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吧 关注:2,891贴子:16,178

回复:好文欣赏《拨云见日》--修行原理《大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面讲过这个『虑』字有三重意义,在「心」及「气」上面的虑已经说明过了,现在补充第三项,在「业力」上面的「虑」。还记得「虑」的意义吗?就是去芜存菁,把不好的拿掉,把好的留下,就像过滤的「滤」一样。既然「心」与「气」上都有污染,都需要虑,那么累世所积欠下来的「业」算不算是另一种污垢呢?例如我上辈子欠人多少债?上上辈子又欠人多少债?这样堆积如山的业力,我应该怎么样去「滤除」呢?这问题就是业力上的「虑」!
修行想要有结果,必需要广行功德,因为做一件功德,可以还一件的业,做两件功德,可以还两件的业,所以修行除了日日知止静坐的修炼外,还必需要懂得在日常中广积功德,这样才能慢慢的把累世以来的业力逐一的清偿,逐一的洗涤滤除。这就是「虑」的第三重含意所在。
社会上常有人说他能帮你改业力,可是你听过「佛不能胜定业」吗?要解开定力唯有靠自己的。因为业力不解,三关九窍任你怎么炼也不能开,气轮怎么转都是虚转。修行必需积多少功,才能还多少业,而后才能剥除多少法身中的阴质,才能开到某个窍,这是有连带关系的。天律至公,一个人要是开始认真的修行,不能不广积功德的。
前文我们把这「虑」字,只解释两种的意义(心、气),但若业力不解,不论你的心有多么的不二,不论你多么努力静坐去转气轮,还是成不了佛的!业力不除,累世冤孽不肯善罢干休,它总是利用环境中的人事来阻碍你,也可以渗透入到你的气里来扰乱你的心神,甚至有权可以堵住了你的关窍,让你像没有原料的机器一样在原地空转,使你一步都走不开!
所以说修行要不要累积外功呢?非得累积外功不行的!「大学之道」在哪里?第一条「在明明德」,是指在内的个人功夫。第二条「在亲民」,用意就是叫我们不要忘了要致力于累积外在的功德,要去渡化天下苍生,去为人类积无量的福气。这内外两重的修持是不可偏废的,唯有外功内果两重兼修,才能有真正的成就。因此修行除了要「性命双修」以外,还要「福慧双修」,也要「内外双修」才能成功。
这外功内果二者,本来都重要,虽然圣贤偶尔也会痛骂那些只会积外功,或着重外在修持的人为「义袭」!他们勤于做公益,勤于帮助他人,在长上面前很恭顺、在众人面前很谦卑、说话很委婉、态度很可亲…,但之所以称为「义袭」,并非在骂这些功德、礼貌、规矩等作为,而是在骂他只着重外在的功德、礼貌、规矩,却不去研究更深入的性理心法、不去研究如何启动内在性命的造化、不去研究如何剥阴取阳返


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13-11-26 22:18
回复
    本还原等更重要的问题。因此,圣贤才不得不加以当头棒喝,使他们不再沈迷于外面的作为,而忽略了内在的功程。
    当然礼貌、规矩、谦卑、恭顺等都很重要,但是修行如果只是要学着做这些功夫,古人又何必踏破铁鞋去「千里访明师」呢?又谈什么「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呢!想必在修行的领域中,还有更迫切、更幽远的学问需要探讨才对吧!
    偏执于经营这些外在作为的人,也许可以囊括了所有的掌声与名誉,但是对于内在的性命,却一无所得。口才好一点的,甚至还可以独领一方,成为众生迈向修行的绊脚石,这种人孔子称为「德之贼」,称为「乡愿」,我称他为「道混子」,因为这种失去内在性命的修法,与真正的实修永远无缘!
    然而经典上也常批评另一种人,就是只贪求静坐禅悦,讲究性理心法,但一件外功也不肯做;他们的理智能够了解什么是善的,什么是对的,言谈间也知道要存好心,但为大众卷起袖子去吃苦仗义的事一件也不做。我的先师常讽刺这种人叫「有仁无义,好心不出力」!这也是修行百病的一种。
    还有一种喜好谈玄说奇的人,说今天他梦到什么仙佛来指引,明天又梦到仙佛来赐给什么宝贝,改天又梦到什么仙佛来赋予任务,或是说经验到自己坐着飞毯飞越太虚…,这些现象多半出现在偏执于内在静功修持,而忽略落实外在功德者的身上。这种人终日谈玄说奇,喜欢故弄玄虚,喜欢接一些没有用的讯息,喜欢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制造神秘的气氛,以便惹人钦羡好奇,他们喜欢以这些玄奇际遇来作为他德行与功力的象征,这又是在修行的领域里面,一种非常危险的贪执之病!
    没错,修行的过程中,偶尔也会有些奇异的际遇,或者真有仙佛显化之事,然此事既与增长内外的行持无关,何足挂齿呢!无怪乎孔夫子会说出「敬鬼神而远之」这样的话来,但人们却整天接讯息,整天与鬼打交道,然后自称是什么大仙大佛!试问大仙大佛有那个时间整天在你身旁吗?你是谁?比佛还大!


