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吧 关注:14,042贴子:268,635

《坦克—前进》--坦克战斗运用的一般原则 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防抽


1楼2007-11-04 16:35回复
    2L也是


    2楼2007-11-04 16:35
    回复
      3L

      在军用飞机吧看见


      3楼2007-11-04 16:35
      回复
        H·古德里安 [德] 
        [出自《坦克—前进!》]


        4楼2007-11-04 16:36
        回复
           连长 在战斗中用电台指挥所属分队。他常常把命令直接下达给某车。在连展开成战斗队形以前,连长在分队之前行进。连长以身作则,并不断关怀属下人员,对提高士气具有决定意义。 
            排长 首先应使本排坦克经常处于战备状态。战斗中,排长在履行职责方面是有局限性的,特别是在本排坦克不断损失时,很可能就没有什么可指挥的了。在这种情况下,排长只能报告一下发现的目标和天然障碍物等。坦克排执行侦察、警戒任务时,在居民地、夜间或在掩蔽地形战斗时,排长则有较大的独立性;此时排长应特别注意与摩托步兵的协同动作。在其它情况下,排长多半以本车的动作指挥本排,有时要用射弹指示方向;在非战斗时节,排长则以手旗或手势进行指挥。 
            车长 的主要任务是在战斗中指挥本车。车长应选择好最便于消灭目标的阵地,并使本车在排战斗队形内占据合适的位置,不要影响其它坦克的行动和射击。对体积较大的坦克来说,一般不容易找到合适的阵地,但有时一个不大的地褶也可能是十分珍贵的。每次转移阵地都要经过周密考虑,因为转移时要暂时中断射击,这对坦克是不利的。坦克要在其它坦克掩护下转移阵地,并且只有在新阵地能更好地发扬火力而又便于掩蔽的条件下,才能转移阵地。进攻速度越高,坦克所受到的威胁就越小。 
            德军坦克的车长不直接管射击和通信联络,因而他可以集中精力观察敌情并指挥本车乘员战斗,这就使德军坦克比其它国家的坦克更有战斗力。 
            炮手 帮助车长观察地形。炮手遇有突然出现的目标,可不待口令立即开始射击。连长坦克上的炮手更要能够机断行事,因为连长要指挥全连战斗,有时照顾不到本车的射击。炮手还帮助车长判定距离,并且要善于迅速而精确地修正射击。优秀的炮手可以用眼睛来确定提前量。 
            装填手 应能迅速取下炮弹,并毫不迟延地装填火炮。他应不断地向车长报告弹药数量。战斗中,可以取用损坏坦克的弹药。 
            无线电员 应经常与排长或连长保持通信联络,并使车内通话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他应遵守无线电通话规则;战前,他应仔细检查电台,并调好规定的波段。在出现干扰时,无线电手应能迅速变换波段。他同时是机枪射手,主要对付坦克歼击兵。无线电员离开坦克时,尤其是当坦克完全报废时,应将无线电信号表带走。 
            驾驶员 应能熟练驾驶坦克。乘员的命运,以及是否能顺利完成受领的任务,跟驾驶员的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驾驶员按车长的指示驾驶坦克,他应注意不要妨碍其他坦克观察战场和射击。在占领阵地时,驾驶员应及时摘下排档并平稳地刹车,因为车辆不抖动,炮手即能迅速而准确地进行瞄准。驾驶员应善于使坦克在高地棱线之后占领阵地;驾驶时,他应目视近前方,以便能及时发现坑洼和危险地段(地雷场等)。坦克进行原地射击时,驾驶员则负责观察整个战场。并善于利用战斗间歇保养坦克和补充油料。 
            坦克全体乘员的动作应高度协调,这也正是全连顺利完成任务的决定性条件。战斗中,每个乘员都应观察战场,并利用光学仪器或观察孔搜索目标。全体乘员都应参加保养坦克和武器,协助加添油料,更换履带板和负重轮。在战斗紧张的条件下,甚至军官也要协助完成这些工作。驾驶员在战斗结束后必须注意休息,以便能尽快地恢复体力。坦克乘员组是一个亲密团结的集体,每个乘员都应以车为家。这个集体的成员如果缺额,就会使坦克的战斗力降低,使全连的力量削弱。


