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哒官服介绍完毕】
有些人不知道官服中间那一块绣工精致的图案代表什么,我们来做点介绍(不过看过点清宫的应该都知道)
【补子】
补子,系补缀于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
为明品官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武则天时期。
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
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见《旧唐书·舆服志》)。【当时似乎最高等级是紫色来着】
后文宗年间又有所更定(见《新唐书·车服志》,唐时官服禽兽纹样可见吐鲁番出土经幡上之回鹘供养人像)。
但这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补子,真正意义上的补子要等到明代才出现。
装饰有补子的官服称为“补服”。
明朝的补子前后图案一致,而清朝的补子分前后两半。
明朝的补子一般在40厘米见方左右,清代则一般在30厘米左右。
文官的补子的图案用飞禽,武将的的补子用猛兽,成语“衣冠禽兽”即来源于此。
绣官服上的补子,是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
补子随官职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
因此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
如今,它已成了一种珍贵的文物藏品。
【PS:中国明朝及清朝、朝鲜王朝、越南黎朝至阮朝、琉球国官员都在使用】
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补子图案:
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
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
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杂职:练鹊;
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
一些舞、乐、工、吏杂职人员也可用杂禽、杂花补子,如正月十五的"灯景"补子,五月的"五毒艾虎"补子等。
明代逢上元灯节,内臣宫眷皆须穿戴灯景补子蟒衣,以应节令。
刘若愚《明宫史》称: “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霄”,内臣内眷,皆穿灯景补子蟒衣。”
【部分补子图片展示】


文一品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