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斗吧 关注:599,271贴子:24,764,318

〖疏桃〗盘点中国古代定情信物(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授权:
出处:古风图片吧 原楼主:@初冬·诺
可轻插,怀孕记得负责→ →


1楼2014-04-06 12:59回复
    在中国古代,定亲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仅次于正式结婚的社会性的重要礼仪。定亲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却常有用信物来定情的做法;迫于礼教和社会压力,交换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双方私下进行,他人无从知晓。
    一般地说,一方赠予信物,对方也应回赠。
    信物是一定要保管好的,更不能转送他人。信物丢失,预示着不忠。若是退回,则暗示情感破裂。


    2楼2014-04-06 13:01
    回复
      相思豆
      相思红豆芳名远播,得益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四言绝句《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烩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原本是王维写给他的好友李龟年的。李龟年因安史之乱流落江南,王维将此诗赠与他,寄托了对友人深深的眷念之情。
      后来,人们用红豆色艳如血,质坚如钻的特质去诠释坚贞不渝的爱情。于是,红豆便成了爱情的象征、相思的载体。
      翻开古诗词,关于相思红豆的描述还有许多。“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相思忆”的爱意;“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痴情;“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的沉重;“红豆尚可尽,相思无已时”的长久。
      红豆,隐蕴着爱的纯真与深切,承载着人们遥远的相忆相思。


      3楼2014-04-06 13:01
      收起回复
        同心结
        同心结是一种古老而寓意深长的花结。由于其两结相连的特点,常被作为爱情的象征,取“永结同心”之意。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繁钦诗里几次说起“结”, “结”是一个被赋予太多美好色彩的汉字,从远古到今天,它始终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和情感里。同心结也一直是古人表达情感的信物,所谓“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诗源》里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并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为信物,姜氏启履箱,取连理线,贯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素缕表示纯洁,而针谐音同贞。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
        言为心声,所谓“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结”这个汉字就象是一张“不舍心怀、情用牢结”的网,却网不尽天下痴儿女故事的万一,目睹神伤。


        4楼2014-04-06 13:02
        回复
          ▶梁武帝萧衍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北宋林逋所作的《相思令》: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结爱》:“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
          ▶六朝时钱塘名妓苏小小《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


          5楼2014-04-06 13:03
          回复
            戒指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 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记载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会面安可期, 见指环如见其人,指环之重跃然诗里。
            《太平广记》里说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曰:“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已忧思而死,二人遂神会于王氏宅中。
            到了晚唐时,戒指渐渐由男女互赠变为只由男子赠与女子,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赠馈方式是类似的。


            7楼2014-04-06 13:05
            回复
              《云溪友议》写韦皋与玉箫相恋,依依惜别时韦皋送给玉箫一枚玉指环,发誓五至七年后来娶玉箫。但后来韦皋违约不至,玉箫绝食而死。再后来韦皋成为西川节度使,知此事后悔恨不已,遂“广修佛像”以赎罪,最后玉箫托生为歌姬,又回到了韦皋的身旁,再续一世的情缘。
              戒指既然是定亲之物,所以古代未字女子都不戴戒指。


              8楼2014-04-06 13:06
              回复
                簪子
                又称簪、发簪、冠簪,是用以固定头发或顶戴的发饰,同时有装饰作用,一般为单股(单臂),双股(双臂)的称为钗或发钗,形似叉。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
                《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
                中国少数民族有传统的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0楼2014-04-06 13:08
                回复
                  唐宋时期及以后各代,是发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众多妇女就是插满花簪的形象。唐代画迹中也有众多满头插簪的妇女形象。
                  《宋书.行志》记载:“宋代元嘉六年民间妇女结发者,...头上有花插簪梳等饰”。宋代陆游《入蜀记》记载当时西南一带的女子头饰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明清时期,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11楼2014-04-06 13:08
                  回复
                    它常是男士送给心仪女子的首选礼物,女子也经常将之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情郎,很多凄美的爱情故事就因一支发簪而发生。
                    现在流行的发簪几乎完全复制了古代发簪的外形和用料,金、银等贵价原料依然是女子的最爱


                    12楼2014-04-06 13:09
                    回复

                      钗指妇女用的发饰。金钗指金制的发钗,喻高贵的妇女。荆钗指以荆枝为发钗,喻妇女朴素的服饰(土钗为扒刈和扠草用的铁叉,不是发饰)。
                      由于钗有两股,分钗便被借用来指夫妻分离,如“破镜分钗”、“分钗断带”。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


                      13楼2014-04-06 13:10
                      回复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
                        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14楼2014-04-06 13:10
                        回复
                          手镯
                          手镯由来已久,起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
                          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遗址,和位于山东曲阜西夏候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均发现了陶环、石镯等古代先民用于装饰手腕的镯环。从出土的手镯实物来看,有动物的骨头、牙齿,以及石头、陶器等。
                          手镯的形状有圆管状、圆环状,也有两个半圆形环拼合二成的。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宋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
                          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15楼2014-04-06 13:11
                          回复
                            隋唐至宋朝,妇女用镯子装饰手臂已很普遍,称之为必须臂钏。
                            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周肪的《簪花仕女图》,都清晰地描绘了手戴臂钏的女子形象。这不仅仅限于宫廷贵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热衷。
                            据史书记载,崔光远带兵讨伐段子章,将士到处抢掠,见到妇女,砍下手臂,取走臂钏。可见当时戴臂钏的女子并非少数。
                            唐宋以后,手镯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有了高度发展,有金银手镯、镶玉手镯、镶宝手镯等等。
                            造型有圆环型、串珠型、绞丝型、辫子型、竹子型等。
                            到了明清乃至民国,以金镶嵌宝石的手镯盛行不衰。在饰品的款式造型上、工艺制作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16楼2014-04-06 13:11
                            回复
                              手镯虽然被认为是作为手臂的装饰物,是人们最早萌生的一种朦胧的爱美意识,但也有许多科学家认为,手镯最初的出现并非完全是出自于爱美,而是与图腾崇拜、巫术礼仪有关。
                              同时,也有史学家认为,由于男性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使得戒指、手镯等饰物有了一种隐喻拴住妇女,不让其逃跑的蛮夷习俗。
                              这种隐喻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着。


                              17楼2014-04-06 13: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