          8楼2007-11-04 16:36
          回复
            行军队形、临战队形和战斗队形 
              要想使坦克能机动地作战,必须对其实施灵活而正确的指挥。为能利用地形迅速前进,并能在规定时间以全力冲击敌人,必须采取适当的行军队形、临战队形和战斗队形。各种队形必须简单,以便能根据地形条件和战斗情况迅速变换队形。死板地采用某种队形,不符合现代的坦克战斗运用原则。 
              德军装甲兵还在战争以前就接受了这些基本原理。战斗实践表明,这些行军队形、临战队形和战斗队形还可以进一步简化。但是,由于战争的持久和战斗训练水平日益下降,有时人们把战斗中证明是正确的队形完全忽略了,这不但给战斗行动增添了困难,而且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根据战斗经验,确定行军队形、临战队形或战斗队形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为便于指挥各分队及其火力,必须使每个分队作为一个整体行动,为此,就必须使分队指挥官自己确定其行军队形、临战队形和战斗队形。但是分队在部队的行军队形或战斗队形中必须占据上级指挥官规定的位置,并按指定的方向运动。如果根据地形和战斗情况,分队必须改变其运动方向时,分队指挥官即应将此情况报告上级长官,否则会使上级长官中断对属下分队的指挥。 
               2.排的行军队形为一个纵队;连和营,特别是在开阔地形上,可成两个纵队。 
               3.战斗以前,连和营根据当前地形和战斗情况展开成临战队形。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进攻时,连和营采取“楔形”临战队形,而在进攻方向已经明确的情况下,则采取宽正面的“楔形”临战队形。连成“楔形”队形运动时,一个排在前面,其余两个排根据地形和情况在第一排之后成纵队或“楔形”队形跟进。必须争取使尽量多的火器参加战斗。间隔和距离应根据地形性质和与坦克协同的其它兵种所需要的空间而定。如果没有新的指示,为能与敌保持接触,并不致降低进攻速度,运动方向和速度由先头分队掌握。在战斗进程中,进攻方向可能时常改变。 
               4.战斗时,连成一线式战斗队形,各排展开成散兵线。 
              平时确定坦克之间的前后距离为二十五米,间隔为五十米。战争实践表明,这样的距离和间隔未免太小了。由于敌人射击效率的提高,坦克必须加大车间距离,采取分散配置的方法。行军中坦克之间的距离增加到五十米,而在敌人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要增加到一百米。在夜间扬尘的道路上、荫蔽地形上和不便观察的地形上,坦克之间的距离依能见度而定。


            9楼2007-11-04 16:37
            回复
              5.各排成一线进攻时,即构成一个梯队。梯队的数量依以下条件确定:上级长官命令中规定的战斗队形、坦克的数量和地形性质。在开阔地,进攻正面和战斗队形的纵深要加大,以便能迅速采取必要措施适应突然变化的条件。情况不明时,必须采取纵深梯次配置的方法,以便能抗击敌人向暴露翼侧实施的反冲击,甚至在事先派出侦察的情况下,也需要采取梯次配置的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伴随坦克的火器的装甲防护力一般都很弱,有的根本没有防护。这些火器常常是属于坦克战斗队形的中心,坦克由前方、翼侧,有时甚至由后方保护这些火器。 
                 6.根据任务、战斗情况和地形条件,坦克集结时可采取各种保障安全的配置方法。例如在开阔地,坦克在宽大正面上作纵深梯次配置。战争期间把这种配置方法叫做“刺猬”,采取这种配置方法,可以迅速向任一方向前出,并便于在任一方向上构成火力正面。集结的方法通常根据专门的命令确定,这要看集结的目的(为了行军或占领出发位置等)。 
                 7.如果进攻是由团或旅实施的,这时的战斗队形可成一个梯队,也可成若干梯队(坦克营一线配置或前后配置)。


