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吧 关注:14,043贴子:268,768

回复:《坦克—前进》--坦克战斗运用的一般原则 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7.若前方尖兵与敌遭遇,并与敌展开火力战时,后面跟进的分队应迅速予以支援;当遭遇优势兵力之敌,而有可能或需要绕过这股敌人时,即应派出新的前方尖兵,原来的前方尖兵则支援其前进。 
   8.关于战斗情况应及时通报给前方尖兵的指挥官,让他知道侦察群获得的情报以及空中侦察所获得的情报。 
   9.前方尖兵必须得到工兵的加强,以便能在行军和在战斗中得到工兵的援助。 
   10.前方尖兵与主力纵队保持不间断的无线电通信联络,迅速向跟进的分队通报关于敌人、地形、道路和桥梁的情况,并通报俘虏的供词。 
   11.行军休息时,前方尖兵继续执行警戒勤务,在继续行军开始以前,应更换前方尖兵,以使其补充油料和给养。 
  大战期间,坦克兵团除派出前方尖兵外,还常常派出先遣支队。先遣支队的任务是,以积极的行动保障主力顺畅前进,并夺占战术上有利的地区。先遣支队至少要提前一、二小时出发。其编成依战斗情况和受领的任务而定。在法国,当道路良好并有可能绕过敌人时,通常由摩托车营或步兵营迅速抢占有利地形,而在东线,抢占有利地形的任务主要由坦克担负。 

 
宿营警戒 
  驻止、行军休息和位于出发阵地的坦克部队,按下列原则组织警戒: 
   1.警戒分队至被警戒部队的距离,应使警戒分队能在受到敌人优势兵力的袭击时得到及时的支援。通常,派出警戒的距离决定于其编成,被警戒部队的战备程度以及地形和战斗情况。 
   2.警戒分队行动地段的宽度,根据地形情况和敌人袭击的可能性来确定。在没有很多道路的开阔地形上,警戒地段可以宽一些,警戒阵地要配置得远一些,尤其是由一点就能通观整个地形(如草原或荒漠地等)时,更应这样配置。在荫蔽地形上,警戒机构的兵力要强一些,派出的距离要小一些。 
   3.警戒分队与被警戒部队之间的通信联络应顺畅而可靠。为了保密,只有在开始射击后才能进行无线电联络,因此,为进行通信联络,最好使用专门派出的汽车,而在警戒分队长时间值勤时,还可利用有线通信工具。 
   4.在开始射击以前,警戒分队应注意不要暴露,警戒阵地必须周密伪装,这在地面植物不高,起伏不大的地形上是不难办到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暴露坦克的外形。在开阔而平坦的地形上,担任警戒的坦克无论是设伏或是在掩体内,均应随时准备按派出的观察员的信号驶向发射阵地。 
   5.关于开始射击的顺序,必须下达专门的指示。在开阔地上,当优势兵力的敌军接近时,应掌握好开始射击的时机,以便能及时预告被警戒的部队关于敌人袭击的情况,并使其有采取对抗措施的时间。当小股敌军接近时,应尽量推迟开火的时间,争取全歼或俘获敌军。可能突然出现敌人的地域内的明显地物至警戒分队的距离,应预先加以计算,以便在射击时不致浪费时间。


28楼2007-11-04 16:42
回复
    图11:坦克营夜间和昼间宿营警戒的组织 
       6.必须事先准备预备阵地,并迅速而隐蔽地占领这些阵地。随时转移阵地,可以迷惑敌人,使其难以弄清警戒分队的编成和兵力。同时还应对后方阵地及其荫蔽接近路进行侦察。为迷惑敌人,使其不知在开阔地上担任警戒的坦克的阵地具体位置,可布设坦克模型或土堆,这些模型或土堆彼此间应保持相当的距离。在平坦地形上,总会有能部分掩蔽坦克的凹地,应尽量加以利用。 
       7.担任警戒的坦克应进入掩体,至少要把履带部分防护好,以防被炸弹或炮弹炸断。坦克应倒车进入掩体(炮口朝向敌方),以使坦克能迅速转移阵地。 
       8.警戒分队值勤时,每辆坦克要留部分乘员在车内。警戒时主要用望远镜进行观察,在开阔地上由坦克内进行观察。设伏时,由树上或高地进行观察,这时要及时更换观察员。 
       9.夜间或雾天,警戒阵地要转移。这时,高地已不象昼间那样重要,重要的是道路,谷地和渡口。能见度不良时,要加强警戒,并使警戒靠近被警戒的部队。担任警戒的坦克分队应由步兵加强,或由其它徒步行动的分队,如工兵勘察排等加强。为防止敌人侦察群的夜间袭击,布设地雷和铁丝网是很好的办法。就近的基准方位物的距离和方向,应在昼间判定。如无特别需要,不可启动发动机,因为夜静时发动机的噪声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 
       10.每个分队除派宿营警戒外,还应组织直接警戒,为此可派出警戒哨或派出单辆的坦克。警戒哨的任务是及时预报空袭情况,向联络人员指示指挥官的位置等。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坦克都要有警戒。由于坦克部队在行军休息或驻止时,总要对车辆进行技术保养,因而先要抓紧把一个分队的车辆保养出来,以便在必要时能有一个完整的分队立即投入战斗。 
       11.坦克部队由配置地域前出时,担任警戒的坦克位于行军纵队的尾部。 
       12.坦克分队执行警戒任务时,不应使乘员过于疲劳。为此必须利用其它兵种的分队,主要是利用步兵和反坦克分队。 
      无论组织什么警戒,都要遵守一条老规矩:军队需要警戒,但不要占用兵力过多,还应集中全力执行主要任务。


