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吧 关注:5,957贴子:171,062

【煮酒论史】我眼中的刘秀陛下--“柔”的最高境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整理了一下我对陛下的看法。总结了挺多。有一万多字,有点乱。不过感觉还能凑合看下去。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由于有很多字,大概要好多楼,希望在我发完之前,大家不要插楼.
那么,从二楼开始,我开始说陛下的经历。


1楼2014-04-05 00:50回复
    起兵:
    此时全国反王莽的势力也越来越多。这时有人找到了刘秀,希望刘秀能够一起起兵,恢复汉室。因为刘秀的大哥有一些名气,在当地是个豪杰。由于是长子,也有家底。又是贵族出身。起兵必定有一定影响力。刘秀作为一个本分老实的庄稼汉,竟然很快就答应了。于是立刻联系他大哥刘演,希望一起起义,恢复汉室。刘演本来就是个有抱负的人,平时就养了一些门客,性格豪爽,在当地也是有些名气。刘演经过一番思考,最后决定跟刘秀起兵。于是变卖家当,联系刘姓宗室子弟几千人,起兵自称汉军。刘演本人是很有才干的,汉军在他的带领下打下了一些领地。此时刘家要想迅速发展就得闹出点动静好让跟多的人知道刘家军。知名度有了才能有更多的人归附。而想闹出点动静就得攻下他们附近的重要城市宛城。但是汉军攻打宛城遇到了王莽的精锐部队此战惨败,刘秀的二哥跟二姐也丢了性命。刘演此时没有退缩,联系上了另外一股起义势力--绿林军。说的好听是绿林好汉,实际上是当时生存环境太差,没办法组成一伙占山为王的土匪。刘家军跟绿林军汇合后有了底气,再次攻打宛城。但宛城有一只王莽的强大部队,刘演强攻不下,汉军主力就被拖在了宛城。此时王莽开始重视汉军,宛城距离首都他的老巢已经不远了,王莽决全国精锐倾巢出动,灭掉汉军。于是用尽他最后的家底调集了三四十万士兵来对付汉军。


