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自网络)
放线杆菌病(actinobacillosis)为慢性传染病,牛最常见,绵羊及山羊较少,病的特征是头部,皮下及皮下淋巴结呈现有脓 性的结组织肿胀。本病为散发性,很少呈流行性。牛与绵羊可以互相传染,为林氏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lignieresii)。细菌呈杆状,在脓小粒中成为长链,为革兰氏阴性。可以蔓延到肺部,但不侵害其他内脏。本菌抵抗力微弱,单纯干燥和加热至50℃ 能迅速将其杀死。
1、病例与诊治 5月13日下午,接诊库尔勒市普惠乡牙其克村某养殖户饲养大小山羊350只,其中患病52只,5月13~16日突然暴发。神经沉郁,采食饮水困难,经紧急抢救治疗:11只愈合,41只山羊间隔三四天突然死亡,给牧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2、临床症状 常见症状为唇部,头下方及颈区发肿。有些病区由于脓肿破裂,其排出物使毛黏成团块,于是形成痂块。未破的病灶均为纤维组织,很坚固,含有黏稠的绿黄色脓液,脓内含有灰黄色小片状物。
3、剖检 此病只侵害软组织,常通过淋巴管在其他部位引起迁徒性病灶,故淋巴结常受影响,这是本病与放线菌病最重要的区别之处。在山羊,肺部病变主要为微小之白色结节,突出表面。
4、诊断 由实验室做镜检确定。与此病相似的疾病有放线菌病、口疮、干酪样淋巴结炎、结核病以及普通化脓菌所引起的脓肿等,在临床上应注意进行区别诊治。一般而言,放线菌病主要危害组织,防线杆菌病则只侵害软组织。与口疮的区别是,本病为结节状或大疙瘩,而口疮,形成红诊和脓疱,累积一层厚的痂块,干酪样淋巴结炎却最常发生于肩前淋巴结和古钱淋巴结,而且脓肿的形状与放线杆菌病完全不通用,结核病很少发生于头部,而且结节较小。普通脓肿一般硬度较小,脓液很少为绿黄色。
5、预防
5.1 因为粗硬的饲料可以损伤口腔粘膜,促进放线杆菌的侵入,所以为了预防,必须将稿秆、谷糠或其他饲料浸软以后再喂。
5.2 注意饲料及饮水卫生,避免到底湿地区放牧。
6、治疗 6.1 碘剂治疗:
6.1.1 静脉注射10%的碘化钠溶液,并经常给病部涂抹碘酒。碘化钠的用量为20~25毫升,每周一次,直到痊愈为止。由于侵害的是软组织,故静脉注射相当有效,在轻型病例往往2~3次即可治愈。
6.1.2 内服碘化钠,每次1~1.5克,每天3次做成水溶液服用,直到肿胀完全消失为止。 6.1.3 用碘化钠2克溶于1毫升蒸馏水中,再与5%碘酒2毫升混合,一次注射于患部,如果应用碘剂引起中毒,应即停止治疗5~6天或减少用量。中毒的主要症状是流泪、流鼻、食欲消失及皮屑增多。
6.2 手术治疗 对于较大的脓肿,用手术切开排脓,然后给伤口塞入碘酒纱布,1~2天更换一次,直到伤口完全愈合为止。有时伤口快愈合时又逐渐肿大,这是因为实行手术后没有彻底用消毒液冲洗,病菌未完全杀灭,以致又重新复发。在这中情况下,可给肿胀部分注入1~3毫升复方碘溶液(用量根据肿胀大小决定)。注射以后病部会忽然肿大,但以后会逐渐缩小,达到治愈。
6.3 抗生素治疗 给患部周围注射链霉素,每日一次,连续5天为一疗程。链霉素与碘化钠同时应用,效果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