    29楼2007-11-04 16:43
    回复
      坦克战斗运用的一般原则(下) 





       
      行军 
        前进,前进,再前进!坦克曾多次参加进攻和防御战斗;坦克常常紧急地从战线的一个地段转移到另一地段,然后再回到原来的地段。坦克沿着荒野和坎坷不平的道路前进。有时,坦克疾驰前进,驾驶员甚至都无暇看看里程表。但是,有时在行军中,由于天气不佳,遇到人工障碍物、被破坏的桥梁或天然障碍物,坦克被迫接连不断地停车,这对精神的影响要比战斗本身所产生的影响还厉害。 
        德国坦克行驶过的里程,简直难以计算,他们在东线到过高加索和伏尔加河一带,在非洲到了阿拉曼,也曾在巴尔干战区、挪威、芬兰、意大利和法国作战。凡是需要坦克出动的地方,坦克都到过了。坦克驾驶员有时整天整天地不离操纵杆,稍加休息就又开始驾驶了。他们驾驶着坦克通过泥泞地和雪地,通过山岭和谷地,向着敌人不断前进。只要看到坦克兵,不管是什么军衔,不管是什么长官,都是一脸的尘垢和汗迹,面带倦容,工作服也又脏又破。但是,他们具有共同的意志——前进! 
        战时德国士兵都以连队为家,他们奋勇前进,永不掉队。这种愿望是可取的,也是正确的。但是,有时也会因此而破坏行军纪律,在道路上造成堵塞,甚至难以疏通,一时影响行军指挥。 
        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平时遵守得很好的许多行军规定,也无法实行下去了。不过,有些规则还是能够执行的。 
        行军中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1.速度 
        平时规定的行军速度,到了战时几乎都不能达到。因为行军速度主要取决于道路状况和敌军的行动,而这种情况都不能事先预料到。但有一点是经验之谈,那就是先头车的速度只能是纵队中速度最低的车辆速度的一半。通常,行军纵队长官或其副手位于纵队先头,掌握行军速度。 
        2.距离 
        正常行军时,各分队之间和各部队之间都不需要有很大距离,但规定的距离往往要大一些,因此在实战中不易保持规定的距离。多数情况下,队形都很密集,因为俄国的道路条件不好,驾驶员驾驶坦克时,手头没有精确的地图,总怕与前车失掉联系,于是常常要紧紧跟上前车。这样还可以防止旁支路线上的车辆插入纵队。 
        如果某部队需要以较大的速度行驶,最好让它先于纵队三十分钟出发。 
        3.行军休息 
        长时间行军时,昼间的停顿和休息,不能象平时那样按行军时间表来确定,而是根据地形情况确定。休息地点必须具备避开空中观察的条件,而且翼侧和后方都有坦克难以通过的障碍作掩护。多数情况下,车辆都是因技术故障而停顿。停顿时,要利用这个时间检查车辆,并补充油料。 
        规定行军休息首先是为了补充油料。一个坦克营加添油料至少需要三十分钟,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一辆坦克加添油料的时间,就是用油罐车加添,也少不了这样多时间。此外,还要加上所有车辆开到休息地点的时间和将油料车和野炊车开到分队的时间。 
        长时间停顿和休息时,应迅速让出行车道路,尤其是停在十字路口、道路枢纽部、铁路道口或居民地时,更应如此。道路上只留下流动哨和摩托车通信兵,以便向掉队车辆或通信人员指示配置地点。部队停在出发位置或驻止时,应在明显地点设置路标和注明部队番号的标牌。部队出发时,即将其撤除。 
        4.夜间行军 
        夜间行军时,车间距离一般都很小,驾驶员总能看到前车的尾灯。否则,行军队形就会紊乱。夜间行军时,车长的工作是十分紧张的。车长不仅要注意保持车间距离,而且要利用车内通话器或以事先规定的暗号指示驾驶员如何驾驶车辆。在漆黑的夜间,车长一般不坐在车内,而坐在车外驾驶窗旁边,给驾驶员指示驾驶方向。发信号时,车长通常使用带伪装罩的手电筒。 
        停顿时,要立即查明原因,是上级命令停顿还是前车出了故障。在有绕行路和有叉路的地点,都要设置标牌。战时曾采用过尺寸不大的三角牌,上面安上闪光灯,三角牌的顶端指示纵队的行驶方向。 
        夜间向出发位置前出是十分困难的。为此首先必须迅速腾出道路。当需要变换出发位置时,很可能变换得不及时。 
        夜间行军时最好不要停下来休息,因为停下来坦克兵很容易睡着,一旦睡着,再唤醒继续前进就不容易了。事先规定的约十分钟的短停还是可行的。