    3楼2014-04-05 00:51
    回复
      一战成名:
      汉军主力被拖在宛城,此时王莽军杀来,打到宛城附近的昆阳,这是刘秀正好在昆阳,知道王莽军杀来的消息,刘秀开始做站前准备。此时的形势是汉军兵力不足一万,主力尽在宛城。王莽军兵力四十万,主帅是王莽的亲戚。由于这只军队是王莽的最后家底,所以王莽很重视,军中抽调了很多精通兵法的将领。兵力差距悬殊不说,刘秀在汉军中的地位还挺尴尬。之前汉军跟绿林军合兵,绿林军的人数比较多,所以有一定话语权。他们选了一个跟他们一起当过绿林好汉的刘姓皇室后裔--刘玄做汉军的皇帝。而刘秀的大哥刘演此时名义上已经不是汉军的最高统帅。刘秀自然地位也不高,在昆阳,有个绿林军的头领叫王凤,职位比刘秀高。此时刘秀没有绝对话语权。但刘秀却不会坐以待毙,他先做站前分析。给汉军江陵分析形势,告诉将士,此时汉军主力被拖在宛城,如果昆阳被攻陷,汉军主力将受到围攻,将迅速崩盘。必须要守,但其他将领不买账。现在老大是王凤,你瞎出什么主意,这么点人怎么守。刘秀见没人听他的,就想回去再想办法。刚要走,汉军得到消息,王莽军先头的十万部队已经到昆阳了。这下汉军都傻眼了,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一下都慌了。谁也想不出个应对方案。此时王凤想到了刘秀。刚才只有他有主意,那就让他说说吧。于是刘秀说出了他的计划。昆阳必须死守,拖住王莽军.而目前兵力不足,要有人去求援,宛城以外有些汉军的散兵,可掉兵力差不多一万。先去把这部分兵调过来汇合。王凤采纳了刘秀的建议。于是刘秀自告奋勇,带领另外12位勇士突出重围,去搬救兵。由于刘秀对地形很熟悉,加上王莽军立足未稳。刘秀突围成功。然后联系上了周边的汉军,费劲口舌说动了汉军将士,领一万汉军回昆阳,跟王凤汇合。此时昆阳已被王莽军包围。刘秀在昆阳城外安营扎寨。安稳下来之后,刘秀决定试探下王莽军的实力,于是带领一千士兵前去攻击王莽军。王莽军主帅王邑。听说汉军来了一千援军,毫不在意。他手里几十万兵力,完全没把刘秀这点兵力放在眼里。随便派了几千人去迎战。刘秀看到王莽军,身先士卒,疯狂的冲进敌阵,连砍敌方数十人。汉军一下被主帅的英勇气势说感染,人人奋勇冲杀,王莽军大败。汉军缴获大量辎重。刘秀手下将领十分高兴。他们对刘秀也有了新的认识。之前刘秀一直比较低调,大家可能觉得他是他大哥跟班的,就是个老实的种地的。没想到刘秀也是个狠角色,平时不漏声色,该出手时才出手。跟着这样的领导有前途啊。于是士气大振。然后刘秀散步假消息,说汉军已经破宛城,主力正在回援昆阳。这下在昆阳城内的汉军又有了希望。而王莽军军心开始不稳。打昆阳一段时间也没打下来,还被刘秀带领的一只小股部队给打败过。如果汉军主力回援,王莽军形势可能就没那么好了。这在王莽军人心浮动之际,刘秀带领三千敢死队从一条水道绕道了王莽军内部,王莽军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而刘秀带领的部队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的王莽军一片狼藉,一时间王莽军不知所措。而此时昆阳城内的汉军看到了机会,以为是汉军主力来救他们了。憋了这么久在希望到来的一瞬间,他们爆发了。昆阳打开城门,倾巢出动。两面夹击王莽军。此时王莽军的一个主帅王寻已经被刘秀带领的敢死队杀掉,另一给主帅王邑一直比较轻视刘秀以为他人多就能横扫汉军。但突然出现的汉军让他跟他的小伙伴惊呆了。完全不知如何应对。王莽军就是去了指挥,而汉军则是看到了稍纵即逝的生存希望。于是人人拚死一战。这时又赶上天气大变,突然打了几个响雷。王莽军中本来有一些猛兽是打算让这些猛兽对付汉军的,但这雷一响把野兽惊吓到了,加上王莽军没了指挥,乱成了一窝粥。野兽,战马失控,王莽军被踩踏至死者无数。王莽军大溃败。
      这就是著名的昆阳之战,刘秀作为总指挥,2万汉军完胜王莽军40万。王莽军只有主帅王邑领数百人跑回了老家。


