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重发前的文,不过一口气看完目前贴出的章节,满身激血尚不足以形容我的感受。
除了环环相扣的算计之外,也有亲情、友情等人情间的温度在,而且楼主大人用词遣字的功力也非常出彩!光是第一眼看到引子的部分,目光就被紧紧的抓住了。景色、少年的动作描写流利又带感,再到少年的气质、仪态,乾净清爽,接著旁人一句「这小孩子,一看就知道是荀大人府上的。」前面对少年的形容一下子都转移到荀君身上,光看府中人的样子就能推知府内掌事者的气度,这种侧写的方式,比直接形容本人还要来得令人深刻。
其他诸如戏志才所说的「他眼睛里面,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亦或是郭嘉心里所想「如今看来,这个人不仅精于用兵,处事也很妥帖周全……」一直让我联想到火凤里「一向以诚待人」的荀君,但除此之外,荀君显然也有他犀利的一面,粮仓一事中的威胁正是如此。然而曹操谈荀攸时一句「心眼却终究太方正,跟文若一个样。」让我顿时替他有些叹惋,也许君对臣的芥蒂在此时便渐渐萌生了。
而戏志才之於郭嘉与荀彧二人,显然是有不可抗的影响的。他的视野既远又通透,所作所为都在为他无法参与的未来作铺陈。
「——义兄所托,郭嘉赴死不辞!」
此一言已定下日后奉孝所走的道路,日后愿为商鞅的那个郭嘉,私以为某些程度上须归因於此。继承了戏志才遗志的他心细而能顾全局,他能从片言只句捉摸曹公的意思,能在贾栩来到时,为主公谋一条最得体的生路,能承受外界风言风雨,也是这样的他,才能让曹操不禁想同他交心,而在见到曹操偶然流泄的心思,更促成了他为其效力的决志。君臣间的回环反馈是缺一不可的。
看到曹操在夏侯惇晋见前抹掉眼泪,让我深感在上者不好当,除了不能让属下看见自己低落的一面,还须顾全多数人的想法,於是他想起了郭嘉。
一开头他先问起了郭嘉的妻子与孩子,让我想到触龙说赵太后里,说客先避开所要谈的正事,而由自己的儿子作为话题的开端,试图对赵太后动之以情,我无法断定曹操先提起郭嘉的家庭是不是有意的,不过他显然成功了。
而贾栩不愧为毒士。心思敏捷、记忆过人,逮住戏贞后,以「刺探」一事,做了两笔买卖,非常精打细算。
文章很长,敝人在下表达能力又太浅陋,无法把心里激动的点都说完整,上面有解读错的也希望LZ轻鞭QAQ
总之,用力敲碗求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