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吧 关注:2,747贴子:28,882
  • 9回复贴,共1

朱子的“当然之理”(粗略回应“只存有不活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咳,要某这麼个疏懒怠惰的人来挖新坑= =
牟宗三教授的论述,谁给某一个《心体与性体》的Word文档可不可以,某找个PDF截图可不可以= =
————————————含著泪花掩面跑走————————


IP属地:贵州1楼2013-09-27 22:37回复
    这坑某回来填土= =


    IP属地:贵州3楼2013-10-10 23:17
    回复
      某发现,若某从综论分析、讨论理之不同入手,从太极图说、仁说入手,某都会悲剧= =定见已成,牟教授只需反复强调。
      核心在於,朱子之理只是超越的静态的然之所以然之理,只存有不活动。
      还是需要从分论三他对朱子格致、理气的分析入手。
      牟教授在这两部份的引文,完全绕过了《大学或问》,以及语类中论“所当然之则”相关部份。
      某的另一个帖子《朱子论格致相关材料》,现在已更新了大学或问中关於格致的论述I


      IP属地:贵州4楼2013-10-10 23:23
      回复
        《大学或问》
        卷一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者,明明德之事也;齐家、治国、平天下者,新民之事也。格物致知,所以求知至善之所在;自诚意以至於平天下,所以求得夫至善而止之也。
        若夫知则心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
        人莫不有,而或不能使其表裏洞然,无所不尽,则隐微之间,眞妄错杂,虽欲勉强以诚之,亦不可得而诚矣。故欲诚意者,必先有以致其知。致者,推致之谓,如“丧致乎哀”之致,言推之而至於尽也。至於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人莫不知,而或不能使其精粗隐显究极无余,则理所未穷,知必有蔽,虽欲勉强以致之,亦不可得而致矣。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格者,极至之谓,如“格於文祖”之格,言穷之而至其极也。……理之在物者,既诣其极而无余,则知之在我者,亦随所诣而无不尽矣。
        盖中庸之所谓“明善”,即格物致知之功;其曰“诚身”,即诚意正心修身之效也。
        卷二
        曰:然则吾子之意,亦可得而悉闻之乎?
        曰:吾闻之也,天道流行,造化发育,凡有声色貌象而盈於天地之间者,皆物也。既有是物,则其所以为是物者,莫不各有当然之则,而自不容已,是皆得於天之所赋,而非人之所能为也。今且以其至切而近者言之:则心之为物,实主於身。其体则有仁义礼智之性,其用则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情,浑然在中,随感而应,各有攸主而不可乱也。次而及於身之所具,则有口鼻耳目四肢之用;又次而及於身之所接,则有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常,是皆必有当然之则,而自不容已,所谓理也。外而至於人,则人之理不异於已也;远而至於物,则物之理不异於人也。极其大,则天地之运、古今之变,不能外也;尽於小,则一尘之微、一息之顷,不能遗也。是乃上帝所降之衷、烝民所秉之彞、刘子所谓‘天地之中’、夫子所谓‘性与天道’、子思所谓‘天命之性’、孟子所谓‘仁义之心’、程子所谓‘天然自有之中’、张子所谓‘万物之一原’、邵子所谓‘道之形体’者,但其气质有清浊偏正之殊、物欲有浅深厚薄之异,是以人之与物、贤之与愚,相为悬绝而不能同耳。以其理之同,故以一人之心,而於天下万物之理,无不能知;以其禀之异,故於其理或有所不能穷也。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知有不尽,则其心之所发,必不能纯於义理而无杂乎物欲之私,此其所以意有不诚、心有不正、身有不修,而天下国家不可得而治也。昔者圣人盖有忧之,是以於其始敎,为之小学,而使之习於诚敬,则所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者,已无所不用其至矣;及其进乎大学,则又使之即夫事物之中,因其所知之理,推而究之,以各造乎其极,则吾之知识亦得以周遍精切而无不尽也。若其用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使於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神之变、鸟兽草木之宜,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见其所当然而不容已,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必其表裏精粗无所不尽,而又益推其类以通之,至於一日脱然而贯通焉,则於天下之物,皆有以究其义理精微之所极;而吾之聪明睿智,亦皆有以极其心之本体而无不尽矣。此愚之所以补乎本传阙文之意,虽不能尽用程子之言,然其指趣要归,则不合者鲜矣。读者其亦深考而实识之哉。
        ————————————————————————————————————
        以上标黑的地方,可以明确看出,朱子对理的表述,详细说是凡物皆有所以然之故所当然之则(或者所当然而不容已所以然而不可易),若两者举一,会举“当然之则”而非“以然之故”。
        到这里已可知,牟教授只以“所以然之理”概括朱子之理,至少是不全面的。I


        IP属地:贵州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3-10-10 23:26
        收起回复
          待续。


          IP属地:贵州8楼2013-10-19 11:08
          回复
            看来在下既有表达未善之处,亦有看得太快,据言语之似便加以推论之处。谨致歉。前面讨论已散,我们重新讨论吧。
            在下以为:朱子学是对“只内圣便是外王”的直接应对。