      4楼2014-04-05 00:52
      收起回复
        蛟龙入海:
        有了军队,刘秀可以说蛟龙入海,可以大展宏图了。进过几年的坎坷经历,让刘秀进一步的得到了历练。而身边的人也都是久经考验的勇士,这些人都是真正相信刘秀可以成就大业的“脑残粉”。但这里的“脑残粉”是一种伟大的信仰。举个例子,之前在河北王朗追击刘秀的时候,刘秀身边很多人都跑了。毕竟生命是宝贵的,当时形势危急,都不敢冒险。而有个叫王霸的人却一直跟随刘秀,刘秀感慨到,之前在颍川跟随我的人都走了,只有你不离不弃,真是“疾风知劲草啊”。这就是最早的疾风知劲草,日久见人心的由来。后来被王朗军几乎追击至绝境,前面只有一条河可以跑。当时是冬天,刘秀派人去打探,发下当时河水没有结冰又没有船,于是派王霸再去打探,王霸回来说河水已经结冰了,肯定能过。根据后来史料记载,王霸说谎,当时并没有结冰。但是王霸知道如果说不能过,那么大家就很难在有意志力支持下去,军心涣散,后果不堪设想。而说可过,到时候大家到了河边受不定真的就结冰了。即使不结冰到了危急关头说不定能急中生智。后来行军至河边,河竟然真的结冰了。此时刘秀对王霸说,今天多亏了将军你啊。很明显,刘秀知道王霸之前是在哄骗大家,但却很欣赏他的机智。王霸回答,是明公你有上天的庇护。即使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仍然有很多想王霸这样的人追随刘秀。是因为他们坚信刘秀一定可以成功,而身为七尺男儿,能找到一个英主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最终名留青史乃一大幸事。这种“脑残粉”精神让他们变得更加强大。现在刘秀有了军队,又有了这帮“脑残粉”的支持,去讨伐王朗就简单多了。王朗不过是个算命先生,最多有点诡计,但战争不是只靠诡计小聪明就能打赢的。刘秀此时已经是久经沙场。而王朗的军队不过是些临时凑过来的杂牌军。都在观望,人心不齐。看到刘秀打来了,知道在昆阳之战,刘秀作为总指挥2万全歼42万。心里不免有些胆怯。战场上一交锋,差距是全方位的。刘秀如此雄才大略,手下个个奋勇。王朗军完全不够看。很快王朗的老巢邯郸被攻陷,算命先生身首异处。悲剧的算命先生连自己的命都算不对,即使不被杀也没法再靠忽悠为生了。死或许还是个解脱。刘秀趁军队士气正往之际,一鼓作气,又讨伐了河北的另外一直农民军铜马军,又是大胜。这下刘秀基本控制了河北,收编了大量军队。据说此时刘秀带甲百万。刘玄看到刘秀做大就想收编刘秀的军队。刘演的死刘秀还历历在目,交了兵权必然会跟哥哥一个下场,于是以河北未定为由拒绝刘玄,然后找机会干掉了刘玄在河北的代言人谢躬,从此跟刘玄分道扬镳。


        7楼2014-04-05 00:53
        回复
          这就是我偶像刘秀的故事。对我来说,刘秀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我一直都想知道是什么品质吸引了我,让我对刘秀的故事如痴如醉?
          现在分析下我在刘秀身上看到的品格:
          1.小时候懂事,很早就承担了养家的重任,十几岁开始种田。
          2.种田的同时还有梦想,在二十岁左右有了一定积蓄后去读太学,不仅成为知识分子,还增长了见识,并制定了“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远大理想。
          3.为人内敛,沉稳。在太学毕业后没有搞到个一官半职并没有像一般学生一样,通过走关系而谋求仕途。而是回家继续种地。这大概是他内敛的性格跟对局势的准确判断有关。
          而一统天下以后,刘秀作为总指挥身经百战,按照管理总要吹嘘一下自己的经历吧。但是刘秀没有,即使昆阳之战种中国历史排名前五的以少剩多的战役恐怕也没有想象中的著名。这场战役的知名度远不如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跟项羽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但是从战果来讲甚至超过了这两个。这都是因为刘秀不喜欢浮夸,做事内敛。还有自信,这点在后面还会总结。
          4.有大志,该出手时就出手。尽管刘演是很早就为起兵做准备,但正真起兵的行动是刘秀先提出的。刘秀就像个老道的猎人,真正看到机会绝不错过。
          5.刘秀独有的人生智慧,“大勇若怯”。
          昆阳之战之前,将士对刘秀的认识是做事太小心谨慎。胆子比较小。但是昆阳之战刘秀身先士卒,似乎一下变身成赵子龙,一身是胆。将士因此备受鼓舞,最终完胜。但是刘秀这种巨大反差化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包含他的人生智慧。之前胆子小是因为那些战役刘秀胜算高,没必要冒险。比如孙策,三国时期江东英杰,为人豪爽,一生英雄气,但魏国著名谋士郭嘉曾经预言,孙策为人冒进,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最后会死于小人物之手。果然孙策最后被几个不知名的门客刺杀至死。小心使得万年船。但昆阳之战完全不同,你不拼命就肯定没命。到了该拼命值得拼命的时候一定要爆发。有时“怯”更让人难以做到。退让有时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而该勇的时候就淋漓尽致的释放。而刘秀的用不仅仅体现在行为上,更重要他是个心里上的勇士,对方的兵力是己方的20倍,但刘秀没有丝毫的胆怯。正是这种心理上的勇带动了行为上的用,身心合一。成就历史经典一战。


