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吧 关注:2,746贴子:28,882

儒家的静坐~强调姿势和呼吸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朱熹和王阳明都强调静坐~怎样静坐?


IP属地:湖北1楼2013-12-19 22:02回复
    凝神敛意,端正默坐即可。


    2楼2013-12-20 00:07
    回复
      在下不懂静坐,吧内有个精品贴,或许对楼主有益,地址如下:
      http://tieba.baidu.com/p/2376019542
      某看不懂~~~有时间也想跟着学习下。


      3楼2013-12-20 00:19
      回复
        朱子似乎对静坐的态度还不到“强调”。


        IP属地:贵州4楼2013-12-20 20:39
        收起回复
          卷九:
          “痛理会一番,如血战相似,然后涵养将去。”因自云:“某如今虽便静坐,道理自见得,未能识得,涵养个甚?” 德明
          卷十一:
          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不读书百余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遂一览无遗。 僴
          读书闲暇,且静坐,教他心平气定,见得道理渐次分晓。(季札录云:庶几心平气和,可以思索义理。)这个却是一身縂会处。且如看《大学》“在明明德”一句,须常常提醒在这裏,他日长进,亦只在这裏。人只是一个心做本,须存得在这裏,识得他条理脉络自有贯通处。 赐(季札录云:问:“伊川见人静坐,如何便叹其善学?”曰:“这却是一个总要处。”又云:“《大学》”在明明德“一句,当常常提撕,能如此,便有进歩处,盖其原自此发见。人只一心为本,存得此心,于事物方知有脉络贯通处。”)
          卷十二:
          今人皆不肯於根本上理㑹。如敬字,只是将来说,更不做将去。根本不立,故其它零碎工夫无凑泊处。明道、延平皆教人静坐,看来须是静坐。 盖卿
          问:“敬通贯动静而言,然静时少,动时多,恐易得挠乱。”曰:“如何都静得。有事须著应。人在世间,未有无事时节,要无事,除是死也。自早至暮。有许多事,不成说事多挠乱,我且去静坐。敬不是如此。若事至前,而自家却要主静,顽然不应,便是心都死了。无事时,敬在裏面;有事时,敬在事上。有事无事,吾之敬未尝间断也。且如应接賔客,敬便是应接上;賔客去后,敬又在这里。若厌苦賔客而为之心烦,此却是自挠乱,非所谓敬也。故程子说学到专一时方好,盖専一则有事无事皆是如此。程子此段,这一句是紧要处。 僴


          IP属地:贵州5楼2013-12-20 21:03
          收起回复
            问:”主敬时私欲全不萌,此固是仁;或於物欲中打一觉悟,是时私欲全无,天理尽见,即此便是仁之全体否?“曰:”便是不如此。且如在此静坐时固敬,应事接物能免不差否?只才被人叫时,自家便随他去了。须於应事接物上不错,方是。这个便是难。 僴
            “明道教人静坐,李先生亦教人静坐。盖精神不定,则道理无凑泊处。”又云:“须是静坐,方能收敛。 佐
            静坐无闲杂思虑,则养得来便条畅。 淳
            或问:”疲倦时静坐少顷,可否?“曰:”也不必要似禅和子様去坐禅方为静坐,但只令放教意思静便了。“ 僴
            始学工夫须是静坐,静坐则本原定。虽不免逐物,及收归来,也有个安顿处。譬如人居家熟了,便是出外,到家便安。如茫茫在外,不曾下工夫,便要收敛向裏面,也无个著落处。 士毅


