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吧 关注:1,944贴子:13,705

回复:【转贴】“假道伐虢”前的——虢国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郑武公去世之后,其子郑庄公继位,接了老子的班,继续在朝廷里担任卿士。过去东国诸侯与天子见面的机会不多,要么是朝见天子,要么是天子亲临成周指挥战争,距离产生美,东国诸侯们普遍对周天子的权威感到敬畏。而西国畿内大臣与周天子经常打照面,很多诸侯大臣根本不把天子当回事儿。但是畿内大臣有必要维护天子的权威,一般情况下不会让天子下不来台,于是西周末期的周天子实际上已经呈现出被架空的趋向,只是不太明显。犬戎之乱的结果导致西国畿内大臣所建立的官僚体系被彻底打散,失去畿内大臣帮衬的周天子显得异常孤弱。平王东迁意味着周天子一下子落入了东国诸侯的包围圈中。东国诸侯的热情显然营造出一种虚假的气氛,让大家以为周天子是多么的至高无上。实际上敢欺负周天子的大有人在。
  郑国是从西国畿内大臣演化过来的新兴诸侯,它对于周天子的态度显然要比其他诸侯随便的多。平王开始也没觉得如何,但时间一长逐渐对郑国产生不好的印象。而此事北虢也在努力地同平王沟通,希望能回归朝廷。虢石父这时候已经去世,北虢的君主已经是虢公忌父,他应该是虢石父的儿孙辈。平王思来想去,在宗周时期畿内大臣跟随王室东迁的家族虽然数量众多,但哪一家的势力也无法和北虢相比。如果北虢能回归王室,要比郑国更能靠得住。于是希望把北虢拉进来参政。郑庄公岂能容许北虢回归朝廷?当面质问平王是否有此动作。平王矢口否认。郑庄公知道平王在装傻,于是提出要和王室交换人质,以巩固盟誓。平王不得已,派出自己的儿子王子狐,郑庄公派出自己的儿子公子忽,双方到对方的都城居住。此事一出,东国诸侯们心中对于郑国多有不服,但没有立刻发作。
  公元前722年,郑国发生了京城太叔段、公孙滑父子叛乱事件。虽然郑庄公早有准备,将国内政局迅速稳定下来,但是叛军首领太叔段却逃亡至共国。由此叛乱事件演变成国际纠纷。
  此时卫庄公已经去世,其庶长子卫桓公继承君位,其异母庶弟州吁是个战争狂人,很快就与太叔段勾结起来。太叔段让儿子公孙滑去了卫国,给卫国当带路党。卫国本来是和晋国一同勤王的主力,结果平王东迁之后反而被压在郑国之下。如今郑国发生内乱,自然要借机打击一下郑国的嚣张气焰。于是乎卫国组织军队夺取了郑国的廪延(今河南省延津县北)。
  郑庄公一看这还了得,这事务必要做大声势,让卫国知道朝廷中的卿士号召力可不是盖的。郑庄公不但拉上了王室中剩余的武装力量,还刻意让虢公忌父出兵支援。虢公忌父认为,只有讨好了郑庄公才有机会回归朝廷,于是同意让郑国暂时统领自己的军队。郑庄公还想进一步拉上山东的鲁国和邾国前来造势。邾国答应了请求,但是鲁国似乎对周宣王干涉鲁国内政之事心有余悸,不肯趟这浑水。只是鲁国的大臣公子豫以私人身份带着私兵支援。
  郑庄公拉上王师、虢师、邾人、鲁国公子豫的联军反攻卫国边境,从这一年年底一直耗到第二年。列国局势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宋国国君宋穆公和周平王相继逝世。前者的去世导致宋穆公之子公子冯逃亡郑国,新上台的宋殇公倒向反郑阵营。后者去世之后,嫡孙林继承王位,是为周桓王。桓王的父亲泄父是平王的太子,但没有继位就去世,谥号“文太子”。太子泄父与《左传》中提到的王子狐不知是否为一人,不过桓王继位之后,是打算正式将虢公忌父招回来。虢公忌父自然是满心欢喜,为了回归朝廷,自己也顾不得宗室长辈的身份,百般讨好郑庄公。如今天子公开表示支持,那么自己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但是他却忘了,自己一部分军队指挥权还在郑庄公手里。郑庄公显然不想让虢公忌父的愿望实现,于是命令祭足强行割取了成周的麦子,以示霸气。这样一来,围绕着虢公回归朝廷的问题,周王室与郑庄公的矛盾已经呈现公开化。


