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一中虎山路校区吧 关注:903贴子:14,153

【缅怀先烈 网上祭奠】泰安一中虎山路校区〔高三七班专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4-05 11:34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4-05 11:36
    回复
      清明节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4-05 11:39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4-05 11:40
        回复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4-05 11:42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4-05 11:44
            回复
              清明节的习俗
              ①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4-05 11:46
              回复
                ②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4-05 11:47
                回复
                  ③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4-05 11:47
                  回复
                    外国人祭祖的方式
                    1,法国:11月1日,亦称“万灵节”。这一天法国人会到亲人的墓前,献鲜花,洒香水,希望九泉之下的亲人能感知活着的人的美好生活。
                      2,日本:8月13日,亦称“盂兰盆节”。日本人会到墓地供上丰盛的祭品,再带走祭品来到海边,全家人一起吃,然后将吃剩的食物抛入大海,以示对亲人的怀念。
                      3,叙利亚:5月6日,亦称“烈士节”。到墓地敬献花圈,然后静坐10分钟,离开时全家人合唱一首怀念亲人的歌曲[记住回家的路]。
                      4,墨西哥:11月2日,亦称‘扫墓节’。家人出动,到墓地献上亲手制作的面包,榨糖等食物。然后大家席地而坐,边吃喝边歌舞。
                      5,西班牙:9月的最后一天,亦称“铭记节”。这天,西班牙人会带上供品,牵上一头牛来到墓前,主人会骑在牛上,唱几首怀念亲人的歌曲,然后给牛喂其平时最爱吃的草料。
                      6,荷兰:4月15日,亦称“思亲节”。当天,荷兰人会来到亲人墓前,按顺时针方向围绕墓转三圈,然后在墓前静默3分钟,就完成了祭奠仪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4-05 11:48
                    回复
                      让文明守护“清明” 让文明守护清明,不应仅仅强调“移风易俗”层面上的现代文明,同样也要强调“生于心”的祭祀文明传统。
                      4月4日,又是一年清明节。照例,“文明祭祀”又成为一年一度舆论热议的话题,同时也是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再次反复呼吁倡导的清明节“关键词”。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我们习以为常的清明祭祀方式,确实存在许多不太文明之处。比如,习惯于使用“焚烧用火”这样的扫墓祭奠方式,在祭扫之时,不仅燃放大量鞭炮,而且各种祭品往往也是“一烧了之”。再如,在祭品选择上,热衷于铺张攀比、盲目追求诸如“手机”、“别墅”之类所谓“高档”祭品。
                      当然,反对不文明不清明的祭祀方式,不等于反对祭祀本身。因为重视对先人的祭奠祭祀,原本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明。但我们传统的祭祀文明,实际上同样也并不真正支持诸如一味焚烧、铺张浪费这类表面外在的非文明祭祀方式,而更看重祭祀者内心内在的精神和态度,有道是“祭则观其敬”,“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实现文明祭祀,真正让清明文明、让文明守护清明,我们其实不应只仅仅强调“移风易俗”层面上的现代文明,同样也要重视传统文明,如曾经“禁火”、看重“万物洁齐而清明”的风俗传统,强调“生于心”的祭祀文明传统。
                      只有这样,清明之文明,才更能水到渠成、蔚然成风。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4-05 11:48
                      回复
                        我个人认为,祭奠的本意是为了纪念已故的亲人和朋友,借以表达追思之情。在清明扫墓活动中,倡导文明祭奠,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移风易俗、端正社会风气的重要内容。
                        要大力提倡心祭重于形祭,提倡厚养薄祭,提倡文明祭祖。先辈们活着的时候,不尽赡养之责,不能恪守孝道,可人没了,却又大肆祭祀,浪费财物,这又何必呢?
                        清明节提倡文明祭祖,搞一些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搞一些有利于教育下一代,有利于自己反思的活动,使清明节祭祖真正成为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
                        同时,清明期间,正值干旱少雨多风时节,焚烧纸扎祭品极易引发火灾,文明祭奠既表达生者的哀思和敬意,又消除了安全隐患。
                        文明祭奠,情怀不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4-05 11:49
                        回复
                          清明节提醒,不止于“文明祭祀”
                          又到了“天气清朗,四野明净”的清明时节,大自然呈现出勃勃生机。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光,也是缅怀先祖的最佳时。在古代,清明节是和寒食节合二为一的节日,传至今日,人们除了记得清明节这天要拜扫祭祖外,对寒食文化的其它内容,甚至对寒食节这个名称本身都知之甚少。如果不了解寒食清明的节日形成,不知道它是源于晋文公为纪念“功不言禄”的贤臣介子推而设的节日,就不容易去追究节日的寓意,不容易去延伸节日的情趣。
                          我国从2008年开始,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起,又改为三天。它已然成为一年里的重要节日。但是人们对于清明节内涵与外延的了解,很是不够,以致往往将清明与扫墓简单划等号。其实,寒食清明还有很多伴随物,比如踏青、蹴鞠、插柳、斗鸡、荡秋千、放风筝等体育民俗,以及禁火、冷食等饮食民俗。三天的节日期间,假如神州处处挥洒着传统的民俗情趣,该是怎样的一幅美景啊!不要小看了这些民间形式,民俗文化具有“内化“功能,它对于民族凝聚力的强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我们不得不先放下这些情趣话题,说一说有关“文明祭祀”的沉重课题。虽然这是一年一度的老调重弹,但仍有警钟长鸣的必要。为何?这是安全的需要,因为事关防不胜防的火灾;这是健康的需要,因为事关焚烧产生的大气污染;这还是做现代文明人的需要,因为逐步升级的燃烧祭物已经凸显了愚昧和顽劣。现在问题是,在责无旁贷地反复敲响警钟之时,如何讲求实效,如何将移风易俗变成一种内在追求?这才是最需考量的。
                          前几天,笔者与家族成员去墓地祭拜先父先母,在墓地入口处,放着许多铁皮桶,供祭扫者免费使用,同时供应素雅的鲜花。对此,人们情不自禁表达了由衷的赞赏。何故?因为每家每户都带着锡箔冥币之类的祭品,无论数量多少,总会因燃烧而不可避免地污染环境。但是限制在铁桶内焚烧,至少提高了安全系数,也避免了随风飘散的环境污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4-05 11:49
                          回复
                            清明节的诗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4-05 11:50
                            回复
                              革命烈士蒋光慈的诗:
                              愿我的心血化为狂涌的圣水,将污秽的人间洗得净净地!
                              愿我的心血化为光明的红灯,将黑暗的大地照得亮亮地!
                              愿我的鲜艳的心血之花,香刺得人们的心房透透地!
                              愿我的荡漾的心血之声,飞入了人们的耳鼓深深地!
                              革命烈士夏明翰: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戚继光的名言“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热的心会把冰雪溶消。 ———— 《革命烈士诗抄》
                              烈士裘怀古英勇就义前的一句名言:“同志们,胜利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愿意把牢底坐穿!”
                              革命烈士邓中夏名言:“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
                              莫待萧萧两鬓丝—— 朱学勉《有感》《革命烈士诗抄》
                              革命烈士李大钊同志的名言:“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4-05 11: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