              10楼2007-11-04 16:37
              回复
                有若干梯队的战斗队形的优点是,队形纵深较大,能及时支援第一梯队。此外,这样便于变更部署和在主要突击方向(这个方向常常在战斗过程中才确定下来)上集中兵力。不过,编成这样的战斗队形,不便对第一梯队进行集中指挥,因为在宽大正面上行动的第一梯队遇到各种障碍物时就会自然分割成若干部分。实战证明,在下述条件下宜采取数个梯队的战斗队形:在机动作战时;在遇到强敌时;遇有敌人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必须以交互跃进方式前进时(有时是由于弹药和油料不足)。


                11楼2007-11-04 16:37
                回复
                  部队成一个梯队的战斗队形的优点是,所属分队的战斗队形可以有较大的纵深,这样便于利用掩蔽地形。在部队的战斗队形被地形分割时,各分队仍有自己的物资技术保障机构。此外,采取一个梯队的战斗队形,还便于组织由两个方向冲击一个目标。这种队形的缺点是,所有的分队常常要一起参加战斗,因而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能互相支援或实施包围机动。而且整个部队的纵深也不大。同时,将配属兵器集中在主要突击方向上也会感到困难。因此,主要是在实施有限目的的进攻,追击敌人或受地形条件限制不得不分散兵力时,才适于采取一个梯队的战斗队形。 
                     8.坦克部队(分队)指挥官根据情况应位于最便于观察和指挥所属部(分)队的地点。行军中和在展开时,指挥官最好位于纵队的先头,战斗中则位于战斗队形的中央。追击敌人时,部(分)队指挥官位于先头并掌握追击速度。退却时,则同接近敌人的分队在一起。 
                    第二梯队分队的指挥官通常同上级长官在一起。这样便于上级长官下达命令和口令。另外,第二梯队分队指挥官位于本分队之前,可以亲自或通过指挥机构(侦察排)事先熟悉地形情况,使本分队能尽快进入战斗。第二梯队的分队通常以跃进的方式前进。 

                   
                  命令和报告 
                    军队的摩托化对下达命令的方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能够高速行驶的现代化技术装备迫使指挥官迅速定下决心,简短地下达命令,并要求属下人员立即执行命令。否则,技术装备的一切优点都是没有用的。 
                    在开始使用无线电台以后,下达命令的方法起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坦克连的坦克乘员能象过去骑兵连的骑兵一样听到连长的声音。在没有使用电台的时候,只要战斗队形一分散,指挥官和属下人员就联系不上了;有了电台,指挥官和属下就可以经常建立直接联系。书面命令和通过第三者传达的命令,还都是间接受领的命令。由于指挥官能与属下人员直接联系,下达的命令也就更有效了。此外,指挥官的坦克就编在战斗队形内,这使指挥官能更多地见到属下的坦克。多变的战场情况,要求下达象电报那样简短而便于执行的命令,不能编制形式主义的命令。检查对命令的执行情况也方便多了,因为指挥官可以一边听取无线电对话,一边亲自观察战场。属下对命令不理解或理解不正确时,可以比过去更快地说清或进一步明确。 
                    上级长官也利用了这种亲自与部队联系的可能性。坦克第2集团军的士兵,有谁在一九四一年不常在第一线部队见到古德里安上将呢!他置身于部队之中,同时由自己的装甲车辆用电台同集团军司令部保持联系。交战双方军队的机动能力都在提高,这就要求给各级指挥官更多的主动权,而不必给他们下达非常具体的指示,不必给他们限定什么框框。命令只需要明确指出要做什么,至于怎么做,那是命令执行者的事情,任务越重要,参战部队的规模越大,越要给现场指挥官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只有在上级首长更好地了解地形和战场情况时才指示如何执行命令。 