          9楼2014-04-05 00:55
          回复
            刘秀陛下的柔:
            我一直在想,我读过很多历史人物的故事,为什么只有刘秀陛下让我感觉他与众不同。现在我大概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他身上的优秀品行当然是让我敬仰。更重要的是我被“刘秀陛下的柔”所深深的吸引。我理解“刘秀陛下的柔”是一种处事态度。一种境界。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退让,实际上以一个谦恭谨慎的状态对待周围的事物,脚踏实地的做事,厚积薄发,相信自己,宠辱不惊。不理解他的人指责他的“谦恭”是怯懦时,他自信的哈哈一笑。在厚积薄发取得成功后,受到别人膜拜时,仍然波澜不惊。退让是为了保持一颗平常心,从而使下一步迈的更远更坚实。这种柔的状态下,刘秀陛下昆阳之战一鸣惊人,迎来人生第一次爆发。统一战中,每打下一块领地后都去拜访名士,钻研儒学,为治国积累经验,最终实现光武中兴。晚年下诏葬礼要节俭,并称自己没有特别的功绩。这种“柔”才是我内心震撼的来源。
            有一次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汉武帝的军事能力超过刘秀,我看过之后感觉可笑之极。立即进去跟那个人辩论。后来发现那个人对历史最多算是一知半解,百度了一点不着边际的评论就开始盲目崇拜。因为这件事我还跟他争吵了一阵子。现在想想真的挺好笑的。如果是刘秀陛下看到那人的评论会怎么样?我想一定是跟陛下跟哥哥刚刚起兵时,被人评论刘演像高祖刘邦,而刘秀像刘邦的那个种地的哥哥的那段评论一样的结果--笑而不语。
            就像处在两条平行线上的人,给对方一个正面的评价又能怎么样呢?有些人就是喜欢看外表,你跟他们讨论内涵有什么意义呢?不如由他去吧。
            有的时候,“柔”是一种自信,一种智慧,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魅力。我希望作为陛下的粉丝,我也可以潇洒的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以柔克刚。


            11楼2014-04-05 00:56
            回复
              最后送给陛下一首我非常喜欢的歌曲,我认为这段音乐非常符合陛下的经历。
              Blackheart - Two Steps From Hell


              12楼2014-04-05 00:58
              收起回复
                先留名,明天看,楼主大半夜辛苦了,早点休息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4-04-05 01:05
                收起回复
                  @山河·岁月.非常感谢吧主的鼓励。我要写的都写完了。昨天发完贴有点晚,就忘了加完结的说明。
                  正好,现在我再补充一点点说明吧。我对刘秀陛下是非常崇敬的,因此写陛下也是让我很纠结的。总是想表达出我对陛下最真挚的情怀。但是本人水平有限,历史知识跟文字表达能力都不够好。虽然写了很多,但是仍然觉得有些感受不能准确的表现出来。不过大体上还算是反应出了我的一些重要感悟吧。
                  因为写的挺多的,看起来也有点乱。对这贴做一个目录说明吧。
                  2-8楼:用我的视角讲述刘秀陛下的经历。我讲的不一定好,对陛下很熟悉的也可以不看这段。
                  9-10楼:我总结的陛下的品行。
                  11楼:我对陛下的为人处事的心得,领悟。
                  12楼:一首我认为意境非常符合陛下的音乐。仿佛在歌声中我听到了陛下讲述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让我想到了初起兵宛城战的溃败,大哥被害,昆阳之战的爆发,统一天下等等。非常震撼。
                  好了,我都说完了。欢迎大家评论,在吧里第一次谈到陛下,肯定有些不足,往海涵。
                  再次感谢吧主对我的鼓励,我也希望我对陛下能有更深入的领悟然后分享给大家。


