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爱朵朵吧 关注:766贴子:787

【丧尸百科/】装备与生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度娘。


1楼2014-02-26 10:32回复
    如果有一天,你家里的电力供应中断,水龙头干涸,附近的所有商店都被抢掠一空,外面的街道也变得危险重重……如果你对这种突发状况毫无准备的话,你能够活下来的可能性恐怕不会很大。
    而对于懂得居安思危的生存主义者来说,虽然日子会过得艰苦一些,但是他仍然可以顺利的生存下去。
    这个话题并不是故意危言耸听。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是人类社会城市化大发展的时代,也是世界上各大城市饱受战乱、天灾、暴动或者疫病的时代。除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北美洲,世界上的哪个大都市在上个世纪没有遭受过天灾人祸?现代社会的农业人口以及农业区域逐渐萎缩,人类社会逐渐变成“通过交通网络连接起来的城市群落”形式,而且城市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有些甚至连成一片。如果一旦发生巨变,城市里的公共设施和服务陷入瘫痪,大多数城市居民面临的问题就不是如何在野外环境生存下去,而是如何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环境里面生存下去。


    2楼2014-02-26 10:32
    收起回复
      上个世纪,世界上许多个这样的大都市都曾陷入战火与饥饿之中。
      这篇文章就是要探讨万一我们所居住的城市陷入瘫痪状态的话,我们应该如何生存下去。


      3楼2014-02-26 10:32
      回复
        第一个问题:“城市生存与野外生存有什么不同?”简短的回答就是:区别不大。这是因为野外生存的若干重要基本定律(本文后面会详细阐述)在城市里面也同样适用,收集和贮藏的方法也类似。捕猎在城市里也是有可能的,只是具体做法应该适应城市的具体情况。


        4楼2014-02-26 10:33
        回复
          安全的居所也十分重要,不过这在城市里相对更容易获得。然而与此同时遭受盗窃、抢夺、破坏的可能性也比野外大了很多。人,毕竟是比动物更可怕的对手。至于武器,在野外生存或许可以不使用武器,但是在城市里面,武器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有些“专家”甚至认为:枪械是城市生存的必需品,甚至应该尽量配备消音器。这个我们在本文后面也会详细讨论。


          5楼2014-02-26 10:33
          回复
            至于食物,城市里面的人往往不注重储藏一定量的食物,这方面是绝没有后悔药的。烹饪所需要的能源,城市里的选择和来源更多一点,但是获取的过程也会更加艰辛和危险。
            城市生存与野外生存的最大区别,就是城市里面的人际关系。到底是和别的幸存者一起,同舟共济,各展所长,互相保护呢,还是自相残杀,同归于尽?若干幸存者如果团结起来,会带来许多好处,例如物品的交换,以及各种能力的发挥,其效率往往比缺乏这种合作的单独个体高得多。
            以下让我们就“假如那一天来临”的城市生存作一些深入的探讨。


            6楼2014-02-26 10:33
            回复
              城市危机的心理准备
              看看世界的近、现代史,我们会发现人口在逐年向城市聚集。而且,城市也往往成为交通的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也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发生战争的时候,交战双方都会以夺取城市作为主要目标,以美国为代表的军事强国,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重新编写了军队的指导思想,论证城市作战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如果战争再次爆发,各大城市将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城市里面的居民,也会惨遭战火的摧残,这是无可避免的。


              7楼2014-02-26 10:33
              回复
                如果你居住在一个大城市里面,那么你就应该有面对战争的准备。
                另外,城市居民可能面对的危机并不局限于大规模正规战争,近期的中东战事,就是非常典型的“城市游击战”。进攻一方在城市里面搜寻反抗者,而防守一方利用城市的特点东躲西藏,军民合一,伺机反击。“城市战”已经是各国军方的首要研究课题。而身陷其中的居民无可避免地成为受害者。
                生存危机不仅仅来自于战争。由于现代城市的人口密集和频繁的人员流动,各种传染病可以飞快地在城市里面扩散和传播。几年前的SARS已经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起源于广东的病毒,以很快的速度令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加拿大多伦多等等大城市陷入恐慌之中。如果下次我们遭遇一种比SARS更恐怖的病毒,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如果大规模的隔离措施开始实行,居民必须足不出户,我们可以在家里支撑多长时间?


