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冲吧 关注:8,138贴子:191,283

关于慕容盛,我有疑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十二岁就预见了慕容冲的失败(其实慕容冲的亡秦算是成功了),十四岁时又再次展示了先见之明鼓动叔叔慕容柔和弟弟慕容会逃离了长子。很多人就此都对慕容盛十分推崇。
可是让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如此优秀的慕容盛没能成为慕容垂着力培养的继承人,反而是毫无作为的慕容会?
如果论出身,慕容会是庶次子,而慕容盛是庶长子,《晋书》说:“初,垂以宝冢嗣未建,每忧之。宝庶子清河公会多材艺,有雄略,垂深奇之。及宝之北伐,使会代摄宫事,总录、礼遇一同太子,所以见定旨也。垂之伐魏,以龙城旧都,宗庙所在,复使会镇幽州,委以东北之重,高选僚属以崇威望。临死顾命,以会为宝嗣。”
无论是才智还是出身均胜慕容会的慕容盛为何入不了慕容垂的法眼?为何慕容盛没有被重用,得到的仅仅是长乐公的封号?
那么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些事迹本是慕容会的,但慕容盛在成为皇帝后全盘接收了这些事迹,或者杜撰了这些事迹。
想起后燕董统受慕容垂诏修燕史,看得慕容垂都不好意思地说:“叙事富赡,足成一家之言,但褒贬过美,有惭董史之直。”,我又不禁想到慕容冲,可惜他是没有可能为自己分辩的。一切不过“成王败寇”而已。


IP属地:加拿大1楼2013-12-09 10:40回复
    慕容会那么厉害,慕容盛都能搞定,还用得着杜撰这种事?
    楼主逻辑不过关


    IP属地:浙江2楼2013-12-10 15:23
    回复
      请问慕容盛如何搞定了慕容会?
      除了支持慕容宝废慕容会而改立慕容策为太子一事,他从未与慕容会有过正面交锋,慕容会最后死于慕容详之手。
      看史书,慕容垂对有如此过人见识和箭术的慕容盛没有“深奇之”,反而对无所建树的庶次子慕容会“深奇之”,而且临死都不断嘱咐一定要立慕容会为太子,终于酿下父子成仇的恶果。
      为什么慕容垂会有这样不同于常理的判断和坚持呢?慕容垂毕竟不是昏聩之人,他所做的不过就是希望后燕能够在有为的子孙手里壮大强盛。
      看来看去,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些事迹可能是慕容会的,但慕容盛在成为皇帝后全盘接收了这些事迹,或者杜撰了这些事迹。
      毕竟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之所以说“成王败寇”,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不说别的朝代,就是前秦后燕也有例可查。苻坚为了掩盖自己母亲的恋情而改史焚书,慕容垂修燕史自己都看得不好意思了,慕容盛命令改写《燕颂》以歌颂慕容恪。
      那么对于那些不易为人所知的故事,比如慕容盛与慕容柔仅限于两人之间的关于慕容冲的私下交谈,慕容柔早早就死了,还不是由着慕容盛自己发挥么?有没有这回事都是个疑问。
      还有逃离长子的预见和路上遇到匪徒大展神威,也不过就是慕容盛,慕容会和慕容柔三个人之间的事情。结果慕容垂对慕容会“深奇之”,后来慕容会因为争嗣也死了,史书上要记载这些大家都看不到的事情,还不是要听皇帝慕容盛给大家描述么?


      IP属地:加拿大3楼2013-12-11 22:56
      收起回复
        其实有些史书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年代久远,谁又能保证全部符合呢╮(╯▽╰)╭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12-13 09:27
        回复
          是啊,史书未必都可靠。
          不可靠性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道听途说,牵强附会,是由写书人的不严谨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主观情感和实际需要故意捏造或歪曲事实。
          总的来说,事件参与的人数越多,造成的影响越大,则可被歪曲捏造的余地就越小;反之,被杜撰篡改的余地则越大。
          所以读史书才要比较加思考,话说这不就是读史的乐趣所在么?


          IP属地:加拿大5楼2013-12-13 23:35
          回复
            我也觉得慕容会的优秀事迹可能被抹去了
            不过张冠李戴给慕容盛,太玄乎,不太可能


