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吧 关注:154,083贴子:175,706
  • 3回复贴,共1

元明青花瓷器边饰研究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冰冻
青花是指用钴料在白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我国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了青花瓷器,但数量很少,产品在胎、釉、纹饰等各方面均带有明显的原始性,尚未形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独立品种。直到元代,景德镇的制瓷匠师才掌握了青花瓷器的烧造技术,从此,青花以它鲜艳稳定的色彩、丰富多彩的画面以及釉下彩绘永不褪脱的特点,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
青花是以釉下彩绘图案为装饰,其绘画工具和技法与中国传统的国画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后者以纸、绢为载体,在平面上作画;前者以瓷胎为载体,在各种不同的立体造型上作画。为了使绘画技法能够适应陶瓷立体装饰的要求,制瓷艺人根据器物的不同部位设计出不同的装饰方案,在人们视线接触面积最大的腹部、盘心等中心部位装饰主题文饰,在口、颈、肩、胫、足等次要部位则辅以边饰。因此,青花瓷器的装饰纹样可以分为主题纹饰和边饰两大类。
边饰作为青花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艺术风格的转变,总是能够敏锐地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对边饰进行系统的排比和研究,无疑会对鉴定青花瓷器的年代提供重要的依据。


1楼2014-04-04 13:49回复
    二、缠枝花卉纹
    缠枝花卉是以植物的枝干或藤蔓为骨架,向上下或左右反复连续,形成二方连续图案。用作边饰的缠枝花卉主要表现为波线式的二方连续图案。缠枝花卉在南北朝时期已被用于佛教艺术,我国许多著名石窟寺的门楣、门框以及佛像的背光上均大量采用缠枝花卉作为装饰。到唐代,缠枝花卉已广泛流行于金银器及各类雕塑上。从宋代起,缠枝花卉成为陶器的主要装饰纹样,元、明时期仍是瓷器上最常用的纹饰。元、明青花瓷器边饰和主题纹饰所用的缠枝花卉,从风格、技法到细部特征均基本相同,故本文一并加以介绍。
    元代缠枝花卉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但在某些局部的描绘上又能大胆地进行夸张。这种融写实、夸张为一体,介于“似于不似”之间的艺术风格,同元代绘画所追求的“神韵意趣”可谓异曲同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元代常见的缠枝花卉有以下几种:
      1、缠枝牡丹。用于边饰的缠枝牡丹骨架波线较粗,弧度平缓,并具有粗细、顿挫的变化。波峰和波谷各绘覆仰相对的花头,花朵硕大,花型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俯视和侧视两大类。前者花芯一般近圆形或五瓣、六瓣形,有时花芯不涂色,与花瓣形成白与青的对比,花芯四周绘出一层层的花瓣,花瓣边缘采用小串珠露白的手法来表现花瓣的层次。花冠一般为椭圆形或近似圆形。后者如同用刀从花中心切开后的剖面,花的雌蕊、雄蕊等内部结构都清晰可见。叶片肥大,叶尖随叶缘面自然弯曲。
      用作主题纹饰的缠枝牡丹花头、叶片与用于边饰的完全一样,惟骨架结构区别较大。在同一件器物上,主纹所占的宽度远远大于边饰,作为骨架的波线有足够的空间充分缠绕,因此波线的弧度很大。为了适应大弧度缠绕的结构,花头不再画于波峰和波谷,而是顺着波线卷曲的方向画出一条分枝,将花头画在分枝上。这样实际上又进一步加大了缠绕的弧度,看上去枝干几乎绕花头一周。
