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句经文被我们这样解释,究竟正不正确呢?
其实在佛教的大般若涅盘经第三十卷里面,曾有六位外道的大师认为「心无所不在遍满太虚」,而佛陀为了证明心不是无所不在,也不是遍满太虚的,因而与他们进行了一段非常精采的辩论,只是因为大藏经有五千多卷,就算你每天读完一卷,也得花上十四年的时间才读得完,所以很少人曾经看过这段经文,也因此才有机会让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调,至今仍然迷惑着无数的修行者!
刚听到这样的说法也许你会非常讶异,但以下这段精采的经文就是最好的证明。看完这段内容,相信你必和我一样,对于佛陀用简单的比喻,就能破除了你我心中的迷惑,佩服得五体投地…
大般若涅盘经卷30:
六师言:「瞿昙(佛陀的凡姓,指佛陀),色亦非我,乃至识(感觉、想法)亦非我。我者遍一切处,犹如虚空。」
(译:六位外道的大师说:佛陀啊!这色身终究不是我的,甚至你所感受到的感觉、想法也不是我的,真我遍布在一切地方,就像虚空一样无所不在的!)
佛言:「若遍有者,则不应言『我初不见』,若初不见,则知是见本无今有。若本无今有,是名无常。若无常者云何言遍?
(译:佛陀回答说:如果你真的已经如虚空般遍满在一切地方,那么你就不应该说「这地方我以前没见过」,如果这地方你未来到之前没见过,那么就知道你现在所见到的景象你本来没见过,而是今天人到了这儿才见到的。如果这景象是你人到了这里才见到的,这就叫做「无常」,也就是你并非当下就能见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若是你的知见这样的无常,怎能妄说你与太虚一样遍满在一切处呢?)
若遍有者,五道之中应皆有身,若有身者应各受报,若各受报,云何而言转受人天?
(译:佛陀又说:若是你真的已经遍满在一切处,那么六道除了你正在经历的人道之外,其它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等五道,也应该同时有你的身心存在,如果其它五道也同时有你的身心存在,那么你应该同时感受而其它五道的苦乐果报,但如果你正同时在感受着六道的苦乐果报,又为什么要劝人好好修行,以便从恶道里面求生到天、人的善道里面来呢?)
其实在佛教的大般若涅盘经第三十卷里面,曾有六位外道的大师认为「心无所不在遍满太虚」,而佛陀为了证明心不是无所不在,也不是遍满太虚的,因而与他们进行了一段非常精采的辩论,只是因为大藏经有五千多卷,就算你每天读完一卷,也得花上十四年的时间才读得完,所以很少人曾经看过这段经文,也因此才有机会让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调,至今仍然迷惑着无数的修行者!
刚听到这样的说法也许你会非常讶异,但以下这段精采的经文就是最好的证明。看完这段内容,相信你必和我一样,对于佛陀用简单的比喻,就能破除了你我心中的迷惑,佩服得五体投地…
大般若涅盘经卷30:
六师言:「瞿昙(佛陀的凡姓,指佛陀),色亦非我,乃至识(感觉、想法)亦非我。我者遍一切处,犹如虚空。」
(译:六位外道的大师说:佛陀啊!这色身终究不是我的,甚至你所感受到的感觉、想法也不是我的,真我遍布在一切地方,就像虚空一样无所不在的!)
佛言:「若遍有者,则不应言『我初不见』,若初不见,则知是见本无今有。若本无今有,是名无常。若无常者云何言遍?
(译:佛陀回答说:如果你真的已经如虚空般遍满在一切地方,那么你就不应该说「这地方我以前没见过」,如果这地方你未来到之前没见过,那么就知道你现在所见到的景象你本来没见过,而是今天人到了这儿才见到的。如果这景象是你人到了这里才见到的,这就叫做「无常」,也就是你并非当下就能见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若是你的知见这样的无常,怎能妄说你与太虚一样遍满在一切处呢?)
若遍有者,五道之中应皆有身,若有身者应各受报,若各受报,云何而言转受人天?
(译:佛陀又说:若是你真的已经遍满在一切处,那么六道除了你正在经历的人道之外,其它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等五道,也应该同时有你的身心存在,如果其它五道也同时有你的身心存在,那么你应该同时感受而其它五道的苦乐果报,但如果你正同时在感受着六道的苦乐果报,又为什么要劝人好好修行,以便从恶道里面求生到天、人的善道里面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