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吧 关注:3,673贴子:48,290
  • 4回复贴,共1

凌霄城 南宋王朝最后的骨气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载)凌霄城 南宋王朝最后的骨气
兴文石海国家地质公园扩充地盘,将把以地表峡谷、瀑布、桫椤、楠竹等自然景观为特色和以抗蒙古城、僰人遗迹为依托的凌霄城,开发成一个旅游园区。凌霄城,这座在十三世纪惨烈的宋蒙战争中,南宋的半壁江山最后一个被蒙古军队攻克的堡垒,被历史的烟云湮没700多年后,又隐约进入今人的视野。
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载:凌霄城三面峭壁,西连五斗坝,深箐雄峻如城,宋置,明初都掌蛮(僰人)依为巢穴,成化四年,枢臣程信督兵讨叛蛮,别将李矿攻凌霄城,遂大破之……又据凌霄山四十八道拐崖壁上刻于南宋宝佑五年(公元1257年)的题记,为防备蒙军从云南进攻四川,四川宣抚制置使蒲泽之令泸州帅臣朱禩孙措置泸州、叙州、长宁军面,由长宁守臣易士英等人负责,在凌霄山巅修筑凌霄城,以防占据云南的蒙古军队从背后夹击泸州防区,且情急时将长宁军治于城内固守。
1279年2月,被蒙古军队围困于广东崖山(今广东新会)海上的南宋末代皇帝赵昺投水自尽后,凌霄城的南宋军民明知南宋已亡,四川境内抗蒙的方山城堡钓鱼城、神臂城、云顶城等已全部失陷,南宋境内已无成建制的抗蒙力量的情况下,四川城堡中最重要的苦竹隘、鹅顶堡、太获城、运山城、青居城、钓鱼城、云顶城、三龟九顶城、紫云城等,最后皆因降才告破,而非武力所攻取。其中许多城堡也是反复争夺,尤以泸州神臂城历经九次易手为最。
仍以一座孤城屹立于蒙古军队如雨的箭矢、如林的弯刀之中,坚持抗击马蹄卷起的旋风也能将山川荡平的蒙古军队达9年之久。1288年,凌霄城在最后的激战中被攻破。
南宋将士凌霄城玉碎,被史学家称为南宋抗蒙的绝响:被文学家称为南宋最后的骨气。



1楼2013-07-31 21:56回复

    秘道陡如天梯
    初夏的一天,我们从成都出发,目标是凌霄城。由于凌霄城尚未正式开发,其上山之路,只能从那些徒步穿越的驴友处打听。遗憾的是,多数号称到过凌霄城的驴友其实并未登顶入城,少数入城者因上山之路过于隐秘迂回又说不清楚。无奈之下,我们只得聘请一位当地人带路。其实,当地政府为方便凌霄城山上村民的生产、生活,已开辟了一条自南向西再向北的半环山简易车道,此车道的尽头,与凌霄山西北陡壁上的古道四十八道拐相接。由于此车道普通轿车难以通行,步行时间又来不及,向导便带我们从凌霄山的西南面抄近路上山。
    山色迷蒙,既像下雾又像是飘雨。仰望头上海拔1千多米的凌霄山,状如一株底部盘根错节、腰部齐斩斩锯断的庞大树桩,整个山峰犹如一座空中城堡。其平阔的山顶,具有南宋时期四川抗蒙方山城堡的典型特征。
    我们行走的这条小道,是与四十八道拐一样崎岖的秘密古道,羊肠小道也不够形容其险。宽仅1尺多的山道上铺的不是石板,而是只比马蹄大一点的不规则石块。如果不仔细看,不会认为那就是铺路石。但是,它块块厚实、表面平整,如牙齿般牢固的镶嵌在泥土之中,且绵延不绝,直至山顶。毫无疑问,这就是当年凌霄城南宋守军的杰作。
    由于多年无人行走此道,野草从石块周围的缝隙疯长出来,如果不手持竹竿拨开这些湮灭古道的高数尺的蒿草,是看不清小道向何方延伸的。令人有些胆颤心惊的是,这仅容一人通行的在崖壁上呈“之”字形攀升的小道,一边是陡壁,一边悬崖。如果不是临悬崖一边的道旁野草与悬崖下的茂密杂树连成一片,令人在视觉上不至于因恐高而目眩神移,恐怕我们中的不少人要打退堂鼓了。
    向导一路告诫我们,不可朝后看,不可朝下看,也不要朝前方远处看,只能盯住前方1米以内的石块。当我们在距山顶不远的一块突出于崖壁的方桌般大小的岩石上稍作休息,以便最后冲刺时,俯瞰上山之路,不由得又惊又疑、又喜又狂。哪还看得见什么路哦,满山长得密不透风的蕨类植物、楠竹以及各种野草,似一床无缝的绿色巨毯披在凌霄山上。经向导提示才发现,我们走过的地方由于植物枝叶上的露水被碰掉,颜色稍为深一些,如垂在绿色巨毯上的一道条纹。


