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吧 关注:39,184贴子:510,947
  • 3回复贴,共1
悠远的历史,庞杂的文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典故。古人好用典故,诗词曲文中比比皆是。许多的典故我们还在用,许多的典故已经湮没无闻。随意举一些,如东西,侧帽,锦书,社稷,阴/阳历等。成语基本上一个就是一个典故,如请君入瓮,疑邻盗斧等。历史、人物、文化、故事等等,寥寥数字就是一个文化符号,传达着丰富的内涵。偶尔不经心看到一个典故,追根溯源竟能翻到春秋战国。世上的风光,文化是其中极美的一类。今在此写下一贴,记录自己往后遇到的有意思的典故。典故只是一个引子,更多是想写自己的疑问和思考。I


1楼2013-10-29 20:38回复
    1,阴历
    历法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制定,表征太阳或者月亮的运动周期。太阳的周期是一年春秋寒暑,月亮是一月朔望盈缺。表征太阳的称阳历,阳历的一月太阳一定在南半球;表征月亮的称阴历,阴历的十五月亮必如圆盘(无云遮挡时能见)。
    我们现在用的阳历不表征月亮,月圆的时间任意变化(如8月21日,9月19日)。但阴历事实还表征太阳的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夏至和冬至,分别是白昼最长和最短的日子。再一查,才明白我们用的阴历(农历),其实是“阴阳历”。农历是一种极为高明的历法,兼顾太阳和月亮的特征。
    我们现在的阴历和阳历是怎么回事呢?辛亥革命之后的第二年(1912年),中国采用西历(阳历)以公元纪年,农历同时使用,配以民国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采用西历(阳历)以公元纪年,农历同时使用,但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农历从此失去正统舞台。
    失去正统舞台是什么意思呢?以今年为例,可以找到两个阴历十一月二十九(分别是2013年1月10日和2013年12月30日),它们同属于2013年,按公元纪年是没法区分的。当然,查万年历后可以用壬辰年、癸巳年来区分,但已落了下乘。
    公用为阳,私用为阴,这可能是阴阳在历法中的另一层含义。
    附注:伊斯兰教采用的回历是一种正宗的阴历,和太阳完全没关系。所以不要意外,回民过年有时在寒冷的冬天,有时又在炎炎的夏日。I


    4楼2013-11-01 11:32
    收起回复
      2,愿嚏
      “愿嚏”估计没多少人听过,不过翻译一下就恍然大悟了。“愿”是思念,“嚏”是喷嚏,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人打喷嚏是因为有人在想他“。在我走过的许多地方,都曾听说过这个说法。因习以为常,也没怎么在意。直到今天翻书,才意识到这是一个流传了千年的习俗。
      宋时梅尧臣有诗句“我今斋寝泰坛外,侘傺愿嚏朱颜妻”。往上追溯,唐时《慧琳音义》一书有“今俗,嚏,云人道我——此亦古遣语耳”,原来它是更”古时“的习俗。再往上追溯,会追到哪里呢?
      《诗经》——终风——“寤言不寐,愿言则嚏”!“言”无意,“寤不寐,愿则嚏”就是——“醒来之后再不能入睡,我那么思念你,你在远方应该会打喷嚏吧”。I


      5楼2013-11-04 16:17
      收起回复
        3,家室
        这个词大家都听的比较多,实际上并不常用。说出“我是一个有家室的人”的时候,一般是正处于一些诱惑当中。“家室”指家庭,这是毫无疑问的。它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古时“男子有妻曰有室,女子有夫曰有家”,后面混在一起,统一称为“家室”了。现在含义有了一些扩展,有男女朋友的往往也自称是有家室的人。
        顺带延伸一下,《大道为公》一篇中有“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其中——“老而无妻为鳏,老而无夫为寡,幼而无父为孤,老而无子为独”。鳏寡未变,独已失本意,现用其引申义“形单影只”。“孤”的含义有些变化,幼时父母双亡才称孤儿,失去父亲或者母亲则称“单亲”,包括父母离异。
        从“孤”的变化,可以看到女子地位的提升。很想单独写一篇关于女子地位提升的,但尚未理清头绪。


        7楼2013-11-05 10: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