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吧 关注:3,860贴子:19,605

回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龙兴寺
经幢位于杭州市下城区延安北路灯芯巷口,原龙兴寺内。据宋《咸淳临安志》记载,龙兴寺创建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当时邑人鲍侃舍宅建寺,称为“发心寺”。据《龙兴寺志》记载,唐神龙三年(707),改为“龙兴寺”。北宋大中祥符初年(1008-1016),真宗赐额“大中祥符寺”,当时的规模很大,全寺又分为龙兴、祥符、戒坛三寺。南宋绍兴二年(1132),寺
龙兴寺经幢院仅留西南隅,其余改为军器所和民居。元兵攻入杭城后,寺毁。至元二十八年(1291)重建,称“龙兴祥符戒坛寺”。至正末年又毁。明万历年间重建戒坛寺,继建祥符、龙兴二寺。此后又数度兴废。龙兴寺最后的一次维修在清光绪年间。1959年扩建延安路时拆除,仅存经幢。龙兴寺经幢建于唐开成二年(837),唐大中五年(851)、五代梁乾化五年(915)、南宋淳佑八年(1248)、明崇祯九年(1636)、清顺治十二年(1655),五次重修和竣立。原有东西两座,随着寺院的渐渐倾圮,现仅存其一。龙兴寺建于梁大同二年(536年),到了唐贞元五年(789年),国一禅师九十二岁,无疾而终。开成二年(837年),龙兴寺的和尚波利佛佗前往五台山朝拜,遇见宴殊大士,取回《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这一年,龙兴寺将陀罗尼经全文刻成了经幢,供奉在寺院内。主持这项工作的是居士郑彻、僧人宗亮,吴中则设计、胡季良书写、吴兴与沈郁弟两位匠人雕刻。经幢“高五尺六寸”,加上底座和幢顶,全高将近一丈(三米),额题篆书:“佛顶尊胜陀罗尼微妙救危济难之宝幢”。经幢共有八面,“周广六尺四寸”,每一面十行字,从南往西数第四面是十一行。经文的序,是用行书刻成,经文的正文刻的是正楷。经幢下埋的是国一
龙兴寺经幢概貌禅师珍藏的舍利子(传说中佛祖释迦牟尼留下的)五十四颗,用“琉璃瓶盛”。公元845年,佛家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厄运,当时的皇帝唐武宗以经济上的理由,展开了灭佛运动。全国一时毁了四万四千六百余所寺庙,二十六万五百多僧尼被迫还俗。后来又是历年的战乱,龙兴寺几次失火,经幢从此没了踪影。唐天复二年(902年)八月,钱鏐手下的统领许再思叛乱。听说龙兴寺有宝,许再思派人挖掘,挖出了两只缸。这两只缸合在一起,里面是国一禅师的遗体,“肉身如生,发长覆面”,士兵们吓得跪拜而去。杭城佛事的再一次兴盛,是在钱鏐当了吴越王以后,百姓安居乐业的六十年之间。但是,传说中的唐经幢,到此还是一个谜。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2楼2013-09-06 15:49
回复
    香城寺
    位于湾里区梅岭国家风景名胜区内,由庐山大林寺高僧昙显法师始建于东晋隆安(396-401)年间。传说建大殿时焚香祷于山,山忽生香木无数,以木屑燃之,香闻数里,故名香城寺。香城寺的佛像是善正寺创建的时候立的,有弥勒佛、观音菩萨、势至像等义湘大师直接雕刻的佛像,还留有当时建造的法堂、大雄殿、冥府殿、保济楼、七星阁等建筑,以及重点文化遗产第443号的香城遗址3层石塔。
    香城寺为梅岭景区名刹,据<西山志>载:“其盛时,云饶霞钹,响彻焰摩;鸣钟会餐,百釜齐熟,九楼十八殿”。唐咸通八年(868年),镇南节度使严景题“咸通香城兰若”寺名。此后屡毁,1998年开始重修,开明法师主持。神兴寺的路旁有巨大的青铜坐佛像,佛像位于宽阔的花岗岩高台之上,高10多米。过了佛像右转,在溪流上有一座新建的吊桥。桥头有石头砌成的长墙,一侧有天王门,通往寺内。入口的两旁有巨大的四天王雕像(持刀的持国天王、抱琵琶的多闻天王、托塔的广目天王、握龙的增长天王)。 晋代,西域僧人昙显入赣,得豫章刺史胡尚相助,在西山(今屑新建县)建崇胜院与香城寺。祖籍康居国沙门康僧渊和般若学者支愍度,于东晋咸和、咸康年间(326~342)来到豫章(今南昌)北郊数十里处,隐居修禅。同一时期,天竺僧竺昙进入建昌绣谷山(今属靖安县),肇建双林寺。数年后,竺昙迁锡庐山西北麓。咸康年间(335~342),江州(州治在今江西九江)刺史王羲之卸任后,舍宅为印度沙门佛陀达罗建寺,是为归宗寺之初建。东晋太元十六年391),?Y宾国(在今克什米尔一带)僧人伽提婆来到庐山,受东林寺释慧远之请,重新译出《阿毗昙心论》4卷、《三法度论》2卷、《教授比丘尼法》l卷。
      义熙六七年间(410~411),西域沙门佛陀跋陀罗偕弟子慧观等40余人来到庐山,应东林寺释慧远之请,译出《达摩多罗禅经》2卷。梁中大同年间(546~547)始,到光大年间(567~568)之间,与鸠摩罗什、玄奘、不空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的西竺僧人真谛,先后3次人赣,弘法长达23年之久,从豫章(今南昌)到江州(州治在今九江),再往南康、临川。行履遍及大半江西,译出《弥勒下生经》、《金光明疏》、《中论疏》、《九识义记》2卷、《大空论》3卷等经籍,收纳江西僧人释道尼、释僧宗为徒,授业《摄论》、《唯识论》等。据庐山志办熊侣琴《新罗岩考》记述,在唐以前,有新罗(今韩国)僧人来庐山参学佛法,聚居于大天池西侧深壑间的一岩洞里,此洞外岩石壁立如城,中间凹人内空2米多,宽约8米,好似一座堂屋。以新罗僧众在此居住许久之故,后人称曰“新罗岩”。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5楼2013-09-06 16:00
    回复