                   
                  命令的种类 
                    预先号令 下达的目的是给属下更多的时间做好执行任务的准备,使他们能更顺利地执行任务。坦克也不是总能够立即投入战斗。当然,坦克应当经常处于战斗准备状态(装满油料和弹药等等),但是总还需要一些时间加温和发动发动机(尤其是冬季),以及下达命令等。因此,需要下达预先号令,而首先是关于侦察、现地勘察和行军的内容。 
                    局部命令 这是根据坦克战进展迅速这样的特点下达的命令,特别是在情况紧急时常常要下达局部命令。这种命令可以用电台以报或话的形式下达,也可以口头下达,其内容只包括下级在执行任务中需要及时了解的情况。局部命令通常在行进间下达。 
                    综合命令 这是正统形式的命令。但是对坦克连、营来说,只有在下达和执行命令的人都有充裕的时间,而且对完成任务有实际好处时,才下达这种内容详细的命令。 
                    在组织需要周密准备的进攻时(如夜间、强渡江河等),以及在组织有计划的退却时,需要下达综合命令。每个分队(包括坦克的乘员组)都要不同程度地参加对情况的预先判断和准备战斗。为更好地判断情况,需将情况作一概括,以综合命令形式下达。 
                    关于物资技术保障的 特别号令 可以战斗命令形式或以号令形式,口头或用电台向分队直至团下达。装甲兵的物资技术保障比其它任何兵种都更重要,是顺利执行战斗任务的先决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再一次证明一条旧原则的正确性,即在任何命令里都不需要有不说明任何问题的多余话,如“尽可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等,也不需要什么加强语气的话,如“竭力”、“坚决”、“务必”、“彻底”等。这些话在激烈的战斗情况下不但没有任何价值,而且会影响长官的威信。但是尽量把命令说清楚有时是有益的。例如:“为保证抢救三辆坦克,在××时前要守住既占地区。”这对提高德军士兵的士气是有好处的,因为他们想知道,他们的行动目的是什么,这样做对谁有利。


                  12楼2007-11-04 16:38
                  回复
                    坦克地图、标定线和地形座标 
                      坦克地图 对装甲兵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总参谋部的地图没有考虑坦克战斗运用的特点,只是部分地适于装甲兵使用。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常常把坦克所需要的情况用细线条或彩色笔标在图上。 
                      标定线 在地图上可以起到伪装真正进攻方向的作用,也便于下达命令和编写报告。标定线是在进攻方向上某两点之间标定的一条线,线上标出以厘米为单位的分划,第一点标以两位数的数字。为指示地形上的某方位物,即由该方位物向标示线作垂线,垂线上也以厘米为单位标出分划。当进攻方向有变化时,即标出以其它字母为代字的标定线,以示与原来标定线的区别。除标出标定线以外,在编写报告时还要标出所使用地图的比例尺。 
                      如有时间即进行地形座标。每个地物都有一代称,并以四位数的数字标在地图上。各协同行动的兵种都使用同一的座标数字。这些数字便于下达命令和编写报告。 
                      例如,“67高地以北一公里处的森林里的反坦克炮正向高地进行射击”可以简化为:“5535反坦克炮射击”。 

                     
                    信号 
                      和平时期曾使用过许多各种各样的信号。战争中,这些信号的数量大为减少,因为有些信号不便于在战斗中使用。战斗中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敌人身上,不十分考虑使用什么样的信号。坦克损坏或要求援助时,通常使用旗语信号。无线电静默或在行军中无线电台损坏时,以及在战斗以后,一般采用以下信号: 
                      向上举起手旗——“集合”; 
                      数次举落手旗——“跟我来”; 
                      挥动紧急使用的手旗——“注意,地雷”; 
                      手旗倒置——改变电台频率。 

