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吧 关注:2,891贴子:16,178

回复:好文欣赏《拨云见日》--修行原理《大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但这句经文被我们这样解释,究竟正不正确呢?
其实在佛教的大般若涅盘经第三十卷里面,曾有六位外道的大师认为「心无所不在遍满太虚」,而佛陀为了证明心不是无所不在,也不是遍满太虚的,因而与他们进行了一段非常精采的辩论,只是因为大藏经有五千多卷,就算你每天读完一卷,也得花上十四年的时间才读得完,所以很少人曾经看过这段经文,也因此才有机会让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调,至今仍然迷惑着无数的修行者!
刚听到这样的说法也许你会非常讶异,但以下这段精采的经文就是最好的证明。看完这段内容,相信你必和我一样,对于佛陀用简单的比喻,就能破除了你我心中的迷惑,佩服得五体投地…
大般若涅盘经卷30:
六师言:「瞿昙(佛陀的凡姓,指佛陀),色亦非我,乃至识(感觉、想法)亦非我。我者遍一切处,犹如虚空。」
(译:六位外道的大师说:佛陀啊!这色身终究不是我的,甚至你所感受到的感觉、想法也不是我的,真我遍布在一切地方,就像虚空一样无所不在的!)
佛言:「若遍有者,则不应言『我初不见』,若初不见,则知是见本无今有。若本无今有,是名无常。若无常者云何言遍?
(译:佛陀回答说:如果你真的已经如虚空般遍满在一切地方,那么你就不应该说「这地方我以前没见过」,如果这地方你未来到之前没见过,那么就知道你现在所见到的景象你本来没见过,而是今天人到了这儿才见到的。如果这景象是你人到了这里才见到的,这就叫做「无常」,也就是你并非当下就能见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若是你的知见这样的无常,怎能妄说你与太虚一样遍满在一切处呢?)
若遍有者,五道之中应皆有身,若有身者应各受报,若各受报,云何而言转受人天?
(译:佛陀又说:若是你真的已经遍满在一切处,那么六道除了你正在经历的人道之外,其它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等五道,也应该同时有你的身心存在,如果其它五道也同时有你的身心存在,那么你应该同时感受而其它五道的苦乐果报,但如果你正同时在感受着六道的苦乐果报,又为什么要劝人好好修行,以便从恶道里面求生到天、人的善道里面来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3-11-26 13:02
回复
    以上佛陀用了极简单的比喻,就让我们轻易的了解到,人的心并未遍满太虚,而是只在每个人身中的某个位置,因此才有「直指人心」的教义存在。然而由于大多数的修行人对于「心遍满一切无所不在」的执着,至使这「直指人心」的教义,沦为指不出位置的窘境,并且失传了两千多年!
    那么这「人心」究竟在胸中的什么位置呢?我们又要如何找到它呢?为了解开这个疑惑,佛陀特为众生演说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经文中真是「直指人心」,直接指出修行时观照内心的位置,佛陀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更在经文中盛赞这部经为「众经中王」!可见这学问是如何的重要了!
    顾名思义,这部经就是要指引众生正确的去观照心地(内心、人心)而设的,然而这马上又碰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茫茫的经海里,大家都只读金刚经、心经…究竟有多少人曾看过这部「心地观经」呢?而看过的人中,又有几人真得看出它的内涵呢?而经中佛陀究竟要我们观照的内心位置,指的是身中的哪里?以下这段文殊师利菩萨与佛陀对谈的经文,便是唯一的答案了…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第十一: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心无形相,亦无住处。凡夫行者最初发心,依何等处?观何等相?」
    (译:那时文殊师利菩萨请问佛陀说:「世尊啊!照我的理解,心是没有形相的,也没有一定的地方,但是凡夫或行者想要开始发心修行,要从哪里开始观照他的心呢?又要作什么样的观照才方便入手呢?」)
    佛言。善男子。凡夫所观菩提心相(解脱自在的心),犹如清净圆满月轮,于胸臆(胸中两乳之间)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转者。在阿兰若(清静处)及空寂室。端身正念(静坐之意)。冥目观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满月轮五十由旬(长度计算单位,可指极大,也可指极小),无垢明净,内外澄澈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尘埃遮蔽)无染妄想不生,能令众生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固不退。
