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姑娘》
顾湘
拿无关紧要的书来随便说吧,就说我手边的《安娜姑娘》好了。我不打算说邓南遮了,因为我不了解。当然到处都找得到有关他的简介,这个也不用我再抄一份,抄来炒去的,相当无聊,作为普及常识可能也不是太无聊,不过同我的志趣是不匹配的。再说很多评论和介绍都很差劲,不小心抄到了真是倒霉。
就看这篇《安娜姑娘》,小说开始以前,有一段译者或者编者或者不知道谁写的东西,先是作者生平、概述,接着说起这篇小说来了:“一个健康、幸福的少女,因遭受接踵而至的天灾人祸的打击,身心交瘁。但她温顺善良,听天由命,以虔诚的自我献身精神,默默地忍受着一切苦难。悲凄的命运,纯洁的品格,令人唏嘘,而佩斯卡拉乡村的人情世态、风尚习俗,大自然的风光,经邓南遮极富表现力的优美文字的点染,也令人难忘。”
这段话使我想起一篇夏多布里昂的小说的简述,和这个简直一模一样,内容肯定是有区别的,然而确实给我可以互相替换的感觉,我不禁幻想开发出一套像万能专家、万能输入法或者学习的革命那样的技术产品,和脑轻松和朵尔胶囊搭配着卖。但看了小说之后我整个就觉得:蒙人和缺心眼里,写这个的人准占了一个。安娜被描绘得像个凡间天使,野百合的春夏秋冬,一辈子写了恬淡隐忍四个字。在我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安娜是一个“即嗜酒,又好烟,天生迷信,极端虔诚地信奉圣徒托马,还喜欢夸夸其谈,常把一些海外奇闻和自己的冒险经历挂在嘴边”的海员和一个“生性喜爱教堂,喜爱各种各样的宗教仪式和神事圣乐,因为智力不甚发达,连一些小孩子都不相信的事情她也会深信不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竭诚地敬奉天主”的正值妙龄的姑娘热恋数月后结合生的孩子。
安娜婴儿时便被母亲带去教堂、往额头上洒圣水,弄得她惊叫,如果说婴儿经常哭叫,那么六岁那回也算正式遭罪了:安娜被打扮成天使革鲁宾的模样,“头戴玫瑰花环,脸上罩着雪白的面纱……糊里糊涂地置身于一大群圣洁的天使中间”,“回到教堂以后,母亲把她高高举起,想让她吻一吻保护天使的金身”,“安娜的面纱被挤到一支燃烧着的蜡烛上”。接着母亲去世。母亲为了第二天清晨最早看见圣徒的圣容,睡在教堂,还怀着孕,第二天一早被狂热的“潮水般地向圣体龛拥去”的善男信女踩死了。那以后安娜落下了癫痫病,——这倒是个利于浮想联翩的疾病。父亲抛下她跑了。安娜寄人篱下,干各种卑微差事,后来甚至发生洪灾(这回她倒不比其它人更不走运),被穷亲戚榨干了积蓄,浑身病痛,一直到死。
以上看来安娜确有凄惨的命运,此外说明不了她比命运不凄惨的人更高级。她心地简朴、头脑单薄,但谈不到品格纯洁,我以为,谈不到品格。一个人不幸,就是义人受难,就是约伯,这是扯谈。
安娜有过两次感情经历,头一次只是几次闲聊,第二次她可怜的未婚夫只因不留神踢飞了她悉心照料的乌龟令她“惊呆了”,从而被永远驱逐出她的世界,那个世界里实际的经验与合理的认知极度匮乏,一派天真可笑的想当然。一个农妇随意问上一句:“您从来没有生过孩子吗”就能无情地嘲讽和破坏那些幻象,“在这位纯朴多子的母亲面前,安娜有生以来第一次为自己的生活感到窘迫和难过,赶紧把话岔开,伸手抚摸着离她最近的一个小孩(倒霉无辜孩子!)”,她窘迫和难过什么?既然窘迫和难过,活那么大了居然还是“第一次”,真是丢人。正是那位不走运的爱人给她带来那只乌龟和配有插图的圣经故事,他说得滔滔不绝,她听得津津有味,脑子里一锅粥。“脉脉春情就像是醇郁芬芳的烈酒,涌进他们孱弱的大脑,弄得他们迷迷糊糊,如痴如醉”,在我看来宗教对她而言就跟这所谓爱情一回事。
跟着就来看“虔诚的”安娜。她极度容易激动。为了大主教“戒指上的宝石就像天主的圣眼一样闪闪发光”,为了圣水的“微温”、“香气”,“十个人组成的香炉队把全城薰得一片芳香”,“圣体、华盖、锦幡、绣旗,以及富丽堂皇的巨香大烛”,等等等等,她“顿时觉得自己格外幸福,眼睛里噙满了欢乐的泪花”,“激动得浑身发抖”,“如痴如醉,走火入魔”。这不有病么。对不起,脱口而出。我想表达的无非是对这种用臆想把自己激动晕了了事的行为的轻蔑鄙薄。看她在一个简陋的小教堂里,“想到故乡大教堂的豪华气派和庄严肃穆的仪式,想到那十一盏银质圣灯和三座用珍贵大理石砌成的祭台,安娜不由得感慨万分”,这时就感慨了,就没法专注了,没法投入了,没法感觉双脚离地随圣母飞升了,是吧。
