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吧 关注:2,746贴子:28,882

朱子的“当然之理”(粗略回应“只存有不活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咳,要某这麼个疏懒怠惰的人来挖新坑= =
牟宗三教授的论述,谁给某一个《心体与性体》的Word文档可不可以,某找个PDF截图可不可以= =
————————————含著泪花掩面跑走————————


IP属地:贵州1楼2013-09-27 22:37回复
    只有PDF文档,不过我觉得爱问上那个版本截图够清楚啦。


    2楼2013-09-27 23:45
    收起回复
      这坑某回来填土= =


      IP属地:贵州3楼2013-10-10 23:17
      回复
        某发现,若某从综论分析、讨论理之不同入手,从太极图说、仁说入手,某都会悲剧= =定见已成,牟教授只需反复强调。
        核心在於,朱子之理只是超越的静态的然之所以然之理,只存有不活动。
        还是需要从分论三他对朱子格致、理气的分析入手。
        牟教授在这两部份的引文,完全绕过了《大学或问》,以及语类中论“所当然之则”相关部份。
        某的另一个帖子《朱子论格致相关材料》,现在已更新了大学或问中关於格致的论述I


        IP属地:贵州4楼2013-10-10 23:23
        回复
          《大学或问》
          卷一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者,明明德之事也;齐家、治国、平天下者,新民之事也。格物致知,所以求知至善之所在;自诚意以至於平天下,所以求得夫至善而止之也。
          若夫知则心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
          人莫不有,而或不能使其表裏洞然,无所不尽,则隐微之间,眞妄错杂,虽欲勉强以诚之,亦不可得而诚矣。故欲诚意者,必先有以致其知。致者,推致之谓,如“丧致乎哀”之致,言推之而至於尽也。至於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人莫不知,而或不能使其精粗隐显究极无余,则理所未穷,知必有蔽,虽欲勉强以致之,亦不可得而致矣。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格者,极至之谓,如“格於文祖”之格,言穷之而至其极也。……理之在物者,既诣其极而无余,则知之在我者,亦随所诣而无不尽矣。
          盖中庸之所谓“明善”,即格物致知之功;其曰“诚身”,即诚意正心修身之效也。
          卷二
          曰:然则吾子之意,亦可得而悉闻之乎?
          曰:吾闻之也,天道流行,造化发育,凡有声色貌象而盈於天地之间者,皆物也。既有是物,则其所以为是物者,莫不各有当然之则,而自不容已,是皆得於天之所赋,而非人之所能为也。今且以其至切而近者言之:则心之为物,实主於身。其体则有仁义礼智之性,其用则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情,浑然在中,随感而应,各有攸主而不可乱也。次而及於身之所具,则有口鼻耳目四肢之用;又次而及於身之所接,则有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常,是皆必有当然之则,而自不容已,所谓理也。外而至於人,则人之理不异於已也;远而至於物,则物之理不异於人也。极其大,则天地之运、古今之变,不能外也;尽於小,则一尘之微、一息之顷,不能遗也。是乃上帝所降之衷、烝民所秉之彞、刘子所谓‘天地之中’、夫子所谓‘性与天道’、子思所谓‘天命之性’、孟子所谓‘仁义之心’、程子所谓‘天然自有之中’、张子所谓‘万物之一原’、邵子所谓‘道之形体’者,但其气质有清浊偏正之殊、物欲有浅深厚薄之异,是以人之与物、贤之与愚,相为悬绝而不能同耳。以其理之同,故以一人之心,而於天下万物之理,无不能知;以其禀之异,故於其理或有所不能穷也。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知有不尽,则其心之所发,必不能纯於义理而无杂乎物欲之私,此其所以意有不诚、心有不正、身有不修,而天下国家不可得而治也。昔者圣人盖有忧之,是以於其始敎,为之小学,而使之习於诚敬,则所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者,已无所不用其至矣;及其进乎大学,则又使之即夫事物之中,因其所知之理,推而究之,以各造乎其极,则吾之知识亦得以周遍精切而无不尽也。若其用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使於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神之变、鸟兽草木之宜,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见其所当然而不容已,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必其表裏精粗无所不尽,而又益推其类以通之,至於一日脱然而贯通焉,则於天下之物,皆有以究其义理精微之所极;而吾之聪明睿智,亦皆有以极其心之本体而无不尽矣。此愚之所以补乎本传阙文之意,虽不能尽用程子之言,然其指趣要归,则不合者鲜矣。读者其亦深考而实识之哉。
          ————————————————————————————————————
          以上标黑的地方,可以明确看出,朱子对理的表述,详细说是凡物皆有所以然之故所当然之则(或者所当然而不容已所以然而不可易),若两者举一,会举“当然之则”而非“以然之故”。
          到这里已可知,牟教授只以“所以然之理”概括朱子之理,至少是不全面的。I


          IP属地:贵州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3-10-10 23:26
          收起回复
            待续。


