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庸的理解,请先生和各位方家指正。
中庸是主要是讲修道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修道的方法是在首章中描述的最彻底: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虽然良知,天理是看不见,听不到的。道心惟微。但是要时时处处敬畏自己的良知。能戒慎恐惧涵,自能他律到自律,自能畏、敬而顺于良知。它涵盖了从愚夫愚妇到圣人的整个修道过程,是彻上彻下的功夫。
中庸之道即是致中和,戒过而免不及。子思花了很大的篇章反复讲能修道的人和不能修道的人,以说明修道之方法。能修道的有:
1. “君子而时中”,君子无时无处的守其中,事其中。中是天理。
2. “舜其大智也与” ,好问好察以观察民众的状态,隐恶而扬善是开发民智的方向,叩其两端是叩始和致的两端,用其中于民是允持厥中。
3. “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颜回默而守之,拳拳服膺必深思而笃行,此知行合一之能。
4. “子路问强”。由也兼人,子路是一个强者,但是对自己的优点,思有不合处,必求教于夫子。夫子因材施教,告诉子路君子要具有南方之强的特点:“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戒其过而勉其不及。
5. 夫子自言: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君子求道不求名。
6.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本章后面具体阐述了推己由人的功夫。
7. 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君子居易以伺命。
中庸是主要是讲修道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修道的方法是在首章中描述的最彻底: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虽然良知,天理是看不见,听不到的。道心惟微。但是要时时处处敬畏自己的良知。能戒慎恐惧涵,自能他律到自律,自能畏、敬而顺于良知。它涵盖了从愚夫愚妇到圣人的整个修道过程,是彻上彻下的功夫。
中庸之道即是致中和,戒过而免不及。子思花了很大的篇章反复讲能修道的人和不能修道的人,以说明修道之方法。能修道的有:
1. “君子而时中”,君子无时无处的守其中,事其中。中是天理。
2. “舜其大智也与” ,好问好察以观察民众的状态,隐恶而扬善是开发民智的方向,叩其两端是叩始和致的两端,用其中于民是允持厥中。
3. “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颜回默而守之,拳拳服膺必深思而笃行,此知行合一之能。
4. “子路问强”。由也兼人,子路是一个强者,但是对自己的优点,思有不合处,必求教于夫子。夫子因材施教,告诉子路君子要具有南方之强的特点:“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戒其过而勉其不及。
5. 夫子自言: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君子求道不求名。
6.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本章后面具体阐述了推己由人的功夫。
7. 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君子居易以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