IP属地:北京31楼2013-07-20 23:17
回复
      当两军在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会面后,战斗便正式打响。郑国中军摇动主帅大麾,紧接着擂鼓声响,左右拒带队迅速向两个方向移动,将前阵让给敌军左右军。虢公林父与周桓公不明就里,见敌方左右军向两边移动,便与桓王的中军齐头并进,意图一举冲垮郑庄公的中军。郑庄公则指挥原繁、高渠弥分别做好抵御敌军左右军前阵的准备,自己和祝聃亲迎周桓王的中军。
      很快,郑军的左右拒绕行至敌军后方。子元、祭仲足面对的蔡、卫联军组成的右军后阵;曼伯面对的是陈军组成的左军后阵。曼伯首先对陈军发起了攻击。因为陈国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亲郑派政权,此次参与讨伐郑国的军事行动,郑国可能早已暗授机宜。只要郑军对陈军发起攻击,陈军不要做拼死抵抗,而是要装出败阵的姿态扰乱后阵,并且要动摇蔡、卫联军的军心。这种打入敌军内部,在关键时刻扰乱军心的做法,在中国古代的战例中并不鲜见。陈国人心领神会,刚一交手便假装败下阵来,而且拼命地扰乱后军阵形。兵车四处乱奔。蔡、卫联军被眼前的混乱场面吓呆了,以为陈军被郑军彻底击垮,自己也不战自乱。三国联军组成的后阵像连锁反应一样纷纷乱作一团,很快传导到王师左右军前阵。虢公林父多少有点战斗经验,但周桓公恐怕从来没见过这种乱局。很快王师的左右军也跟着乱了起来。干扰战术的成功,几乎等同于斩首行动的效果,整个王师诸侯联军指挥呈现出瘫痪的状态。在这个关键时刻,郑庄公身边的祝聃抽弓搭箭,“嗖”地一声,正中桓王的肩头。幸好古代毒箭技术还不是很发达,桓王中箭之后,咬紧牙关,继续指挥战斗。但大家看到天子都中箭了,奋力厮杀的热情也大为消退,很快,郑军主动下令停止攻击并撤出战场。疲惫的王师联军坐地休息。繻葛之战结束。
      这天夜里,郑庄公命祭仲足厚着脸皮慰劳受伤的桓王,并且亲切问候了左右军的虢公林父和周桓公。双方在政治冲突问题上达成了妥协。


    IP属地:北京39楼2013-07-21 22:10
    回复
        站在以周王室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立场上来看,王室与郑国发生的这次冲突属于双输局面。周王室在失去了经营数百年的防御体系之后,王室的信誉也随之丧失。然而郑国在强国之林中,比起晋、齐这样的强势国家来说,实力是很难跟上的,若不是借着王室的威信,多次借用王师和北虢的军队为自己壮门面,自己恐怕也是独臂难擎。郑庄公如果想控制王室,最好是通过操控王畿内部的阴谋废除桓王,而不适合直接与桓王对阵。但虢公林父和周桓公把持的王室使得阴谋很难施展。桓王不顾一切想抛弃郑庄公,郑庄公被迫与王室兵戎相见。结果双方失去了进一步合作的前景。
        而吃了败仗的蔡人更加恼火,他们认为,陈国国君五父佗是亲郑派,他必须要为繻葛之败承担责任。于是在这一年的秋天出兵袭击陈国,消灭五父佗政权。郑庄公本来打算救援陈国,但为时已晚,只得与蔡人达成妥协,拥立陈桓公与蔡女所生之子公子跃为国君,是为陈厉公。
        王室与郑国之间的恩怨暂告段落,日子还得过,各种备战和政治斡旋不能松懈。特别是整个中原诸侯的大敌北戎还在威胁着大家的安全。《左传》中提及的“北戎”与灭掉宗周的“犬戎”之间是什么关系?不得而知。我们从《左传》的零星记载中看到“北戎”对郑、齐等国展开打击,加上之前可能介入芮伯万事件,北戎可以说是在西国和东国的畅通无阻了,几个实力强劲的诸侯国,几乎都要面临北戎来侵的威胁。北戎兴起的来龙去脉,其兵力构成和作战的目的,以及与各路中原诸侯的真实战况,缺乏详细可信的记载。我们只了解到中原诸侯、周王室之间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而很难看清诸侯与北戎之间攻防的全貌。繻葛之战结束后不久,齐国就遇到了北戎的袭击,郑太子忽亲自率军前去救援,取得小胜。在此之后,齐、郑、卫三国结成联盟,大概就是以防御北戎为名所建立的同盟关系。


