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吧 关注:148,118贴子:1,723,940

回复:【朝代拟人】普及相关知识(渣图轻喷)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周朝的礼乐制度】
周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饰各有区别定制。朝庭专门设立了“司服”这一官职,专管服饰规范。“司服”根据不同事礼,安排帝王大臣的穿着。另外还有“染人”官职,专管染料收获、监督官办染坊、安排各级官员的服饰色别。
  周朝时什么样人穿什么样服饰,在什么场合穿什么样服饰都有严格规定。这些服饰严格区分了天子与官僚、贵族与平民等等级差别,形成了一整套的冠冕制度模式,影响了以后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服饰文化。
  冕服是皇室、臣子们祭祀天、地、祖先、神灵时所穿的祭服,并成为朝廷特有的祭祀服饰。西周已定型,冕服虽各朝形制略有变化,但总体来说,大同小异。穿冕服时必须戴冕冠(如下图所示)。皇帝的冕冠顶部有一块木板,上面垂下一串串玉珠,其作用一是昭明皇帝身份,二是为了挡住视线,不让皇帝看到“不正之物”,断事公道,成语“视而不见”由此得来;冕冠两侧双耳之处各垂一颗玉珠名为“充耳”,意在提醒皇帝勿听谗言,成语“充耳不闻”由此得来。



131楼2014-03-29 23:16
回复
    西周时代贵族服饰有等级制度,周王用命令按照所任命的官爵来规定,因此称为“命服”。命服制度主要以两件服制来规定等级的高低,一件叫“韨”,一件叫“珩”。
    “韨”原是原始时代遮掩下身的一块兽皮,沿用到西周,成为贵族作为身份标志的一幅腰围,盖在下身所穿“裳”前面的前面。周人男子成年行“冠礼”时除了要“加冠”,还要戴上韨。行礼和上朝时所穿的朝服也要加韨。
    珩是一连串佩玉,上端有一块“似磬而小”的横置玉石,下面系有成组的玉石。
    韨和珩的等级西周的命服主要是按照韨和珩的颜色来区分等级的,主要是依据颜色的深浅。这可能是西周中期以后的规定,因为康王时期的麦方鼎记载康王册封邢侯时,并未提及韨的色彩。
    从历史文献和金文记载来看,韨以深红色最贵,珩以青色最贵,即所谓“朱韨悤珩”。三公、执政大臣一级的佩戴;其次是“赤韨”,即红色,卿士和诸侯一级的佩戴;第三是“赤∞韨”,大夫一级的佩戴;第四是黑韨素珩,邑人一类的佩戴;小官吏佩戴白韨金珩。各级官吏朝见天子,或执行王命,都必须穿戴各级命服。


    132楼2014-03-29 23:18
    回复
      【小科普】
      珩[héng]
      古玉器名。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因较稀少而珍贵。
      以下为珩

      我知道你们奇怪图里为什么没有画这么重要的饰品,其实主要原因是——你吗LZ不知道它是挂在哪里得啊啊!这图片能看出来么?!


      133楼2014-03-29 23:20
      收起回复
        韨[fú] 亦作“芾”。
        汉以后又称“蔽膝”。商周至元明的一种祭服。形似围裙,系在腰间,其长蔽膝,为跪拜时所用。【说白了就是护膝,不然一天到晚跪着是你你也吃不消啊】
        以皮革涂朱或彩绘称韦韡,以丝绸绘织绣图称黻。
        汉以前用皮革,魏晋以来用丝罗。安阳殷墟出土的贵族人,腰带之下正中部分,佩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是较早的韨。周制,韨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按等第不同,韨上图案不同。如明代皇帝韨,织火、龙、山三种章纹,东宫、亲王则织火、山两种章纹。
        大家在汉服吧可以找到比较靠谱的资料(度娘上的全是整套的,原谅LZ无能分辨不出来是哪一块,放不了图。)


        134楼2014-03-29 23:24
        回复
          @破碎双翼の蝴蝶 @柠檬草的_善良 @817572263 @和喵子牵红线 @杨柳风轻ya @_千城墨白丶 @天上_掉馅饼 @瑄铃 @lynn0youai @暝暮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楼2014-03-29 23:35
          收起回复
            @美丽仙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7楼2014-03-29 23:39
            收起回复
              做作业摸鱼
              【商】:你知道今天有多危险么?那个废物纣王万一真把你那周族灭掉你不就消失了吗?!长这么大了怎么还是连点朝代的自觉都没有!喂喂,熊孩子你到底有没有在听啊!
              【西周】:……
              【其实我只是不想让你消失而已……】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5楼2014-03-30 15:06
              收起回复
                忽然发现之前给你们放的那张神农算是正常的啦……英语书上这只……我去这不是清朝的衣服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0楼2014-03-30 20:34
                收起回复
                  下个星期就体考了,我估计我考完也甭想更新了,现在先把下星期的更新发了。
                  顺便,庆祝本帖拟人中出现了第一个妹子!【鼓掌】

                  话说给这种软妹子穿玄端怎么这么别扭【我得出了又一个结论,咱中国的古装是难出萝莉的!穿上去管你什么气质基本都成大家闺秀了】


                  152楼2014-03-30 22:53
                  收起回复
                    东周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制玉工具,尤其是磨制技术的改进,
                    旋转的速度加快,并开始采用硬度更大的金刚沙粉。
                    进步的工具和有效的磨砂,促进了制玉技术的突飞猛进。
                    东周玉器多出土于墓葬,不但数量大,工艺也十分精湛。
                    东周玉器承袭商殷、西周的传统,制玉技术向精巧、华丽的新工艺方向发展。

                    玉透雕三龙环形饰


                    154楼2014-03-30 22:59
                    回复
                      东周时期,铁制的刀、凿、锛、斧等木作工具的普遍使用,使以木胎为主的漆器生产,不仅提高了产量,也改进了质量。尤其在战国时期,以青铜器的轻重多寡来显示统治者身份地位的礼制已趋没落,陵墓中的随葬品,漆器逐渐增多。


                      155楼2014-03-30 23:00
                      回复
                        东周时期,各诸侯国鼓励发展蚕桑和丝绸的生产,加上铁器的推广使用促进了手工业机具的不断革新,丝织技术迅速提高,丝绸的品种也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中国丝绸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
                        古代总称丝绸为帛或缯。
                        考古发掘所见的东周丝绸大致有绢、纱、绨、缣、绉、罗、组、绦、绮、锦、绣等品种。
                        考古发现的丝织品多属战国时期。
                        丝织品主要出土于楚墓,这是由于南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有利于丝织品的保存。
                        实际上,根据文献记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东周时期也很发达。


                        157楼2014-03-30 23:02
                        回复
                          居然就找不到资料了。。。。。。该讲的西周都用掉了。。。。。。我去。
                          大家等你们期待了好久的春秋战国吧!


                          160楼2014-03-30 23:10
                          收起回复
                            对了,艾特大队的孩纸们如果来了留个爪印,潜水的冒个泡,不然我不知道成功没……
                            另,有几个倒霉的孩纸一艾特你们就失效我不是故意的,我肯定得了一艾特你们就失效得病QAQ
                            所以最好收藏下或者时不时的摸过来看一眼,不然LZ这捉急的艾特成功率可能会把你们坑得很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2楼2014-03-31 00:15
                            收起回复
                              做个调查,之前一直在放人畜无害的各朝代资料,(脑洞什么的也弄了一点)感觉还是不够,有想要看各朝代人设文案的么?【这货战国画完卡在春秋了,正在寻找混更的办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8楼2014-04-01 22: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