                  14楼2014-04-05 14:20
                  回复
                    楼主部分历史内容理解有问题,就以昆阳之战为例,决战时刘秀三千死士并不是直接偷袭
                    影响昆阳这场战争结果的一大部分在於王莽内部问题,一大部分在於刘秀这个人
                    古代就有人说过,很多人知道昆阳之战刘秀胜了,但不知他之所以胜
                    我再补一句很多人知道王邑败了,但不知他之所以败
                    我从敌我两方说说此战
                    王邑这个人并不是天生的草包,昔日翟义举十万之众反王莽,是他平定的,但因为没有生擒敌方主帅而被责罚了(对方主帅一死一跑了),随著王莽政权越来越多问题,民变、灾难,王邑曾向王莽要求告老还乡,但被王莽留了下来,在昆阳之战前几年,新莽将领田况因才能与战绩出色被王莽所忌而被架空,导致齐地失陷,加上王邑本人的经历,他自己就对严尤说了「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王莽什麼货色,王邑知道,素以智略称的严尤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他也反驳不了王邑...如果你们是王邑,如何打这场战又能保全自己呢?
                    王邑的方法是不纳降不用谋,直接以兵力优势平推过去,不让王莽有诟病责罚
                    方案本身没问题,问题出在操作、侦察、对手
                    再看汉军这方,本来王莽军到昆阳之前,大伙就打算逃散了,但被刘秀留了下来
                    刘秀出外求援兵,并且自己先率千人为先锋列阵挑战,王邑派数千人迎战,结果因为刘秀的英勇杀敌导致援军愿意听刘秀指挥而投入战场,前哨战刘秀军屡胜士气高涨,反而王莽军在之前因为出现兵书占书所说的「败军气」的现像导致士气下降,加上前哨战失利,和刘秀留下伪称宛军到的书信,王莽军的士气低
                    而刘秀在城东留信,自己率三千死士大迂回跑到城西,利用地形方位造成疑兵效果,而且刘秀并没第一时间就突击,从王邑率万余人巡行战阵来看,可见刘秀是列阵挑战
                    因为之前是东面交战,而得获得对方掉的书信说自己是宛军,从这些来看很容易把对手的主力以为在东方,突然在西方出现一小队士兵没直接冲来交战,更令人怀疑是要引自己目光到西方好让东方的主力发动攻击,这也是为何王邑下令大军不能擅动的原因,要防备另一方面的攻击
                    王邑亲率万余中坚精锐迎战刘秀,大概是因为自己的士气低,想透过主帅领军交战增加士气,加强自己在军队的威信,以便之后更容易指挥大军,加上觉得对方人少,不是主力部队,而自己的中坚毕竟是精兵,而且还是对方几倍兵力
                    可是残酷的事实告诉了他,以他的能力是摸不清刘秀的打法,也告诉了他「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在刘秀三千敢死士面前他的万余精兵不堪一击,还死了另一主帅王寻 .....整支军队最精锐的士兵还被人家以少击多击败,一主帅战死,王莽军的诸位还不心寒吗?此时昆阳守兵出战与刘秀里外夹击,於是王莽军大溃,互相践踏伏尸百余里
                    然后就是大风大雨大雷声出现,在5D声影特效下,王莽军更加争先恐后的逃走,加上河水上涨,渡河时「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前面说了王邑的问题出在操作、侦察、对手
                    王邑对战刘秀,每次都至少用刘秀三倍以上的兵力迎击,合乎兵法所云「倍则击之」(韩信迎战项羽也是先用三倍兵力迎击的),因为迎战兵力表面上严谨,这也解释了为何严尤没反对
                    史书说王邑轻敌,但很多人不知他如何轻敌
                    他的轻敌在於没有做好俱察工作,前哨战刘秀虽千人,但在后面还有几千援军在观战,他只派数千人迎战,不说忽略刘秀的战斗力,万一后面的援军也加入,那就变成兵力相等的对战,他坐拥大军应可以投入更多兵力以换取胜利
                    如果他在方圆百里散布斥侯,那麼知道对方援军数量有几千时就应该派精锐万余先迎战的刘秀的一千先锋,刷刷经验
                    如果他搞好侦察工作,也不会被刘秀的一封信给骗了
                    如果他搞好侦察工作,刘秀大迂回就要跑更远才能避开他的斥侯,他更能掌握对手的动向