                8楼2014-02-26 10:34
                回复
                  天灾,是另外一个可以令城市居民一夜之间陷入生死存亡关头的可能因素。全球气候的变化令自然灾害逐年增加。飓风、洪水、暴风雪、地震、海啸等灾害,都可以迅速地导致城市生活混乱甚至把城市变成一片废墟。你所居住的城市是否在地震带上面?是否在海洋性风暴的路径范围以内?附近的山区、湖泊、河流是否会带来洪水的威胁?


                  9楼2014-02-26 10:34
                  回复
                    热带风暴Katrina在2005年使美国南部城市新奥尔良变成一片泽国。
                    城市里面看起来物资丰富,但结构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各种生活必需品往往都依靠各种狭窄的公共交通运输网络来运送。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种可能性以外,恐怖袭击(包括常规、生物、化学、核袭击)、政局不稳或者各种因素导致的动乱、暴乱、严重的污染、生化方面的意外事件等等,都有可能触发混乱,导致这些运送网络的瘫痪,从而给城市居民带来严重的考验。
                    可以预见的是:一旦以上的某种巨变真的发生,大城市里面的无助居民会大量死亡,而在乡村居住的人则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是,如果掌握一定的城市生存方法的话,你得以生存下来的可能性会大很多。


                    10楼2014-02-26 10:34
                    回复
                      城市生存的基本法则
                      无论是野外生存还是城市生存,我们都有前人的智慧可以参考。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三倍安全法则”。
                      p:名词解释:三倍安全法则,是指对于重要的生存物资或者要素,譬如食物、饮用水等,必须准备至少三个不同的供应来源。即使某个来源断绝或者枯竭,也不至于立即导致危机。


                      11楼2014-02-26 10:34
                      回复
                        举一个例子。食物,也许是生存者们的首要考虑因素,因为食物对于人类生存实在非常重要。参照“三倍安全法则”,你应该准备起码三种不同的食物来源。任何一种,都必须足以供养你所有的家庭成员。无论哪一个食物来源中止,你都还有另外两个来源可以继续使用。例如:
                        · 在家里循环储藏一些有包装的食品;
                        · 在家里的后院种植一些蔬菜和马铃薯,并准备好泥土和种子;
                        · 在屋里饲养一些动物作为肉食(兔子是很好的选择,后面关于食物的章节再详细叙述);
                        · 出外采集可食用的植物、菌类等(这是第四种来源了)。


                        12楼2014-02-26 10:34
                        回复
                          说到出外采集食品,很多人会想到钓鱼,或者捕猎。但是,无论在城市生存或者野外生存,渔猎往往都是得不偿失的行为。这里要介绍第二个重要生存法则:“热量平衡法则”。
                          p:名词解释:热量平衡法则,是指在饥饿的状态下,开始每一种行为之前都应该先估算热量消耗。如果一个获取食物的行为本身所消耗的热量接近或者大于获取的食物能够提供的热量,那么这个行为就没有实施的必要。


                          14楼2014-02-26 10:35
                          回复
                            这就是说,如果你到水边钓鱼,或者到树林里面打一个猎物,到头来钓到的鱼或者打到的猎物还不足以补充你今天的体力消耗的话,这样做只会令你更加饥饿,最终比不去更糟。就算是完全没有其它食品的情况下,捕猎是唯一的途径,也必须先考虑设置陷阱之类的守株待兔的方式,以逸待劳。除非碰到好运气,猎物自己来到身边。


                            15楼2014-02-26 10:35
                            回复
                              钓鱼往往不是高效率的获取食物的方法,可能会越钓越饥饿。


                              16楼2014-02-26 1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