    (译:佛陀回答说:想要修行的善男信女啊!众生们想要观照解脱自在的心,应当想象一轮清净圆满的月轮,在胸膛两乳之间的位置朗朗的高挂着,如果想要快速让心得到定静而不再退转,可以找一个清静空旷的地方,端正身体静静坐着,闭上眼睛,往内观察“胸中的那轮明月”,并作这样想象:“那圆满月轮的光茫可照到五十由旬那么远,足以遍照身中这个小宇宙,那月光丝毫没有污垢,非常清明洁净,那皎洁的月光使得身体内内外外都非常的清澄明澈,非常的清凉。此刻这月轮的位置就是你内心的位置,而你心中的能量就


    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3-11-26 19:18
    回复
      比喻为这轮明月的光茫,常常观照着这股皎洁的能量与光茫遍照身心,没有一点尘埃的遮蔽,也没有一点分别妄想,这样就能让众生的身心渐渐得到清净,究竟的解脱自在也能坚固不退。)
      观照心地的经叫我们观照胸中,那是因为人心喜怒哀乐发生的位置,就在我们的胸中。而佛陀要我们把内心想象成一轮明月,那是因为胸中情绪的起伏本是一股能量的变化,而能量本无贪嗔分别的意义,就像皎洁的月光一般,只是一种光的变化,本来无一物,何来贪嗔妄想呢?因此佛陀将月比心,将心比月,最后是希望众生因此了悟心中能量本无好恶的意义,而解脱人心的枷锁,得证清净与自在。
      由这段经文的指引我们可以知道,充满烦恼罣碍的人心是有位置的,而这位置如来佛已经在经中用「于胸臆上朗朗而住」的话语,直指出它的位置就在我们的胸中了,众生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在「圣贤实学」这本书里面,对于黄庭一窍的功用及位置,有几段非常详细的记载:「黄庭在何处?在脾胃夹中处也。脾属土,因土之色黄,故曰『黄』;此穴是神明之舍,虚灵之府,元神之家庭,故曰『庭』。此穴乃脾胃夹中虚悬一穴,故儒曰腔子,又曰衷。因脾为土,故儒曰心地。此穴约广寸余,故儒曰方寸,又曰寸衷。此穴其形似田,故儒曰心田,道曰中丹田。此穴上通心,下通肾,此穴居中,故儒曰中,又曰中心。此黄庭诸般异名之义也。」
      又曰:「后天父母五行之气,散于周身,而统于黄庭;先天五行之气,聚于黄庭,至虚至灵,主宰一身。黄庭一穴,一寸三分宽,在脾胃夹中处,离外肉皮三寸三分。黄庭为心田,心居黄庭。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此中和之根源也。」
      而「修真快捷方式」这本书里面也有类似的说明:「元神识神居于黄庭,为神明之舍,虚灵之府。维皇降衷,降于此处;心存腔子里,存于此处。」
      这两乳正中的位置,道家称为「中丹田」,五千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里名为「膻中」。黄帝内经说:「膻中为气海」。故知此处是人身中气机敏锐,也最多起伏处,因此才足以成为人们的情绪中心;
      又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因「性」为君,「心」为臣,所以「臣使之官」指的就是「内心」所在的地方。此处的气机一动,我们的内心立即感受到震荡与不安;而「喜乐出焉」这句话,更说明了它正是人类所有喜怒哀乐及七情六欲,及所有正负情绪发生与感受的地方。
      又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这句话更直接了当的说出人们终日所追寻的「内心」就在这个位置无误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3-11-26 19:25
      回复
        人们所有的情绪困扰,及内心中的所有罣碍,皆源于此窍内的一点气机起伏动荡。这一窍内的气机动荡起来,我们立即感受到「内心」的不安;这一窍内的气机只要松缓下来,我们不只立即感受到「内心」的平静,甚至连全身的紧张也都将自然的松缓下来!因此古人说「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这天君就是我们的「内心」,也就是这个情绪的感应中枢…「黄庭」!
        由于这一窍指的是身中「气」的感应中枢,是一个气场,一个能量场,而非一个有形的组织器官,因此到目前还没有办法用科学来证明,但能量学家已发现,在心脏的旁边,有一个能量场,其强度大到多少呢?它比脑中的磁场还要大上四千倍!难怪脑中的理智思考,往往总是败在「内心」的情感或好恶之下!
        想想看,你常在理智中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事,但最后是否因为内心里一个微微不喜欢的感觉上来,而又开始改弦易辙了呢?或是你脑中很清楚什么事是不能做的,但最后总是因为「内心」一个贪爱或嗔厌的感觉上来,而又再度犯错了呢?这就是我们的「内心」跟「理智」不同的地方。
        理智是表面的,而内心才是代表你真正内在的、深层的、真正想做的、真正想要的,也就是除了心脏以外,你还有两个心,一个是表面的思考,一个是内心的好恶情感,而这内心的力量要大过理智的力量四千倍!
