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美国走了另一条路。美国方法是先做研究,找研究题目。觉得题目有意义、有趣,再看看需要什么的储备知识来完成研究,带着目的进行学习。
今天不难看出,美国的方式取得了成功。因为知识不断增加,终有一天没法全打完基础再开始研究。可惜的是,中国式的基础,既没有美国式方法的影子,也没有吸收到苏联方法的精髓,只是培养了奥赛冠军,却往往没能把他们继续锻造成物理学家。
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 打基础和做题,就是学和用的关系。不去解题,不先去看看基础知识怎么用,就根本无法理解,此时的理解更像是背诵概念。
所以,当一个基础知识点,没法把它应用到题目上,而看答案却恍然大悟的时候,其本质并非对于这个基础知识点本身的不牢固,而是不会用它!只有多用,多尝试,多失败,多去想,才知道基础知识到底怎么用,才能真的掌握并且解题里真的用上这个基础知识。
还有个奥秘在里面,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没有觉得基础知识和解题的关系,很像学与思的关系呢?如果一味强调基础知识不牢固,就是在做这么一件事:把所有的“学”都学完,然后去“思”。需要“思”的问题里,用到什么“学”就像从头脑的工具箱里搬出工具,直接套用,正是苏联培养精英的做法;然而为了真正战胜解题,需要先“思”,再同时去学,不断交替往复,才有真正的提高。
3.3 Q: 该选什么样的参考书或者习题册,哪一本比较好?
A: 都差不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一个新知识诞生之后,很快人们就会掌握学习它的最好的方式。比如量子力学诞生于1925年,然而1930年诞生的讲义《量子力学原理》作为一本经典教材,到今天也不过时。这件事儿有两个要素:
一,教材作者是大师。《量子力学原理》的作者狄拉克,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也是上一段提到的朗道所最敬仰的几个人之一。
二,不是说一个人21世纪重写一本教材,就一定能超越他。新教材可能会有新东西,但是对于讲同样的知识,哪个教材作者理解深,表述好,哪个作者才可能写出更好的教材。
用这两个原理审视一下那些所有的参考书或者习题册。
比如高中数学的三角函数知识,其中和角公式,半角公式,是古希腊就有的。而比较新的复数棣莫弗公式,也早在是17世纪就被提出来。
这能说明什么? 既然量子力学5年里就能出一本经典教材,对于这些几百年的知识,难道聪明人类还没能摸索出一条路,让人能够更好的学习吗?
当然能!对这些知识,最难的一步,创造,都能造出来,还怕找不到一种方法能把它学会吗?
这其中,当然也诞生了很多经典的教材,很有效率的学习方法。
不少好教材的共同点,就是作者从不高高在上,而是假设自己是个初学者,按照初学者开始认知的方式,娓娓道来,并且对于理解的陷阱予以提醒,很有亲切感。如此由浅入深,直到领悟奥妙。
相比之下,那些选来选取的参考书,哪些符合这个标准呢? 明明是人类早已发明几百年的知识,早已摸索出完善学习的方法,一本书足以讲清楚,为什么会冒出这么多层出不穷的参考书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最后致意:我为什么说可以一个月学完高中数学和物理》里有讲。它与教育产业化有关,这里不再赘述。
这么看来,参考书是哪一本,不是很重要。只要别是盗版有很多印错的式子就好,反正差也不会很糟糕,毕竟每一本参考书都说自己最好、最状元,如果非要说哪一本好,其实翻开看内容也都大同小异。
有一个铁的事实可以证明参考书的选择不是第一位的:
北清的学生,每个人都固然有自己的学习心得,然而他们并不是靠着同一套《葵花宝典》考大学的!每一套《葵花宝典》的后面都有一批状元给打广告,说用了这个好。他们做过的习题,也不尽相同(相同的话大家就全买一种了),相同的部分只是近几年的模拟题高考题,而不是一套特有的参考书。实际上,他们做过的参考书,也基本上是他们的同学也做过的。
至此逻辑就已然很清楚:如果说一个人做了一些参考书,去了北清,是这个人的成就,还是这个参考书的?答案是,是这个人的因素。然而参考书经常把功劳抢去,给人以误导,好像做了这套参考书,就能如何如何的。别忘了还有多得多的人也做了同一套参考书,却没有取得同样的结果! 这种误导也是一种常见逻辑错误,可以参考《如何用逻辑武装自己的大脑》。
希望读者看到这里,可以彻底放心,不再担心具体该选哪个参考书: 对于几百年的老知识,这些参考书讲起来的方式都差不多,甚至已经看不到作者的特点。其关键不在于书本身,而在于人怎样利用这些书让自己进步。能去北清,就是在同样的参考书里,读出了不同的东西,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这也正是你要做的。
今天不难看出,美国的方式取得了成功。因为知识不断增加,终有一天没法全打完基础再开始研究。可惜的是,中国式的基础,既没有美国式方法的影子,也没有吸收到苏联方法的精髓,只是培养了奥赛冠军,却往往没能把他们继续锻造成物理学家。
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 打基础和做题,就是学和用的关系。不去解题,不先去看看基础知识怎么用,就根本无法理解,此时的理解更像是背诵概念。
所以,当一个基础知识点,没法把它应用到题目上,而看答案却恍然大悟的时候,其本质并非对于这个基础知识点本身的不牢固,而是不会用它!只有多用,多尝试,多失败,多去想,才知道基础知识到底怎么用,才能真的掌握并且解题里真的用上这个基础知识。
还有个奥秘在里面,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没有觉得基础知识和解题的关系,很像学与思的关系呢?如果一味强调基础知识不牢固,就是在做这么一件事:把所有的“学”都学完,然后去“思”。需要“思”的问题里,用到什么“学”就像从头脑的工具箱里搬出工具,直接套用,正是苏联培养精英的做法;然而为了真正战胜解题,需要先“思”,再同时去学,不断交替往复,才有真正的提高。