                     
                    无线电台 
                      没有电台即无法指挥坦克分队。无线电通话是主要的通信联络手段。只有利用无线电通话才能及时下达射击任务和灵活地指挥各分队。德军装甲兵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重大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装备有上等的电台,而且能够很好地组织通信联络。在这两方面,我们都优于敌人。有线通信所起的作用稍小一些,它只在休整、大休息或占领出发地位以后使用。 
                      大战以前,每辆坦克都有一台无线电接收机;班、排、连长除此以外还有一台无线电发信机,连长还有第二台接收机。团、营长车配有中波电台,能在远距离同上级首长、友邻或自己的后勤分队(修理连等)保持通信联络。由于坦克师属部队中有大量的电台,因而要求严格遵守无线电纪律并周密区分无线电通信波段,这对使用无线电台有一定的约束。 
                      战争期间,认为下述无线电通信原则是正确的: 
                       1.无线电明语通信只有在战斗中需要短时间执行某项命令时才采用,例如命令开火或实施机动时。但是,一般都要编成密码: 
                       1)部队、司令部以及负责人的名称可以采用密语,如“指挥官——蜻蜓”; 
                       2)关于时间,采取增加数码的方法表示 
                      为保密起见,非急需使用的战斗报告,用无线电以密语发出。 
                       2.坦克连的各车均使用规定的同一频率工作,只有连长的第二台收信机使用营的频率。营长的命令通常由无线电员接收,尔后将记录交给连长。当营长呼唤并要求连长答复时,如连长正在发话,无线电员可打断连长的通话;但在战斗中,特别是在指示目标时,无线电员则不应干扰连长。车内乘员除装填手外,均可利用车内通话器通话。无线电员应在坦克向车外通话以前,使车内通话中断。排长和车长只有在需要报告敌情或上级呼唤时才能发话。 
                       3.在任何情况下采用重复通信的办法都是适宜的,当使用炮兵和步兵通信网路时,多数情况下都可以采取重复通信的办法。 
                       4.做好无线电通信准备的时限,在命令中规定。在战斗间歇期间,为了省电,常常要规定电台只处于接收状态的一段时间(例如每一小时的头十分钟)或规定电台工作间歇时间。 
                       5.在坦克与其它兵种协同行动时,如这些兵种(步兵、炮兵、航空兵)使用的电台型号与坦克电台型号不一样,就要专门派出一辆带电台的坦克或越野性能好的吉普车与之保持通信联络。也可由协同的兵种派出带电台的通信军官。


                    14楼2007-11-04 16:38
                    回复
                       车长、射手和驾驶员在观察战场时应互相援助,通报观察情况。 
                        战斗开始前侦察目标是很重要的。根据观察结果、前进阵地上的部队提供的情况、航空照片以及俘虏供词,编写出有关敌军火器配置情况的第一批材料。正确判定至目标的距离,能提高射击精度(这点在用爆破榴弹进行远距离射击时更为重要),并减少弹药的消耗。如时间充裕,例如在准备进攻或担任警戒时,要预先测出至敌人可能接近的地物的距离,并在要图上标出地物。为测定距离,必须利用一切工具,如地图、其它兵种的测距仪(坦克分队没有测距仪)以及光学器材等。地形特点、照明度、气象条件以及目标的尺寸和亮度对正确判定距离有很大影响。若已知坦克的宽度,利用望远镜的分划可以判定至坦克的近似距离。 
                        例:坦克宽3米,观察坦克的角度为二个分划(0-02) [ 注:一个分划相当于1密位。 ] 。因此,距离为3米×1000/2=1500米。 
                        但在目标突然出现时,一般没有判定距离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坦克的全体乘员迅速作出反应和协调行动十分重要。 

                       
                      3.目标指示 
                        在发现伪装很好而难以判明的反坦克兵器时,准确指示目标十分重要。 
                        粗略地指示目标,一般可利用表盘。坦克炮塔水平射角为360,象表盘一样分成12个分划。相当于表盘上数字12的位置为坦克运动方向。图上炮管所指为4。利用光学瞄准镜里的分划能更准确地指示目标。为实施集火射击,指挥官坦克或发现目标的坦克应向目标发出射弹。这是能尽快集中火力的最好办法。