        因此这存在胸中的「内心」才是修行的重点所在,经典中所谈的三心四相、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等,指的并非你脑中的理智,而是指你胸中的贪嗔好恶而言的。如来佛直指人心,正是要指出这一个能量场的重要性,而我们却一直误以为是我们脑中的逻辑思想出了问题,忽略了胸中真正的威胁。
        看到这里你开始怀疑,怎么回事,心不是脑袋的思考吗?怎么变成胸中的能量场了呢?是的,要看透你内心中真正的罣碍所在并不容易,否则这学问也不至于失传了两千多年!但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返观觉照而加以证明。
        就像你心中的「贪爱」、甚至你心中的「嗔恨」吧!虽然你的脑袋告诉自己,这不该贪,应该放下了,但你的内心却有个力量要你一直走在贪爱的道路上;或是你的理智告诉你,应该原谅他,要跟他和平相处,但你的内心有一个嗔厌的力量要你一直走在嗔厌的道路上。
        你的思想一直都没问题,但胸中那能量场却造成你内心一种不能自已的冲动。这就足以证明,是胸中的冲动让你无法走在理智思考所设计的那条道路上。所以我说,你有两个心,理智的心在脑部,而情感的心所呈现的贪嗔痴爱则发自于你的「内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13-11-26 19:36
        回复
          这个「内心」虽然科学家还是没有办法用开刀的方式,把它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闭上眼睛,用心去感觉到它确实存在。好比感觉你心中的爱,感觉你心中的恨,感觉你的愤怒、嫉妒、无助、烦躁,感觉你的慈悲、喜悦、放下…这些都没有办法用科学去检验,但却可以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一下内心的所有情感、所有的心情,是不是这些情感与心情发生时,都必在胸膛中有一团能量正在呈现,或正在起伏变化呢?只要你对自己开始几天的返观比对,不出数日,你就可以将脑中清明的理智与内心复杂的情感间的差别,掌握得明明白白,到时谁才是修心的重点所在,也不辩而自明了。
          透过仔细的返观,每个人终将发现,黄庭真是一个天然的感应气场,它的变化是如此的敏锐丰富,但每当你对黄庭一窍中的气机起伏,攀附一丁点对待取舍的分别知见时,不仅当下立即感受到情绪的烦恼,立即感受到罣碍的痛苦,更使得源自本性中的造化规则全都紊乱掉了。这对于一个正在进行修炼功程的人来说,此时气轮已开始逆行,丹田也停止了正常的运作,本性中那剥阴取阳的功能,也已经荡然无存!
          因此那个破坏气轮,并使丹田失去功能的元凶是谁呢?正是人们攀附于黄庭气机中那个有对待、有取舍的分别知见!经典中常把这种攀附在本无意义的气机上的知见称它为妄念、念头、动念、动心、知见、着相等。实际上这些词句都在指胸中的冲动,很少是指脑袋中的想法,因为在脑袋的理智思维中,什么事是应该做的?什么事是不该做的?什么想法是君子的?什么想法是小人的?做什么事会让社会更和平?做什么事会让社会更不安?这些事的是非曲直,只要有小学程度以上的人,其实大家都很清楚。然而我们却常做出不可理喻的事,常自己摧毁自己的气轮,其元凶是攀附在胸中的情识冲动,而非脑中的想法认识不清。
          因此不去练习放下攀附在胸中气机起伏上的分别知见,就无法清明自己的心,也无法显现自己的性,更难以使气轮的运转回到百分之百的天然与自在。因此说「大学之道」虽然是由「明明德」作为起点,但要「明明德」,其第一步必由自己的胸中去练习「知止」才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便是「知止」的重要所在了。
          那么这个攀附在胸中气机上的妄知妄见,到底要如何才能得「止」呢?仔细的返观自身,每当胸中气场动荡的感受愈大,心情的动荡便愈大,情绪的贪嗔罣碍也就愈深,然而这只是源于一场天大的误会而已!因为胸中的「气」毕竟只是气,能量毕竟只是能量,磁场毕竟只是磁场,


          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3-11-26 19:56
          回复
            不论它怎么起伏来去,本来就不代表任何高下、美丑、好坏、得失等意义的!
            就像水在河中奔流着,水流可以或快或慢,波浪可以或大或小,然而水毕竟只是水,岂会因为速度的快慢,或波浪的大小,而散发出什么贪嗔痴爱的意义来呢?
            又像天上的云,云毕竟只是云,不论或浓或淡,或来或去,它岂会在漂荡的过程中,散发出什么贪嗔痴爱的意义来罣碍自己呢?同样的道理,人们胸中的气毕竟只是气,能量毕竟只是能量,起伏毕竟只是起伏,又岂该在自由动荡的过程中,让它激发出贪嗔痴爱的对待意义来困扰自己呢!自认万物之灵的人类,竟然作出了这样愚昧的选择!难道这不是天大的妄知妄见吗?
            这也就是说,在黄庭方寸的气机实相中,其实本无贪嗔痴爱等意义存在,而人们在未曾观照其实相的习性知见下,竟然对它作了不可理解的选择,不是对某个感受开始「取」,就是开始「舍」,不是开始「贪」,就是开始「嗔」,于是便对自己造成永无止尽的烦恼与罣碍。
            记得这个重点了吗?人们的胸中并非不能有任何的能量波动,也并非不能有任何的气机起伏,也不是喜怒都不能发,而是人们不该对胸中本无意义的气机起伏,贴上任何好坏的标签,不该对那本无意义的气机起伏有一丁点的取舍分别存在,这个对内在感受取舍分别的对待知见,才是造成人们烦恼罣碍的所在!