            IP属地:贵州16楼2014-04-27 19:47
            收起回复
              在下并无能力在现在用几段话说清这两个问题,也暂时不打算写论文,只是考虑到若在下要更进一步去看,方向在何处。
              有两个地方,在下每常考虑。
              一、朱子认可虎狼之仁、蜂蚁之义,獭之知礼、乌鸦之孝,且称物却专,而人易昏,即不是“移情”,而是实然。此处牟教授及一部分学者将认为朱子这样做,是道德义减杀。而朱子学中,“善”、“是”一原,至善天理切实地为物性,为事理,这使得“由仁义行”不经任何周折,便必然当即尽事物之理(牟教授认为不归属于性理者)。
              二、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的时候,牟教授会认为,在实然层面,这是德福不一致的,但圣心可超化之。而朱子必定认为,以圣人所行,位禄名寿等等作为当然而然,其可能性全具,其趋势不容已。桓魁是确实地不能如圣人何。由于在两种学问中“气化”的不同意义(是天地浩浩人在其中还是仅是补充助缘),朱子以为刚健者,牟教授或以为悲壮。
              至于闻见之知被带出,还是要回到朱子认为事物之理切实是性理,天地万事万物在某个确定意义上都可以讨论善不善,当然不当然,仁义不仁义上。天下所有的“然”(人能闻见思议者),不论其是否当然,都是当然之理的或直一或曲折的彰显。格物格当然,当然之则不彰于虚空,弄清其“文理密察”,必由万殊中见。如真知孝,必於冬温夏凊昏定晨省中孝心如何显现,这其中,自然也涉及对凉席、扇子、棉被等等的了解,惟皆作为当然之则彰显所透过的途辙,被格当然所带出。价值根据在事实之先,对于价值的判断,却在对于事实的真判断之后。


              IP属地:贵州18楼2014-05-03 11:46
              回复
                @天健坤顺 君:
                多谢您回复。
                不过,在讨论最初,在下就对您说过:“如果希望能理解朱子原意,建议先搁置牟教授的全部论证法,包括他对朱子的判别以及判别根据,而去看朱子的说法以及他本人的根据。”
                牟教授是自洽的,朱子也是自洽的,此时相互表明态度:牟教授这样认为,朱子这样认为……那也就可以了。但若要诉诸公论,比如别子为宗是公论,在下当然知道牟教授那里就是这样,您若要说服在下这是公论,便请在理解朱子本人说法前提下,基于基本字义句法逻辑论理形式作出阐明。作自洽性的阐明与作普遍性的阐明是两回事。
                在下一直在说,在下在陈述朱子学视域下的看法,在下说,万物之理切实是性理,禽兽之仁义切实可说——朱子所当然之则即所以然之故,事实与价值的根据为一。这个时候,您只是以牟教授的思维方式,来告诉在下一遍这是说得急迫的、心理为二的、难以做到的,这似乎对於推进讨论并无意义。在下能看明白您的说法,知道牟教授的论证方式;您不能看明白在下的说法,且至今未尝试了解朱子的论证方式,哪怕是本贴的主题所以然之故所当然之则为一。那麼在下为何不直接再看几遍牟教授的书呢?:)两月前去台湾开会,遇到一位牟教授的门人,他也在会上坚持朱子心性二分等等,会后在下向他说明所当然之则所以然之故,他听明白后只问了一个问题,那问题颇为切中肯綮,让在下思索之后,深为受益。您若能有的放矢,至少稍稍了解朱子的论证方式后再来说服在下,可能更好些。牟教授之意,若在下误读,则请您指出;若没有,还请您为牟教授辩护,而不是重述他的意思。
                “若说事物之理,皆可在人之践履中为性理所涵摄,则是可以的,也符合你说的闻见之知必为德性之知带出的意思。”——这不符合在下的意思。在下确实是在说,性理切实是事理物理,最多添上一句他们即同即异。且闻见之知不是事物之理,是“然”,所以然之故才是事物之理。
                在下与您判断讨论是否有必要的前提,并不相同。以目前情势,在下以为,各尊所闻各行所知便可。


                IP属地:贵州23楼2014-05-04 11:02
                收起回复
                  问“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曰:“诚者是个自然成就底道理,不是人去做作安排底物事。‘道自道’者,道却是个无情底道理,却须是人自去行始得。这两句只是一様,而义各不同,何以见之,下面便分说了。”又曰:“诚者自成,如这个草树所以有许多根株枝叶条干者,便是它实有所以有许多根株枝叶条干,这个便是自成,是你自实有底。如人便有耳目鼻口手足百骸,都是你自实有底道理,虽是自然底道理,然却须你自去做始得。”[1] 僴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上句是孤立悬空说这一句,四旁都无所倚靠。盖有是实理,则有是天;有是实理,则有是地。如无是实理,则便没这天,也没这地,凡物都是如此,故云“诚者自成”,盖本来自成此物。到得“道自道”,便是有这道在这裏,人若不自去行,便也空了。[2]
                  [1]《朱子语类》卷六十四,第二十五章,条一。《朱子全书》第十六册,页二一二二。
                  [2]《朱子语类》卷六十四,第二十五章,条二。《朱子全书》第十六册,页二一二二。


                  IP属地:贵州29楼2014-06-12 00:43
                  收起回复
                    “说道恁地,又不曾真个恁地,便是不诚无物”[1]
                    “若不诚,则虽为其事,与无事同”[2]
                    不诚,则“心不在焉”,视不见,听不闻,是虽谓之无耳目可也。[3]“秉彝不存,谓之无人可也”[4]
                    [1]《朱子语类》卷六九,坤下,条四九。《朱子全书》第十六册,页二三二七。
                    [2]《朱子语类》卷六十四,第二十五章,条一〇。《朱子全书》第十六册,页二一二四。
                    [3]《朱子语类》卷六十四,第二十五章,条一二。《朱子全书》第十六册,页二一二五。
                    [4]《朱子语类》卷二十一,“君子不重则不威”章,条九。《朱子全书》第十四册,页七四五。


                    IP属地:贵州30楼2014-06-12 13: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