                      16楼2007-11-04 16:39
                      回复
                        9.射击指挥 
                          射击指挥包括判定、选择和区分目标,选择射击方法,指示目标,确定开火时机,观察炸点,修正射击,观察射击效果以及更换目标或确定停止射击的时机。正确的射击指挥是顺利指挥坦克整个战斗行动的重要前提。 

                         
                        炮弹种类及其作用 
                          穿甲弹 具有钢质厚壁壳体,内装炸药、弹底引信和曳光剂。它可穿透相当厚度的装甲板。 
                          次口径弹 具有由坚硬金属制成的穿甲弹心。该弹心固定在弹体内。这种弹比一般穿甲弹轻,初速较高。其穿甲能力也很高,因为它依靠弹心穿甲。 
                          空心装药破甲弹 炮弹与装甲板接触爆炸时形成聚能气浪摧破装甲。其破甲力与射程无关,但其对车内的破坏作用不如其它反坦克炮弹大。为使弹体不致在炸药消耗完以前破坏,必须减低炮弹在与装甲板接触时的速度,而且要降低炮弹的初速。因此,炮弹的射程不超过1200米。 
                          杀伤爆破榴弹 口径在75毫米以上,装有瞬发引信和延期的惯性引信。 
                          烟幕弹 内装发烟剂并装有撞发引信。烟云面积不大(直径约30米),发烟持续时间为20~25秒。


                        18楼2007-11-04 16:40
                        回复
                          坦克战斗运用的一般原则(中) 


                          地形和气象条件的影响 
                            地形性质和气象条件对于地面作战和部队的战术运用,时常会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从前,只要到了雨季或者是开始下雪以后,军队就住进了营房。现代的军队几乎一年四季都要在野外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表明,由于气候条件的突然变化,往往会使大规模的战役遭到失败。在许多情况下,要以人员的巨大伤亡和车辆武器的大量损耗为代价才能取得胜利。军队逐渐实现摩托化以后,地形和气象条件对作战行动的影响就更大了。 
                            下面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在这方面的作战经验作一归纳。 