3.3 Q: 该选什么样的参考书或者习题册,哪一本比较好?
A: 都差不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一个新知识诞生之后,很快人们就会掌握学习它的最好的方式。比如量子力学诞生于1925年,然而1930年诞生的讲义《量子力学原理》作为一本经典教材,到今天也不过时。这件事儿有两个要素:
一,教材作者是大师。《量子力学原理》的作者狄拉克,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也是上一段提到的朗道所最敬仰的几个人之一。
二,不是说一个人21世纪重写一本教材,就一定能超越他。新教材可能会有新东西,但是对于讲同样的知识,哪个教材作者理解深,表述好,哪个作者才可能写出更好的教材。
用这两个原理审视一下那些所有的参考书或者习题册。
比如高中数学的三角函数知识,其中和角公式,半角公式,是古希腊就有的。而比较新的复数棣莫弗公式,也早在是17世纪就被提出来。
这能说明什么? 既然量子力学5年里就能出一本经典教材,对于这些几百年的知识,难道聪明人类还没能摸索出一条路,让人能够更好的学习吗?
当然能!对这些知识,最难的一步,创造,都能造出来,还怕找不到一种方法能把它学会吗?
这其中,当然也诞生了很多经典的教材,很有效率的学习方法。
不少好教材的共同点,就是作者从不高高在上,而是假设自己是个初学者,按照初学者开始认知的方式,娓娓道来,并且对于理解的陷阱予以提醒,很有亲切感。如此由浅入深,直到领悟奥妙。
相比之下,那些选来选取的参考书,哪些符合这个标准呢? 明明是人类早已发明几百年的知识,早已摸索出完善学习的方法,一本书足以讲清楚,为什么会冒出这么多层出不穷的参考书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最后致意:我为什么说可以一个月学完高中数学和物理》里有讲。它与教育产业化有关,这里不再赘述。
这么看来,参考书是哪一本,不是很重要。只要别是盗版有很多印错的式子就好,反正差也不会很糟糕,毕竟每一本参考书都说自己最好、最状元,如果非要说哪一本好,其实翻开看内容也都大同小异。
有一个铁的事实可以证明参考书的选择不是第一位的:
北清的学生,每个人都固然有自己的学习心得,然而他们并不是靠着同一套《葵花宝典》考大学的!每一套《葵花宝典》的后面都有一批状元给打广告,说用了这个好。他们做过的习题,也不尽相同(相同的话大家就全买一种了),相同的部分只是近几年的模拟题高考题,而不是一套特有的参考书。实际上,他们做过的参考书,也基本上是他们的同学也做过的。
至此逻辑就已然很清楚:如果说一个人做了一些参考书,去了北清,是这个人的成就,还是这个参考书的?答案是,是这个人的因素。然而参考书经常把功劳抢去,给人以误导,好像做了这套参考书,就能如何如何的。别忘了还有多得多的人也做了同一套参考书,却没有取得同样的结果! 这种误导也是一种常见逻辑错误,可以参考《如何用逻辑武装自己的大脑》。
希望读者看到这里,可以彻底放心,不再担心具体该选哪个参考书: 对于几百年的老知识,这些参考书讲起来的方式都差不多,甚至已经看不到作者的特点。其关键不在于书本身,而在于人怎样利用这些书让自己进步。能去北清,就是在同样的参考书里,读出了不同的东西,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这也正是你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