            IP属地:贵州6楼2013-12-20 21:11
            回复
              或问:”不拘静坐与应事,皆要专一否?“曰:”静坐非是要如坐禅入定断绝思虑,只收敛此心莫令走作闲思虑,则此心湛然。无事自然专一,及其有事,则随事而应事,已则复湛然矣。不要因一事而惹出三件两件,如此则杂然无头项,何以得它专一?只观文王“雝雝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便可见。敬只是如此。……大雅
              ……当静坐涵养时,正要体察思绎道理,只此便是涵养。不是说唤醒提撕,将道理去却那邪思妄念,只自家思量道理时,自然邪念不作。……僴
              一之问:“存养多用静否?”曰:“不必然。孔子却都就用处教人做工夫。今虽说主静,然亦非弃事物以求静。既为人,自然用事君亲、交朋友、抚妻子、御僮仆,不成捐弃了,只闭门静坐,事物之来,且曰候我存养,又不可,只茫茫随它事物中走?二者须有个思量倒断,始得。”……砥
              卷十六
              诚意只是表裏如一。若外靣白,里面黑,便非诚意。今人须於静坐时,见得表裏有不如一,方是有工夫。如小人见君子则掩其不善,已是第二番过失。 人杰
              卷二三
              ……这个物事,上面有个脑子,下面便有许多物事彻底如此。太极图便是这个物事。箕子为武王陈洪范,先言五行,次言五事。盖在天则为五行,在人则为五事,知之者须是知得个模様形体如何。某旧见李先生云:“且静坐体认作何形象。”……夔孙


              IP属地:贵州7楼2013-12-20 21:23
              回复
                卷二六:
                ……问:“南轩云‘敬字贯通动静,而以静为本’。”曰:“那是就那主静上说。闲时若静坐些小也不妨。”因举:明道教上蔡且静坐,彼时却在扶沟县学中,明道言:“某只是听某说话,更不去行。”上蔡对以无可行处,明道教他且静坐。若是在家有父母合当奉养,有事务合当应接,不成只管静坐休。 胡泳
                卷三一:
                所谓善者即是收拾此心之理。颜子三月不违仁,岂真恁虚空湛然,常闭门合眼静坐,不应事不接物,然后为不违仁也?颜子有事亦须应,须饮食,须接賔客,但只是无一毫私欲耳。 道夫
                卷五二:
                ……陆子静云:“读书讲求义理,正是告子义外工夫。”某以为不然。如子静不读书,不求义理,只静坐澄心,却似告子外义。 德眀
                卷七四:
                ……须是去静坐体认,方可见得。四时运行,万物终始,若道有个物行,又无形影;若道无个物,又怎生㑹恁地。
                卷九六:
                ……今未曽知觉甚事,但有知觉在,何妨其为静?不成静坐便只是瞌睡! 文蔚


                IP属地:贵州8楼2013-12-20 21:36
                回复
                  明道在扶沟时,谢、游诸公皆在彼问学。明道一日曰:“诸公在此,只是学某说话,何不去力行?”二公云:“某等无可行者。”明道曰:“无可行时,且去静坐。”盖静坐便是涵飬得本原稍定,虽是不免逐物,及自觉而收敛归来,也有个著落。譬如人出外去,才归家时,便自有个著身处;若是不曾存飬得个本原,茫茫然逐物在外,便要收敛归来,也无个著身处也。 广
                  “伊川见人静坐,如何便叹其善学?”曰:“这却是一个总要处。”
                  卷一〇二
                  ……罗先生说终恐做病。如明道亦说静坐可以为学,谢上蔡亦言多著静不妨,此说终是小偏,才偏便做病。道理自有动时,自有静时,学者只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见得世间无处不是道理,虽至微至小处亦有道理,便以道理处之,不可专要去静处求。所以伊川谓只用敬不用静,便说得平,也是他经歴多,故见得恁地正而不偏。若以世之大段纷扰人观之,若㑹静得,固好;若讲学,则不可有毫髪之偏也。如天雄、附子,冷底人吃得也好,如要通天下吃,便不可。 道夫
                  卷一〇三
                  或问:“近见廖子晦言,今年见先生,问延平先生静坐之说,先生颇不以为然,不知如何?”曰:“这事难说。静坐理㑹道理自不妨,只是讨要静坐则不可。理㑹得道理明透,自然是静。今人都是讨静坐以省事,则不可。尝见李先生说,旧见罗先生说春秋颇觉不甚好,不知到罗浮静极后,又理㑹得如何。(是时罗已死。)某心常疑之,以今观之,是如此。葢心下热閙,如何看得道理出,须是静,方看得出。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既出,则心下愈明静矣。 僴
                  卷一一五
                  问:”向见先生教童蜚卿於心上著工夫,数日来专一静坐,澄治此心。“曰:”若如此,块然都无所事,却如浮屠氏矣。所谓存心者,或读书以求义理,或分别是非以求至当之归,只那所求之心,便是已存之心,何俟块然以处,而后为存耶?“