    2楼2013-07-31 21:57
    回复

      虎口狂吞来敌
      翻过这块大岩石,转过一个小山包,我们到了一个深约数丈的山沟沟底。这是一处断裂的悬崖,阻断了自五斗坝上凌霄城之路,古称“断颈岩”,当年曾置有吊桥。我们从深沟的一侧艰难地攀爬上去后,一片状如城墙的山石横亘眼前。山石的一侧状如虎口,“虎口”下腭临万丈深渊,登顶入城之路,就被衔在“虎口”之中。
      在“虎口”前,筑有凌霄城第一座城防工事。这是一堵半人高、厚约0.5米、宽约5米的石砌掩体。它背倚那块城垣般的巨石,前临我们刚才攀上的深沟。它如一排锋利的虎牙,随时准备将袭击者咬得粉碎。这一排掩体,约可供10余人隐蔽固守,从而与其背后山顶城墙上的守军构成立体防线。如今,这覆盖着一层厚厚苔藓的掩体虽然不怎么残缺,但它背后巨石壁上却密布状如蜂巢的凹坑和裂痕,令人看着头皮发麻。那是无情的箭矢甚至火炮留下的印迹。


      3楼2013-07-31 21:58
      回复

        凌霄高耸天外
        穿过城门,又拐过一个山包,眼前豁然开朗。此时,我们已站在这个如大树桩的凌霄山顶部,站在了当地人常说的“连鹰也飞不过去”的孤峰之巅。
        山顶如同一个小平原;碧色连天的蕨类植物,覆盖了大半个山顶。这看似荒野的山顶,却有零零散散的先民们开垦的庄稼地。因山顶的两家农户已于前几年搬下山定居了,庄稼地里的野草已长得来与玉米的残干一样高。一丛丛翠绿的苦竹,守护着门窗洞开的被农户遗弃的房屋。一株株茶树由于无人采摘和修剪枝叶,已疯长得如野树一般。
        透过眼前的荒凉、寂寥,仍能感受到在这天地相接的云雾之中,在这与世隔绝的弹丸之地,仍适宜人居。水乃生命之源,据向导介绍,这山顶有浑素二井,浑井水浑浊,专供灌溉和牲畜饮用;素井水清冽甘醇,专供人饮用,最宜沏茶。二井常年不涸不溢,人称神井。素井位于古寺凌霄城宝殿(已毁,废墟上今人修有一座城隍庙)背后的凌霄山最高处;浑井位于凌霄宝殿前的庄稼地与苦竹林之间。二井皆为四方形,浑井之水至今仍可浇灌庄稼。如果没有这两口水井,凌霄城的南宋军民不可能在此抗敌35年。
        本来我们准备拉网似的寻觅南宋的炮台、更鼓楼、遛马台、练兵场以及僰人的烽火台、哨所、战壕等遗址,但近一人高的蕨苔长得密
        不透风,脚下一尺多厚的腐草令人如走弹簧床,勉强挺进了数十米便实在无法前行。于是,我们只能在那座残破的城隍庙里,从一位无名氏题写的诗中,遐想着无缘目睹的一切:“凌霄巍巍耸天外,川南重镇有遗篇。四十八拐天梯立,断颈岩下一线天;烽火台上狼烟举,跑马场前鼓角喧。黑白分明浑素井,贯古通今传万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站在这充溢着南宋军民最后的骨气的古城堡上,令人感到凄凉而悲壮,荒芜而又充满生机。我相信,随着凌霄城作为景区的开发,历史的本来面目将逐渐在世人面前展现。 “我们能够往以前看多远,我们就能够往未来看多远” (丘吉尔语)。古人留给今人的那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将会让我们走得更远。
        我们站在凌霄山顶俯瞰,北面是绿色波涛般的长宁竹海;东面山下的龙潭沟,则是总量在20000株以上、与恐龙同时代的桫椤树林,据向导讲,其中一株树高超过8米的桫椤,是目前国内已知的最高桫椤,被称为“桫椤之王”;南面绝壁下陡然平缓的坡地上,绵延着茂密且望不到边的楠竹。当我们下山后穿行于楠竹林中时,林阴令人惬意气爽的清凉、竹叶令人提神醒脑的芬芳,始终伴随我们。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巍巍凌霄城,它见证了一个朝代的最终消亡。它冷对大地的腥风血雨,它又阅尽人间春色。它的故事和传说,如同簇拥着它的那些从远古走来的桫椤树,幽远而神秘。


        5楼2013-07-31 21:59
        回复
          遗憾,目前暂未找更多资料,特别是有关将士的。
          其他相关的再摘抄点:
            元军灭宋,首攻四川。从1234年起,在四川拉割战打了多年,很多城池却缕攻不下,如合川;有些城池攻下了又不断失手,如云顶。1258年,川将蒲泽连合云顶军民攻成都,在平原地区被击败,兵败东撤。元军追杀几十里,兵士伤亡重多。云顶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蒙军围困了云顶城,军民殊死苦战,火器火炮用完了,便使用弓箭射击,箭头用完了,滚木、石头也成了锐利的武器。激战数日,蒙军屡攻不下。最后,城中粮食吃尽,蒙古大军从水门攻入城内。蒲泽牺牲,城中军民全部战死。云顶城首次陷落。 以后多年,云顶山附近和成都平原地区人民不堪蒙古人的蹂躏,多次配合义军和官兵夺回云顶城。 1266年,义军再次夺回云顶失败后,才算真正的失陷。南宋末年川西人民在云顶山石城周围抗击蒙古军队的战斗,前后坚持30多年。创造了亚欧各国抗击元军的奇迹。击葬蒙古大汉的合川钓鱼城等地则直到涯山海战后,宋朝正式亡国,元朝叫人告之,方始出降。
          “我西川只有断头之士,没有屈膝鼠辈” --蒲泽痛斥元吏。
          这句话反应了元灭宋时,哪些英勇抗击的四川军民心声。


          9楼2013-08-02 20:1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