      30楼2007-11-04 16:44
      回复
         5.行军纵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行军纵队通常由各兵种的分队和部队编成。由于游击队和伞兵随时都可能出现,这样编组行军纵队,甚至是在敌后都是很适宜的。 
          行军纵队的编成决定于战斗情况、地形性质和道路状况。例如,在道路不便通行和天气不好的情况下,就要把轮式和履带式的各种车辆编到一个纵队里。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后方分队和各支援兵种所属的车辆能顺利前进。坦克部队的行军纵队要编有后方分队的车辆,因此,本来速度就不高的坦克,还要等待汽车的到达,而且常常要牵引汽车前进,这样,行军速度就会受到限制。 
          6.行军纪律 
          严格的行军纪律是顺利完成行军任务的前提。协助克服行军中出现的一切困难,是坦克兵全体官兵的职责。坦克因故障停车时,应尽量让出行军道路,坦克要开动时,炮塔内应有一名乘员,因为坦克送修或修后出入队列时,都要给其它坦克的驾驶员发出超车信号或手势。只有在按计划停顿时,才允许超越行军纵队行驶。在其他情况下,只有指挥车和救护车才有权超越纵队。一切交通指挥勤务的规定,要无条件地执行。 
          7.坦克的铁路运输 
          坦克的转移距离在150公里以上时,为节省油料和保护车辆,一般要采取铁路输送的办法。如果火车站上有末端装卸站台,只要领导正确,装车就没有什么困难。坦克可以直接由列车尾部开到平板车上;如果是从侧站台装车,坦克应与平板车成锐角上车,这样可以在整个装卸站台上同时装车。 
          坦克装在平板车上以后,用刹车刹住,挂上一档,关好窗门,使炮口朝前进方向并固定好。为使车辆不致摇晃,要用木块固定坦克。随列车应携带一些卸载用的就便器材,因为预计卸车的站台很可能遭到破坏或被敌人占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将坦克由铁路平板车直接卸到地面上。平板车上的部分坦克应处于全面的战斗准备状态。为抗击敌人低空飞机的袭击,每一列车都应有几门小口径的高射炮。当某一部队的各分队分别装在数个列车上时,必须考虑到,在敌人空袭时,各列车可能向不同方向开去。结果,同一部队的各分队就可能分在几处。因此,每个坦克分队都要配有必要的物资技术保障分队。这样,各分队即使离开上级部队也可以独立进行战斗。冬季,必须携带加温炉、烟囱、燃料和防火器材等。 
          8.通信联络 
          只有行军纵队的各单位能经常保持紧密联系时,纵队长官才能正确组织并灵活指挥行军。有时,由于情况的变化,行军方向要随之变化,甚而是180°的大转弯。因此,各分队的电台必须随时做好工作准备,但在战斗前要保持无线电静默,只有得到纵队长官的命令才能发话。纵队内部由摩托车通信兵进行通信联络,运动调整勤务由运动调整员负责。 
           ※※※ 
          经过多次失败后,部队才学会克服行军中的各种困难。当纵队编有装备各种车辆的各兵种分队时,组织行军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因为这时必须考虑总的战斗情况、地形特点和能见度,而更重要的是考虑车辆的技术状况。 
          军队实现摩托化以后,行军的组织和实施,是军队指挥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行军的组织和实施的好坏,对于战斗的胜负有着很大的影响。


        31楼2007-11-04 16:44
        回复
          在外国军队中,往往把战前、战中和战后的集结区分得过细。有时本来不需要分的也要分。德军装甲兵没有这么多规定,只知道要“占领出发位置”。坦克在出发位置停留的时间依情况而定,有时很短,有时要长一些。坦克由出发位置前出后的战斗与行进间进攻的行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诸兵种的支援更有准备、更见成效。 
            坦克作进攻准备时,通常下达一般命令,命令中包括占领出发位置的次序和进攻方法。坦克即将由出发位置前出时,再下达一个简要命令,命令中包括最新敌情、进攻开始时间和计划的改变等。 
            占领出发位置的命令和进攻命令 通常包括以下各项: 
            1.敌情: 在说明敌人兵力的同时,要判定敌人的可能企图和作战地域内的地形特点。特别是敌人对坦克防御配系及敌人坦克活动情况更为重要。 
            2.己军情况: 在这一项内指明我军前沿、战斗警戒阵地、侦察分队的位置和友邻任务。 
            3.战斗任务或战斗企图: 首先指出进攻目的。 
            4.配属的分队: 指明所有担负支援任务的各兵种配属分队,着重指明这些分队何时到达何地。 
            5.占领出发位置: 向分队准确说明出发位置、占领时间、各分队进入出发位置的顺序,以及占领出发位置后各分队应执行的具体任务(如侦察等)。 
            6.进攻方法: 这是最重要的一项,要确定进攻方法以及完成任务后的行动,特别要规定下列事项: 
             1)战斗队形; 
             2)其它兵种配属分队(摩托步兵、工兵、炮兵等)的战斗任务; 
             3)参与进攻的步兵(与坦克协同的步兵)的行动; 
             4)进攻方向,最好能规定基准线; 
             5)展开地区(当出发位置距敌人前沿较远时); 
             6)中间地区,主要是在与步兵组织协同时指定; 
             7)进攻开始时间(如能在占领出发位置之前确定进攻开始时间,就要在命令中说明。 
            7.上级长官掌握的兵器的支援: 师炮兵和军炮兵、火箭炮和强击航空兵等。 
            8.物资技术保障: 此项说明进攻中需要的一切物资技术保障措施,应指出: 
             1)出发阵地上有哪些物资技术保障分队; 
             2)何时、何地最后补充油料和发放给养; 
             3)如何使用修理连,如何分配后送损坏车辆的牵引车。 
             4)哪些物资技术保障分队留在原地,在进攻发起后再前进。 
             5)如何组织医疗卫生勤务,医疗救护站的位置以及药品的分配方法。 
             6)战俘收容所的位置。 
            9.通信联络: 地图上的代号和目标使用的代号,准备好无线电通信联络的时间,在分队之间电台的分配。 
            10.指挥所的位置: 在出发位置和在进攻过程中指挥所的位置;应位于指挥所的配属分队的指挥机构;司令部的位置。