      IP属地:北京40楼2013-07-21 22:13
      回复
          早在公元前712年的时候,桓王曾经和郑国进行了一次土地交换,桓王要了郑国的邬、刘、蔿、邘四邑之田,而许诺给了郑国的温、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陉、颓、怀十二邑的田地。但这十二邑的主人是己姓苏国。公元前706年,向、盟二邑先是与郑国结盟,但随后便背弃了盟约。于是郑国开始启动新联盟对向、盟二邑进行讨伐。桓王便出手将二邑居民转移到郏,予以安置。齐郑卫联盟的问题桓王已经没有多少心力管了,于是又把目光放在了晋国事务上。
          在桓王忙于芮国和郑国的事务的时候,晋国的内战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晋哀侯已经被曲沃称俘杀,翼人立晋哀侯之子,是为小子侯。而就在王室安置了向、盟二邑居民后不久,晋国再度传来消息,小子侯又被曲沃称诱杀,随后翼城又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距离晋国变天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虢公又一次担负起拯救晋国正统的使命,秉承王命,将晋哀侯的弟弟缗立为晋君,这也是最后一位晋文侯系的晋君。当然曲沃称自然是不会承认晋侯缗的合法性。这时候晋国基本上被曲沃所控制,曲沃称决定用武力对抗王室的干预。虢公林父这边也不敢大意。繻葛之战虽然王室诸侯联军大败,但没有伤筋动骨,究其原因在于郑庄公是不敢下死手的,只是用计吓阻了联军便寻求政治妥协,北虢的军事力量可能都没有参战,王师和虢师依然具有战斗力。这一次,虢公林父拉来了芮、梁、荀、贾四国组成联军。其中梁国虽为嬴姓,但他们是虢公世代姻亲,芮、荀、贾三国都是姬姓,虢公可以以宗室的名义动员他们参战。芮伯万此时不知是在戎人手中,还是已经被秦人夺回,总之还飘零在外。此时的芮伯应该是芮姜新立之君,这时候虢公林父也顾不得这个了,先打击曲沃称再说。于是曲沃称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最后一战。
          不过以虢公为首的五国联军很快就四分五裂了。首先是虢公林父自己就面临着桓王的猜忌。在桓王身边逐渐形成了蒍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为核心的五大夫集团。五大夫的外援是苏国国君,《左传》称之为苏子。苏子虽然与虢公家族也是姻亲,但在这个时期两家关系并不是很好。加之桓王出卖了苏国的利益,苏子也在利用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对王室进行操控。虢公林父对詹父比较反感,多次在桓王面前贬斥詹父。但桓王又打算玩弄王室的平衡术,有意亲近詹父。甚至让詹父统帅王师去攻打虢公林父。虢公林父大失所望,如果凭借虢公自身的武力进行反击,恐怕王师也未必能够承受。但虢公林父最终选择退让,他逃亡到了唇齿相依的虞国。这之后北虢是如何面对王室?是否另立新君,还是虢公林父在避过风头之后回来,《左传》中没有了答案。王室与北虢的隔阂,就此开始扩大。


        IP属地:北京41楼2013-07-21 22:14
        回复
            随后秦国人将芮伯万送回了芮国,芮国显然会发生一系列动荡,大概也不久退出了伐曲沃联盟。梁国和贾国也未必坚持得了多久。剩下的荀国则在曲沃称的凶悍反击下灭亡了。
            另一方面,郑军在太子忽的带领下击退了北戎对齐国的侵犯,随后各路诸侯大夫抽调车马士卒轮班前往齐国边境加强防守。齐僖公则提供粮草作为慰劳。鲁桓公自诩在朝廷的地位比郑庄公要高,于是要求齐国在提供粮草时优先为鲁国服务。这很快就激怒了郑庄公,郑齐卫联盟立马出兵教训了鲁国。这也是郑庄公最后一次组织联军出兵讨伐。公元前701年夏,郑庄公去世,太子忽继位。
            太子忽应该算是一个经历丰富,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人物。齐僖公曾经建议把自己的女儿文姜许配他。但是太子忽却以齐国是大国,我们高攀不起为由,拒绝了这门婚事。后来太子忽作为郑国与王室之间的人质住在成周王所,在陈桓公的牵线下,娶了陈针子的女儿妇妫为妻。齐僖公见太子忽不识相,便把文姜许配给了鲁桓公为夫人。到了太子忽率军帮助齐国打败北戎之时,齐僖公又一次提议郑齐联姻。郑卿祭足也劝说太子忽,如果能拉来齐国作为靠山,你的地位将会很稳固。但是太子忽第二次固执地拒绝了婚姻。太子忽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两次拒绝齐国的婚姻,给自己、郑国和鲁国,乃至于东方诸侯的政治局势带来多么深远的影响。
            郑庄公这边一死,宋国那边开始出招,乘着祭足访问宋国之际,将其扣押。逼迫他改立郑庄公与宋国之女雍姞所生之子公子突为国君。祭足被迫妥协,公子突登上了郑伯之位,是为郑厉公。郑伯忽出奔卫国,后面还有机会回来。应该说郑国发生的一系列局势变化,是桓王所乐观其成的。