            因而人们只要开始学习返观我们的心头,也就是观照黄庭一窍中气机生灭起伏的真相,学习任这股清真的能量来去自在,不与内在一丁点气机的起伏相罣碍、相攀缘、相分别取舍,即可在烦恼炽盛的当下,解脱所有情绪的攀缘与束缚,重回自性的本来清静与安宁,也重新启动了奇妙的自性造化,使气轮的运行回到正轨。这便是「知止」这两个字在修行功程中的真实意义。
            现在我们知道「知止」不只是为了解脱你心情上的烦恼而已,更重要的是它能启开气轮正常运转的第一步,因此这两个字可说是非常非常的重要!至此您可能在内心会有另一个疑问:「这道理我已知道了,我已经找到黄庭了,但此刻我的内心依然七上八下,究竟要如何才能确实的解下攀附在黄庭气机上的对待知见呢?」是的,这真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因为这并非听听道理就能有所收获的,这课题就像学雕刻一样,是个练习题,而不是理解题。它非得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地练习,才能掌握它的丝丝脉动。若非经过不断地练习,纵然五教经典你全都倒背如流,也不能窥测这不二心法的一丁点模样。


            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13-11-26 20:10
            回复
              的返本造化永不退转。如来佛所说的「不退转轮」,及孟子所说的「存其心养其性」,指的便是此事。
              古人费尽一辈子的精力,踏破铁鞋,为的就是要访求一个能启动气轮运转的诀窍而已!然而这启动气轮的诀窍,早已具足在每个人的身中,等着被启开,吾等德薄小子只能尽上接引之力罢了。当你掌握了这些诀窍之后,您便可以每天早晚用一至两个小时的时间来打坐修炼了。
              而这过程中,攀附在黄庭中的妄念越少,心火就越快沉回到丹田之中,去累积运转气轮的能量。丹田的热量有了,肾水自然化气而上升,如此一降一升,气轮自然周转不息。你会发现,愈不与胸中感受相抗衡,胸膛就愈清凉,丹田就愈热,气轮就愈刚健。只要你愿意用你的身体实际去体验,你会发现「就是这样」!原来气轮的运转非用人为的意念去导引,原来自自然然就发生的才是至善而完美之道。这个真相只有您亲身去体验,再多的口舌争辩都是多余的!
              既使我说了这么明白,但还是有部份的人一刻也坐不住,那是因为他对于心头的「知止」还掌握不了。他总是在心头气机起伏时不断的分别取舍,不断的与心头的发生相抗衡,如此必将导至心火上升,至使肾水积郁难化,如此必然越坐胸膛愈热,丹田愈冰冷,坐得再久造化一点也推动不了!
              在我的经验里,所有坐不住的人,大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因此不懂得将妄念放下,不去研究黄庭一窍中的知止,将会使你的修行事倍功半,就算有幸得遇明师,也很难有所进步的。
              因此事先学会黄庭里的「知止」,先学会如何守住黄庭里的「正等正觉」,是修行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也因此各教经典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在谈论这个「放下妄念」的知止心法,以便为众生的迈入性命的修持预作准备。若无知止的配合,其它的修持反而对众生有害而无利,故经中大多对于性命修持略而不提,这便是圣贤的渡世苦心。
              谈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要想修行走上正路,首先要从黄庭中把妄念放得下,再加上双手交迭于丹田的静坐法门,这股气就能慢慢的积养起来,丹田中的热度自然重新被点燃!这个热度一有了,就可以在身中启开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虚还无的自然功程!就可以开始展开返本还原的性命造化功程!到此你就可以说是已经迈入真正的「实修」,已经是一个懂得「知止」的人了!所以「知止」这两个字所包的意义极广,它可说是要进入修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来自Android客户端52楼2013-11-26 20:43
              回复
                如果说成佛的主轴是在返本还原,那么返本还原的主轴则在剥阴取阳,而剥阴取阳的主轴在转动你的气轮,转动气轮的主轴是能否在静坐时去持守一个无相、正等、不二的心。而这正等之心的主轴,便是能否在面对黄庭一窍的气机起伏时,维持它本无好恶意义的清真,不攀附一丁点的分别知见,这些都是「知止」这两个字所包含的范围内!