          33楼2007-11-04 16:45
          回复
            坦克兵进攻的实施 
              坦克进攻的方法和形式,主要根据坦克的数量和战斗性能以及各兵种配属分队的作战能力而定。进攻的目的和战斗任务也要根据这些情况来确定,如果指挥官辖有大量的坦克,可计划在较大的纵深内实施进攻。进攻中,由于敌人火力的杀伤和车辆本身的故障,一些坦克要掉队,这会使坦克进攻的突击力逐渐削弱,因而坦克的先头梯队就需要有后续坦克分队的补充,以便能在敌人的防御纵深内继续打击敌人。否则,进攻就会遭到失败。 
              坦克顺利进攻的主要保障是压制敌人的火力配系。为此必须灵活地指挥坦克本身的火力,并且要正确区分配属的各兵种分队。坦克应及时利用本身火力、炮兵火力和航空兵突击的效果。进攻应在宽大正面、深远纵深内实施。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有决定意义的战果,并保障翼侧安全。如果地形条件迫使坦克暂时收拢队形,坦克即应尽快收拢成原来战斗队形。 
              坦克根据本身的战斗性能,可适应情况的需要,由战线的某一地段调到另一地段。因此,在某些地段上可以建立起必要的坦克预备队。这些预备队准备用于最易于取胜的地点,也就是敌人的薄弱地点,或者说是易于突破敌人防御的地点。坦克的另外一个优点是,它可以在战斗进程中改变行动方面。根据以上两点,可以认为坦克能灵活地实施进攻。 
              大战期间,无论是外国还是德国的坦克都区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类型。进攻中运用这些坦克的观点是不相同的。俄军在进攻开始时,一般先将重坦克投入战斗,以便用它的强大的突击力粉碎敌人的初期抵抗,尔后再以较轻的、机动性能好的坦克转入追击。德军的西方敌手则先使用轻型坦克,在中型坦克火力的掩护下实施冲击,使敌人暴露其火力配系,尔后再将重坦克投入战斗。 
              德军的重坦克主要用于在大规模的进攻战斗中支援步兵或中、轻型坦克。中、轻型坦克用于执行其它任务,而轻型坦克首先是用于侦察和警戒任务。在既有重型、又有中型坦克的情况下,可把它们混合编组投入战斗,因为这样便于相互支援。 
              然而,一成不变地使用坦克是不允许的。如果敌人兵力雄厚,而且在预有准备的阵地上防御,最好是把重坦克用于第一梯队,突破敌人主要防御地带,其它坦克则执行辅助任务。如果重坦克不需要它们援助时,最好把它们编入第二梯队,完成机动性较强、行程较大的任务。在遭遇战斗和追击时,最好先将轻型坦克投入战斗,以便能迅速开进,实施机动性较大的战斗。跟随在后边的重坦克,则用于在需要粉碎敌人猛烈抵抗的地段造成兵力优势。 

             
            追击 
              坦克的进攻如不转入追击,就丧失了它的意义。只有追击才能巩固在激烈战斗中取得的战果。因此每个坦克指挥官必须力争以所有战斗车辆不断地进攻,只要油料够用,进攻就要坚持到底。为此,事先要把物资补给工作组织好。 
              坦克最适于实施追击,因为它的战斗性能使得它能够迅速压制和迂回在防御纵深内进行抵抗的敌人。如果直到黄昏才有可能粉碎敌人的防御,那么就该不遗余力地利用夜间实施追击。这时,人的意志力不能在坦克发动机面前示弱。 
              德军的坦克乘员常常拼着最大的体力去战斗。他们懂得,只有这样才能使接踵而来的战斗轻松些,或许会避免尔后的战斗。车长的行动准则是:“把一切都抛在后边!”但是要使他们相信,他们能及时得到兵力的加强和物资器材的补充。在俄国的艰难条件下作战,通常只能实施正面追击。这时德军则利用追击时造成的缺口,在关键地点集中兵力,迂回敌人,以切断其退路。当然,也常出现危险情况。有时,追击部队突然被敌人包围,或者是要夺占重要桥梁、隘路和高地而陷入困境,这时追击部队只有靠空中补给。 
              通常要把最需要而且战斗力最强的兵力兵器编给追击部队,并尽量多携带油料。追击要勇往直前,随时准备战斗,并进行不间断的侦察。每赢得一刻钟的时间都十分珍贵,都可能对作战行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只有追击才能获得全胜!


            34楼2007-11-04 16:45
            回复
              防御和退却 
                防御的目的是粉碎敌人的进攻。只有能赢得时间或为集结兵力创造了条件,以便尔后转入进攻,防御才是成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初期阶段,主要是机动作战,到了最后阶段又变成了阵地防御,防御者曾不惜任何代价守住阵地,因为当时还没有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兵力兵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以一方的大举进攻开始的。德军由于实现了摩托化,最初也曾获得赫赫战果,只是在几个战线同时作战以后,野心勃勃的德军才遭到挫败。在这次大战中,很少能转入稳固的阵地防御。交战双方都不止一次地以密集的坦克突击突破了对方的防御,然后又转入全线的机动作战。战区的范围实在太大,要想建立起一条防线,以对付不断增长的进攻兵力,是十分不易的。我军的防御地带通常只由一些薄弱的抵抗地区组成,重武器数量极少,经常是只能建立几个支撑点,在敌火之下难以守住支撑点之间的地段。由于快速预备队的兵力较弱,为完成纯防御性的任务,常常要动用坦克师,而坦克师是为执行进攻任务而建立的,不大适合执行防御任务。 
                后来,坦克越来越多地当作防御兵器使用。只要哪里的防御被敌突破或出现危急情况,就要立刻把坦克派去。这时,采用了所谓的“消防队战术”,作战的主要形式是有限目的的进攻。不断地把坦克投入战斗,以恢复原态势——击退楔入的敌军;或当敌人突破防线时,将其包围、歼灭。战争最后两年参战的坦克兵,几乎没有遇到过在兵力上压倒敌人的情况,更谈不上不断前进了。一位年轻的军官于一九四四年七月写的一封信中恰当地表达了前线坦克兵的感受:“从去年开始,我们在东线经常受到敌人的袭击。我们时常感觉到,似乎退却是自古以来唯一的作战形式。” 
                当然,在个别地段上,坦克也曾恢复过态势,但是损失之大,甚至使他们没有能力再去完成最适于坦克执行的任务。战争的最后几年,德军想由防御转入进攻而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早已是力不从心了。 