          IP属地:北京42楼2013-07-21 22:26
          回复
              西周东迁之初,周天子勉强可以指挥的诸侯主要有晋、北虢、北虞、卫、陈、蔡、郑、苏、纪、秦、芮、梁、荀、贾、申、吕、许、随(曾)等。
              齐、鲁、邾这三个山东地区的国家早就尝过周王室干预之苦,此时对尊王兴趣不大。淮河流域的徐国和群舒一直是周人的劲敌,徐国国君更是早已称王。汉水流域的楚国也再度崛起,楚武王经过多次征伐随国,终于迫使随侯臣服,随楚两国缔结盟约,从此随国不再奉周天子为宗主,而改奉楚王。周人在南国的经营成果将一一落入楚人囊中。秦国虽然是侍奉天子起家,但西国的政局基本上周王室已经管不了了。秦国积极对芮、梁等剩余的西国诸侯加紧攻略,这几国也逐步远离了周王室的号令。宋国国君由于是商人之后,与周王室也处于半敌对状态。晋国的内战接近尾声,小宗曲沃即将胜利,由于王室一直站在大宗翼侯一边,所以曲沃与王室之间的关系很差。而苏国跟王室的关系过于紧密,桓王则无所顾忌地拿苏国的田地与郑国搞土地交换,弄得苏国很是不满。而桓王与郑庄公的交恶,更是让仅剩的几个诸侯国也逐渐疏远天子。然而天子能余威不倒,主要还是靠北虢以及数量众多的畿内大臣联合体,加上与诸侯国之间共同文化基础,外交、联姻、谋略等一系列手段的运用,依然能够给天子提供足够的庇佑。
              虢公林父虽然遭到桓王猜忌而逃亡,但北虢依然对王室抱有信心。虢公林父最终命运已经无从知晓,在他之后继位的北虢国君名字失传,只知其简称为虢叔,可能是虢公林父的弟弟。之所以虢叔能够代替虢公林父执掌北虢政治,可能是虢公林父逃亡北虞国之后,君位就自动丧失,由虢叔代理。周桓王的朝廷已经变成一个不可理喻的封闭小圈子,对外没有号召力,对内难以整饬朝纲。畿内大臣们各怀野心互相牵制,诸侯们已经不愿意理会这样的朝廷在说什么做什么,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组成联盟来面对天下的局势。在这种情况下,虢叔也只能立足于自己的领地,静静地观察着王室的变化。


            IP属地:北京43楼2013-07-21 22:27
            回复
                另一场政变发生在秦国。秦宪公已于公元前704年去世,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废除太子,改立秦宪公仅有五岁的幼子出子为君。六年后,三位大庶长又谋杀了秦出子,将太子迎回,是为秦武公。秦武公继位三年后羽翼丰满,夷灭了三位大庶长的三族,这件事于高渠弥杀害郑昭公是在同一年。加强了自己的权力之后,秦武公开始新一轮扩张行动。残留在宗周西面的小虢将迎来自己的灭国之敌。
                随着《春秋》年表进入了鲁庄公纪年,距离春秋五霸第一的齐桓公登场也就不远了。前奏还是有必要交待两句。齐襄公开始正式接过郑庄公开创的政治局面,开始了大国制霸的新游戏。不过齐襄公似乎没有考虑过在周王室谋求卿士之位,只是与周王室联姻,娶回王姬为夫人。不过大家都知道,他真正在乎的是他的文姜妹妹。与周王室联姻的意义在于孤立纪国。齐襄公迎娶王姬一年后,王姬便去世,死因不明。随后,齐国展开了灭纪国的军事行动,最终纪侯逃亡,纪国灭亡。纪国与齐国本是同宗,都是齐太公吕尚父望的后裔。但是却在周夷王时代结下仇怨,导致齐哀公被鼎烹而死。此后周王室就利用齐纪两国的矛盾平衡山东地区的势力。至此平衡已经打破,齐国已经成为难以约束的一等大国。在齐襄公的干涉下,已经被驱逐的卫惠公再度回国,左右公子均遭杀害。诸侯们已经没人能够阻止心狠手辣的齐襄公肆意妄为了。但很快,狂暴的齐襄公也迎来了自己的灭顶之灾。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联合大夫连称、管至父刺杀了齐襄公。随后公孙无知又为他人所杀。这场祸乱引出公子小白和公子纠赛车夺位,管仲射杀公子小白未果的故事。最终公子小白成功回国为君,就是鼎鼎大名的齐桓公。
                就在齐桓公夺取齐国国君宝座的前两年,同时也是卫惠公回归卫国的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687年,秦武公正式将宗周王畿附近的杜国,以及郑桓公的始封之地南郑化为秦国之县。接下来,秦国对小虢发起了最后的攻击。小虢早已经失去了足够的武力,根本无法阻止秦人的攻击,那只有灭亡之份。周王室、郑国、虢国在西国的历史记忆,在被秦人一点点擦除。后世谈及秦人风俗,言其饮酒击缶,狂野不羁,谁能想到当年那里是赫赫宗周的故地呢?不知小虢的灭亡的消息传到北虢,北虢国君会做何感想?东虢亡于郑,北虢没有援手;小虢亡于秦,北虢没有援手。等待王季子孙,文王之弟最后的后裔们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IP属地:北京45楼2013-07-21 22:28
              回复
                  前面提到,周桓王生前为了平衡郑庄公和虢公林父,将卿士一分为二。但是很快将郑虢二君先后驱逐出朝廷。郑虢二君离开朝廷,不仅使得王室内部更加混乱,如果说之前卿士还能代表天子主持天下的秩序,那么之后卿士也开始像周天子一样呈现出架空的趋势。即使如此,畿内大臣们依然对于卿士之职的争夺乐此不疲。诸侯们开始寻求绕开王室朝廷维持秩序的方案。在这样的形势下,齐襄公应运而出,谋杀鲁郑二君,灭掉周桓王的亲家纪国,干涉卫国内政。其手段之凶残,令人发指,这股子狠劲儿不亚于西周时代的周天子。齐襄公死后,作为齐襄公庶弟的齐桓公,也是有模有样地学着兄长的姿态,借口鲁国收留了公子纠,对鲁国进行大举侵犯。齐鲁之间的争斗,成就了春秋史上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曹刿。
                  齐桓公不甘心失败,又拉上宋国继续和鲁国交战。此时与郑国对峙多年的宋庄公已经去世,其子宋闵公捷继位。鲁国借着宋国列阵未毕发起攻击,又打击了齐宋联军。伴随宋国接连的败仗,重演了宋殇公时代的悲剧。宋闵公被败军之将南宫长万杀害,宋国又陷入动荡之中。齐桓公见攻打鲁国不但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反而让宋国内乱,不得已只好一方面挑几个软柿子捏,先后灭掉谭、遂等小国,另一方面开始调整与鲁国的关系,整顿力量介入宋国内乱。
                  于是乎鲁庄公和曹沫身揣短剑,在柯之盟上劫持了齐桓公,迫使齐国将吞并的鲁国领土吐了出来。齐桓公为了大局也不得以答应了鲁国的条件。