                    在决战时,面对城西刘秀的三千死士,他犯了个毛病,不让大军擅动是没有错(昆阳城内有汉军、城东也还有汉军,一擅动万一乱了就给对方乘乱夹击的机会),错就错在作为数十万大军主帅的他是不应该亲自去迎击的,应先叫严尤陈茂等人先后率精锐万人迎战,再不利才叫王寻率万人加入战争,再不利再自己带几万参战也未迟.....这样车轮消耗才保险
                    这就是侦察与操作出了问题
                    而对手方面,王邑大概把这次的对手当成以往的对手看待,他没想到刘家除了刘演这个名将还有刘秀
                    刘秀把自己的实力隐藏得很利害或者是刘演的光芒把他完全掩盖了
                    昆阳之战时,严尤问昆阳城里跑出来的降兵,当他听到是光武会兵计策时也就笑著说:「是美须眉者邪?何为乃如是!」,严尤很早以前就见过刘秀,对刘秀的印象就是美须眉而已,没想到他会用兵,虽然得到提示,严尤也没放在心,或者刘秀的军事能力早已超出他所想到的境界
                    王邑与刘秀更没交集,王莽集团一直把汉军的对手是刘演,天天拿著刘演的画像练射箭
                    哪想到对方还有另一个军事天才,而且从以后刘秀的表现和敌人的评价,可见他是出了名的难测,而东汉的将领有时连冯异这麼聪明的人也猜不到刘秀在打什麼算盘,都是在事后才知......军事能力的差距注定王邑用以往看待对手的眼光是要失败的
                    而从绿林汉军诸将说刘秀遇小敌怯,可见昆阳之战前,刘秀打战多躲在后面谋划,很少在前面冲杀
                    由於平常一直躲在后面的「胆小鬼」表现出数十斩的英勇,大出汉军将士意料之外,让他们相信能带领他们向胜利前进的除了刘演还有横空出世的刘秀,於是越战越勇
                    (这也是为何古代有人说刘秀能胜昆阳出於权「术」)
                    王方那面,不但王邑轻视了刘秀,严尤也轻视了刘秀,他没想到用几倍兵力是压不住刘秀这支初生之犊,给了刘秀刷士气刷经验的机会,如果是一般的对手,说不定史书还会大称赞王邑如何稳打稳札,懂得利用几倍兵力优势战胜敌人云云
                    坦白讲,换了个对手,王邑是可以推到宛城与刘演交战的(事实上没有刘秀,汉军早就弃了昆阳城而跑),至於能不能胜刘演那就说不准了,王莽军四十几万,王莽方这边还有岑彭在宛城内(只要王邑能在宛城失陷前赶到的话),严尤在王邑军中,而刘演统帅的汉军大约十万在围宛
                    又或者换一面说,只要把王莽换成其他君主,哪怕是汉桓帝之流,只要不忌武将和赏罚靠谱一点,王邑就不会因为害怕被处罚而有绑手绑脚的表现,还是能推到宛城与刘演交战的(昆阳城降王邑,王邑可能接受大军出发向宛,刘秀援军尾随到宛,变成情况很复杂的战局)
                    这也是说,昆阳之战的结果,大部分原因在王莽内部问题,大部分原因在刘秀这个人


                    15楼2014-04-05 17:29
                    收起回复
                      很好,不错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4-04-05 19:16
                      回复
                        加油啊,继续。


                        IP属地:吉林18楼2014-04-05 22:21
                        收起回复
                          天下神器,不可力争,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04-06 01:33
                          收起回复
                            十分赞同
                            一直认为,以刘秀的品行,无论他处在哪个时代,都不会被时代埋没,哪怕是在当今!


                            IP属地:上海20楼2014-04-11 22:27
                            收起回复
                              看了好久的说,楼主坚持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4-04-11 23:1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