”
                            “恩,画得不错。”郑千户貌似想摆出和蔼一点的神态,明显不太成功。这句夸赞,只证明千户大人的艺术欣赏水平十分有待提高。
                            “……谢千户夸奖,标下愧受。”
                            “孟小旗是读书人出身?”
                            “标下不才,读了几年书。”
                            “还是童生?”
                            “实属侥幸。”
                            郑千户一咧嘴,“谦虚了。”
                            孟清和同样一咧嘴,“谦虚是种美德,标下一直在努力。”
                            郑千户默然无语,转头看了一眼充作背景板的刘经历,目光中具有相当深层次的含义,读书人,果然不一般。
                            在千户大人过于-赤--裸--裸-的目光注视下,躺着也中-枪的刘经历无语泪千行。
                            他招谁惹谁了?不就是牵了一回线,帮忙做了一回中人,两边都捞了一点劳务费吗?作为“军管”的开平卫,他一个文官,兼差赚点家用,何其不易。
                            刘经历的神情过于哀怨,郑千户终于移开了虎目,孟清和也不忍的转头,死道友不死贫道,哪怕罪魁祸首是他自己。
                            沈副千户突然侧过头,单手握拳抵在唇边,咳嗽了两声。润玉一般的手指,艳色的唇,眉眼之间,貌似去了几分凌厉。
                            “孟小旗通兵事?”郑千户不开口,沈副千户接过了话语权。
                            “略知皮毛,纸上谈兵且称不上。”
                            “通晓杂学?”
                            “有所涉猎,不敢言专精。”
                            “可为营缮之事?”
                            “尚可。”
                            沈瑄点点头,倒没怀疑孟清和说谎。
                            明朝科举虽重八股制艺,明朝的读书人却绝非后世人想象中的书呆子,读书之余,总会培养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例如医术,农学,茶艺,等等等等。各类杂学更是不胜枚举,专精者不在少数。若是某个户部给事中出版农业书籍,或是工部尚书好为人诊脉,一点也不出奇。
                            若没有一两项业余爱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大明读书人。
                            正如没有骂过皇帝,没弹劾过内阁,没参加过六部群体斗殴的言官不是好言官一样。
                            别怀疑,打群架的确是明朝文官群体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然,要在洪武永乐之后。
                            那种读书读傻了的人不是没有,但绝不是大多数。真如范进一样的书呆子,是鞭子朝的注册商标。
                            投军前曾身为童生的孟清和,于杂学上有所见地,并非不可信。只是他年纪太轻,郑千户与沈副千户均认为他背后应有名师指点,或是哪位民间遗贤。
                            “于杂学一项,汝师承何人?”
                            “回副千户,标下实是自学。”
                            “自学?”
                            “是。”
                            “既是自学,学自何处?通读何书?”沈瑄拿起那张已经有些皱巴巴的图纸,“名为地堡,实为敌台,我朝多筑于边墙,汝一童生,年不过十四,从军之前未出北平一地,又是如何自学?”
                            孟清和却不怎么紧张,“回副千户,标下曾拜读前宋宣靖公《武经总要》部分残卷,获益匪浅。”
                            “何卷?”
                            “守城。”孟清和抬起头,“然标下才疏学浅,能建造此堡,多仰赖手下兄弟与城内匠人。标下所言句句属实,不敢有丝毫欺瞒。”
                            “为何想到在山顶建堡?”
                            “月前鞑子犯边,标下于城墙之上,曾见墩台之上惨景。”顿了顿,孟清和才接着说道:“自请戍守城外并无他图,只为尽力,请千户,副千户明鉴。”
                            一席话落,堂内落针可闻。
                            沈瑄没有继续追问,单手搭在腿上,似在沉吟。
                            郑千户却已是放缓了表情,点了点头,问道:“此处地堡已经建好?”
                            “回千户,尚需一些时日。”
                            问弦歌知雅意,孟清和很快猜出郑千户想做什么,要是千户大人想去实地考察,面子工程还需要再做一下,至少再贴一层墙皮。
                            “无妨,便明日出城,子玉以为如何?”
                            沈瑄没有马上点头,却在孟清和满怀希望时说出了让他傻眼的话,“千户还需坐守城中,不如瑄代为一行。”
                            “这个……也可。”
                            “且此事非同一般,若确有实用,还需呈报徐指挥,以瑄之见,当越快越好。”
                            “是这个道理。”郑千户点头。
                            于是,郑千户大手一挥,当即拍板,沈副千户今日出城,代为实地考察。
                            孟小旗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只能乖乖的前边引路,随同副千户大人一起出城。
                            一直充作布景板的几位工匠和刘经历也被一起拉上,孟小旗意志坚决,有“功劳”大家一起领,陪领导视察更是一个不能落。
                            什么是兄弟,这才是兄弟!
                            刘经历和匠户们迎风泪流,无语凝噎。
                            走出千户所,一行人直奔城门。
                            沈副千户有马代步,孟清和和刘经历跟在马尾巴后边吃了一肚子的灰。看着前方的高头大马和马上的沈副千户,孟十二郎心中腹诽,劳苦大众高举反封建大旗,不是没有理由的。
                            走到山下,抬头隐约看到土堡一角,待到了山顶,沈副千户直接走进堡内,上下查看,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孟清和暗自舒了口气,就算是半豆腐渣工程,好歹也能拿得出手。
                            没等他一口气出完,沈副千户突然开口。
                            “孟小旗。”
                            “标下在。”
                            “汝建此堡有功,即日擢升为总旗,待上报指挥使,凡建堡人等另有恩裳。”
                            孟清和眨眨眼,他这是,升官了?
                            “报副千户,建造此堡,一应材料人力,马总旗也多有照应。”
                            沈瑄点头,没有明言,不过等到赏赐发下来,肯定不会少了马常一份。
                            至于马总旗是不是真的在这其中出了力……马鞭握在掌心,沈副千户心中了然。
                            前武库司郎中站在兵卒之中,再次惋惜,见缝插针,力挽狂澜,化劣势为优势,等这番话传出去,再不甘,马总旗也不好随意找小旗,不,总旗的麻烦。
                            多好的文官苗子,可惜了啊!


                          31楼2014-05-15 11:54
                          回复
                            15标签


                            32楼2014-05-15 11:54
                            回复
                              16标签


                              34楼2014-05-15 11: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