                IP属地:北京46楼2013-07-21 22:30
                回复
                    这一时期周王室指定的卿士可能是单伯,名字失传。由他作为王室的代表,联系各路诸侯,传达天子的命令。公元前682年,周庄王病逝,长子周僖王胡齐继位。周庄王和他父亲周桓王死后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一群畿内大臣已经聚集在周庄王小儿子王子颓周围,代表人物就是蒍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五大夫集团。不过周僖王与五大夫的关系还算和谐,暂时没有触发叛乱。北虢叔在沉寂了许久之后,再度与王室接触,王室也很快认可了虢叔在朝廷的地位,不过是否能再度担任卿士,史料无据。
                    不甘寂寞的郑厉公已经在栎邑等待了十四年,借着齐桓公称霸诸侯造成的乱局,重新回到了郑国。他这一回国可不得了,开始就惹出一堆大麻烦。刚开始齐桓公与宋国、邾国去攻打邾国的同姓之国郳国(又名小邾国)。乘着这个空档,郑厉公对宋国展开偷袭。齐桓公闻听大怒,率诸侯联军讨伐郑国。这还没完,郑厉公返回郑国这件事,没有及时派人告知楚国,又把楚文王给惹恼了,也派兵过来讨伐郑国。
                    这样一来,以作为东国霸主的齐桓公,与南国霸主的楚文王就可能要碰面了,之前楚文王已经连续攻破姬姓的息、蔡两国,中原为之震恐。在这种形势下,齐桓公只得招呼大家与郑国团结,建立盟誓,以保证楚人不至于坏了大家的游戏规则。
                    就在齐桓公忙着构建自己的称霸蓝图之时,另一方强大的势力也开始崛起。那就是分裂了六十七年的晋国终于走向统一。曲沃称终于消灭了最后一位晋文侯系的翼侯,也就是晋侯缗。曲沃称可能已经感觉自己命不久矣,希望快点得到王室的承认,于是向王室提供了大量的贿赂宝物。自从周桓王死后,周王室的财政是日渐枯竭,到处向诸侯国讨要贡品。这回曲沃称主动献媚,周僖王为了利益,也只得认可曲沃称在晋国的合法地位。并且派遣北虢叔前去宣告王命。北虢叔也是好容易得到王室认可的,时过境迁,周桓王和虢公林父都已经不在了,既然王室愿意认可曲沃称,那也只能按王命行事。于是曲沃称便以一军的建制正式成为晋侯,是为晋武公。晋国与北虢将在下一代决出最后的胜者。
                    晋武公在扩张的时候曾经动了一处名为“夷”的城邑,《左传》中没有告诉我们夷邑的具体位置,但是根据上下文来分析,夷邑可能是属于成周王畿的封邑。夷邑的领主名叫夷诡诸,这个名字与晋武公的太子诡诸同名,不知是否有什么联系。晋武公攻破了夷邑,并生擒了夷诡诸,本来打算将其处决,而蒍国则出面调停了纠纷,大概是帮助晋武公沟通王室,确立晋侯的名分之事,晋人释放了夷诡诸。
                    然而夷诡诸却不知感恩,抑或是蒍国嫌夷诡诸给的好处不够多,蒍国便心生不满,决定伺机挑唆晋人实施报复。