            IP属地:贵州8楼2013-10-19 11:08
            回复
              紫阳陪臣对朱子学很用心,往后得多向你请教。牟先生心体与性体我读过,判程朱为别子,我起先困惑,后来信从,最后才释然。紫阳陪臣这里引用的材料以及对所当然与所以然的提醒,牟先生一定不会心服。理是活动或不活动,都是绾着成圣来说的,就着修养的实践来论的。而成圣、修养又必从心来论,此有二途:即物穷理而涵养以存之、诚意以行之(程朱);致吾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不需拟议、即心是理(陆王)。顺次二途,则有理之活动与不活动之分。所当然与所以然皆为格物穷理所涵,则在牟先生看来他们有没有区别不是龙眼所在,战场不在这里,我说他一定不服。我今释然处,在于人之为道的实际修养路途是艰难而不一的,他的老师熊十力先生说:“为己之学,无事于性,有事于习。”朱子格物致知可以说是有事于习,曲达仁心,不能说是别子。手机打字不方便,如方便,愿QQ(行远自迩325030262)交流,往后向您请教朱子学,师友夹持。


              IP属地:江苏来自iPad9楼2014-04-18 23:56
              收起回复
                您说我对朱子格物的理解有偏差,偏差在哪里?


                IP属地:江苏10楼2014-04-25 17:18
                收起回复
                  人究竟能为气化做什么,实在是是儒者必须要面对的,即使是佛陀,也是以其悲愿持载十方三世,而圣人则是以德教化成天下,其间之节目体段大有事在,自一身至于家国天下,尽是己分内事,有多少理需明朗,在朱子看来,这岂是仅仅陆子静“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君自能忠”所能尽的。这是他迎头撞上去的。
                  牟先生一心遍润朗现的应对方式,是纵向立体的智慧,是以道德的心成就理想主义,不过他认为只是一心遍润朗现是不够的,在尽人物之性,在参赞化育方面,未能充其极,充其极,则需要民主与科学(民主更重要),所以一心朗现不得不砍陷落入相对,他的专利喽,良知砍陷学说。
                  不过,您这个问题,和我们讨论的没有直接的关系吧。


                  IP属地:江苏11楼2014-04-27 18:34
                  回复
                    回复10楼3-4层
                    “格物致知才明彼即晓此,在物当然即在我当为,格致格万物皆备於我者,格致本身出於性之当然不容已。”
                    看到这,我们其实没有必要讨论啦,我也是这个意思,我表达有点窒碍(受牟先生影响),您没看明白。这个讨论,不是要么朱子对,要么牟先生对,是两存其说,圆融无碍。
                    “痛痒处是如何能澄澈生命以希贤跻圣,所当然与所以然之穷究,是要明乎性分所当行(知),其所当行是本乎天而不容已者。”既是性分所当行,是本乎天而不容已者,不就是“才明彼即晓此,在物当然即在我当为,格致格万物皆备于我者,格致本身出于性之当然不容易”吗?
                    “格物穷理是洁穴于人性的光显。”既是归结于人性的光显,就不是徇外之学,不是逐物之教,物之理即我之性分所当有。


                    IP属地:江苏12楼2014-04-27 18:52
                    回复
                      回复10楼5层
                      格致,是明善,而安行是已明乎善而实有之,以至于义精仁熟的地步。(你多加了生知二字,我没说:))
                      若说已格物致知,即能安行,未免急迫了,朱夫子也不同意啊,其间还有打断工夫呢(其序不可乱而功不可阙呀“。
                      《大学章句》释诚意章,“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其所发必有不能实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然或己明而不谨乎此,则其所明又非己有,而无以为进德之基。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后有以见其用力之始终,其序不可乱而功不可阙如此云。”
                      既明乎善,则诚其意而行,真积力久,触物即通,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进退出处无不安。到此地步,还讲什么气之灵啊,还致辩什么心即理或心见理啊。心是灯罩子也好,不是灯罩子也罢,都不重要啦。


                      IP属地:江苏13楼2014-04-27 19:08
                      收起回复
                        最后引荀子劝学篇的一句话作结尾,这句话我以为真蛮好的,尽管说性恶。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IP属地:江苏14楼2014-04-27 19:22
                        回复
                          回复10楼6层
                          说到这,其实是和你一样的意思啦,”太极真实地同为人物之性。“一言已尽啦。但您说朱子的路途坦易正大(复性之途),我以为正大则正大矣,坦易则未必然。不过这个问题姑存在这,我们先不要讨论这个,因为这是个问题,但我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至于牟先生的致诘,是可以两存其说,圆融不碍的。你说朱子有其自身考虑,你能说说是什么吗?


                          IP属地:江苏15楼2014-04-27 19:22
                          回复
                            看来在下既有表达未善之处,亦有看得太快,据言语之似便加以推论之处。谨致歉。前面讨论已散,我们重新讨论吧。
                            在下以为:朱子学是对“只内圣便是外王”的直接应对。


                            IP属地:贵州16楼2014-04-27 19:47
                            收起回复
                              两个问题,请你给展开阐述一下,我不太明白。
                              1、朱子学是对“只内圣便是外王”的直接应对,什么意思?
                              2、知闻见之知必为知德性之知所带出。怎么带出的?


                              IP属地:江苏17楼2014-04-29 15: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