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移影月吧 关注:50贴子:2,181
  • 5回复贴,共1

【影月杂谈】杂谈孤独的先行者郭嵩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挖个坑,今明两天填上,学问半通官半显,一生怀抱几曾开、、、、郭嵩焘为民族奋斗过他的一生,然而他生前备受磨难,死后逐渐被世人忘却,在湖湘晚清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人我最喜欢的便是这位,走在黑暗的前行道路中的人----郭嵩焘。一般的历史书上已经找不到他的足迹了,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人认为是卖国贼,另外我发现百度贴吧找不到郭嵩焘吧,其实这十分正常,但我因为对他的推崇,心里不免遗憾。


IP属地:湖南1楼2013-12-21 10:43回复
      首先先介绍介绍郭嵩焘,郭嵩焘较曾国藩,左宗棠来说名气相对小了很多,我记得孟泽老师说过:湖湘讲堂找到他,希望他讲讲曾国藩,结果孟泽老师执意要讲郭嵩焘,湖湘讲堂的经纪人居然表示没听过郭嵩焘是谁?是啊,郭嵩焘的确对于对近代史了解不深的人来说,名气还是不很响。书说简短,杂言不扯,郭嵩焘(1818年—1891年)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伯琛,号筠仙、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他平生可以说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组建湘军和筹办洋务。


    IP属地:湖南3楼2013-12-21 15:29
    回复
        郭嵩焘,中国第一位驻外大使,一个狂傲自负城府不深的人,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被当朝甚至是整个中国斥为汉奸的人,一个走在中国最前头敢于开眼看世界的人,一个思想不被世人认可只能在临死前“流传百代千龄后,定使人间有此人”希望后人接受的人,一个堂堂的二品朝臣在死后李鸿章等人为他请谥却被满清拒绝的人,通过对郭嵩焘的认识,我读到了一个时代的悲哀和一个自强务实的灵魂。