                           
                          地形的影响 
                            尽管履带车辆通行力较高,但地形对军队战斗行动的影响仍然是很大的。在不便通行的地形上,不仅是人畜运动缓慢,就是车辆的行驶速度也要降低。坦克在这样的地形上行驶,受敌人火力伤害的机会就多一些,而且油料的消耗也大。油料消耗大,坦克的行程就要缩短,对补给工作也增添了困难。理论上也很难计算,坦克为完成某项任务究竟需要多少油料和时间。坦克的各种战术技术性能(车底距地高,徒涉能力,越过垂直墙和壕沟的能力等)也只能作为计算的概略依据,因为还必须考虑土壤的性质,气象条件的影响等因素。如果指挥官有组织能力,并且有经验、有办法,再加上驾驶员的驾驶技术高,就可以克服许多困难。因此,这些条件对坦克的行动是十分重要的。 
                            在判断地形情况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1.所有的公路和土路对坦克都很有用,因为这样的道路不伤发动机,并能使坦克迅速进入战斗,同时也节省燃料。但是在使用这些道路时必须记住,道路首先供轮式车辆使用。只要路面遭到破坏,就会间接地影响坦克部队的战斗行动,因为这样会使乘坐轮式车辆的后方分队的行动感到困难。 
                             2.在没有侦察好的地形上行动时,坦克应尽量避免通过隘路、谷地和渡口,因为这些地方容易有地雷障碍物,并且常会遭到敌军的空袭。 
                             3.小树林或独立建筑物一般都有敌人炮火控制,因此应避免在这些地方通过。但是较大的森林却是坦克的良好掩蔽地,特别是选择森林作为行军休息地和出发位置更为适宜。坦克在森林中配置时,应尽量远离林缘,否则易被敌军观察员发现。如果不是十分必要,就不要破坏稠密而低矮的灌木丛,因为这样常会使坦克的位置暴露。 
                             4.坦克长时间停歇时,必须配置在掩蔽地或掩体里,以防空袭。 
                             5.一些不大的凹地、石墙和灌木丛,可以部分地掩护坦克,妨碍敌人观察,这样就可以使敌人的火力效果降低。 
                             6.如果不是十分必要,坦克不要通过不坚固的束柴路和桥梁,因为这些路和桥梁遭到破坏,就会影响轮式车辆的运动。 
                             7.坦克扬起的尘柱会暴露坦克的行动,但有时也会掩护其行动。灰尘可以妨碍敌人对坦克的观察,但也妨碍己方火器由后方对坦克的支援。 
                             8.荫蔽地形是坦克接近敌人的良好条件,但是也便于坦克歼击手活动。另外,荫蔽地形妨碍观察和协同动作。 
                             9.坦克部队的数量越大,在战术上判断地形情况的意义也就越大。因此,在准备进攻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1)预计的进攻地带,在宽度和纵深方面是否便于坦克部队行动。 
                            (2)进攻地带内的土质如何(沙地,中等硬度,坚实或松软泥泞),地面上生长有何种植物; 
                            (3)进攻地带以外的地形性质如何;难行地段或障碍物附近有无绕行路; 
                            (4)有无足以使兵力分割的较大障碍,例如居民地,小树林和森林、谷地、河床、沙丘以及沼泽等。 
                             10.在判断地形情况时,应注意研究敌人是否会利用某些地段来组织对坦克防御。例如敌人容易以反坦克火炮控制隘路,并在隘路附近设置地雷场和反坦克壕。如果翼侧有便于坦克行动的地形,敌人可能用以实施反冲击。敌人还可能利用居民地、丛林和小树林作为支撑点。 
                            对坦克进攻有利的条件是:地形稍有起伏而开阔,便于接近敌人并易于选择发射阵地;土质坚硬,便于坦克行动或对坦克障碍不大;地势有缓缓的下坡,并有若干明显的方位物。不利条件是:密林、高大的农作物(麦田和玉米地等)、陡峭的高地和水障碍等,因为这些都会使坦克的运动速度大为降低,并迫使坦克寻找迂回路。 
                            防御时情况也大致如此,因为在防御中也需要发挥坦克的机动性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翼侧的天然障碍物对防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敌人可能进攻的方向上,要预先选定若干个集结地域,准备好接近这些地域的道路,并确定反冲击的出发位置。