               
              防御 
                防御军队的任务是扼守主要防御地带,并在敌人突入防御阵地后将其消灭在防御纵深,恢复原态势。对突入防御之敌,可以立刻实施反冲击,也可实施预有准备的反冲击。 
                立刻进行反冲击,是指进攻部队刚一到达预定地区,就毫不迟疑对它实施反冲击。这种反冲击的目的是不等敌人在主要防御地带站稳脚跟就把它击退。这时,反冲击的动作越快,取得的战果就越大。只有能及时判定敌人进攻的时间或突入防御的地段,立刻进行反冲击才会奏效。 
                预有准备的反冲击,就是经过周密准备以后再实施反冲击,目的是击退敌人。只有在敌人受阻以后,才能确定这种反冲击的开始时间和方向。 
                实施反冲击时,坦克集中用在敌人突破地段。但是这样的地段往往不适于使用坦克。防病总比治病容易。因此,最好是把进攻之敌消灭在出发阵地上。不过,实施这样的突击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况且经过奋战夺来的阵地常常会被敌人再夺回去。实施这样的突击,本身要有雄厚的兵力,而且要有得力的炮火支援。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配属给某步兵兵团的坦克部队指挥官,必须经常与上级司令部保持接触,并及时提出关于使用坦克的建议。在紧急情况下,坦克指挥官身边要有一个通信班,以便能与炮兵保持密切联系。坦克兵团或部队的兵力越弱,越需要其它兵种的支援。当时的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曾经下达特别命令,不准将少于一个连的坦克配属给步兵师。但是,在实战中,这道命令往往行不通。 
                观察和地形条件越差,快速的坦克预备队越是要靠前配置,以便能以快速的反冲击阻止敌人向纵深突破。只要敌人,尤其是俄国人,在突破地域巩固下来,要想把它由既占阵地击退,那是十分困难的。敌人会很快组织起对坦克的防御。这时就需要进行周密的准备,以便协同其它兵种收复失掉的阵地。在开阔地形上组织宽大正面防御时,敌人可能在几个地段同时发起进攻,这时坦克的配置要使它能在各个方向上投入战斗。在受敌威胁较大的方向上,可靠前配置一部分坦克,这样可为主力投入战斗赢得时间。如果这样做能防止敌人夺占重要制高点,而夺回这些制高点要付出很大代价时,那就更有意义了。因此,所有使用坦克的可能方案,都要事先加以周密考虑。同时要让所有坦克乘员知道己方反坦克火器的配置情况和地雷障碍物的位置。另外,俄军常常习惯于向各师、团的接合部进攻,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地方最容易被突破并便于顺利前进。


              35楼2007-11-04 16:45
              回复
                 在敌人实施大规模进攻时,德军坦克常常处于难以招架的境地,因为进攻部队的坦克、炮兵和航空兵都占优势。进攻之敌往往全力以赴地抗击我们迅速实施的反冲击。反冲击部队很快就处在猛烈火力压制之下,尤其是来不及掩蔽的步兵要遭受很大的损失。因此,只有在一开始就制止住敌人扩大突破口,并在弄清敌人弱点后,对其实施预有准备的反冲击,才能取得较好的战果。 

                 
                机动防御 
                  象非洲那样的开阔地,最适于进行机动防御。这种地形可以提供有利的条件实施积极的战斗行动,它适于集中兵力,也便于利用敌人的失误。便于实施机动的广阔地域是实施牵制行动的重要条件。防御部队在灵活指挥和机动能力方面应优于进攻之敌。这一点也正是德军装甲兵的强点,因为锻炼指挥员迅速定下决心,坦克分队直到单车练习独立行动,是整个军事训练的基础课题。这是骑兵传给坦克兵的“突袭战术”的内容。其目的是剥夺敌人的优势,分割其兵力,最后将其歼灭。 

                 
                退却 
                  退却对军队来说是很大负担,尤其是当退却不能按时开始,而且有敌人袭扰时,负担就更大了。当然,装甲兵的退却跟其他兵种的退却还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坦克可以迅速摆脱敌人。但是,如果事先不采取必要的准备措施,坦克的退却也会遇到很大困难。对装甲兵来说,最麻烦的是抢救和修复战伤的坦克。特别是贵重的坦克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落入敌人之手。因此,要优先将准备退却的情况通知坦克部队,以使其能及时做好退却准备,如勘察道路、把需修车辆和牵引车集中起来以及完成抢修任务等。否则会由于没有后送工具或来不及进行必要的修理,而不得不丢下损伤不大的坦克。 
                  必须坚守防御地区,直到把所有战伤车辆后送完毕为止。如果预先对退却路线进行了勘察,确定好新的集结地域,并组织好运动调整勤务,就可以保证完成有秩序的退却行军。白天要以交互跃进的方式实施退却行军,派出后卫作掩护,并利用天然掩蔽物或烟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反坦克兵器不足,难以拦阻追击的敌人坦克,通常要把坦克编在担任后卫的部、分队中。但是一定要有自行火炮、工兵和乘坐装甲输送车的步兵协同坦克行动。事实证明,反坦克歼击兵配合坦克行动是很得力的,而且由同一首长统一指挥坦克和反坦克歼击兵最为有利。坦克指挥官要同直接与敌接触的部、分队指挥官保持联系。 
                  习惯于连续实施进攻的坦克兵,对于转入防御和退却是难以忍受的。只要战斗情况好转,能够重整旗鼓发起进攻,坦克兵才会轻松地舒上一口气。