    2、缠枝莲。骨架波线弧度平缓,线条流畅,粗细一致。波峰和波骨各绘覆仰相对的花头,一个含苞欲放,一个已经盛开。前者花头的画法十分奇特,经过夸张的雌蕊状若石榴,硕大的子房和三尖形柱头十分醒目。四周的花瓣瓣尖细长,花瓣的一侧或两侧留有白边,以表现花瓣之间的间隔。这种特殊的造型为元代独有。后者画法变化多端,有的为俯视,有的为侧视。花瓣的画法与前者相同,在两个花头之间,一般配有二至四片主叶,主叶的叶基向后卷曲,前部呈葫芦形。这种经过变形处理的叶片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元青花中所有的缠枝莲纹全都采用这种葫芦形叶片。
      3、缠枝菊。元代缠枝菊以单层花瓣的扁菊为多。在采用国产青料绘画的小型器物上,花头勾勒简单,花芯画成螺丝状,花瓣只表现轮廓。在采用进口青料绘制的大型器物上,花头有单层和双层两种。花芯内画满细密的斜网格纹,花瓣内涂青料,仅在一侧留有白边。双层的内层花瓣只用青花勾出轮廓,外层花瓣与单层的画法一样。主叶的大小和形状画得规整统一,叶片两侧被称之为“缺刻”的裂隙排列有序,一般为对称的三组。此外,元代还有少数写实性较强的圆形菊花。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4-04-04 13:52
    回复
      洪武时期,青花纹饰的布局由元代的繁缛华丽转向开阔疏朗。各类缠枝花卉的画法仍与元代大体相同,但花头和叶片明显缩小,空间显得宽阔,花瓣边缘所留的白边也较宽。此时缠枝牡丹花瓣的边缘“不同于元代那种花瓣边缘饰以小串珠纹露白的手法,而是用勾勒轮廓线后,并不全部涂染在轮廓线内留有露白的手法,籍以表示花朵的层次”。缠枝菊与元代双层花瓣的扁菊相似,椭圆形花芯内满画细密的斜网格纹,惟花芯外廓由元代的单线变为双线。外层花瓣所留的白边也比元代的宽。主叶的叶形不规整,叶片两侧的缺刻往往不对称,深度也较元代大。
      永宣时期,缠枝花卉的花头和叶片比洪武时期进一步缩小,青料所覆盖的面积与白地相比,明显地白多于青。缠枝花卉的品种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缠枝牡丹、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灵芝外,还有缠枝苜蓿、缠枝茶花、缠枝宝相花、缠枝牵牛花以及缠枝四季花卉。此外,缠枝花卉与其他纹饰样合绘的形式十分流性,如缠枝莲托八宝,龙穿缠枝花、凤穿缠枝花等。
      永宣缠枝花卉多采用写实手法,花头、叶片的描绘细致入微,以至叶片上的叶脉都表现得清楚有致。在画面组合上,也能够大胆地“突破客观物象的生态规律和物理的天然结构的束缚,而按照艺术家自己的主观的诗意之情来组合画面”。例如此时十分盛行的缠枝四季花卉,将一年中不同季节开放的花儿用缠枝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画面融入了人们祈望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的情感和愿望,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永宣缠枝花卉在构图和细部画法上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花头的位置不象元代那样分别安排在波谷和波峰并覆仰相对,而是画在波谷与波峰之间的波面上,花头全部朝上。元代缠枝花卉的花头上方不画任何枝叶,永宣则常在花头上画出对称或不对称的叶片。缠枝莲的叶片少而细小,叶基向后卷曲,叶尖长而弯曲。缠枝牡丹等其他花卉的叶片画工精细,写实性强,叶片随着枝蔓缠绕的方向而变化,或正或侧,或覆或仰,一改元代那种每片叶子都是正面的画法。
        除缠枝花卉外,此时各种折枝花卉、折枝瓜果也十分流行。折枝花的品种与缠枝花基本相同。折枝瓜果有荔枝、葡萄、枇杷、石榴、桃、甜瓜等。
        折枝花卉属于单独纹样,既可以单独作为主题纹饰,也可以若干个排列起来作边饰。永宣折枝花和折枝瓜果还常常与缠枝花卉相配使用,或者主纹用折枝边饰用缠枝,或者主纹用缠枝边饰用折枝。这种有机的组合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变化。