    来自Android客户端64楼2013-11-26 22:24
    回复
      且人们也常因火气偏枯而夜有所梦,或因魔障来袭而入幻境,此亦属平常之事。然而很多修行人,却以梦境或幻境的玄奇为自我道行或功力的指标,甚至以此作为自炫的题材,实在是迷惑之甚。有这样偏好的人,奇异的梦或讯息愈多就愈精进,也越贪爱,改天没有梦也没有讯息了就嗔厌,就退志,实在不足效法的!
      这就是贪求安逸,只重内修,又尚玄好奇,而遗漏了去实践外功的弊端!这样的人最后都败在内心的贪执及业力的追讨,以致在原地空转,毫无所获!
      类似这些修行之病真是不骂不醒,下次如果看到我讲课,偶尔会针贬那些事上修、貌上修、恭敬上修、礼节上修的人,或是那些尚玄说奇而不积一功的人,或是那些谈仁谈义,却不出一力的人,希望你了解说法者的用心,这只是要骂醒那些偏执一方的人罢了,而非指责他所做的事情毫无价值。
      经过这篇「大学」的启发,现在你已经了解修行的基本原理及其大致方向了,一开始要先以自身的「心、性、命」这三个字为修行的主轴,而后慢慢研究能进入甚深禅定的性理心法(黄庭禅所教导的即是),然后要努力的去如法静坐,再来也要广积身外的功德。
      因此修行不只要「性命双修」,也要「福慧双修」,更要「内外双修」。有了这些主干,而后那些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就更有意义了。不要连自身性命的大纲都不知道,便一昧的钻进事上修、貌上修、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细目里面去,这样很容易迷失了方向。
      做任何事都一样,若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向,只知道「努力精进」是没有用的,掌握正确的方向再去精进,要「正精进」才起得了大用。要抓到了主轴,看准了方向,再大步迈进,才叫「正精进」,只有正精进的人,才不会被路旁的野花野草给迷乱了眼睛,也不会原地打转。
      因此在修行之初,先澈底的去探究「修行的原理」到底是什么?这实在是修行路程上的「第一件」大事!它不仅可以让你避开旁门左道的引诱,也可以让你在修行时免除各种偏执百病的发生,更可以让你迈开大步而心无顾忌。这样的课题,可以不把它排在修行生涯的第一堂课吗?而这也正是我着手写此书的目的所在,希望能对天下所有歧路亡羊的众生,有丝毫的帮助。
      常听人说一句话:「等以后老了,儿孙都成人了,再来修行!」这实在是不了解「修行原理」的人所说的话。好比我们要过一条河吧!现在你有一艘全新的船(比喻健壮的肉体),油箱里也装了满满的油(比喻身中的精力),此时启动这船的引擎,在油料还未耗完之前,船身还未破损之前,让那个螺旋桨(喻气轮)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13-11-26 22:29
      回复
        从儒论道根基错,哈


        67楼2013-12-02 10:34
        回复
          好长。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8楼2015-08-26 17:38
          回复
            师兄:为什么不要全神贯注地内守?全神贯注地内守有什么害处?在走路的过程当中意念轻轻观察身体或四肢有感觉也好,无感觉也好,只要是做到精神内守,但不要全神贯注地内守,而是似守非守?
            师父:其实古人也说到这样,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那些是这么解释,用心守着相,无意求落空。古人他写文章经常都没有写为什么,我们现代人因为见识都比较广,所以从好的角度来说是见识广,从不好的角度来说是所知障。我通过自己的亲修实证,我发现:我们的精神会影响我们的人体场,假如我们全神贯注地意守,就使我们的人体场定型了,也就说频率就稳定了。
            假如你们落空了,不注意你们的身体,你的人体场和你的身体就偏转,其实修炼的过程就是调整我们的人体场去感受宇宙的能量场,我们的人体场和肉体是紧密联系的。但是虽然说是紧密联系,当我们精神过于集中意守某个点的时候,我们人体场就变成有点定型,就对外界这个能量场的接收就不那么灵动。假如我们的心都跑掉了,对身体都不知道了好像睡大觉啊什么等等,或是全神贯注地看电视啊看别的,对身体的反应迟钝了,那这个人体场接受宇宙场的这个能力也下降了,因为它处以一种定型的状态,不能灵动。其实我们练功的过程就是我们的身心不断地融通宇宙场的过程。
            古人有些人修炼功夫不深,他们以为体内的气是体内的,体外的气是体外的,其实不是。宇宙场它是贯穿我们的身体,不同人他的精神状态不同,所以他安静下来的时候所感受到的体内体外的能量是不同的。有些同修问我说,哎呀,有些人特别不敏感,我说不是,是他的心态不符合修炼的状态,只要将他的心态纠正纠正,他都很快变敏感了。我在实践之中就是发现这个规律,所以我在《我的经历》里面写了一句话就说:“心念的状态就是人体场的状态,不同状态的人体场,对应宇宙间不同层次的能量场”。这是属于沟通这方面,如果从和外界联系这方面就说你太过有意地去全神贯注的意守,这个人体场就定型了。
            太过不注意身体的变化,你的人体场就随着你的心外驰了,偏转了,所以也不能良好地接收。谢谢大家! 继续问:如何做到似守非守,师父能不能讲一下例子?在专门练功如何似守非守?还有一种就是在生活当中如何似守非守?
            师父:哦,很简单。如果你在工作生活之中,你就一边做事,一边还留着一点精神,知道你的周围包括你的脚站在地上你也要有一点感觉啊,这个手拿着东西你也要有点精神注意它,就好像我现在在跟你说话,你一边听我说话,也一边轻轻注意你


            来自Android客户端69楼2015-09-08 13:06
            回复
              先生,你好,我读了你的话,微言大义,很是认可,我想请教先生如何去知止,我看先生说是打坐,但我一个小白,不知这些东西,弟子根器浅薄,望先生指明修行。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1楼2022-05-12 23:47
              回复
                拜读。先收下再看


                IP属地:广东72楼2023-08-11 15:59
                回复
                  老师,讲的浅显易懂,很好,中间有几楼没有是删了吗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3楼2024-04-18 22: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