                36楼2007-11-04 16:46
                回复
                  下面再具体研究几种方案: 
                    1.敌人坦克具有较大的射程或具有较强的装甲防护力。 
                    敌人进攻。在这种情况下,要设法在能够实施牵制行动和能够隐蔽变换阵地的地形上迎击敌人。只有敌人被迫在不利条件下行动,例如地形条件不利于敌人发挥其兵力兵器优势时,才对敌人实施反冲击。 
                    我方进攻。要利用起伏地形和掩蔽地形接近敌人,迅速进到有效射程之内。如果必须通过一段开阔地,可以施放烟幕。为能切断敌人与后方的联系,并以此削弱并随之歼灭敌人,可以利用夜暗或雾天行动。 
                    2.敌人坦克质量不比我方差,但数量占优势。 
                    敌人进攻。占领有利地形,等待进攻之敌到达。当敌人实施迂回机动时,要根据情况作适当的退让,以保障翼侧的安全。这时的侦察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敌人兵力分散或已暴露出弱点时,才能对其实施反冲击。 
                    我方进攻。遇到优势之敌,首先要停止下来,尔后选择新的进攻方向。注意集中兵力,以求在新的进攻方向取得胜利。 
                    3.坦克对坦克的夜间战斗(在没有夜视器材的情况下)。 
                    敌人进攻。如能及时获得关于坦克行进方向的情况,我方坦克就可以在敌坦克必经之路设置反坦克地区。要根据无线电发出的口令或根据规定的信号照射敌人,令所有坦克同时开火。这时,我方坦克应作一线配置,并要在弄清敌人的确切位置后再开火,否则容易伤及己方车辆。 
                    我方进攻。如在我方坦克进攻方向确已发现敌人的坦克,必须另选坦克的冲击方向。如在行军中突然与敌军坦克遭遇,最好的办法是打开前灯照射它,迅猛向其冲击,并从行进间猛烈开火。为使坦克在冲击以后迅速集结起来,必须预先规定集合信号。 
                    4.遭遇战斗。 
                    在突然与敌坦克遭遇时,不待命令立即向其开火。谁先开火并发起冲击,谁就多半能赢得胜利。关键是不要停下来,要利用一切可能机会干扰敌人。只有在敌人停下来以后,方可开进就近的掩蔽地,必要时还可施放烟幕。尔后立即组织侦察、判断情况、拟定下一步行动计划,准备坚决向敌实施冲击。 
                    结论 
                     1.利用空中和地面侦察预先获取敌情,是取得战斗胜利的最好保证。 
                     2.要经常想到以坦克的前装甲朝向敌人。将预备履带板装在坦克前部,可以提高坦克的防护力。 
                     3.只有在为提高火炮射击效果或为避开敌人射击的情况下,才能在战斗中改变坦克的方向。起伏地最适于坦克改变方向。这种地形便于坦克在高地后面选择阵地,并为绕过敌人构成有利条件。 
                     4.要包围对方的人,也可能被对方所包围。因此对翼侧侦察十分重要。 
                     5.如包围成功,实施包围的分队要继续冲击,正面冲击的分队则应对敌进行牵制,至少要实施佯攻,以防止敌人在实施包围的分队的行动方向上集中兵力。 
                     6.利用其它兵种可以抵销敌人的优势。炮兵对坦克实施迷盲射击并消灭跟随坦克的步兵;工兵在暴露的翼侧设置障碍;摩托步兵分队以反坦克兵器消灭坦克并在翼侧担任侦察。 
                     7.当敌人坦克逃脱追击部队时,应立即派出侦察,查明其确切位置。 
                     8.对突入防御的敌军坦克,要坚决予以打击。敌占优势时,要根据情况把敌坦克部队分割,然后再予以歼灭。 
                    最后必须指出,在坦克战中,坦克乘员的士气和战斗经验,要比在其它战斗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38楼2007-11-04 16:46
                  回复
                    “坦克对坦克作战”示例 
                    (一) 
                      情况: 一支坦克纵队在行军。敌人突然由翼侧攻击纵队的尾部。队尾的坦克同敌人坦克展开战斗。 
                      行动: 纵队先头的坦克立即展开,攻击敌人翼侧。在这种情况下,坦克在道路上一转向,就自然展开了队形。在敌被歼或逃跑以后,重整行军队形,继续前进。(见附图-Ⅰ)


                    39楼2007-11-04 16:47
                    回复
                      (二) 
                        情况: 一个加强的坦克营成临战队形,在开阔地形上前进。敌人坦克由翼侧攻击先头坦克连。 
                        行动: 受攻击的坦克连以火力抗击敌人。后面的两个坦克连攻击敌人的一翼,或由后方包抄敌人。自行火炮则以火力迷盲敌人的坦克。摩托步兵原地不动。(见附图-Ⅱ) 
                      (三) 
                        情况: 成临战队形行进的坦克营,突然遭到敌人坦克的猛烈射击。 
                        行动: 如敌人坦克已占领制高点,先头分队应在烟幕掩护下撤退,主力则利用地形从左面包抄敌人。当敌人转入防御以后,其余分队继续沿预定方向前进。(见附图-Ⅲ) 

