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乌托邦》【英】托马斯·莫尔
内容简介:一个虚构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引文:1.乌托邦人用这些财富,从四面八方特别是从塞波雷得人当中,招募雇佣兵作战.这种民族居住在乌托邦之东五百哩的地方,面目可憎,粗暴而野蛮. 他们喜爱自己的深山老林,这是他们生长的地方. 他们身体结实,耐寒耐暑,不怕劳苦,生活毫不讲究,对耕种是门外汉,住所及衣着很随便,主要从事畜牧. 他们的生活大部分靠狩猎及劫掠. 他们天生好战,总是追求厮杀的机会. 他们一有这个机会,决不放过.他们大批离开本国,为了少量报酬,到任何征兵的一方投效.他们生活在世所干的唯一行当便是追求死亡.他们为出钱雇用他们的人,勇敢地忠心耿耿地作战. 然而他们不受固定期限的约束. 他们加入一方的条件是,第二天有人出更高的酬报,哪怕是敌方,他们就转过去;再过一天,他们又会为较多一点的酬报,回到原方.(这种玩意……确定能拿来当雇佣兵?)
2. 骄狂所据以衡量繁荣的不是其自身的利,而是其他各方的不利. 骄狂哪怕能成为女神,也不愿做这个女神,如果她再也看不到她可以欺凌嘲笑的可怜虫,如果她不能在这些可怜虫的不幸前显示自己的幸运,如果她夸耀的财富不能使这些可怜虫因贫穷而受到折磨并且更加贫穷. 这条从地狱钻出的蛇盘绕在人们的心上,如同鮣鱼①一般,阻碍人们走上更好的生活道路.骄狂在人身已经植根很深,不容易拔掉. 所以,我很高兴看到至少乌托邦人享有我巴不得所有的人都能享有的那种形式的国家. 乌托邦人采用了那样的生活制度以奠定他们的国家基础,这个基础不但是最幸福的,而且据人们所能预见,将永远持续下去. 乌托邦人在本国铲除了野心和派系以及其他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们没有因内争而引起纠纷的危险,而内争曾是毁灭了许多城市的稳固繁荣的唯一原因. 只要一国内部融洽一致,并有健全的制度,那末,邻国的统治者就无从使这样的国家发生动摇,尽管这些统治者心怀觊觎,常来扰乱,然而总是被击退.
吐槽:虽然此书有若干疏漏甚至无理之处,但这不妨碍其成为神作,在《乌托邦》成书后的500年内,无数的信徒来补完他们的神,也有无数的“异教徒”要把这“魔鬼之书”打入地狱。
结果,乌托邦的精神仍然存在着,虽然表现形式已经和原作相差甚远了。
我认为,《乌托邦》的出现便足矣了,其对世界的影响好坏与否,已经不是人所能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