                修行这事是环环相扣的,而「知止」则是这功程的第一个步骤,是心的「知止」,也是静坐的「知止」,也是气轮的「知止」,也是剥阴取阳的「知止」,也是「天然造化」的知止。这两个字实在是言简而意赅,不可等闲视之。
                古人说「真修真得,假修假得」,意思是既使同样得遇明师,这里面还有真修、假修之分,而这真修、假修就是由能否时时持守住这个正等正觉的心,以及能否愿意吃苦的去静坐炼功,去完成返本应有的造化火候来分判的。
                如果你在各个道场努力追寻真修好多年,却不懂得心上的知止原来是在黄庭一窍中见真章;或是你已有了非常稳定的心性,但却不知道要启动剥阴取阳的造化;或是你想启动剥阴取阳的造化,却不知道一开始要用两只手掌的气场与温度去扶助丹田重新点燃,或是你却总是三分钟热度,不愿甘心吃苦的去静坐炼功,去完成应有的造化火候;或是你虽勤于久坐炼功,却忽略要从自己的黄庭心头去持守一个无相的清真!这一些关键因素少了任何一项,任你在哪一个道场中不断地展现你的乖巧听话、你的热忱活力,终究还是启动不了自身中返本还原的造化功程!不论你是否得遇了明师,这都称为「假修」,都称为「外道」!这是想要修行的人不可不知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13-11-26 20:50
                回复
                  定、静、安:
                  「定、静、安」这三个字的意思差不多,只是程度上有些差别而已。「安」有安全、安稳的意思,是行持既久,根基渐固,不再逐流更移,不再危险,不再被扰乱,有了稳定性,可以堪用了才叫「安」。定性未固,或准或失则不能叫安。好比一个不准的钟,不能因为它偶尔也会中一两次就叫安。
                  然而这「安」字乃是兼指「心」及「气」两个方面来说的。从「气」的方向来说,「安」正是佛家所谓的「不退转轮」。意思是我的气轮运转已有了稳定度,不再受到妄知妄见的扰乱,也没有一点人为的造作,完全合乎本性的节度,能安稳的进行返本的造化,不会再因人心作祟而失去准头,故曰「安」。
                  从「心」的方面来说,黄庭内的气机不再攀附好恶知见,任何动静态的日常生活中都能「知止」,不再被气血起伏所愚弄,不再因妄念而扰乱气轮运转的自然,这便是心的「安」。
                  心安了的同时气轮也就安,此时气轮的运行已完全出于天然的本性,没有一点点的人为造作,经典中称这种法叫「无为法」。进入无为法所依靠的就是本性中的自然力量,靠着本性才能安,靠着人为则不安!古人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靠着人心去造作气轮的运转是危险的,而远离二元对立的道心却是那么的隐微难懂,因此唯有开始学习观照气机清真的本质,观照到一个知见也不得攀附,观照到剩下纯然天真的精一本貌。这心气都能执中精一了,这时才可称为「安」!
                  至于「定」、「静」是已经稍微进入状况,但还没有到达「安」的名词。好比一粒种子刚发芽,慢慢冒出两片叶子,虽然发了芽,但一不小心就可能被野草给盖过去了,此时它的生命还很危险,一边成长还要记得一边拔草,这时还没长到安全的地步,只能勉强说是有了「定、静」而已。定、静是说虽然心性已朝正确的方向渐渐在成长了,但还没有稳定性,还经不起太大的考验,因此还不能称为「安」。
                  古人在这个心性尚未稳定的阶段,常常远离尘世,遁到深山里面去好好地炼定静,等到心性有了定性,到达「安」,再出来渡世。而现代的人则喜欢偶尔到道场里,去过一阵子清闲的生活,养养自己的心性,或是自己立个志,一个月或三个月的时间别动怒,也不生欲念,给自己定些戒律或目标,以免心性因外物的引诱而不断地浮动,这都是在「定、静」这个阶段时的不错方法。
                  给自己一个沈淀的机会,使心性渐渐明朗,渐渐有了方向,渐渐抓到主轴,渐渐知道怎么在动乱的当下返回清真,这就是「定静」。心定静,气也就跟着定静,


                  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13-11-26 20:58
                  回复
                    心定静,气也就跟着定静,「气轮」的频率也跟着慢慢的接近定位。
                    定到一个更深的状态,这心气都能顺应天然,能在动静间应用无碍,六祖所谓:「能于一切处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爱憎,亦无取舍。」安闲恬静,虚融淡泊。这便叫做「静」。心静了,气也就到静,气轮也到了静,这时周身气机如鱼游于河海,如车驰于轨道,各适其位不再动荡了,叫「静」。
                    静久再更有稳定度就叫「安」,心一安,气、性、气轮都安,都自在了,都依照天然规律在运行,不再失去准头了。有了「安」的稳定力,便可以入世、可以治世、可以渡世,任何逆境颠沛造次间,都可以应用自如,都没有危险了。不到安,不论作什么,就像是泥菩萨过江一样,自身难保,故不可大用也。
                    道家叫这样的火候「安炉立鼎」,火炉也安好了,锅鼎也立好了,一切准备就序,可以开始煮熟一餐香喷喷的饭菜了,可以开始行返本还原的造化了。从修炼的角度来说,也就是炼到丹田里的胎息已经产生,时时刻刻都有一股温热感在旋绕,好像有个小小的温泉一般泉涌不止,气轮也日日周转不息了。