        明代中期的缠枝花卉仍沿用前期的各种形式,但在绘画技法与风格上有自己的特点。明代早期官窑多采用一笔点画与勾勒填涂相结合的技法,用笔挥洒自如,酣畅流利。民窑则主要采用一笔点画的方法,画面虽较简单草率,但有一种奔放豪爽的气势。中期官窑和民窑均采用勾勒填涂的技法,线条纤细柔美,构图疏简雅致,与早期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较常见的缠枝花卉有缠枝莲、缠枝牡丹、缠枝莲托八宝、龙穿缠枝花、凤穿缠枝花等。各种折枝花卉和折枝瓜果也继续流行。
      嘉、万时期,青花瓷器的装饰内容出现了较大变革,大量“为封建统治者‘吉祥祁福’的内容,如灵芝、瑞兽祥麟、福寿康宁、寿山福海、团寿字、缠枝莲托寿字等”充斥画面。此外反映道教内容的图案如八仙、八卦、云鹤等也十分流行。构图布局又开始趋向于繁褥、多层次。“万历青花瓷中的瓶、觚等器,一般有五层装饰,有的达八层或九层”。缠枝花卉作为传统纹饰虽仍在使用,但所占比例已大于不如以前。较常见的有缠枝莲、缠枝灵芝、缠枝莲托八宝、缠枝莲托梵文、龙穿缠枝花等。此外还出现了缠枝莲托寿字、缠枝葫芦等新品种。


      5楼2014-04-04 13:52
      回复
        五、海涛纹
        以水波作为陶瓷纹饰盛行于宋代。定窑、耀州窑等著名窑场生产的刻花、印花瓷器中,水波纹占有很大的比例。常见的有水波鱼纹、水波荷花、水波鸳鸯、水波鸭莲等,从画面组合来看,均为荷塘风光。宋代瓷器中也有单纯的水波纹,如河北定州、正定等地出土的白釉印水波纹枕、耀州窑遗址出土的青釉印花盘等。这类水波纹虽不能排除是表现海水,但用篦状工具划刻出的水波整齐而平静,有旋转流利的动感但缺乏波涛汹涌的气势,因此宋代的水纹一般统称“水波纹”而不叫海涛纹。元代除了绘有鱼藻莲荷的池塘风光和衬托龙、海兽的海水波涛外,二方连续形式的海涛纹已成为当时青花上常见的边饰之一。
        元代海涛纹主要用于大罐的口部及大盘的内口沿。经过夸张处理的海涛高高涌起,巨大的椭圆形浪头从高处压下。海涛的轮廓用浓重的粗笔绘出,里面勾画长短不等的细密曲线,笔法酣畅有力,线条生动自然,动感强烈。这种粗犷毫放的海涛纹为元代独有。
        洪武时期的海涛纹仅见于大盘的口沿。构图上仍延续元代的形式,但更加图案化。海涛轮廓采用较粗的线条绘出,浪头小而呆板,轮廓线的上下各用细密的平行曲线表示水纹,其间点缀一些小圆圈表示飞溅的水珠。整个画面毫无立体感。
        永宣至空白期海涛纹的变化比较丰富,画法上追求写实,并大量采用“以青托白”的手法,蓝色的海水,雪白的浪花,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海涛有的画得汹涌澎湃,每层波涛之间都夹有白色浪花,构成波涛的曲线弧度较大,浪花里有时加绘圆涡线以表示漩涡;有的画得较平缓,隔三四层波涛才绘一组浪花,波涛曲线的弧度也较小。
        明代中期以后,青花瓷器上海涛边饰的应用逐渐减少,画法趋于图案化、简单化。例如弘治时期盘碗口沿常用的一种海涛纹,以细密的平行曲线表示水波,用留白的手法在曲线中形成一条不规则的宽线表示波涛和浪花,每个单元之间加绘圆涡线表示漩涡。嘉靖时期有的海涛纹更加简单,在细密的平行曲线中先留出一条较宽的规则的波线,然后在其间画上一条细曲线。这类海涛纹早已失去前期那种磅礴的气势和勃勃生机,演变为一种抽象、呆板的图案。元明青花边饰除以上几种以外,较为常见的还有卷草纹、回纹、菱形锦纹、古钱纹等,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元明青花瓷器的边饰,品类虽然不多,但变化较大;时代风格虽然各异,但继承关系甚为明显。因此,探求其变化,了解它们的发展脉络,对我们更科学、更准确地鉴定这一时期的器物,肯定会大有裨益。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4-04-04 13: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