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吧 关注:12,445贴子:94,982

对中庸的理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中庸的理解,请先生和各位方家指正。
中庸是主要是讲修道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修道的方法是在首章中描述的最彻底: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虽然良知,天理是看不见,听不到的。道心惟微。但是要时时处处敬畏自己的良知。能戒慎恐惧涵,自能他律到自律,自能畏、敬而顺于良知。它涵盖了从愚夫愚妇到圣人的整个修道过程,是彻上彻下的功夫。
中庸之道即是致中和,戒过而免不及。子思花了很大的篇章反复讲能修道的人和不能修道的人,以说明修道之方法。能修道的有:
1. “君子而时中”,君子无时无处的守其中,事其中。中是天理。
2. “舜其大智也与” ,好问好察以观察民众的状态,隐恶而扬善是开发民智的方向,叩其两端是叩始和致的两端,用其中于民是允持厥中。
3. “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颜回默而守之,拳拳服膺必深思而笃行,此知行合一之能。
4. “子路问强”。由也兼人,子路是一个强者,但是对自己的优点,思有不合处,必求教于夫子。夫子因材施教,告诉子路君子要具有南方之强的特点:“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戒其过而勉其不及。
5. 夫子自言: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君子求道不求名。
6.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本章后面具体阐述了推己由人的功夫。
7. 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君子居易以伺命。


1楼2014-03-30 05:59回复
    不能修道的:
    1. 小人而无忌惮也。人心惟危,而小人居之不疑。
    2.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知者和贤者过,愚者和不肖者不及,皆偏离于中道。如太饿的 人和已经吃饱的不知道饭的滋味一样。
    3. “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以一己之私而为知。
    4. “素隐行怪”之人,有所得便自以为是,猎取声利。
    5. 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思总结了修道的不同道路: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自诚明者,率性之谓道,诚者也。自明诚者,修道之谓教,诚之者也。重点讲了诚之者的修道之法: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可以参考千愚先生的解读:这个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参悟过程,是说从局部细节入手,而逐步探求天理,也能达到至善之境。
    修道要中庸,戒过而免不及。功夫方面,不论资质如何,用功是第一要素,但是要着眼于天道。所谓心即理着眼,致良知着手。心态方面,择善而固执之,但是大道也不是一天修成的。 如千愚先生所讲:所谓望峰息心,我们永远都会有一个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所以不强执~!当止则止,是一种中庸的状态,戒过而勉不及。不强执,再允持厥中,而后心必然有所安~!


    2楼2014-03-30 06:00
    回复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中庸之道有始和至的两端,其粗浅处,“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至于精深之处,“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中庸之道是大本、达道。不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均可修之:“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人的资质有高下,有生知安行之人,有学知利行之人,有困知勉行之人,但是都可能知之,行之。前提是要都在“一”上下功夫,一者,天理也。天理的发现流行,中庸称之为“诚”,阳明先生评价: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只要循道而行,小有小得,大有大得: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近可以“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远可以:“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虽然是大本、达道,但是学者要切记不能以始为端,少有所得便自已为是,陷入自得。如夫子批评的:“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避免自得之弊的方法在于有征,中庸曰: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恰似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后,首先印证六经。


      3楼2014-03-30 06:00
      回复
        再详细说说自诚明和自明诚。中庸给出了两条道路,自诚明和自明诚。但是《中庸》只是解释了自诚明的道路,而没有介绍自明诚的道路。如果走自明诚的道路,便如朱子解格物,需要穷尽所有事物之理,方能知天得道,人短短几十年,那有那么大的精神力气去穷尽所有事物。自诚明,明是诚的功夫,从本源发力。“天命之谓性”,天命者,大自然的道理;性者,心也。自诚明是探究此心之理,穷尽此心之理则能知天。自诚明者有利根之人,一悟之下,功夫本体尽透,则能直接参悟天理,如默而守之的颜回,通过参悟天理达到至善之境。有钝根之人,不能直接参悟天理,可以从良知入手,“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通过用功从良知过度到天理,只要肯付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努力,也有希望达到至诚之境。
        和大学一样,中庸也指出了质和文的先后关系: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而夫子评价舜、武王、周公之言同样显示了这一点: 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舜大孝,自然“保佑命之,自天申之”。评价武王、周公同样如此:“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周公制礼作乐,成文武之德。


        4楼2014-03-30 06:02
        收起回复
          内容多,如果真心希望交流最好每楼一个事,一帖一组事。要是学习笔记要么可以再提炼,要么就更通俗更接地气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3-30 14:44
          收起回复
            顶一个,我肚子里没墨水没本事写这个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4-03-30 22:14
            收起回复


              IP属地:贵州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4-03-31 00:37
              回复
                顶老师一下,让学生我,长见识


                8楼2014-03-31 09:09
                回复
                  另外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千愚叟写的东西引了古文我能看懂,楼主的我就糊里糊涂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3-31 10:53
                  收起回复
                    就一个过犹不及的事情,楼主怎么说了这么多?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3-31 10:59
                    收起回复
                      大家少看贴,多做事,多思考,多看经典。不要相信别人的那些个解读,误导成分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3-31 17:01
                      收起回复
                        用功是对的,
                        之所以讲不清,
                        是因为还不够用功~!
                        再有,
                        这是你的学习之路,
                        能一起探讨的即是吾友,
                        能点拨一二的即是吾师。
                        至于其他,
                        无暇观之,
                        亦于己何干?!


                        IP属地:北京12楼2014-03-31 18:15
                        收起回复

                          中庸与折中主义的区别好比坐长板凳,折中正好坐中间,而中庸有可能是中间,有可能是黄金分割点,也有可能是两端…中庸是一个在恰当条件下的恰当的一个点,并且这个点会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变动。


                          13楼2014-03-31 20:26
                          回复
                            中庸算是儒学的早期产物,远不如程朱的理,和阳明心学的良知,所以其实遗害不浅,不要老祖宗的东西都抓着不放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4-09 16:17
                            收起回复
                              回复 真教修行 :放屁,是人的功能之一,猜想王圣人也不例外.可你不一样,大嘴里放出了狗屁!看来,你及你的心学宝典其实都是康德与狗的杂交货!


                              IP属地:广东16楼2014-07-19 09: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