                  IP属地:贵州9楼2013-12-20 21:50
                  回复
                    ……如仲思早来所说专一静坐如浮屠氏,块然独处更无酬酢然后为得。吾徒之学正不如此。遇无事则静坐,有书则读书,以至接物处事,常教此心光地,便是存心,岂可凡百放下,祗是静坐。……
                    问:”初学精神易散,静坐如何?“曰:”此亦好,但不专在静处做工夫,动作亦当体验。圣贤教人,岂专在打坐上,要是随处著力。如读书,如待人处事,若动若静若语若黙,皆当存此。无事时,只合静心息念,且未说做他事,只自家心如何令把捉不定,恣其散乱走作,何有於学?孟子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不然精神不收拾,则读书无滋味,应事多龃龉,岂能求益乎。“
                    ……问:”程子常教人静坐,如何?“曰:”亦是他见人要多虑,且教人收拾此心耳。初学亦当如此。“
                    ……人须通达万变,心常湛然在这裏,亦不是闭门静坐,块然自守,事物来也须去应,应了依然是静,看事物来,应接去也不难,便是安而后能虑。……
                    卷一一六
                    先生与泳说:”看文字罢,常且静坐。“


                    IP属地:贵州10楼2013-12-20 21:58
                    回复
                      郭得元告行,先生曰:”人若於日间闲言语省得一两句,闲人客省见得一两人,也济事。若浑身都在閙场中,如何读得书?人若逐日无事,有见成饭吃,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 僴
                      卷一一八
                      先生问伯羽:“如何用工?”曰:“且学静坐,痛抑思虑。”曰:“痛抑也不得,只是放退可也。若全闭眼而坐,却有思虑矣。”又言:“也不可全无思虑,无邪思耳。”
                      问璘昨日卧云庵中何所为,璘曰:“归时日已暮,不曾观书,静坐而已。”先生举横渠六有说“言有法,动有教,昼有为,宵有得,息有飬,瞬有存”,以为虽静坐,亦有所存主,始得,不然,兀兀而已。
                      卷一二〇
                      胡问静坐用功之法。曰:“静坐只是恁静坐,不要闲勾当,不要闲思量,也无法。”问:“静坐时,思一事,则心倚靠在事上,不思量,则心无所倚靠,如何?”曰:“不湏得倚靠。” 若
                      ……某旧见李先生尝教令静坐,后来看得不然。只是一个敬字好。方无事时,敬於自持;(凡心不可放入无何有之乡,湏收敛在此。)及应事时,敬於应事。读书时敬於读书,便自然该贯动静,心无时不存。 德明


                      IP属地:贵州13楼2013-12-20 22:08
                      回复
                        以上非朱子论静坐全部条目,在下未取意思相近者,亦未取泛言涉及者。然读之亦可见朱子对於静坐的态度,以及所认为的静坐工夫。


                        IP属地:贵州14楼2013-12-20 22:12
                        回复
                          真太好了,精品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3-12-21 06:09
                          回复
                            在下可以坐四十分钟,过此便收不住心了:)朱子大人要求坐半日,不知道吧里几人试过?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3-12-21 12:03
                            收起回复
                              先留个脚印。


                              17楼2013-12-22 0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