      26楼2013-09-06 16:01
      回复




        27楼2013-09-06 16:02
        回复




          29楼2013-09-06 16:05
          回复




            30楼2013-09-06 16:06
            回复




              32楼2013-09-06 16:10
              回复




                33楼2013-09-06 16:11
                回复




                  35楼2013-09-06 16:23
                  回复




                    36楼2013-09-06 16:24
                    回复





                      38楼2013-09-06 16:27
                      回复





                        40楼2013-09-06 16:31
                        回复





                          41楼2013-09-06 16:32
                          回复



                            42楼2013-09-06 16:33
                            回复
                              宏觉寺
                              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镇祖堂山,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初名“佛窟寺”,后称“弘觉寺”。清代为避乾隆皇帝弘历名讳,改称“宏觉寺”。宏觉寺背依牛首山,面对云台山,左右群山环抱,地理位置绝佳。山南麓就是目前江南地区最大的地下宫殿--南唐二陵。宏觉寺所在的祖堂山,有着漫长的建寺历史,历代多有名僧名寺在此,唐以后尤盛。祖堂山在牛首山南。因南朝在山南建有幽栖寺,又名幽栖山。唐初,佛教禅宗支派传人法融禅师驻锡于此,开宗立派,史称“牛头禅宗”,幽栖山遂成牛头宗祖天下大造佛寺,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上行下效,所以徐度不仅在牛首山建寺,“仍以余资集录佛经道书、内外诸史、医方图录,凡数千百卷,总之七藏奉之”。致使佛窟寺建筑堂皇,典籍众多。名声大振。 此后历代均有增制,寺名亦经常更改。唐朝时曾名长乐寺、福昌院、资善院。大历九年(774年),“代宗因感梦,敕修七级浮屠”,即命人在牛首山西峰建筑一座七级宝塔,高耸云霄,后人称为“唐塔”。南唐时,后主李煜改寺名为弘觉寺。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改称崇教寺;不久,又建造一座五层高的方形辟支佛塔,后代称为“宋塔”。
                                明朝洪武初年,仍名佛窟寺;正统年间,更名弘觉寺。当时的佛寺,规模宏伟,香火旺盛。据记载:人们进了山门,缘坡而上,即为金刚殿五槛;左右两座碑亭。相对而立;殿后有石阶百级。陡峭严整,称白云梯;白云梯上为天王殿三槛,再上为大雄宝殿七楹,前有石栏围护,下有银杏一株。围逾二丈,浓荫蔽日,郁郁葱葱。寺内其他主要建筑还有观音殿、轮藏殿、后佛殿、伽蓝殿、祖师殿、卧佛殿、文殊殿、辟支殿、弥勒殿等各三槛,方丈室十四槛,公学二大槛,斋堂五大楹,唐建舍利塔七级,宋建五级方塔一座及僧院五十四房,寺基周围共长二十一里三十步。明代盛时豢《牛首山志》更记述说:“寺之前后殿宇内,诸佛菩萨,庄严端好,皆前朝时雕塑。其缨络幢幡,炉瓶几杖,决非诸山可及。”在明代,弘觉寺“与西北之清凉,西南之峨嵋,并为圣道场地”。
                                佛窟寺,千百年来,一直是南京城内善男信女、达官显贵烧香礼佛的重要去处。历代不少文人墨客也游兴勃发,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词华章。清代乾隆年间,因避乾隆皇帝名字弘历之讳,将弘觉寺改名宏觉寺。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巡游,亲自为宏觉寺佛殿题写“万法皆如”匾额。宏觉寺在清代咸丰年间遭兵火焚毁,后虽稍加修葺,规模已大不如前,但七级宝塔及庙门外相传为法融和尚手植的一株银杏树犹存。
                                民国期间,宏觉寺又更名为普觉寺。着名学者朱楔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两度探访佛窟寺旧迹,当时古寺“仅余大雄宝殿,佛龛尘封。荆榛塞途。寺右有杏花数十株,花事已闲,古寺无人,纷纷自开自落”。抗日战争期间,古寺又遭日本侵略军兵火焚掠,除宝塔孑然孤立外。其余寺庙建筑早已荡然无存。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3楼2013-09-06 16: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