            7楼2013-12-22 18:07
            收起回复
              再来讨论慕容盛逃离长子及路上大显其神奇箭法应该是慕容会的事迹。
              首先,慕容盛的这些惊人事迹的发生时间恰恰是与慕容会在一起的期间内发生的。
              慕容盛当时有多大?13 而已。比他小的慕容会应该是12,13 岁左右。慕容盛的远见卓识以及高超箭法还有雄心虎胆已经让我震惊地说不出话来了,可是慕容垂什么也没做,只是说“祖之爱孙,有自来矣。”这种不着调的话。难道慕容垂看不到13岁的慕容盛的所作所为就是慕容垂他自己也不一定作得到的么?
              当然慕容垂更不着调的表现是对慕容会“深奇之”,我完全想像不到12岁的小孩子还能作出什么才能将慕容盛的光辉彻底压住,难道是拯救了地球?
              而且慕容垂修燕史,作为他深深器重刻意栽培的慕容会一定不会被史官忽略的,可是为什么作为太子的慕容会的令人震动吃惊的过人事迹统统消失不见,反而不守重视的慕容盛的事迹得以完整保存。而且慕容盛这些惊人事迹的发生时间恰恰是与慕容会在一起的时候,这一失一存哪里是那么凑巧的!
              我上面讲过的,慕容盛要求改燕颂时发表了一通宏篇大论,看得出他对史书记载还是很有一番思考的,并且也因此要求赞颂慕容恪,那么对于自己呢?杜撰还要花些思考,可是把慕容会的名字换成慕容盛好像更容易操作吧,反正时间恰好重合,反正当事人就只剩了他一个了么,难不成死人还能开口辩解?


              IP属地:加拿大10楼2013-12-24 00:47
              回复
                甭说了,楼主又是一个写史书的……


                IP属地:浙江12楼2013-12-27 16:17
                回复
                  脑补真是奇妙的东西啊


                  13楼2013-12-28 17:24
                  收起回复
                    慕容盛刚到后燕还是很讨人喜欢
                    画了地图展示给慕容垂,老垂高兴得以曹魏旧事自拟
                    但慕容垂越来越喜欢慕容会也是事实,人的观念会变
                    有吧友认为引起改变的是外貌,毕竟慕容会更伟岸
                    我赞同这个观点
                    至于封爵,儿子为王孙子为公,很清晰没有猫腻
                    要知道农隆麟都是战功封王,始封17人里没有哥三
                    只有慕容柔搞特俗,又是大赦又是封王,因为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IP属地:四川来自iPad15楼2014-01-23 01:44
                    收起回复
                      唯二倒不见得,兵荒马乱有监视也很松,只是没跟盛柔一起逃出长安而已。不过你说早跑也有可能,故不再质疑本条。
                      密使之说存疑,一个12岁的孩子去办关系全族身家性命的事,暐忒胆大了,而且这个孩子还是皇族,显眼;喊个年岁大的心腹下人去当密使不是更好么?
                      最后,慕容盛其实狡猾着呢,你看他每次跑都把慕容柔拉着,自己单独跑不是成功几率更大么?非也,慕容柔是他的投名状啊;另外,评价慕容冲给谁听?慕容柔!最后柔会不会告诉垂?慕容盛很会推销自己,早做铺垫了,甚至学慕容翰背地图,也是增加身价的砝码,精明的小鬼啊!
                      他比早就单独跑了的慕容会有心计多了


                      IP属地:四川来自iPad16楼2014-01-23 02:55
                      收起回复
                        语不惊人势不休的前提是有证据
                        你说篡改事迹,我赞同你的大胆假设,但证据呢,不能想象证据或说史书没记啊
                        慕容盛逃跑还拉着慕容柔,光凭这条就比单独跑的慕容会精明多了
                        慕容垂喜欢人没有从一而终吧,先盛后会不矛盾啊


                        IP属地:四川来自iPad17楼2014-01-23 03:17
                        收起回复
                          写小说不妨慕容会为密使,但历史上慕容暐一定有比慕容会更好的选择
                          说不定就是慕容盛的小聪明被慕容垂洞察才失宠,转而爱会
                          至于会的雄略是到后燕之后的事,更入老垂法眼


                          IP属地:四川来自iPad18楼2014-01-23 03:25
                          收起回复
                            慕容盛会一般大小。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从史书中各种事例对比看出盛要有谋略得多:
                            比如算计兰汗那晚声称上厕所,以避兰妃耳目;慕容会把造反一事搞砸了。
                            都是自投罗网他也判断失误被慕容详所杀。都是逃跑,盛知道仰仗慕容柔而他单独跑。
                            几件事比较还真看不出哪里雄略了。
                            即便有,也是慕容垂命令他留守之前的一些事,让老垂满意,但史书罔载了;未必就是送鸡毛信这件事。
                            楼主你设身处地想一想,你要送一封关系全族性命的信,是找一个因父祖叛乱被重点监视的王族小孩,而且这个小孩的父祖跟自己的父祖并不融洽,还是找一个有生活阅历的不打眼的绝对可靠的下人去办呢?
                            楼主大胆假设很好,但没有任何证据就把史书上 雄略 二字与送鸡毛信强拉在一起,是不妥当的。


                            IP属地:四川来自iPad19楼2014-01-23 11:05
                            收起回复
                              赞同楼上一位朋友的话,即便慕容会雄略但并不表明慕容盛就不优秀。
                              相反,从史书可见,慕容盛有可能比慕容会更有心计。
                              因此送信,篡改二事,在没有考据的前提下不敢苟同。


                              IP属地:四川来自iPad20楼2014-01-23 11:1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