                    以前我拜入先师门下,一开始就很努力的静坐,那丹田不只会热,能量充沛时常常会有滚动的现象,好像里面有几个热热的钢珠在丹田里快速滚动一样,修炼家称此时为「武火」。时日越积越久,渐渐的丹田中会剩下一点点小火细炖的感觉,只要反观一下,就感到那股气时时刻刻都非常细柔稳健的运转着,修炼家称此为「文火」。
                    武火文火总是在适当的时刻交互运转着,修到生活中的任何时刻,都感觉到那股刚健之气的运转不息,这时佛家就叫「不退转轮」,道家叫「安炉立鼎」,儒家的「大学」则称为「安」。大意是一切都已就序了,可以全速推动气轮,可以大行造化了。总而言之,「安」就是道心不退转,气轮也不退转,造化也非常完全之意。
                    至于「定」、「静』就是还未到「安」的过程,是心一会儿能够不二、一会儿又妄念丛生;气轮一会儿正转,一会儿紊乱的过程。然而已渐渐的有所长进,虽然还没有到安,但是勉强还能发生这么一点转动气轮的作用,因为正在进步中,不能说没用,因此就称为「定」、「静」。


                    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13-11-26 21:05
                    回复
                      虑:
                      安而后能「虑」。「虑」有思虑及过滤两重的意思。心思发达且毫无好恶污染叫「能虑」,气机的造化能依天然的本性,而达到剥阴取阳的过滤效果,也叫「能虑」。
                      而这个「虑」的功能必需要达到「安」之后,一切的思虑及造化才能完全吻合本性,才能有剥阴取阳的功效,不出于本性的造化没有剥阴取阳的功用,凡出于人为意念去导引气轮运转的,虽然可以炼气功,可以使身体更为强健,但都不能有剥阴取阳的功用。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是「有为法」都不能迈向返本还原之路,效用都很短暂。因此「大学」说「安而后能虑」,必需到达「安」,完全没有人为力量的干扰,才能显现出这天然造化的功能来,才能迈向剥阴取阳的「能虑」之路!
                      安了才能虑,这说法与佛陀的「见性才能成佛」的说法完全一致,见性就是「安」,安于本性的天然造化,这是唯一的成佛之路。而前面「定、静、安」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能虑」做准备的。「能虑」了才是开启了成佛造化的第一步而已,并非「安」了就是已经完成所有剥阴取阳的造化,也不是「见性」了就代表已经成佛了!这只是本性造化的准备工作就序而已!因此最重要的是「虑」,而不是「安」!
                      这个「虑」字其实有三重的意思,第一指的是「心」的虑,第二指的是「气」的虑,第三指的是「业」的虑!
                      从「心」的方面来说,这「虑」字是能思考、能正确的分辨、能正确的选择、能有正常的情感的意思。看「能虑」这两个字,就知道它不是没有念头,也不是分不出善恶,也不是没有情感,而是在思虑与感受时,没有一点好恶妄念混杂,不受黄庭中一点气机起伏的左右之意。
                      至此凡有思虑、情感,皆是不取不舍纯真智慧的表现,所有的妄念、邪念都「无念」了,所有本有的智慧都「能虑」了。因此佛经中的「无念」是有条件的,是指那些妄念都没了,而不是连智慧也没了,不是连动一点想法、动一点慈悲的情怀也不行的。
                      佛有智慧,佛有至情,佛能动出纯真的念头,而不是没有念头;佛有纯真的情感,而不是没有情感,佛是「能虑」的,而不是没有思虑的「顽空」。而现今的修行人误解「无念」的真义,误以为脑中不能有一点想法,胸中不能有一点情感,甚至发明机器来检验脑中有没有发出波动。


                      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13-11-26 21:11
                      回复
                        什么是造化呢?好比一个蛋,一开始里面有的只是稠稠的蛋白蛋黄,但经过母鸡二十几天的孵化之后,却可以变成有肉、有血、有骨、有毛、会蹦会跳的小鸡!请问这二十几天内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呢?这实在不好说明,任谁也说不清,我们就勉强称它为「造化」吧!是谁主宰这个造化呢?就是「性」!是鸡蛋的性使它变成鸡,是种子的性使它变成神木,是「造化」使天下由无变有,由有变无,天地间所有一切的神奇,都是经由「造化」两字所形成的。而使这个造化如此完美精准的,就是「性」。
                        那么如果把一个未修行的人形容成「蛋」,而已修成佛的形容成「鸡」,那么由人变成佛要不要经过一个奇妙的「造化」来促成这个改变呢?当然是必要的,没有造化怎么会改变呢!而成佛造化过程中的最大内涵,便是展开剥阴取阳的精密功程。
                        而这精密的功程是如何发生的呢?其次第又是如何的呢?当人们身中的气轮持续稳定的运转时,自然就可以体验到剥阴取阳的净化效应渐渐发生,其过程大略是先经由皮、肉、筋、血、骨,再抽肠换肚脱胎换骨等功程。
                        而这些净化过程进行时,会带给人们或大或小的感受,净化到皮时皮会麻,净化到肉时肌肉会抖,净化筋时筋会酸,净化到血会痒,净化到骨会痛。直到通三关过九窍、臭皮囊里产仙童、出窍、入窍都有一定的效应可以感受的。
