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吧 关注:2,746贴子:28,882

在下也贴几则读书笔记,请指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半年赶论文,好久不记笔记,这些都是以前写的。请指教。:)


IP属地:贵州1楼2014-02-23 21:44回复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即“而为之”;“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即“知其不可”。子路之言看似祗是将“知其不可而为之”倒转,却直指“而为之”之“无适无莫”,以义为根,而不徒与“知其不可”之一种触机为因果。“不可”是势不可,非理不可。“道之不行”祗是势,无义了方无道。


    IP属地:贵州2楼2014-02-23 21:45
    回复
      不必讨论不可能的问题,道理所无,则不在此天地。不需拟设穷究不当然的问题,道理祗是“是”,祗是“应当”。若不当然的来到面前,固合理会,拟设穷究“不当然”以见当然之理,不惟迂曲,且非心所欲之常。不是不可以应对反复拟设之经验情形,然而,对於问者而言,所得亦不过同一原则之不同判例,不劳纷纷之问;对於答者而言,拟设情形,从来不能穷尽“时地方所之宜”,不能代替“身临其境”,则亦终非万殊见贯之取径,非当务之急。


      IP属地:贵州3楼2014-02-23 21:45
      回复
        从事某事善恶与否,固当因从事者之心而论。然而,如孟子所说“矢人岂不仁於函人哉”,所从事的事情,至少总是可以论“更有利於彰见道理”和“更不利於彰见道理”的。并无完全“客观中立”,抽身於善恶评骘之外的事情。“求真”至於对於所有当然而然的“真实”和不当然而然的“伪真实”一概平列视之,这本身就是对於当然之理的漠然不顾。


        IP属地:贵州4楼2014-02-23 21:46
        回复
          圣人云“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朱子注引“坚白不足,而欲自试於磨涅,其不磷缁也者几希”,读之叹曰:君子坚白,不幸遇磨涅,则必不磷缁,君子信道笃,焉得不自信笃!学者若坚白不足,而每拟议曰我倘磨涅必须坚白,甚至欲以磨涅自见坚白者反是。惟大生为当然,惟真实无妄为当然,惟万物各得其所为当然,磨涅非当然,不可欲也。一“欲”磨涅,几何不至於图决义利於危迫之易、而畏主忠信於平居之难,终害於涵养乎。


          IP属地:贵州5楼2014-02-23 21:46
          回复
            人往往逃避良知自作主宰,却将责任委之身世遭际。向内找,最典型的藉口是“我是个如何如何的人”——用气禀各异容许的良知呈露各有不同,来为自己因任甚至故意顺遂自己的气禀偏窒、人欲蔽锢留下余地。向外找,最典型的藉口是“在怎样怎样的情形下,某某也会这样做”——将心同理同保证下的“同情”(以“先圣后圣,其揆一也”为最高典范)推扩,误用到人形气亦同,人欲之起也大抵相似(譬如求饱食暖衣逸居,趋利避害,甚至纵肆其余暴戾隐恶)上。世风厌闻“圣人”而乐言“大众”,深恐沦胥以败。


            IP属地:贵州6楼2014-02-23 21:47
            回复
              以“贞一应万”为鼓吹“道德纯粹化”,不足以应对复杂事相,而鼓吹“去纯粹化”,自以为能“以万应万”,实“以万逐万”而已。


              IP属地:贵州7楼2014-02-23 21:47
              回复
                知道理至善、不可易犹易,知道理大生至实故至善、当然不容已故不可易实难。观乎勉行之勇者,见道理之高严,而颠沛造次必於是;观乎安行之仁者,见道理之平正,而从容中道为当然。能平正者能高严,能以义生者能以义死。


                IP属地:贵州8楼2014-02-23 21:47
                回复
                  子路、冉有各问“闻斯行诸”,圣人告子路“有父兄在”,告冉有“闻斯行之”,不是要子路自此惟禀命而后敢行所闻之善,冉有自此闻善则径行。盖禀命而后敢行与闻善径行俱不即为善,惟当禀而后行则禀而后行,当径行则径行,乃为善。公西华之问,引出圣人进退之言,则圣人警进者曰,不是事事把著进便是,亦有当退时;警退者曰,不是事事把著退便是,亦有当进时。以左警右,以中矫枉,非今世矫左以右,不过正不能矫枉之论也。


                  IP属地:贵州9楼2014-02-23 21:48
                  回复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岂可被取来为人无完人,笑骂由人作藉口!乡人有善者有不善者,乃气禀不齐;乡人之善者好之,乃秉彝良心。学者当求至於善者好之。乡人皆善,不几乎乡人皆好之乎?他人恶之,则归诸他人之不善,以自宽贷,是贼人自贼者。


                    IP属地:贵州10楼2014-02-23 21:48
                    回复
                      岂特“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亦“勉尔所能,尔所不能,人其舍诸”。总不是所有对的话都定要自己来说,所有对的事情都定要自己来做。固合自任以重且远,但不是抢了他人的份,各各自足。看他人那里当然流露,“不啻若自其口出”,甚乐。


                      IP属地:贵州11楼2014-02-23 21:49
                      回复
                        人见“十五志学,三十而立”,竟至於以为十五有志而若存若隳,至三十方立定,此大不然。志定则此生命之方向定,若说某某前面立志,后来隳了,那前面的便不是志。


                        IP属地:贵州12楼2014-02-23 21:51
                        回复
                          反复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叹曰,人一率性而后人物各有当行之道,人不为天地立心,何尝“道在瓦砾”!


                          IP属地:贵州13楼2014-02-23 21:52
                          回复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言勿动省察易得力,非礼勿视勿听却易放缓了。不仅勿视勿听似总“慢一拍”,不似勿言勿动则制之全在己,也是气运愈薄,不措意间,便可能闻见非礼。四围信息充斥,某些字词有了不好的隐喻义用法,某些不当然的现象被视为几乎必然发生……竟似极易构成种种知识联结,似乎脑子裏那些字词的义项多了那麼一项,那些事情的后果多了那麼一个可能。在圣人,即便见再多逾墙穿窬者,仍全不“知”可经此入户,祗为不当然。圣人耳顺,在今,学者实难绝免乎此类知识联结之形成。此之害於涵养,实非小小。


                            IP属地:贵州14楼2014-02-23 21:52
                            收起回复
                              欲鱼、欲熊掌,总能说出欲具体的什麼东西,也总能分出个相形的更欲、更不欲;欲生,虽是生死大界取一,仍是能说出生死大界;欲义,则不必说出任何具形象方所者,即便万殊结聚之大界如生死,欲义,亦祗是欲“义在生则生,义在死则死”。万殊即便层层总括,终究须止於二,乃能分别动静阴阳欲恶生死,义却能行乎二行乎万。则前一“欲”出於人心,后一“欲”出於道心明矣。欲生为前者众欲代表,欲有甚於生,则欲义与前者众欲相较,祗是“极”,无所谓相形之“更”。朱子注“欲生恶死者,虽众人利害之常情;而欲恶有甚於生死者,乃秉彝义理之良心”尽之。欲义行乎众欲之中,而使众欲得为中节的。孟子此章,全无以相形的更欲更不欲淆乱欲生欲义的余地。


                              IP属地:贵州15楼2014-02-23 21: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