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民族传统儒、道、释等思想文化的主导下,南下河洛的宗教文化、语言文化、戏曲艺术文化、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等,都完整地体现和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内涵。这从以泉州为代表的河洛闽南人屡屡能够扬名于科考仕途上就可见一斑。据《泉州教育志·科举》统计,自唐贞元至清末期间,泉州考中进士共有2543人,状元先后有10人,这样的仕进成就在全国其他许多地方是难以想象的。而科考仕途又恰恰是传统文化中得到最顽固捍卫的一块官家阵地。加上闽南地区还被广称为“海滨邹鲁”和“朱子过化”之地,也足以说明河洛文化的民族传统本质。当然,文化的内源基础所传承的传统本根性,还远不止于此。闽南方言、戏曲南音等能够完整地保留晋唐时期的中原品质,依然足以充分说明河洛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直接延续和传承。正如徐晓望先生所指出:“闽南人大多以固始为籍贯,说明他们将自己的‘根’定在了北方的中原区域,这是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在民族鉴定上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只要有了这一点,就奠定了他们是汉人的基础。再从文化继承性来看,闽南人文化的主流,是中原文化的延伸。闽南方言最接近于唐宋时期的中原语言,这已是世界语言学界的共识。闽南人的文化观念,也是以发源于中原的儒家思想为其根源,儒家忠、孝、仁、义、礼、智、信的观念成为他们基本的行为准则。可见,闽南人当然是汉民族的一部分,虽说闽南人也有自己的地域文化,但是地方性的文化差异,并没有影响到闽南人的文化共性。”(徐晓望:《北方移民与闽南人的形成》,泉南杂志,2005年11月,第37页)因此,河洛本根文化是闽南人的共性文化,也是所有南下河洛人所共有的文化,但绝非是仅限于闽南地区所共有的文化。故从文化本质溯源上看,河洛文化概念的普遍使用无疑更为超越和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