                       
                      反坦克兵器 

                       
                      对坦克防御问题 
                        本节简要叙述对坦克防御手段问题。在上次大战中,德军在这个问题上有着痛苦的回忆。 
                        第一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坦克已经变成步兵的可怕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陆军骨干的步兵,不得不采取各种防御手段来对付具有强大力量的坦克。诚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行驶缓慢的单辆坦克和坦克小分队也屡屡被歼,但面对突然发起进攻、快速行动的强大坦克兵团,即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各种反坦克兵器也是难能为力的,尤其是坦克在航空兵支援下发起进攻就更不好对付。只有在防御一方拥有足够的兵器和做好防御准备的充裕时间,并掌握了有关敌人企图的准确情报(就象俄军在库尔斯克会战时粉碎德军的“堡垒”战役那样),才能挫败强大坦克兵团的进攻。也只有具备上述条件才能构成纵深梯次配置的、坚固的对坦克防御。 
                        回顾上次大战,必须承认,我们相当长的时间没有充分重视对坦克防御问题。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防御武器的威力同坦克的攻击力相比,我们过高地估计了防御武器的威力,无疑这是很大的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同坦克作斗争是很重要的问题。与此问题相关的许多问题,首先是配置在前进阵地上的步兵的对坦克防御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如果把反坦克兵器配置在防御纵深,这对保护步兵不受敌人坦克火力的袭击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这样的配置对于炮兵也是不利的,因为炮兵即使阻滞了进攻的步兵,也会在敌人坦克面前束手无策;至于坦克,在克服了步兵和炮兵的抵抗以后,也会被敌人强大反坦克兵器的火力所控制。 
                        德军的坦克专家及时研究了对坦克防御问题,还在和平时期就得出了以下的结论:坦克要保持优势,必须做到行动突然、兵力集中和指挥灵活。坦克最可怕的敌人是敌人的坦克。因此,敌人坦克在战场上出现以后,就要停止别的战斗,把所有的兵器都用于消灭坦克,以便能重新取得机动的自由,并继续前进。 
                        对坦克最危险的所有武器中,除反坦克炮以外就数地雷了。但是地雷的作用并不象战前预料的那样大。当然,地雷场也是坦克的很大障碍,坦克遇到地雷场,不是绕过,就得排雷。但是,布设地雷障碍需要许多时间和必要的器材。地雷障碍的很大一个缺点是,它既对敌人有很大的威胁,对自己部队也有一定的危险。 
                        反坦克壕和其它障碍物,如水泥柱、鹿砦等,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如果这些障碍就布设在防御正面的前沿前,用炮兵就很容易开辟通路,况且火炮的口径和射程还在不断增加。如果这些障碍设置在防御纵深内,也只能迟滞坦克的前进,而且还需要有防者的火力掩护这些障碍物。如果没有火力掩护,这些障碍物的效力几乎等于零。 
                        反坦克火炮虽然仍是坦克的危险敌人,但也有些令人失望。起初,反坦克炮是很弱的,特别是德军中只有37毫米的反坦克炮。反坦克炮随着口径的增加,又变得太笨重,失掉了机动性。德军的反坦克炮口径增加到50毫米,后来又增加到70毫米,直至120毫米;俄军反坦克炮口径由47到76毫米,后来到了122毫米。 
                        几乎是世界各国军队的步兵团,还在大战以前就编有反坦克炮兵连。此外,师或是统帅部预备队编有独立的反坦克炮兵营。


                      40楼2007-11-04 16:47
                      回复
                         对坦克防御计划内规定采取的措施如下: 
                           1.统计该防御地段上所有部、分队(包括后勤分队)所装备的、能用于同坦克作斗争的全部兵器和器材的数量。 
                           2.勘察整个防御地段,以便查清哪里适合使用哪种反坦克武器和其它反坦克器材;首先要查明哪些地形坦克不能通行、难以通行和便于通行。 
                           3.提出在与坦克、工兵、炮兵、高炮部、分队密切协同下组织对坦克防御的建议。 
                           4.保障翼侧和与友邻的接合部。 
                           5.根据重要程度确定构筑对坦克防御阵地和地区的顺序。 
                           6.利用所有的通信和观察器材组织观察报知勤务(由地面和空中观察敌人的配置情况,空中照相等)。 
                           7.勘察道路网、桥梁和隐蔽接近路,以组织机动的对坦克防御。 
                           8.勘察后方地域,以便确定反坦克炮兵的展开地区,同时构筑支撑点,以阻止敌人坦克的突破。 
                           9.编制对坦克防御要图,指明发射阵地的地域和各种反坦克火器的射界,以及其它反坦克器材的配置地域。图中还显示对坦克防御方面的工事构筑情况。这张要图必须不断地加以补充。此外,还需要标有道路状况和地形通行程度的地图。这样的地图便于新到来的部队勘察地形,也可以作为组织反坦克兵器与其它各种武器协同动作的依据。


                        43楼2007-11-04 16:47
                        回复
                          反坦克武器战都运用的基本原则 