                        这功程中大多数的感受有的并非一个发生完再发生另一个,有些如此,有些则同时进行。以上举出只是修炼功程中一小部份的效验而已,其它更多过程与感受,待有缘真修者自验之。
                        凡修炼有所进展,必有效验,就像蛋变鸡的过程,如果那颗蛋有感觉的话,那二十几天里面,它将可以感受到多么重大而激烈的变化呢?而一个平凡的人,若真的修炼有得,从一个浊阴的凡夫,渐渐进化为纯阳(纯先天)的仙佛,难道会没有一丁点感觉吗?不可能的!除非你还没有进入本性「能虑」的造化之门,否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必有效验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13-11-26 21:26
                        回复
                          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身中的阴阳二气所会合而成的无极真炁(阴阳至为平衡的先天炁)。人身中的玄关中有阳,而丹田中有阴。但玄关中的阳非真阳,丹田中的阴非真阴(不是乾坤之纯气,而是坎离的杂气),就像一块磁铁的阳极不纯,阴极也不纯,故一直无法相结合返回无极的道体。而懂得修炼的人透过内心的「知止」去除人欲的干扰,及静坐的引动,使气轮自转进行剥阴取阳的净化功程,于是玄关的阳自然愈来愈纯,丹田的阴也愈来愈纯,纯到几近乾坤之正气时,这两股气将在身中产生激烈的交合,而返回一点无极的真炁(古修行者习惯称为纯阳)。只要持续的静坐得法,这样的净化功程在身中会不断地进行,而身中这种阴阳不断地揉合,正是修炼家促成真我法身返本还原的功程所在。
                          古代的丹经道书上常有「抽坎填离」的名词,其实就是让坎离杂气返回乾坤正气,自然可以交合为「无极」。就像世上男女交媾可以产婴儿,而自身中的阴阳交媾可以产出一股无极真炁来,古人常称它为「结圣胎」!佛家所说的「金刚法身」就是这样炼出来的,道家所谓的「金丹」也是这炼出来的,儒家所谓的「浩然之气」也是这样养出来的。各教殊途同归,原无二致。
                          不过身中阴阳初结,这只是法身的胚子而已,并不是已经到了成熟结果的时候,好比像个母胎中初形成的胎儿而已,但这已非常珍贵,这是一切的开始,因此古书中才称为「圣胎」。佛家则暂称它为「舍利子」,就是「种性」的意思,道家称它为「黄芽」,这些词都是形容它还是个「种籽」而已。此时还不能称圣人,不能称仙佛,因为它只是初有所得的修行人而已。
                          而且这阶段所得的结晶,虽然是阴阳化合了,但仍然还带有一点杂气所勉强交合而来的,好比只有百分之八十的纯度时就交会了,所以初次交会而成的这个圣胎,并不是真正的返本还原,也不是真正的法身!
                          接着由初次交合的圣胎为基础,继续的转气轮,守着你的「知止」,持续的静坐苦炼,持续去推动气轮的自然造化,让气轮能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中都能不再退转,它便能不停的在身中精化气、气化神,使身中的气越来越精纯。
                          你所做的只是无时无刻持好你的「知止」,有空就去静坐,它自然进入第二阶段的精化气、气化神!而后再完成第三阶段的精化气、气化神!古代的道书中叫「三还九转炼金丹」!
                          经过三还九转之后,身中的气已达到非常纯净的地步,差不多可以叫「金刚法身」了,那样的人在世上可以叫「圣贤」、出世时可以叫「仙佛」。


                          来自Android客户端59楼2013-11-26 21:38
                          回复
                            修成圣贤仙佛的道体叫「返本还原」、叫「明明德」。道家说结「丹」,这丹字就是一个日、一个月迭在一起,儒家叫「明」德,也是一个日、一个月合在一起,都是取其阴阳和合、返回无极本源的意思。而这些漫长的修炼功程,都是由一个「虑」字所造就出来的。
                            得:
                            虑而后能「得」。「得」是什么呢?这「得」分两个层面来说,一个是「心」的得,一个是「气」的得。从心的方向来说,此心已经澈底的「知止」,在任何动静的时刻中,心头气机或动或静之时,不再发生任何好恶取舍的知见与习性的攀附,既然没有好恶取舍,也就代表所有的烦恼已化为菩提了,不再被世上的烦恼所牵绊了。
                            内心得到这样的解脱,就是得证金刚经「离一切相、无所住」的心,也是得证心经「观自在、五蕴皆空」的心。也是得证孔子「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心,也是得证子思「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心了。
                            从气的方向来说,也就是真我法身的那股气,经过三还九转的粹炼,身中的气由八卦合成四相,由四相合成两仪,由两仪合成太极,由太极返回无极,澈底的恢复了它原本纯净的风貌,恢复他先天的本来面貌!
