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意如吧 关注:5,098贴子:115,639
  • 10回复贴,共1

读欧阳炯《浣溪沙》及柳永《斗百花》、《菊花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实我觉得内容有些不雅,觉得还是成年的吧友看看吧。


IP属地:湖南1楼2013-10-06 23:36回复
    高中的时候读《花间集》,读到欧阳炯的《浣溪沙·相见休言有泪珠》的时候,不禁感叹:这词也太漏骨了吧!
    全词如下:
    相见休言有泪珠,酒阑重得叙欢娱,凤屏鸳枕宿金铺。
    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
    脑海里不禁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见到她的时候,还没有交流她就泪流满面了。酒意越来越深,终于得以重叙欢娱,得以床上云雨。兰麝细香长听得到她的喘息声、看得到她的肌肤。突然听见一声低语:现在还怪我薄情么?
    况周颐《蕙风词话》云:自有艳词以来,殆莫艳于此矣。(这真的只能算是艳词?)
    李冰若《栩庄漫记》云:欧阳炯《浣溪沙》“相见休言有泪珠”一首,叙事层次井然,叙情淋漓尽态。而着语尚有分寸,以视柳七、黄九之粗俗不堪,自有上下床之别。
    那是,我实在是不懂——这也算是着语尚有分寸?柳永又哪里粗俗不堪?那时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已深入我心,所以我实在是想不通像柳永写出的词怎会粗俗不堪。I


    IP属地:湖南2楼2013-10-06 23:38
    收起回复
      昨晚翻《乐章集》的时候不经意间翻到了这首《斗百花·满搦宫腰纤细》
      全词如下: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然后我想到了这样一副画面:新婚之夜的及笄少女羞怯于男女之事,不会主动向自己的丈夫示爱。夜深了,她还不愿意进入鸳鸯被中承欢。丈夫为她解下罗裳的时候她却盈盈背对着烛台,对丈夫说:“你尽管先睡吧。”
      不得不说,我彻底震惊了。瞬间觉得上首词着语尚有分寸,这首词我有点不能接受。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中册):闺房狎媟,不宜实说,而有本色描写,迹近诲淫者。如永《斗百花》曰……又《菊花新》曰……尽是实话,殊嫌秽口。以视欧阳修之闺情冶思,犹托之兴象,而出以蕴藉者,殊为好色而淫也……而如永《斗百花》、《菊花新》等词亦岂可付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得无羞口耶?风斯下矣。(1996年中华书局出版)
      看到以上这段我就去翻了下《菊花新》
      全词如下:
      欲掩香帏论缱绻。先敛双蛾愁夜短。催促少年郎,先去睡、鸳衾图暖。
      须臾放了残针线。脱罗裳、恣情无限。留取帐前灯,时时待、看伊娇面。
      然后我就想到……不自觉就面红耳赤心神荡漾了。I


      IP属地:湖南3楼2013-10-06 23:40
      收起回复
        经此,我才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口号似的句子是多么正确。
        (此处没有贬低柳永的意思,毕竟柳永词中的这类词不多。我只是想感叹一下,我这种家伙真的是第一次读到如此“震撼”到我的词。各位吧友有没有震撼到?难道是我孤陋寡闻么…… )


        IP属地:湖南4楼2013-10-06 23:41
        回复
          各位吧友不要批斗我发这样的帖行么?


          IP属地:湖南5楼2013-10-06 23:43
          回复
            叹一句——我终于不必担心被拖出去枪毙了,哈哈哈!


            IP属地:湖南12楼2013-10-07 12:06
            回复
              各位吧友觉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类古诗词呢?现在我都觉得柳永那两首不算什么了。


              IP属地:湖南20楼2013-10-08 23:01
              收起回复
                各位吧友,矫情一回如何?
                先听我絮絮念叨下。因为很喜欢温庭筠的词,就个人而言,我觉得他笔下的女子应该都是洁身自好的。就算是情人远行未归(或者是由于某些原因归家不得),她一个人守着空房,也要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不逾矩。而不像现在的一些女子,寂寞不得。
                话说相思这个话题应该被大伙儿写烂了吧……从古到今不知被翻出多少花样来了。它置身人群中,从未断绝。