      IP属地:湖南4楼2013-12-21 16:35
      回复
        一`~~~~~~~~~~~~~~~~~~君子之交淡如水
           提起郭嵩焘,不能不提曾国藩,不能不提湘军。儒家传统友道是维系湘军集团的一个重要枢纽,湘军元老曾国藩、郭嵩焘、刘蓉三人长达四十余年的友谊,将这一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湘军集团能够在错综复杂的近代史上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曾刘郭三人的友谊是很值得肯定和羡慕的,他们是什么时候结识的呢?按曾国藩《送郭筠仙南归序》所谓“筠仙与余友九年矣,即之也温,挹之常不尽。”来算应该是道光十六年,可以说是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科举走到一起来了,曾国藩不必细说,刘蓉,何许人也?也做个简单介绍,刘蓉字孟容,号霞仙,是桐城派古文家。对于写太平天国这一阶段的小说都有所谓湖湘三亮之称,亮,指诸葛亮,三亮就是老亮罗泽南,小亮刘容,今亮左宗棠。
          郭嵩焘年纪轻轻就中了秀才和举人,在读岳麓书院时认识了曾国藩和刘蓉,曾国藩比郭嵩焘大六岁,刘蓉大郭嵩焘两岁。这三人志同道合,爱谈圣贤,且都极其崇拜经世致用之学,三人于古文也都推崇桐城派,相同的智趣和相同的信仰,使他们异常亲密,郭嵩焘在《玉泉老人自叙》中回忆说:“初游岳麓,与刘孟容中丞交莫逆,会曾文正公自京师就试归,道长沙,与刘孟容交旧好。欣然联此,三人僦居公栈,尽数月之欢,砰砰然觉理解之渐见圆通,而神识之日增扬诩矣。”
          可贵的是他们间的友情持续了一辈子,真正的朋友不是利益的互惠,也不是请客吃饭。交情根本不会因为地位的改变和时间的迁移给默化掉的,敢指出朋友的错,在朋友困难时能及时的鼓励与帮助,在朋友的援手下可以答应或是拒绝,是能在老的哪里都去不了,还能坐着摇椅慢慢聊(呵呵),曾刘郭之间就是如此,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郭嵩焘出场不多且出场时间不才,但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是劝说曾国藩和左宗棠出山,要知道曾国藩时值丁忧守孝在家,左宗棠更是发誓一生终老山林,郭嵩焘单力劝二位出山就为满清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当然很多人已经把这所谓功绩看作了罪孽,但他的身份地位和世界观价值观注定他走向了这场轰轰烈烈农民起义的对立面,我们不必深责古人,历史,其实也不能仅仅以进步和落后来诠释,历史人物更不能单纯以好人坏人来定义。另外曾国藩的湘军不是国家正规军,它只是一支地方武装自卫队,它的钱饷不能得到朝廷的发放,来源就是通过郭嵩焘和刘蓉二位的建议和奔走,湘军筹钱的主要三个途径:劝捐,厘捐和盐捐,这也是郭嵩焘的建议,值得一说的是通过这三法,湘军粮草兵源不绝,将湖南打造成湘军东进的大后方,故而才有所谓郭嵩焘湘军财神爷之称。另外也是郭嵩焘的建议,曾国藩在长沙官场受挫后移师衡阳并打造了湘军水师,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曾国藩幕僚中唯一不领工资的就是郭嵩焘和刘蓉,他们的奔走一是和曾国藩的交情也是为信仰所做的努力。郭嵩焘离开湘军后和曾国藩的交往就渐渐少了,但彼此间的信件经年不断,甚至在郭嵩焘死时对曾国藩和刘蓉间的友情还十分的怀恋,他临死前不久写过这样一组叫做《枕上作》的诗,当时曾国藩和刘蓉都已经相继去世,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及见曾刘岁丙申,笑谈都与圣贤邻。
                  两公名业各千古,孤负江湖老病身。
          一生的交情是很难能可贵的,这样的交情是值得羡慕的,但郭嵩焘与左宗棠却是三十年交情毁于一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IP属地:湖南5楼2013-12-21 17:01
        回复
          六`~~~~~~~~~~~~~~~~~流传百代千龄后,定使人间有此人
            郭嵩焘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待遇呢?太多的中国人站在“中央帝国”的立场上把各国等同于古代的蛮夷,拒绝以平等地位打交道,他们不能睁开眼,而把像郭嵩焘这样的先知先行者认为是投降主义,动辄扣上汉奸帽子。他们不能正视历史,更不能正视时事。郭嵩焘比当时所有中国人看的都远,在郭嵩焘面前,如郭嵩焘副使刘锡鸿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和可笑,刘锡鸿,他是怎么认为的呢?在英国看到西方官员的选举制度等认为西人与中国处处相反,便认为既然西方认为地球是圆的,所以中国在上面,西方在下面,所以跟中国处处相反。此时,郭嵩焘已经看到了西方先进不仅是技术更是制度,还有教育与文化,当时即使是沈葆桢,李鸿章这些先进的官员还只是看到了技艺层面,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系统提出了西方的本末观点,这点如湖湘的谭嗣同就很好继承了这一主张。另外他在西方时鼓舞了像严复等留学生,郭嵩焘为祖国事业奋斗着,不遗余力。
            当时有个洋务官员认为中国一百年就可以超越西方,而郭嵩焘说至少要三百年,学习的不能只是技艺更要改的是制度,郭嵩焘的主张无法得到实现,因为他是一个人在战斗。如现在能见到的市面上写郭嵩焘的著作都很好的说出来郭嵩焘的孤独,如《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孤独先驱郭嵩焘别传》等。
           流传百代千龄后,定使人间有此人、、郭嵩焘的观点与时人格格不入,所以他只有寄希望于后世,然而他渐渐被人淡忘,最后李鸿章向郭嵩焘请谥,也被清廷拒绝,朝廷对激进的洋务思想评价不高,郭嵩焘在晚年的《戏书小像》很无奈的写到:
                    世人欲杀定为才,迂拙频遭反噬来。
                    学问半通官半显,一生怀抱几曾开。
                    傲慢疏慵不失真,唯余老态托传神。
                    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王先谦先生曾这样评论过郭嵩焘:
                       赤胆忠肝筹国是
                       谤满天下无损名


          IP属地:湖南11楼2013-12-21 21:51
          回复
            写了整整一下午、、、没人看


            IP属地:湖南12楼2013-12-21 22: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