顾湘
拿无关紧要的书来随便说吧,就说我手边的《安娜姑娘》好了。我不打算说邓南遮了,因为我不了解。当然到处都找得到有关他的简介,这个也不用我再抄一份,抄来炒去的,相当无聊,作为普及常识可能也不是太无聊,不过同我的志趣是不匹配的。再说很多评论和介绍都很差劲,不小心抄到了真是倒霉。
就看这篇《安娜姑娘》,小说开始以前,有一段译者或者编者或者不知道谁写的东西,先是作者生平、概述,接着说起这篇小说来了:“一个健康、幸福的少女,因遭受接踵而至的天灾人祸的打击,身心交瘁。但她温顺善良,听天由命,以虔诚的自我献身精神,默默地忍受着一切苦难。悲凄的命运,纯洁的品格,令人唏嘘,而佩斯卡拉乡村的人情世态、风尚习俗,大自然的风光,经邓南遮极富表现力的优美文字的点染,也令人难忘。”
这段话使我想起一篇夏多布里昂的小说的简述,和这个简直一模一样,内容肯定是有区别的,然而确实给我可以互相替换的感觉,我不禁幻想开发出一套像万能专家、万能输入法或者学习的革命那样的技术产品,和脑轻松和朵尔胶囊搭配着卖。但看了小说之后我整个就觉得:蒙人和缺心眼里,写这个的人准占了一个。安娜被描绘得像个凡间天使,野百合的春夏秋冬,一辈子写了恬淡隐忍四个字。在我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安娜是一个“即嗜酒,又好烟,天生迷信,极端虔诚地信奉圣徒托马,还喜欢夸夸其谈,常把一些海外奇闻和自己的冒险经历挂在嘴边”的海员和一个“生性喜爱教堂,喜爱各种各样的宗教仪式和神事圣乐,因为智力不甚发达,连一些小孩子都不相信的事情她也会深信不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竭诚地敬奉天主”的正值妙龄的姑娘热恋数月后结合生的孩子。
安娜婴儿时便被母亲带去教堂、往额头上洒圣水,弄得她惊叫,如果说婴儿经常哭叫,那么六岁那回也算正式遭罪了:安娜被打扮成天使革鲁宾的模样,“头戴玫瑰花环,脸上罩着雪白的面纱……糊里糊涂地置身于一大群圣洁的天使中间”,“回到教堂以后,母亲把她高高举起,想让她吻一吻保护天使的金身”,“安娜的面纱被挤到一支燃烧着的蜡烛上”。接着母亲去世。母亲为了第二天清晨最早看见圣徒的圣容,睡在教堂,还怀着孕,第二天一早被狂热的“潮水般地向圣体龛拥去”的善男信女踩死了。那以后安娜落下了癫痫病,——这倒是个利于浮想联翩的疾病。父亲抛下她跑了。安娜寄人篱下,干各种卑微差事,后来甚至发生洪灾(这回她倒不比其它人更不走运),被穷亲戚榨干了积蓄,浑身病痛,一直到死。
以上看来安娜确有凄惨的命运,此外说明不了她比命运不凄惨的人更高级。她心地简朴、头脑单薄,但谈不到品格纯洁,我以为,谈不到品格。一个人不幸,就是义人受难,就是约伯,这是扯谈。
安娜有过两次感情经历,头一次只是几次闲聊,第二次她可怜的未婚夫只因不留神踢飞了她悉心照料的乌龟令她“惊呆了”,从而被永远驱逐出她的世界,那个世界里实际的经验与合理的认知极度匮乏,一派天真可笑的想当然。一个农妇随意问上一句:“您从来没有生过孩子吗”就能无情地嘲讽和破坏那些幻象,“在这位纯朴多子的母亲面前,安娜有生以来第一次为自己的生活感到窘迫和难过,赶紧把话岔开,伸手抚摸着离她最近的一个小孩(倒霉无辜孩子!)”,她窘迫和难过什么?既然窘迫和难过,活那么大了居然还是“第一次”,真是丢人。正是那位不走运的爱人给她带来那只乌龟和配有插图的圣经故事,他说得滔滔不绝,她听得津津有味,脑子里一锅粥。“脉脉春情就像是醇郁芬芳的烈酒,涌进他们孱弱的大脑,弄得他们迷迷糊糊,如痴如醉”,在我看来宗教对她而言就跟这所谓爱情一回事。
跟着就来看“虔诚的”安娜。她极度容易激动。为了大主教“戒指上的宝石就像天主的圣眼一样闪闪发光”,为了圣水的“微温”、“香气”,“十个人组成的香炉队把全城薰得一片芳香”,“圣体、华盖、锦幡、绣旗,以及富丽堂皇的巨香大烛”,等等等等,她“顿时觉得自己格外幸福,眼睛里噙满了欢乐的泪花”,“激动得浑身发抖”,“如痴如醉,走火入魔”。这不有病么。对不起,脱口而出。我想表达的无非是对这种用臆想把自己激动晕了了事的行为的轻蔑鄙薄。看她在一个简陋的小教堂里,“想到故乡大教堂的豪华气派和庄严肃穆的仪式,想到那十一盏银质圣灯和三座用珍贵大理石砌成的祭台,安娜不由得感慨万分”,这时就感慨了,就没法专注了,没法投入了,没法感觉双脚离地随圣母飞升了,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