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在线吧 关注:200贴子:2,014
  • 4回复贴,共1

【转贴】基辛格《论中国》 网友热心翻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10-27 23:50回复
    基辛格《论中国》
    这本《论中国》厚达600页,是基辛格第一次以专著的形式来系统的阐述对中国的见解,书当中援引了很多历史文献,并且通过对过去40年来他与四代中国领导人的交谈,详细分析了现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形成过程和特别以及21世纪全球力量平衡的重要性,5月27号基辛格就要迎来88岁大寿,选择此时出版,基辛格这个举动被外界视为献给自己88岁大寿的厚礼。
    :《论中国》这本书是基辛格对中国40多年深入交往的一个总结,也充满了他对中国和美国关系的现实思考,比如《论中国》中认为,在没有其他国家可以声称与古代历史和古典的原则有更为紧密的联系,所以任何理解中国的尝试都必须从事它漫长的历史出发,基辛格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天然的使命感,美国优越论是存在事实的,这种观点认为美国有义务把它的价值观传播到世界所有地区,但历史上中国优越论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是不想劝别人改变自己的信仰或观念,而倾向于把其他所有国家按照其与中国文化形式和政治形式的相似度分成不同层次的属国。本文译者乃天涯er:海角孤鹿


    2楼2013-10-27 23:50
    回复
      【序】
      1962年十月的一个夜晚,毛在中难海召见了他的政治军事将领们。在西部万里之外的喜马拉雅山脚下,中印两国军队正在刺骨严寒中对峙。争执发生在一条有争议的边界线上,印度坚持英国殖民者划下的麦克马洪线,而中国只承认大清前朝的国界。印度军队站在他们自以为是的位置上被中国军队包围了。这时,所有的外交努力都失败了。
      毛决定打破僵局。他在他宣称要抛弃的旧中国历史中寻得一条妙策。毛对他的将领说,中国和印度以前打过一个半战役:一个是在1300年前的唐朝,我们派兵帮助印度王朝平定了叛乱。那以后,两国享受了一段宗教和经济交流的繁荣期,所以中印不是永远的敌人;另外半个是蒙古(蒙古可以说是半个中国)的铁木真大败印军,攻陷德里,杀了十万人。所以,毛说,这次要“敲”他们一下,让他们回到谈判桌上来。但是,我们要克制,教训教训印度人就可以。
      毛的部下—这些宣称要砸烂封建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共菜主义geming者—没有一人怀疑历史与现实的战略意图有何相悖。军事部署按照毛的思路布置下去,几个星期后,中国军队给予印军沉重的毁灭性打击。但是,在胜利后却退回了以前的实际控制区,甚至连缴获印军的重武器也全部归还。


      5楼2013-10-27 23:51
      回复
        其实大部分中国历史中,中国不是这样充满妄想的。从汉朝开始,中国一代又一代逐渐从黄河流域拓展开来,将邻近民族社会纳入中华文化圈。中国过去的科学技术成就超过了欧洲,印度和阿拉伯。
        不只是人口和领土远远超过欧洲,直到工业**,中国还是最富裕的国家。一个四通八达的运河网络连接主要河道和人口中心,中国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繁荣的贸易地。事实上,中国当时占世界GDP的比重比任何一个西方国家在过去的十八个世纪产量的总和还多。至少在1820年,中国占世界GDP的30%,超过欧洲加美国的总和。
        当时西方的观察家对中国的物品繁荣感到相当吃惊。1736年一个法国人写道:(中国)各省都富有特产,而运输通过四通八达的运河快捷地抵达各地,使得帝国内的贸易非常流畅,这是欧洲不可比的。
        三十年后,还有一个法国人写道:无人否认这个国家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口最多的和最繁荣的王国。像中国这样的帝国相当于欧洲的全体,如果欧洲主权归一的话。
        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有时也采用外来的思想和发明。但经常是中国人相信只有中国拥有最有价值的物产和知识。外国与中国的贸易不被中国的精英们认为是正常的经济往来而是“进贡”。


        10楼2013-10-27 23:53
        回复
          孙子把两个领域合并到一起了。西方的战略家思考如何在决定性时刻组成压倒优势力量,孙子则建议提升政治和心理上的主导优势使得冲突尚未开始胜负便见分晓。西方战略家在战斗的胜负中考验他们的道理,而孙子在不战而胜中验证他的道理。
          孙子关于战争的论述不像欧洲军事文献那么辉煌,它也不推崇个人英雄主义。他的论述甚至带有悲剧气质,如《孙子兵法》开篇的警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对孙子而言,胜利不简单是战场上军队的凯旋,而是军事手段企图捍卫的政治目标的最终实现。降低敌军的斗志或将他逼入无可逃脱的劣势境地比与敌人真刀真枪地在战场上相见是为上策。因为战争是复杂而绝望的事业,知己知彼是关键。战略较量可以演变为一场心理意志竞赛: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在理想情况下,主帅取得了主导优势就可以彻底避免了战争。在另一种情况下,他会在作足形势分析和后勤、外交和心理准备后给敌人以致命一击。所以,孙子说: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因为战略上攻击敌人和他的同盟有心理感觉要素,所以孙子非常强调诡计和欺诈,他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对于遵循孙子箴言的主帅来说,用诡计欺诈得来的胜利比战场上用兵要更人性化(当然也更经济)。《孙子兵法》建议主帅引诱他的对手帮助自己完成目标或将他逼入一个不可能获胜的位置使他不得不选择率全军(甚至全国)投降以自保。
          孙子最重要的见识也许就是在军事或战略较量中,所有事情都是相互关联的:天气、地形、外交,无间道、后勤供给,力量平衡、历史认识、惊吓和斗志。每个因素都影响着其它,引发相对优势和动量的莫测变化。战争没有孤立事件。
          因此,一个战略家主要不是去分析一个单独的事态而是确定它发生的因果关系。没有任何一个形势是静止的,任何一个状态模样都是临时的,同时也是演变的。战略家必须掌握它变化的趋势并利用它为自己服务。孙子用“势”来概括它的意思,西方没有相对等的概念。在军事意义上,“势”代表了一个正在展开的形势的战略趋势和它的“势能”。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15楼2013-10-27 23: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