                            只有在「心」与「气」这两大方向都还原到本来的清真,才称得上是完整的「得」。也就是在「真我的本心」及「真我的法身」这两大方向都得到了还原,这才称得上是「佛」的完整还原。
                            因为佛不是只有一个无相的心而已,佛还有一个纯净的金刚法身在,而这法身就是一股纯净浩然的「炁」所组成。因此完整的修炼必需「心」与「气」的净化同时并进才能有「得」。
                            了解了这点你便能理解到,修行并非只修一个空空静静的心就可以「得」了!法身若没有解脱,心也就无所依了。而这正是目前大多数修行人的偏执所在!这点误解让无数修心修得很好的人,仍然逃不出气数的枷锁,而重新落入于六道轮回之中。有心迈向真修真得的人,这是不得不注意的。
                            以上便是「大学」「知止、定、静、安、虑、得」的大意所在,这学问真是非常的「大」,难怪称为「大学」!然而这个幽深又自然的功夫,早就俱足于我们的一身之中了。这一切奇妙的造化,都将在我们的「肉体」内才能发生,若是失去了人身,想要再修炼返本,就没有指望了。
                            古人常说「人身难得」!又说「一失人身万劫难」!可见修行不只是修一个「心」而已,修行若是只修一个无相的心,等失去人身,当了鬼再来修还不迟嘛!鬼也能修心呀!何必急着人身未坏的时候修呢?对不对?


                            来自Android客户端60楼2013-11-26 21:44
                            回复
                              古人之所以劝我们趁人身还在时赶紧修行,是因为在宇宙之间,要炼就佛果必需要先有一个人身,这剥阴取阳的净化功程,正是在人类的肉身中才有办法进行的。好比要吃一颗苹果,必需要先有一棵苹果树是一样的,只有苹果树才能造化出苹果来,等果树没后想要再吃苹果就比登天还难了!因此只有趁着肉身还在的时候,可以造化出仙佛果来!身体就是载道之器,是把法身中的杂气锻炼成金刚气的唯一器具,你可要好好的珍惜你这个载道之器呀!
                              注意这个重点,只有人类的肉体才有办法造化出仙佛来,其余任你什么妖魔鬼怪,法力无边,如何的厉害,只要少了人类的肉体,从没有可以直接炼成佛的!纵观历史,一个也没有!这些妖魔鬼怪修持再怎么好,一定得要重新投胎,换得人身才有机会修成的。
                              可见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个肉体有多珍贵!胜过所有大妖大魔的法力无边呢!而您准备继续用它来吃喝玩乐呢!还是用它来追逐那些法力呢!还是启动它那看似平淡无奇的返本造化,来返回自己的真面目呢!
                              了解人身的可贵,你就了解到,当你找到真正的修炼方式,那是完全不须藉用外在任何东西的,也不需要跑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膜拜,也不需要花很多学费去学什么技巧,因为它不在外,人类的所有技巧、所有的聪明都不管用,这功程只需要靠你的「肉体」内本自具的功能就够了!
                              老天爷已经将返本还原所需的一切配备,都隐藏在「我」的色身里面了,「我」是唯一的,「我」是上帝的独生子,「我」早已俱足一切,无所欠缺!因此如来佛及老子都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当你有了这样的体认,试想全世界的人类不同样都是人吗?那么他们身内的气轮,是否应该都一个样子呢?它的造化是否应该拥有一个同样的模式呢?是否应该同样的奇妙与精密呢?
                              如果你也确定人类的本性是同一个,其造化是同等的精密、同等的伟大、同一个模式、没有高下之分,而你也确定修行想要有所结果,所依靠的就是人的「本性」,那么人类正确的修行方式,会有两套、甚至三、五套不同的模式吗?人类的修行方式应该因为种族、或宗教的不同而不同吗?不可能的!持这种「各人见解不同」的说法的人,是没有见到唯一本性的人!
                              这就好像两个健康的肝,或两个健康的肺,里面的造化模式可以有两三套模式吗?可以截然不同吗?可以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吗?不可能的!因为我们都是人,既是同属人类,必然有一个完全一致的造化模式,否则就不会归在同一类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13-11-26 2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