                          19楼2007-11-04 16:40
                          回复
                            气象条件的影响 
                              士兵无论经过怎样周密的准备,在酷热、严寒、暴风雨和阴雨天作战,都会感到很大困难。如果对天候情况判断有误,天气预报不及时,就会对人员和车辆武器更加不利,从而引起十分严重的后果。 
                               1941年,德军在俄国作战就有这方面的经验。行军纵队最初陷在沙地里,随后又陷入淤泥,最后又被冰雪所阻。结果,闪击战提前破产了。泥泞季节到来以后,使德国士兵步履维艰。为不致被淹没在泥泞的海洋里,并渡过随之而来的严冬,德军不得不付出最大的精力进行搏斗,特别是当敌人在战线的某些地段构成兵力兵器上的优势时,德军的处境就更不妙了。武器和技术装备,尤其是汽车不断损坏。只有预先做好技术准备工作还能有些帮助,但古德里安在他的《一个士兵的回忆》一书中写道:“对过冬准备工作是很不足的。” 
                              在俄国作战的第一年几乎完全是在严寒及随之而来的泥泞中渡过的。严寒和泥泞要比土生土长而适应这种条件的俄国士兵可怕得多。不管是哪一个兵种的德军士兵都可以说出与俄国大自然搏斗的一段艰苦过程。俄国的严冬赢得了决定性会战的胜利。 
                              春秋两季,道路上到处是积水的坑洼,人员的两腿和马匹的四肢都沾满了污泥,车辆在泥泞里行驶,常常陷下半个轮子。即使是坦克发动机也时常无能为力。德军士兵同东线的大自然展开了英勇的斗争。陷在被冲毁的道路上的车辆的驾驶员,整天甚至整个星期不能出驾驶室。千百台车辆和它们的驾驶员只能靠空运补给。摩托车通信兵创造了奇迹。在这种情况下,德军士兵发挥了使人难以置信的创造才能,他们出自高度的责任感,发挥了互助友爱和英雄主义精神。 
                              一九四一年秋,德军坦克兵的处境更加困难了:第一,德国的窄履带坦克只能以一九一八年坦克的速度行驶;第二,敌方已经拥有新式的T-34坦克,这种坦克在通行力、装甲厚度和火炮穿甲能力方面,都比德国坦克优越得多。 
                              德军士兵熟悉了俄罗斯的特点以后,许多困难才得以克服,许多错误才得以纠正。如果德国士兵在战前就得到锻炼并获得实际经验,克服上述困难会容易得多。 
                              根据德军的教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村士兵要比城市士兵更易于适应恶劣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在现代条件下,士兵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善于利用地形和气候条件,变不利为有利。在敌人享有制空权的条件下,即可利用阴雨天作战。不过要记住,不能墨守陈规。在每一种具体情况下都要慎重决定,如何更好地利用地形和气候条件,以便能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胜利。为此,必须正确判断敌情、我情以及自然和气象条件。


                            20楼2007-11-04 16:40
                            回复
                              物资技术保障勤务的组织 
                                包括修理和抢救勤务在内的物资技术保障是坦克营的职责,即使营在团编成内行动时也要担负这方面的任务。营的所有物资技术保障问题都要在各连专业人员的参加下解决。 
                                战争开始时,大部分的运输车辆还都编在坦克连里。在执行特定的任务(如行军等)时再把它们集中起来使用。但这样是非常不方便的,因为坦克连的编成及其对运输车辆的需求是根据战斗任务和地形条件决定的,常常还需要把某一连的补给品转给另一个连。因此,一九四三至一九四四年间,坦克营都编了补给连,把一些特种车辆、运输车辆以及野战炊事车都集中在这个连里。该连还编有一个修理组。当某坦克连配属给另一个部队时,就把这个连应配的运输车辆带走。为此不需专门下达命令。 
                                营里编了补给连以后,营长就可以根据作战的需要组织好本营的物资技术保障工作。运输车辆集中掌管,专业技术人员也便于开展工作。 
                                补给连长通常由资深而较有经验的坦克连连长担任,他同时也是副营长。补给连长的工作需要有预见性和计划性。他必须与营指挥所保持不间断的通信联络。通信工具一般是电台,如有可能也可直接会晤。 
                                实战证明,这种编制是切实可行的,一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改变。采取这样的编制,能够更加科学、灵活而节省地进行物资技术保障工作。为能不间断地进行物资技术保障工作,必须将营属各连的需求及时通报给补给连长。另外,还必须将战斗情况和未来的作战行动及时告知补给连长,以便于他事先计划好自己的工作。但是,不管后勤机构工作怎样出色,如果指挥官不支持这一工作,或在定下决心时不考虑物资技术保障工作的能力,也不会取得什么成效。 
                                补给连根据师后勤处的指示在后勤仓库领取补给品。坦克连向相应的后勤机关请领必需的物资和技术方面的补给品,在战斗过程中也可向指挥机关提出申请。根据情况,师后勤处可派出一些车辆或补给纵队送发补给品。为了做好补给工作,通常让负责军需的一些军士同某些连队保持固定联系。这样就可以使这些连队及时得到补给,这对保障作战胜利是十分重要的精神因素。譬如说,如果从补给连派出四名军士负责坦克连的补给工作,他们往往能顺利完成任务。


                              22楼2007-11-04 16: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