                           
                          1.反坦克炮兵 
                            反坦克炮兵成梯次配置,特别在受坦克威胁的方向上更要这样配置。火炮在阵地上不作单门配置,而以排为单位配置,以便能以火力互相支援。这些反坦克火力点同时也是步兵的支撑点。步兵既采取积极的对坦克防御手段(专门的坦克歼击组),也采取消极的手段(地雷障碍物、反坦克壕等)。 
                            发射阵地选择的地点要适当,以保障在对坦克的有效射击距离内有良好的视度,并提供可靠的伪装。此外,为不致在发射出第一发炮弹后暴露自己,反坦克炮炮手要利用天然和人工掩蔽地(灌木丛、房屋、板棚、反斜面和永备发射点等),并选择能保障实施侧射的发射阵地。 
                            如反坦克火炮能同时开火,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如有各种口径的火炮,就要将其作梯次配置。 

                           
                          2.野战和高射炮兵 
                            野战炮和高射炮的使用都要列入对坦克防御的总计划。多数情况下,这些火炮的阵地是可能阻住突破防御的敌坦克的最后一道地区。因此,至少要有一部分火炮用于实施直接瞄准射击。在情况有利时,这一地区还要以反坦克火炮加强。 

                           
                          3.自行炮兵和坦克 
                            自行反坦克炮、突击火炮和加强对坦克防御的坦克组成的快速预备队,配置在敌人可能实施主要突击的方向上,可以根据情况及时投入战斗。为此必须很好地组织观察和报知勤务。在敌人占有空中优势时,预备队只有在高射火力掩护下才能进入战斗。这样的快速预备队由师长或军长直接掌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它使用在构成最复杂情况的地段上。 

                           
                          结论 
                            在上次大战中,还没有能够对付经周密组织的坦克进攻的真正有效的兵器。交战双方都曾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和辅助器材来解决打坦克的问题。例如,战争快结束时,德军专门建立了只装备近战兵器的坦克歼击旅。但是,在这许多兵器中,还没有一种兵器能够彻底制服坦克。坦克仍继续主宰战场,但到战争后期,主宰战场的坦克已经是属于敌人的了。 
                            战争过程中,德国的反坦克武器已经越来越象坦克了,只是它们的任务相反。我们的自行火炮是根据坦克的行动原则行动的。这两种武器在战斗中相辅相成,但是它们的总体力量还不足以封闭在德军防御中形成的所有缺口。


                          44楼2007-11-04 16:47
                          回复
                            本章完 


                            附录 
                            一、基本战术概念 
                              战略——为达到战争的预期目的而使用武装力量和利用实施战争的其它诸因素的学问。 
                              战役——对大兵团实施指挥,组织其向作战地域转移,并领导其在战场上的行动。 
                              战术——在战斗中使用军队的学问。 
                              摩托化——主要以通行力较高的装甲战斗车辆和装甲输送车辆装备军队。 
                              集团军群——陆军的最大军团,组建目的是便于统一指挥军队并赋予总的战役任务。 
                              集团军——由两个或数个军编成、统一指挥并拥有独立补给系统的军团。统帅部预备队部队通常配属或隶属于集团军。坦克集团军主要编有坦克和摩托化兵团。 
                              统帅部预备队部队——特殊使命部队,主要装备为重武器,直接隶属于陆军总司令,用于加强给执行战役任务的集团军或军。 
                              陆军军——作战指挥机构,根据当时战役需要可隶属有二个或数个师。坦克军主要编有坦克和摩托化师。 
                              师——陆军中诸兵种合成的最小兵团,能独立遂行任务。根据师内各兵种的比例,师区分为坦克师、摩托化师和步兵师。 
                              战斗群——为执行某项任务,临时编组、统一指挥的诸兵种分队。 
                              翼部——配置在作战兵团暴露翼侧的部队。为保障兵团翼侧不致受到敌人的袭击,翼部可稍向后收拢。 
                              翼侧——与左右邻无直接接触的作战兵团的一侧的地段。 
                              进攻——向敌方推进的作战行动。正面进攻的目的是突破敌防御,击退或牵制其兵力。一翼包围的进攻在敌有暴露翼侧时实施,或采取由后方实施突击的方法。 
                              主要突击方向——为取得决定性胜利而集中主要兵力兵器的方向。 
                              进攻地带——为左右有友邻的合成兵团的进攻而划定的地带。 
                              防御——为对抗进攻之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和。 
                              阵地防御——防御军队为扼守自己的阵地而实施的战斗。 
                              阵地——有军队防守的地形。 
                              防御地域(地段)——防御阵地之一部。 
                              火力计划——在进攻和防御中据以组织各种火器的火力配系的计划。 
                              预有准备的反冲击——防御军队由既占阵地实施的事先计划的进攻性行动,其目的是有限的,主要是收复丧失的阵地。 
                              立即的反冲击——为迅速歼灭楔入防御之敌而在局部地域内进行的进攻性行动。 
                              侦察——为查明情况和敌人的企图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和。 
                              地形勘察——为查明地形条件及其是否适于某种行动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和。 
                              警戒——为保护军队免受敌人的地面和空中袭击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和。 
                              前卫——由行军中的部队派出,在主力之前行进,处于高度战备状态的分队,其任务是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保证不停顿的行军,粉碎敌军薄弱兵力的抵抗和先敌占领有利的地区。 
                              后卫——部队退却时派出的分队,任务是与敌接触时进行赢得时间的战斗,以保障主力能摆脱敌人的追击或恢复战斗力。


                            45楼2007-11-04 16:48
                            回复
                              本书原作中没有这些补充标号,增加这些标号是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后面的坦克师和坦克营的编制表——原书编者 
                              ——注


                              46楼2007-11-04 16: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