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乱突起:弃文从武求生存]
周氏家族在江西八代靠读书求得功名,第九代祖先子佐公却走上了和前人相反的道路:弃文从武。家谱没有记载他是如何勤学苦练,也没有记载他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只记载有他是“大清顺治二年丙戊科武庠生(武秀才)”。
正是这位子佐公,在顺治年间带领全家十余人从江西迁徙到广东嘉应州兴宁县(今广东梅县)。中国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清代武举考试分四级,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在县、府一级举行的考试中得中的人,就是武秀才。
资料记载,自明代中叶以后,广东开始缺粮。清初实行的“实川迁移”就是缺粮加剧的反映。广东的客家人和当地人因为缺粮引起的矛盾逐步升级,曾发生在广东西路的“土客械斗”事件就是矛盾的激化。据史料记载,这次械斗“仇杀十四年,屠戮百余万,焚毁数千村”。周其明说:“周家人脾气不太好,不容易控制住,我自己就是如此,可能就是祖上的血脉遗传。”
周家子孙很多人参加了“土客械斗”。这段历史是悲惨的,据说当时周氏一些家庭中,丈夫、儿子、兄弟全部在械斗中死去。
在经历战乱、贫苦、械斗的伤痛后,周家听闻了天府之国的传说,加上清政府鼓励“入川垦殖”的政策,元光公决定带领全族迁徙入川。
没有官差的捆绑和押送,没有强迫和不甘,周家第十三代祖先元光公在乾隆六年(1741年)带领全家迁徙到四川。
周氏家族四年一次的家族聚会来源于客家每年祭祖的清明会,由参加者共同出钱举办。富裕者多出,贫困者量力而行。“全国各地的都有周家人回来,最远的还有新加坡的。”周其明是清明会的倡议者,谈起当时的情形十分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