                  IP属地:北京47楼2013-07-21 22:30
                  回复
                      周僖王在承认了晋武公合法地位之后第二年,几乎与晋武公同时病逝。周天子的位置由长子周惠王阆继承,晋侯的位置由晋献公诡诸继承。晋献公与北虢叔一起朝见了新继位的周惠王。周惠王用飨礼招待晋献公和北虢叔,如果按照清华简《耆夜》中的规矩,晋献公和北虢叔可能还在宴会上扮演类似司正的角色负责监酒。用这种酒桌上的游戏来肯定两位诸侯在朝廷中的地位。同时周惠王还在宴会上口头许诺赐给两位玉五瑴、马三匹,作为回赐。实际上晋、北虢两家贡献的贡品恐怕要比天子赐物要多得多,天子赐物就是从形式上确认君臣关系而已。这套原则后来被中国古代朝廷扩大成为朝贡模式,波及周边列国。只不过从经济上看恰好相反,是朝贡的国家进献的物品价值小,而回赐的物品价值大,乃至于形成所谓朝贡贸易。
                      周惠王的意图很明显,是希望仰仗晋、北虢两家重新牵头振兴王室。这时候恰好郑厉公也在成周,原因大概是这样的,郑厉公的卿郑詹被齐桓公拿住问罪,郑詹却从齐国逃亡到了鲁国避难。于是鲁国又成了齐国的攻击对象。郑厉公到朝廷找周天子评理,结果和晋侯和北虢叔碰上,于是三人一合计,决定为周天子选一位王后,经过筛选,最终确定为陈国的一位公主。于是三位诸侯委托畿内大臣原庄公负责去陈国将惠后陈妫迎到成周。如果此事能成,就相当于王室牵头实现晋、北虢、郑、陈四国联盟,这样一来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就岌岌可危了。但是事与愿违,晋献公暗中与五大夫联手,天下的局势将朝着危险的方向滑去。
                      周惠王继位后,对于五大夫集团表示出极大的不屑,他夺取了蒍国的瓜果园作为自己的花园,强占了边伯的居所安置王宫人员,又抢夺了子禽祝跪和詹父的田地。子禽祝跪和詹父在朝廷里挂着膳夫的职务,“膳夫”在金文里写作“善夫”,按照《周礼》的记载,膳夫是执掌天子的膳食美味的高级官员。而根据金文记载来看,西周时期的膳夫还可以享有执掌出纳王命的职责,地位虽然比卿士、司徒要低,但也属于高级官员。然而王室的权威和财政日渐萎缩,膳夫的职权越来越小,俸禄却不见削减。周惠王大概也是以这样的借口剥夺了子禽祝跪和詹父的官职和俸禄。
                      这样一来,等于是捅了马蜂窝,五大夫马上连起手来,打算奉王子颓为天子,并且招呼晋国围攻夷诡诸和周公忌父。结果夷诡诸被杀,周公忌父投奔北虢避难。但是晋军没有直接进犯成周王城。把那里交给了五大夫,但是五大夫在王城的势力并不占据绝对优势,结果愣是被周惠王的武装赶出了京城。于是五大夫带着王子颓投奔苏国。王师又开始向苏国发起进攻,苏国国君则带着五大夫和王子颓逃亡卫国。由卫惠公出面,联合南燕国君燕仲父,联军终于攻破了王城,在公元前675年这一年的冬天将王子颓推上周天子的宝座。


                    IP属地:北京48楼2013-07-21 22:31
                    回复
                        原本等待与王后新婚大喜的周惠王,转眼间成了下野的天子,好不凄凉。晋献公、北虢叔均不出头。而齐桓公更是面临着齐国大灾荒和戎人入侵双重灾难,自顾不暇,也没工夫搭理王室纷争。唯有衰老不堪的郑厉公,还想复兴一把父亲郑庄公时代的威望,积极派兵与卫、南燕联军作战,结果两边打成平手,郑军仅仅俘虏了南燕国君燕仲父就打不动了,只好带着周惠王回到郑国。郑厉公把周惠王安置在当年自己居住的栎邑。到了秋天,又一次从栎邑进发到邬邑(原属郑国,周桓王与郑庄公交换之地),再度进攻成周。这时候五大夫的势力已经在成周得到巩固,郑军虽然攻入成周,但难以彻底占领,只好搜罗了部分财物离去。
                        王子颓虽然是周惠王的叔父,但却没有天子应有的沉稳气度,完全沉浸在五大夫的吹捧之下。自己还喜欢养牛,与后来好鹤的卫懿公有的一比。为他养牛的人中有个年轻人,名叫百里奚,后来辅佐秦穆公称霸,而在王子颓手下,仅仅是个普通的养牛人而已。五大夫中资格最老的是詹父,曾经率领王师赶走了虢公林父。其次是蔿国,靠山就是晋国。所以五大夫还算有一定军事才能,足以抵挡住郑厉公的攻势。王子颓一见郑厉公撤军,便满心欢喜,迫不及待地宴请五大夫,他还决定组织歌舞艺人,把周王室压箱底的历代歌舞挨个表演一遍,估计一天难以表演完毕,就天天表演。五大夫们也以为天下太平,与王子颓一起观看舞蹈,酒宴不断,乐此不疲。
                        郑厉公不得不承认,只凭自己一国实力根本没办法平定王室。王子颓不停地歌舞享乐,给了郑厉公极好的理由。他前往北虢拜会北虢叔说道:“寡人听说,哀伤与快乐如果没有规律,将会带来祸患。如今王子颓不停地举办歌舞,这是快乐所带来的灾祸。当司寇处决犯人的时候,君主都要为此停止各种盛宴,何况这种快乐带来的灾祸呢?谋夺王位,还有比这更大的祸患吗?在如此祸患面前却忘却忧虑之心,那么忧患比如会如影随形。不如乘着这个时机将天子送回去,如何?”周公忌父一直在北虢的领地,北虢叔对王室的问题自然是看在眼里,见到郑厉公如此恳切地请求自己出马,北虢叔终于点头道:“这也是寡人的意愿。”