                IP属地:湖南35楼2013-11-22 21:37
                回复
                  《相思从未断》
                  彼时她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少女,眉目如画,冰肌玉骨,这样的如玉容颜足以倾了整个苏州城罢。
                  又是一年春好处 ,陌上的花儿可都开了?她由侍女陪同着,去看那遍地的姹紫嫣红。花儿是娇艳的,这置身于百花之中的少女却没有失去一丝颜色,就如古书上说的“人比花更艳”。她唇角微扬,仿佛沉浸在这芬芳美丽的氛围中。摘一朵牡丹别在鬓间,花面交映的瞬间,是否倾了少年的心?人生若只如初见,双目相对的一刹那,心神荡漾开来。
                  养在深闺的少女,不经世事的少年郎,就在这花里暂时相见。翠钗金作股呵。原来山盟海誓是说来就来的。
                  初见是美好的,初时的恋爱也是沁人心弦的。可春心萌动的少女啊,是否只有在情郎离去,独处闺房的时候才懂得这句“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却不料,这相思一害就没个尽头。
                  要如何打发漫漫长夜呢?灯花摇曳,女红过夜?这帕上的戏水鸳鸯搅得相思更甚。放下罢。伫足窗前,抬头望月?这月光照在自己身上是否也会照在离人身上?不看罢。净拂床褥,闭眼入睡?可是这相思啊,却扯得心痛难奈,可奈何?
                  相思入骨,夜夜如年 。直到有一天传来他的消息。呵,他是不会回来了罢!日日盼,夜夜盼,到头来竟盼得如此收梢。她恨呢!泪水毁了妆容,浸脏了山枕。之后,再也没有人知道关于她的消息,在那个细雨绵延的夜晚,她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去。
                  时光荏苒。陌上花开了又谢。看,又有娇艳的少女俊俏的少年郎在这陌上相遇。


                  IP属地:湖南36楼2013-11-22 21:37
                  收起回复
                    @梦好莫醒 梦好的分析都很学术,引经据典的。相比起来,以下的话真的好寒酸……没什么说服力啊……但我还是想说,因为温词在我心目中就是这样的。表示只是个人看法,完全不严谨。欢迎指正!
                    【欲抬高词体之地位】词地位不高,主要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宋代豪放派出现打破了“诗言志词言情”这种格局。如果说这种格局没有被打破之前,有人赞美温词是欲抬高词体之地位,的确可能。
                    从温词本身来看,他描写的事物范围很狭隘,大部分词作都是写女子的相思。比如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这些小女儿的情思跟李煜国破家亡的苦痛、辛弃疾壮志难酬的遗憾来比,实在是算不了什么。就像是有些词评家讲的“温词内容不深刻”,应该就是指这一点吧。初读温词,就如某些词评家所说——它难以打动人心。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比较晦涩。比如“小山重叠金明灭”《菩萨蛮》,乍看还真不知什么意思。“小山”是指什么一向说法不一。而且温词好用某种事物来表达一些隐晦的感情,这些事物可能是屏风、鹧鸪,或者是人物的某个动作回忆的某个片段等等。比如“双双金鹧鸪”、“画屏金鹧鸪”、“晓屏山断续”,前者是以鹧鸪的成双成对来反衬女子的孤单;中间是以画屏金鹧鸪这种死物来比拟苍白无力、死气沉沉的女子;后者是以早上阳光照在屏风上明暗交接的情景表达女子的愁思就如此般挥之不去、连绵不绝。这些表面上写事物的句子往往能很妙地表明人物的思想感情。如若只关注表面而无视内在,自然难以被其打动。如果带着感性反复阅读,并明白词中是如何精妙暗示人物感情的,就足以打动人心。最起码它打动了我。
                    但不得不说,我觉得温词易打动女人心。窃以为男人较理性,很可能对这种儿女情长的东西不屑一顾,又怎么会被其打动呢?这种小女儿姿态的作品对其又怎么能算得上“伟大的作品”呢?
                    关于温庭筠的德行,以下纯属是我的吐槽和不解。《旧唐书》有温庭筠本传称温庭筠【士行尘杂,不修边幅】【狂游狭邪】。其实我不太清楚那些批评他“污点”的人主要是鄙视他哪个方面。傲慢不羁?不懂为士之道?行为不检点逛妓院?专作侧艳之词?扰乱科场?对当权者不尊重?这些能成为他的“污点”么?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经常逛妓院是值得我鄙视的,但是他是古代人,我就无视掉了。但是不是我不在意的其他几点是他的致命伤?毕竟古时看某些事物跟现在不一样啊。


                    IP属地:湖南40楼2013-11-24 21:58
                    收起回复
                      @梦好莫醒 关于温庭筠貌丑,不知道《旧唐书》上有没有相关记载百度上都说据《旧唐书》记载温庭筠貌丑,且不修边幅。但我只在上面找到“不修边幅”这四个字啊……但《桐薪》上面有记载……
                      明人钱希言《桐薪》:温岐少曾游于江、淮为亲表槚楚,故改名庭云,字飞卿。而他书或作庭筠,不晓所谓。温尝傲唐宣皇于逆旅,不独获罪令狐绹,流落而死,晚矣!温貌甚陋,号“温钟馗”,不称才名。最善鼓琴吹笛,云:“有丝即弹,有孔即吹,不必柯亭(?)桐也。”著乾(?)(月字旁加个巽字,我打不出来)子(这是本小说),今其书不传。
                      不必柯亭(?)桐也。这里有个疑问号是因为这里有个繁体字我不认识,所以……


                      IP属地:湖南48楼2013-11-26 00: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