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楼太局促,另开一贴作答,前论不附。
近来读书,忽觉牟氏天资绝人,然观其进学路子,亦非顿觉,其实更近于朱子所谓的格物致知。
求道与求学,在余处还是差异颇大。君谓“求学即是求道”,余则以为求道必含求学,求学不足以尽求道。二者皆须学,然求学者至洞见真相便安;求道者一有所得,则必接济以功夫,使知行一如,然后可以复本、可以受用、可以执简御繁。牟氏虽亦言逆觉体证云云,然终似不肯自做功夫,亦不教人功夫,故诚为一热忱之君子则有之,至于圣贤地位则未必,此其区别之大者。
前所谓熊牟皆儒释兼顾,非不知二先生皆以儒为正大归止,所恶者,乃其人皆喜儒释并举互证,强媾为一本。倘如君所言,儒学自有不足、须寻佛老及西哲为外援方更圆满,窃谓如此则儒学与道为二,圣人亦非人极矣。前贤言“吾道自足,何事旁求?”窃谓就儒学而言,以为必旁求它家方可助我圆满者,每于自家家当未理会精详。
余喜牟氏之心直口快,盖余亦同病。前言牟氏责人狭隘者,缘尝见其书批评辟二氏之儒狭隘。余意诚有不知而辟佛老者,此固狭隘无知之儒,然泛滥诸家易,有所持守难,道一而已,纯儒难得,彼或自有见处,不宜一律以排二氏为狭隘。
至于对牟氏选择材料之批评,须先阐明余意。愚意地位高者,其言语句句是高,孔子言满天下,欲求一小疵而竟不可得,有德者必有言,未有所造极高而言语每每平庸甚至害道者。若五峰之说,与五子及朱陆相比,未可遽谓精绝,气象亦远不能及,牟氏见其有言仁处与己意相合,便取来大为宣说,又将其人推到至高地位,恐难服众。又如老氏之学极鄙陋,本是一偏之所得,至少大背易道,牟氏虽未拳拳服膺,然于符合自家哲学构架之言,亦推崇备至,每每与儒释并举为三。五峰之言仁,是深造之所得?抑偶中牟氏下怀?老氏持盈保宠之弊、释氏寂灭厌世之论、甚至是否真有佛与六道轮回之根本问题,皆事关重大,余见牟氏皆唯用是取、余则不问,此余所谓选择材料之不公允者。
至于所谓宇宙观问题,愚意牟氏擅长道德哲学,又造许多层层叠叠之概念加减错综,却罕言及自然与气化、罕言世界之本体究为何物,世界是实是虚?是气化抑心造?此处不去论证,则一生析心言性,全似津津于描述一空中楼阁。此事,读牟氏书者每不以为意,在余则诚觉可怪,君读牟氏书多,或有以教我。
至于言及牟先生似偏好空灵之哲学而非森严之哲学,非不知其学之广大。言“感情之偏好”则伤重,余意乃趣味之偏好。今日读书,恰好又见一段议论,其中意趣,可为一证:
“朱子虽盛讲道体,然伏羲画八卦,孔子赞《周易》,所表现的那原始的风姿、神宋、灵感、光辉、清洁、晶莹、润泽、嘉祥,却并不凸显,而为其道德的严肃,学圣人气象之转为沉潜,所掩盖,不直接、不透灵、不朗现。然朱子之“智及”是有的,其“直觉的渗透”亦甚强。惟美之欣趣、智之觉照,所流露的那自然的风姿与神采,却都被他磨平了,在困勉沉潜中磨平了。我当然不能及朱子于万一,更不能仰望伏羲孔子那“天纵之圣”之清光。我只是欣赏赞叹。我的生命根本不能企及那光辉、那神采、那润泽、那嘉祥、那清洁、那晶莹。”
近来读书,忽觉牟氏天资绝人,然观其进学路子,亦非顿觉,其实更近于朱子所谓的格物致知。
求道与求学,在余处还是差异颇大。君谓“求学即是求道”,余则以为求道必含求学,求学不足以尽求道。二者皆须学,然求学者至洞见真相便安;求道者一有所得,则必接济以功夫,使知行一如,然后可以复本、可以受用、可以执简御繁。牟氏虽亦言逆觉体证云云,然终似不肯自做功夫,亦不教人功夫,故诚为一热忱之君子则有之,至于圣贤地位则未必,此其区别之大者。
前所谓熊牟皆儒释兼顾,非不知二先生皆以儒为正大归止,所恶者,乃其人皆喜儒释并举互证,强媾为一本。倘如君所言,儒学自有不足、须寻佛老及西哲为外援方更圆满,窃谓如此则儒学与道为二,圣人亦非人极矣。前贤言“吾道自足,何事旁求?”窃谓就儒学而言,以为必旁求它家方可助我圆满者,每于自家家当未理会精详。
余喜牟氏之心直口快,盖余亦同病。前言牟氏责人狭隘者,缘尝见其书批评辟二氏之儒狭隘。余意诚有不知而辟佛老者,此固狭隘无知之儒,然泛滥诸家易,有所持守难,道一而已,纯儒难得,彼或自有见处,不宜一律以排二氏为狭隘。
至于对牟氏选择材料之批评,须先阐明余意。愚意地位高者,其言语句句是高,孔子言满天下,欲求一小疵而竟不可得,有德者必有言,未有所造极高而言语每每平庸甚至害道者。若五峰之说,与五子及朱陆相比,未可遽谓精绝,气象亦远不能及,牟氏见其有言仁处与己意相合,便取来大为宣说,又将其人推到至高地位,恐难服众。又如老氏之学极鄙陋,本是一偏之所得,至少大背易道,牟氏虽未拳拳服膺,然于符合自家哲学构架之言,亦推崇备至,每每与儒释并举为三。五峰之言仁,是深造之所得?抑偶中牟氏下怀?老氏持盈保宠之弊、释氏寂灭厌世之论、甚至是否真有佛与六道轮回之根本问题,皆事关重大,余见牟氏皆唯用是取、余则不问,此余所谓选择材料之不公允者。
至于所谓宇宙观问题,愚意牟氏擅长道德哲学,又造许多层层叠叠之概念加减错综,却罕言及自然与气化、罕言世界之本体究为何物,世界是实是虚?是气化抑心造?此处不去论证,则一生析心言性,全似津津于描述一空中楼阁。此事,读牟氏书者每不以为意,在余则诚觉可怪,君读牟氏书多,或有以教我。
至于言及牟先生似偏好空灵之哲学而非森严之哲学,非不知其学之广大。言“感情之偏好”则伤重,余意乃趣味之偏好。今日读书,恰好又见一段议论,其中意趣,可为一证:
“朱子虽盛讲道体,然伏羲画八卦,孔子赞《周易》,所表现的那原始的风姿、神宋、灵感、光辉、清洁、晶莹、润泽、嘉祥,却并不凸显,而为其道德的严肃,学圣人气象之转为沉潜,所掩盖,不直接、不透灵、不朗现。然朱子之“智及”是有的,其“直觉的渗透”亦甚强。惟美之欣趣、智之觉照,所流露的那自然的风姿与神采,却都被他磨平了,在困勉沉潜中磨平了。我当然不能及朱子于万一,更不能仰望伏羲孔子那“天纵之圣”之清光。我只是欣赏赞叹。我的生命根本不能企及那光辉、那神采、那润泽、那嘉祥、那清洁、那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