                      IP属地:北京49楼2013-07-21 22:32
                      回复
                          公元前673年春天,郑国与北虢在郑国的弭邑结成同盟,于夏天对王城发起进攻,郑厉公带着周惠王从王城的南门圉门进入,北虢叔从王城的北门杀入。这一次显然杀得比郑国前两次进攻要惨烈,王子颓、五大夫统统死亡。北虢算是报了当年詹父驱逐之仇。回到王城之后,郑厉公占住王城西边,在那里组织乐舞给周惠王压惊。周惠王则正式承认了郑国对虎牢关以东的东虢领土的所有权。周惠王看了之后心说:“王子颓就是不停地举办各种乐舞导致灭亡的,你郑伯还跟着学,这不也要跟着找倒霉么?”在宴会过程中,周惠王将惠后的镜带赠与郑厉公,北虢叔也讨要礼物,周惠王便赐给了他酒爵。郑厉公见周惠王赐给他女人的东西,而赐给北虢叔酒爵,显然是更看重北虢叔而轻视自己,心中闷闷不乐,罢兵回归郑国不久便病逝,其子郑文公捷继位。
                          郑厉公死了,郑人认为自己在周王室那里得到的好处太少,决定以后不再理会周天子的请求,周王室自此又少了一个坚定的支持者。周公忌父也从北虢回到了封邑。周惠王把王室振兴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北虢身上。为了表示对北虢的器重,周惠王亲自驾临北虢,天子驾临某处称作“巡守(狩)”,北虢叔为了表示对周天子的敬重,在自己的领地玤邑(今河南省渑池县)为周惠王修建了一座行宫。周惠王见北虢叔这么知礼数,便投桃报李,将王畿内的酒泉之地赐给了他。周惠王一直在虢地游玩到了冬天,才回到王城,于次年春天在王畿之内实行大赦,力求一个新的开始。齐桓公也与鲁庄公达成和解,诸侯国之间呈现出缓和的趋势,大家开始考虑如何驱逐北戎和徐国势力的入侵。


                        IP属地:北京50楼2013-07-21 22:34
                        回复
                            北虢叔是虢仲林父的弟弟,他的上台前面推测可能是由于周桓王驱逐虢仲林父的结果。当时大概虢公丑尚未成年,不能继承君位,故而由虢叔作为摄政。这种政治格局往往会成为引发内乱的导火索。虢国历史上似乎多次出现过类似的摄政局面,西周时期的虢季氏家族,就曾经早国人暴动之时摄政西虢公之位,两代之后平稳还政于虢公长父之子虢石父。此次虢叔还政虢公丑似乎也是十分平稳,没有发生动荡。《春秋》、《左传》对列国诸侯篡位乱政之事是大书特书,即使不详写,也会用一两句暗示的笔法告诉大家,这国出乱子了。然而这些史书丝毫没有提及虢国发生内乱的事件,可见虢国的内部政治运作还是比较平和安定。或许算是周代礼制政治下的样板国家。然而周边的列国,都在不停地涌动着狂躁之心,篡位弑君,引外敌干涉内政如家常便饭。靠着血腥政变上台的君主,如果睡在功劳簿上,就离挨刀不远;唯有励精图治,努力对外打出一片天下者,才能在残酷的丛林法则中生存。此时的晋献公,就面临着继位以来最负骂名的恐怖局面。
                            在传统家族政治对抗模式下,子孙繁盛往往是取得政治胜利的保障。晋国曲沃一族最终能取得胜利,其子孙的数量和质量应该要远远胜过翼城一族。曲沃桓叔、曲沃庄伯的旁支子孙在夺取晋国江山的过程中自然是立下赫赫武功,并形成一大势力,统称桓庄之族。到了晋武公好容易统一晋国,仅仅过了一年就去世,晋献公作为太子主继承君位,面对的是一群如狼似虎的叔叔爷爷,内部利益分配成为头等难题。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士蔿这个外姓之人出现在晋献公的视野之内。
                            士蔿为祁姓,他们家族在历史上和晋国算是有不解之缘。据说祖先就是陶唐氏尧的子孙,到了商朝一直是唐国国君,末代君主名为唐叔虞。而周武王的次子由于手纹看起来像个“虞”字(虞字太复杂,估计是手纹像“夨”字,虞夨通假替换),也被命名为虞。周成王继位后,将弟弟叔虞封到唐国,也称唐叔虞,就是晋国的祖先。而原来祁姓唐叔虞则被转封到宗周附近的杜国,称杜伯。杜伯的后人又称唐杜氏。前面提到杜伯曾经得罪周宣王被杀,后来周宣王去世被时人称为是杜伯鬼魂的复仇。犬戎入侵,西国沦陷,周王室东迁,秦国在收复失地的过程中灭掉了杜国,并改设杜县。杜国子孙自此没了依凭,四处逃亡,其中一支就来到晋国,士蔿就是其后人。


