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吧 关注:6,545贴子:39,766

回复:孟子全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十二)孟子曰:“君子不亮①,恶乎执?”
  孟子说:“君子不讲求诚信,还有什么操守呢?”


IP属地:辽宁465楼2014-04-08 18:54
回复

    【注释】
      ①亮:同“谅”,诚信。


    IP属地:辽宁466楼2014-04-08 18:56
    回复
        (十三)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鲁国想让乐正子管理国家政事。孟子说:“我听了这消息,高兴得睡不着。”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
        公孙子问:“乐正子刚强吗?”
        曰:“否。”
        答道:“不。”
        “有知虑乎?”
        “有智慧谋略吗?”
        曰:“否。”
        答道:“不。”
        “多闻识乎?”
        “见多识广吗?”
        曰:“否。”
        答道:“不。”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
        (公孙丑于是说:)“既然这样,(先生)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呢?”曰:“其为人也好善。”
        答道:“他这个人啊,爱听好意见。”
        “好善足乎?”
        “爱听好意见就够了吗?”


      IP属地:辽宁467楼2014-04-08 18:58
      回复
          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①,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答道:“爱听好意见,治理天下就绰绰有余,何况治理一个鲁国?如果爱听好意见,那么天下的人都愿意不远千里地赶来把好意见告诉给他;如果不爱听好意见,那么人们就会(模仿他的腔调)说:”唔唔,我早就知道了。‘那种腔调脸色早把别人拒绝在千里之外了。士人千里之外止步不来,那么喜欢进谗言和阿谀献媚的人就会凑到跟前来了。同这帮人混在一起,想治理好国家,可能吗?“


        IP属地:辽宁468楼2014-04-08 19:02
        回复
            (十四)陈子曰①:“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陈子问道:“古代的君子怎样才肯做官?”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孟子说:“去做官有三种情况,辞去官职有三种情况。(君主)恭敬礼貌地迎接他,并将按他所说的去实行,那就去做官。礼貌没有衰减,却不再按他说的去做了,那就辞去官职。其次,虽然没有按他说的去做,但也恭敬礼貌地迎接他去,那就去做官。一旦礼貌也衰减了,那就辞去官职。最差的是,早上没饭吃,晚上也没饭吃,饿得出不了门;君主知道后说,‘我在大政方针上不能实行他的主张,又不能听取他的言论,致使他在我的国土上又饥又饿,对此我感到耻辱。’于是周济他。这也是可以接受的,是为了免于饿死罢了。”


          IP属地:辽宁470楼2014-04-08 19:05
          回复
              (十五)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②,管夷吾举于士③,孙叔敖举于海④,百里奚举于市⑤。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说:“舜在田野中兴起,傅说从筑墙的苦役中提拔出来,胶鬲从鱼盐贩子中提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中提拔出来,孙叔敖从海边的隐居生活中提拔出来,百里奚从买卖场所提拔出来。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担子加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受饥饿,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干扰、被打乱,以此来使他心理受振动、性格变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一个人常有过失,才能改正;心志遭困苦,思虑被阻塞,才能发愤有为;表露在脸色上,抒发在言语中,才能使人了解。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士人,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患的威胁,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就能明白忧患中能获得生存、安乐中会遭致灭亡的道理了。”


            IP属地:辽宁472楼2014-04-08 19:08
            回复

              【注释】
                ①傅说(yuè):传说是商代一位贤人,因罪服刑,在傅险筑墙;后被商王武丁访求到而提拔为相。版筑:古代筑墙的方法,用两版相夹,填入泥土,用杵捣实,拆版后即成土墙。②胶鬲:传说是商纣王的臣,他怎么被提拔、被谁提拔,已不见于记载。③管夷吾:即管仲。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后逃至鲁国而遭杀;管仲也被鲁人囚禁押回齐国。后由鲍叔牙推荐,被桓公提拔为相。④孙叔敖:楚国隐士,后被楚庄王提拔为令尹。⑤百里奚:见本书《万章上》第九章注。⑥拂:违背,不顺。⑦拂(bì):通“弼”,辅佐。


              IP属地:辽宁473楼2014-04-08 19:10
              回复
                  (十六)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说:“教育也是有多种方式的,(对某个人,)我不屑去教诲他,这也是教诲他的一种方式罢了。”


                IP属地:辽宁474楼2014-04-08 19:12
                回复
                    尽心上  共四十六章  (一)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481楼2014-06-03 11:34
                  回复
                      (二)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①。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②,非正命也。”  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482楼2014-06-03 11:38
                    回复
                      【注释】  ①岩墙:就要倾塌的墙。②桎梏:拘禁犯人的刑具。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483楼2014-06-03 11:40
                      回复
                          (三)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484楼2014-06-04 06:08
                        回复
                            (六)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487楼2014-06-04 06:15
                          回复
                            (七)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玩弄权术诡计的人,是到处不讲羞耻的。不认为不如别人是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488楼2014-06-04 06:16
                            回复
                                (八)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说:“古代的贤君好善而忘记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们乐于行道而忘记了别人的权势,所以王公大人不恭敬尽礼,就不能常常见到贤士。相见尚且不可多得,更何况要把他们当臣属呢?”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489楼2014-06-04 06: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