                          IP属地:北京52楼2013-07-21 22:36
                          回复
                              士蔿向晋献公献计,提出分而治之的计策。桓庄之族虽然势大,并不是一个严密的集团,各个分家都有自己的利益目标,其中最有头脑最强势的要数富子和游氏家族。只要能使得桓庄之族对这两家采取攻击,那么晋献公自然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晋献公首先将矛头对准富子,《左传》中没有指出富子到底是桓庄之族的族人还是桓庄之族的谋士,总之士蔿轻而易举第挑动桓庄之族与富子之间的对立,很快富子便被排除在桓庄之族之外,生死命运无从知晓。接下去,士蔿开始鼓动桓庄之族围攻游氏家族,经过一两年血腥的内斗,游氏家族全家被灭门。然后,晋献公将聚城赏赐给桓庄之族,让他们全部居住在此地。正当桓庄之族满心欢喜地居住在聚城,筹划着如何向晋献公讨取更大的利益之时。晋献公亲自带队围住聚城,一场大屠杀就此展开。桓庄之族就此彻底凋零,曲沃桓叔的庶子韩万的子孙侥幸躲过了这场劫难,后来发展成韩氏家族,参与三家分晋建立韩国,这是后话。
                              正当晋献公采用野蛮恐怖的手段全力压制国内的政治纷争之时,其他几个较强的国家也各自发生了一些事情,这里只做一个简要的叙述。
                              陈国国君陈庄公林于公元前693年去世,继位的是他的弟弟陈宣公杵臼。自此,陈国三任君主厉公、庄公、宣公都是兄终弟及。其中兄长陈厉公一子名完,即陈敬仲,可能因为年少没能登上国君之位。陈宣公生下太子御寇,与堂兄陈敬仲关系很好。但陈宣公与另一位宠姬生下一子名款,太子御寇的地位就彻底的倾斜了。最终陈宣公动了杀机,派人杀死了太子御寇,陈敬仲被迫逃亡到了齐国,受到齐桓公的欢迎,从此扎下根来,成为齐国陈氏(田氏)家族的祖先,为日后“田氏代齐”埋下伏笔。


                            IP属地:北京53楼2013-07-21 22:37
                            回复
                                虢国在侵晋之战中取得一定的小胜,但晋人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于是两边处于一个胶着的状态。晋献公也是一个不愿意服输的人,他开始和士蔿商议,是否组织人力对虢国采取反击,并争取打到虢国本土去。士蔿则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虢公丑十分骄横,现在靠着一时的强悍取得胜利,很快他就会忽视民众的需求。如果没有民众的支持,想抵抗晋国的打击,还有谁能出面?礼乐慈爱这些东西,都是为战争做准备的,让人民体会到各种礼让、快乐、友爱、悲伤的感情,到打仗的时候就能调用人民的力量。而虢国不懂得这些道理,如此频繁地发动战争,将出现难以后继的局面。
                                从士蔿的这段分析的内容可以大致了解到虢国的内部局势,由于虢国秉承西周以来的等级制度,没有意识到基层民众在春秋时期已经是不容忽视的力量。而虢国的定位一直是王室之爪牙,作战大多是归王室命令调遣,对于农时和战利品的分配之类的问题都不重视,而且往往是联合作战,战争的消耗归诸家分摊。到了春秋时期,王室衰落,诸侯国纷纷拥兵自重,要靠自己的力量来维持各种武装需求。在这一形势下,精明的诸侯国开始把目光投向本国的民众,通过改良国内政治环境来吸引民众对军队建设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外扩张,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虢公丑看到齐、晋、楚等国开疆辟土,必然十分眼红,也希望加入到大国争霸的行列,对晋国的进攻算是这方面的尝试。但虢公丑没有想过,大国争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调整好国内的政治格局就贸然发起对外扩张,带来的后果也是无法估量的。
                                晋献公一度出兵打击了骊戎,由此引出一段晋国新内乱的序章。骊戎大体上活动于陕西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北麓。犬戎之乱后,大概一部分族人向东北方向迁移,逐渐进入晋人的势力范围,为了讨好晋献公,骊戎献出了美女骊姬姐妹。晋献公对两个美女宠爱有加,这对姐妹花接连给晋献公生两个儿子,姐姐生奚齐,妹妹生卓子。这样一来,晋献公对之前生的几个儿子就产生了厌倦的情绪。但儿子们都已经长大,必须给他们一定的封地。于是将长子申生安排在祖兴之地曲沃,重耳安排在蒲城,夷吾安排在屈城,其他还有一些公子《左传》中没有记载,大概也是以战略部署的名义纷纷打发在不同的城邑作为领主兼守护者。


                              IP属地:北京55楼2013-07-21 22:38
                              回复